【历史】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 宗法制 B. 禅让制 C. 郡县制 D. 察举制 ‎【答案】A ‎【解析】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制度,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突出的是血缘关系,二者相符,A选项正确。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郡县制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并不强调血缘关系,C选项排除。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 实行察举制度 B. 独尊儒家学说 C 实行郡国并行制 D. 全面推行郡县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可知汉代出现了诸侯威胁中央的状况,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由于汉初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的,故选C项;察举制度属于选官制度,不会造成此类现象,故A项排除;独尊儒家学说有助于思想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B项;全面推行郡县制度不符合汉初的实际情况,故排除D项。‎ ‎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 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 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 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 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诗赋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是入仕的途径之一。排除B。材料未涉及贵族特权,事实上唐代宗室可以通过科举以外的其他途径入仕,仍然享有一定特权,排除C项。‎ ‎4.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 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 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 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 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傣”“申时行只得遵旨”中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拥有票拟的权力,但必须服从皇权,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内阁是否参与决策政事,故A项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且“开始”一说也无从证实,故B项错误;批红权主要是皇帝掌握的,故C项错误。‎ ‎5.清朝雍正帝在宫内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 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 B. 历史结论和历史观点 C. 历史解释和历史叙述 D. 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答案】A ‎【解析】历史叙述是指叙述以往发生的事件,具有客观性。“清朝雍正帝在宫内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属于历史叙述;历史结论是指根据史实得出的结论,“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属于历史结论。故答案为A项;历史观点是在一定史观和立场指导下对历史人物、事件或现象秉持的看法;历史解释是指对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现象的说明和解释, BCD三项说法不能完全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6.老子主张取消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回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孔子对“大同”之世推崇备至,对“小康”之世有所微词,但在“小康”的夏商周三代中,对周公及西周情有独钟。这反映了两者思想的相似之处在于 A. 主张“无为而治”‎ B. 倾向保守复古 C. 倡导“克己复礼”‎ D. 反对压迫剥削 ‎【答案】B ‎【解析】老子的社会理想是原始社会的“小国寡民”,而孔子“克己复礼”的理念西周的奴隶社会,故选B;主张“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克己复礼”则为孔子的专利,两人都没有明确反对压迫剥削,故A、C、D三项均错误。‎ ‎7.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表明陆九渊 A. 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B. 赞同朱熹格物致知方法 C. 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D. 否定传统儒学的权威地位 ‎【答案】A ‎【解析】根据“他认为做学问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可知,陆九渊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反对拘泥于古人经书,故A正确;陆九渊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反对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B错误;陆九渊主张自身的修习与领悟,并非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排除C;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仍然属于传统儒家思想,D错误。‎ ‎8.王夫之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同时又主张“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这体现了 A. 对宋明理学彻底批判 B. 开始质疑传统的统治秩序 C. 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 D. 代表市民阶层的政治诉求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王夫之反对理学对人性的压抑与束缚,但同时也主张顺从传统儒家伦理等级秩序,体现了对儒家的批判与继承,故C项正确。A项中“彻底批判”说法有误,故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对传统统治秩序的质疑,故B项排除。等级秩序不符合市民阶级的政治诉求,故D项排除。‎ ‎9.明清时期,除了精深难懂的文言文和传统经籍外,圣谕、官箴、乡约、家训、蒙学、宝卷、功过格以及小说、戏曲等宣扬果报伦常的通俗读物十分流行。明清社会这一情形 A. 推动了文化的平民化和世俗化 B. 表明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剧变 C. 说明社会阶层流动性大大加强 D. 主要是因为活字印刷术的普及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圣谕、官箴、乡约、家训、蒙学、宝卷、功过格以及小说、戏曲等宣扬果报伦常的通俗读物十分流行”可知,明清社会这一情形有助于推动文化的平民化和世俗化,故答案为A项;根据材料“宣扬果报伦常的通俗读物十分流行”可知,其结果是加强了社会主流价值观,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选官制度变革等信息,无法得出阶层流动加强的结论,排除C项;活字印刷术本身不能影响书籍的文体和内容,排除D项。‎ ‎10.在教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A. 佛教文化渐趋中国本土化 B. 中外文化具有交融性 C. 壁画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 壁画的内容具有时代性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长期战乱,人民苦不堪言,因此这一时期的壁画大多是对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因此这一时期的壁画则多传达的是幸福与祥和;宋朝时期,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市民文化兴盛,人民普遍追求世俗的快乐,因此世俗场景大量深入佛界。总之,一个时代的艺术是这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的艺术化的反映,即艺术的内容具有时代性,故D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不能反映佛教的本土化历程,排除。B项,题干未反映外来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题干并未提及各代壁画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排除。‎ ‎11.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B. 广东人民抵制洋货 C.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D. 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只体现了广州一地 贸易缩减,不能看出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故A项错误。广东人民抵制洋货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由题干中的时间“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由以前的广州一口通商变为五口通商,广州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被打破,故C项正确。《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广州为商埠。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12.19世纪70年代,一英国人在广州将中国人打死。对这一英国人的审判,主要应该依据 A. 《南京条约》‎ B. 《各国律例》‎ C. 英国法律 D. 大清律例 ‎【答案】C ‎【解析】在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中,外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规定在中国,外国人和中国人发生矛盾,外国人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而由外国领事及其法律进行管理,C项符合史实。A、B、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 ‎1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奕䜣提出“外教信睦”方针,曾国藩更是主张严格遵守条约,此后清廷“无一事无一时不守条约”。这反映了清廷 A. 天朝体系开始崩溃 B. 半殖民地化的完成 C. 传统夷夏观有所改变 D. 谙熟国际外交规则 ‎【答案】C ‎【解析】概括材料“奕䜣提出外教信睦的方针”“曾国藩更是主张严格遵守条约”可知晚清政府受西方外交的影响,传统夷夏观有所改变,故C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天朝体系开始崩溃,故A项错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故B项错误。D项中谙熟国际外交规则不符合史实,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故排除。‎ ‎14.19世纪60、70年代,中国出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无独有偶,同一时期日本和朝鲜也分别出现了“和魂洋才”和“东道西器”的思想。据此可知 A. 向西方学习已成为东亚历史潮流 B. 东亚国家以儒学为共同价值取向 C. 东西方文明开始出现融合的趋向 D. 文化本土化已成为东亚社会共识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魂洋才”和“东道西器”可知,中日朝三个东亚国家出现坚守本国文化传统和学习西方器物相结合的思想,故答案为A项;东亚国家共同价值取向是学习西方,排除B项;19世纪60、70年代的东亚国家学习西方尚处于“器物”阶段,尚未出现文化融合,排除C项;当时东亚社会共识是学习西方而非文化本土化,排除D项。‎ ‎15.新文化运动时期很多人将新文化运动比喻为西方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的共同处体现在 A. 追求建立民主制度 B. 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C. 倡导复兴古代文化 D. 以文学承载新的思想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两次运动都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以此作为新思想的载体,选项D正确;文艺复兴并未提出建立民主制度,排除A;选项B不是两者的主张,排除;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文化,选项C排除。‎ ‎16.历史学家指出: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的革命问题,邓小平理论阐述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但二者的思想精髓是一致的。这反映出 A. 二者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 二者在理论上都具有前瞻性 C. 毛泽东思想已经落后于时代 D. 邓小平理论更具有指导意义 ‎【答案】A ‎【解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部分,两者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故A项正确。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共同的思想精髓,二者在理论上都具有科学性,而不是前瞻性,故B错误。毛泽东思想依旧具有指导意义,故C错误。两者不能比较出谁更具有指导意义,故D项错误。‎ ‎17.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录取人数与报考人数之比)变化情况统计,据此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时间 ‎1977年 ‎1979年 ‎1984年 ‎1988年 ‎2008年 ‎2011年 录取率%‎ ‎4.8‎ ‎6.1‎ ‎28.7‎ ‎24.6‎ ‎57‎ ‎72.3‎ A. 短时期实现全民普及 B. 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 C. 义务教育取得新突破 D. 录取率与经济发展一致 ‎【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20世纪70、80年代,我国高考录取率30%以下,21世纪以来,我国高考录取率一半以上,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故答案为B项;2011年高考录取率为72.3%,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义务教育取得新突破,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表格中1984和1988的信息,排除。‎ ‎18.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A. 神 B. 自然 C. 人 D. 政治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强调的是美德即知识和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强调的是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强调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三者都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9.古代希腊禁止妇女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但有为妇女专设的运动会,城邦也很重视女子体育教育。这说明,古希腊 A. 奥运会缺乏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 B. 妇女与男子拥有同样的政治权利 C. 奥运会导致城邦内部的阶级分裂 D. 妇女有权参与城邦社会文化生活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禁止妇女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但有为妇女专设的运动会,城邦也很重视女子体育教育”说明,古希腊妇女有权参加城邦社会文化生活,故答案为D项;城邦的妇女不享有公民权,不能参与城邦的政治事务,而本城邦的成年男子是有公民权的。B项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不管是禁止妇女参加的奥运会还是专为妇女所设的运动会,都具备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古希腊男女不平等,未涉及阶级分裂,排除。‎ ‎20.古希腊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在伯利克里时代,向公民提供观剧津贴被制度化,演员和剧组会得到来自政府的补贴和私人的费助,公民大会专门选出官员来监督戏剧公演的组织和统筹等相关事宜。对上述现象解读最合理的是 A. 雅典城邦文化高度繁荣 B. 主权在民观念深入人心 C. 民主政治范围空前扩大 D. 重视培养公民参政素质 ‎【答案】D ‎【解析】城邦向公民发放观剧紧贴,古希腊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这类戏剧题材主题多有关城邦利益,因此城邦鼓励公民观看此类戏剧的目的是塑造城邦公民集体意识和参政素质,选项D正确;选项A与题无关,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出主权在民的内容,排除B;发放观剧津贴和民主政治范围扩大无关,排除C。‎ ‎21. 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 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 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答案】D ‎【解析】题中“审判官或仲裁官”,在罗马习惯法汇编《十二铜表法》中,是罗马贵族才能担任的职务,他们因受贿而司法舞弊要处死刑,实际上是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A、C两项只是自然法的精神原则并且在题中不能体现;B项的“充分保护”错误,《十二铜表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 ‎22.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在中世纪末期的西欧,除英国外,都以罗马法典为基础形成法律,而且指出,英国为了私法的进一步发展,也参照了罗马法的诸原则。这表明 ‎ A. 彰显了人生而平等的精神 B. 复制了罗马法的私法内容 C. 复兴了罗马法的立法原则 D. 否定了宗教法庭的合法性 ‎【答案】C ‎【解析】在中世纪末期的西欧都以罗马法典为基础形成法律,英国有关私法的法律制定参照了罗马法的原则,可见,罗马法的立法原则得到复兴,罗马法成为近代西方国家法律的渊源和先驱,故C正确;A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中“复制了”错误,中世纪欧洲和英国的法律应用了罗马法的原则,并非照搬罗马法的内容,B错误;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23.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闸述了基督教徙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 天主教势力在西欧“大凡受过教育”‎ C.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也位 D. 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基督教徙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可知,马丁•路德的主张使人们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实际上是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故D项正确。宗教改革时期尚未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而是启蒙运动,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天主教势力在西欧“大凡受过教育”,而是强调马丁•路德的主张使人们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排除B项。宗教改革时期,人们依然信仰上帝,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 ‎24.第一家咖啡馆出现在17世纪中叶的伦敦,到18世纪,伦敦、巴黎等城市的咖啡馆已经数以百计,在这里,人们随意地交流思想、议论时政、浏览最新的书刊和报纸。咖啡馆在当时 A. 有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 B. 促成了英国的议会改革 C. 推动了宗教改革的深入 D. 开辟了公民参政的途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英国议会改革是新兴资产阶级斗争的结果,故排除B项;宗教改革主要发生于16世纪,故排除C项;人们在咖啡馆主要是交流思想、议论时政,而不是参政议政,故排除D项;人们在咖啡馆里随意地交流思想、议论时政、浏览最新的书刊和报纸,有利于思想的传播,从而推动了启蒙运动,故选A。‎ ‎25. 哥白尼说虽被后来的科学发展所扬弃,但人们仍然视其为一场“革命”。这是因为它 A. 撼动了中世纪神学基础,显示了挑战权威的态度 B. 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提出了研究自然的新方法 C. 概括了宇宙运动规律,指引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向 D. 开辟了天文学新领域,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答案】A ‎【解析】“地球中心说”是中世纪神学基础。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提出,是对中世纪的“地球中心说”的挑战。故选A。‎ ‎26.下表是某一法律文件的一些特征,据此该法律文件是 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行政首脑对议会负责法律的制定体现了工业革命对政治的推动 A. 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C ‎【解析】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的背景和内容的知识可知,法国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行政首脑对议会负责,工业革命推动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完善。故答案为C项;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世袭产生,排除A项;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体制,总统是行政首脑,不对议会负责,排除B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世袭产生,排除D项。‎ ‎27.马克思评价某个国家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有关该国说法正确的是 A. 实行责任内阁制 B. 政府首脑对宪法负责 C. 具有保皇色彩的共和国 D. 由宪法确立联邦体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描述,该国确立了代议制,但是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这符合德国政治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通过宪法确立了联邦体制,选项D正确;德国不是责任内阁制,排除A;德国政府首脑是宰相,对皇帝负责,选项B排除;德国是君主立宪制,排除C。‎ ‎28.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瑞士组成艺术群体“达达派”。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这类作品 A. 抒发了浪漫情怀 B. 遵循了写实原则 C. 突出了理性思维 D. 表达了幻灭反叛 ‎【答案】D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的残酷性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危机,从而出现侧重于表现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现代主义美术,材料中“达达派”就是现代主义美术的分支,它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表达了他们对一战的绝望,表达幻灭反叛的内心感受,故选D。A是浪漫主义美术的特点,排除A;B是现实主义美术的特点,排除B;C是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排除。‎ 二.非选择题 ‎29.“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 ——《孟子•尽心章句上》‎ 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 ‎ ——《荀子•富国》‎ 材料二 近代以来,魏源将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明末清初思潮作为引入西学的桥梁,梁启超等曾经将《明夷待访录》等书多次偷偷翻印,以此作为宣传民主的材料。梁启超高呼《明夷待访录》比《民约论》还要早数十年,康有为、谭嗣同等也都对《明夷待访录》等民本思想代表作极为推崇。不但维新派对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极为推崇,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将之看作是提倡民主革命的先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相对较小的孙中山也曾评价“惟有黄梨洲先生,空传忠孝,卓萦能文章,高瞻远识,超越千古”。‎ ‎ ——摘编自允春喜《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对民本传统的再诠释》‎ 材料三 中国传统儒家认为“民惟邦本”,黄宗羲虽然将民本推到了极致,具有了民主的色彩,但其政治哲学思想仍然没有跳出孔孟民本的思路和范畴,与西方民主在政治理念上所坚持的“主权在民”、人人平等是有明显区别的。‎ ‎ ——摘编自朱宏军、张厚军《中国传统民本与西方民主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学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推崇黄宗羲思想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不同影响。‎ ‎【答案】(1)政治上:民贵君轻或爱护百姓或仁政;‎ 经济上: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或富民、利民;‎ 思想上:教化百姓。‎ ‎(2)原因: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受传统华夷观念的影响;为民主政治寻找合法性,减少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阻力。‎ ‎(3)不同影响:‎ 中国:推动了传统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 西方: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中国:有利于封建统治者加强对民众的管控,稳定封建社会秩序;‎ 西方:推动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改革运动的开展或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 中国:客观上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西方: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解析】‎ ‎(1)政治上:根据“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得出民贵君轻或爱护百姓或仁政;经济上:根据“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得出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或富民、利民;思想上:根据“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得出教化百姓。‎ ‎(2)原因:根据“空传忠孝,卓萦能文章,高瞻远识,超越千古”得出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根据“魏源将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明末清初思潮作为引入西学的桥梁”得出为民主政治寻找合法性,减少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阻力。‎ ‎(3)不同影响:可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推动传统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有利于稳定封建社会秩序和小农经济的发展,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角度分析总结。‎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英国近代政体,史学界有不同观点。‎ 观点一 ‎1689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 ‎《欧洲文化史》‎ 观点二 ‎《权利法案》的规定……并不意味着英国已成为民主国家 ‎《全球通史》‎ 观点三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你同意材料中的哪个观点?请说明理由。(选择其中之一作答。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三个观点都有道理。‎ 观点一: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虽然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但英王和贵族权力仍很大,责任内阁制、政党政治还没有形成,民主的范围还较小。因此同意“英国离民主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观点二(言之有理即可,与观点一相同)‎ 观点三:英国“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政治框架: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限制了君主权力,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和平、渐进:18世纪中期以后逐渐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19世纪中期两党政治成熟 ‎【解析】根据问题要求,本题解答可以分两个步骤完成。以观点三为例:‎ 步骤一:选择观点,表明态度。具体如下——观点:赞同观点三,即英国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步骤二:说明理由。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框架和政治权力转移两个角度来说明英国政治民主化历程。具体如下——政治框架方面,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限制了君主权力,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治权力转移方面,它具有和平、渐进的特征,例如,18世纪中期以后逐渐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19世纪中期两党政治成熟。‎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对西部的开发与治理始于独立战争胜利后不久。面对广表而肥沃的土地,获取经济利益成为人们长途跋涉的直接动力。政治制度几乎同时逐步扩展到西部。西部精神是在西部开发中逐步形成的,而这种精神又推动了西部乃至整个美国的发展。在美国的边疆治理的过程中,印第安人的土地被大量掠夺,大批印第安人被屠杀或因疾病传染而死亡;亚裔人和其他民族的白人后裔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或歧视。‎ ‎——摘编自张健《美国边疆治理的政策体系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兴起于元朝的土司制度,是对秦朝至唐宋时期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羁縻政策的重大完善。这一政策主要实行在西南地区。明清承元制,雍正还发展了唐太宗的思想,主张“中国自古一统”,内地和边疆没有“华夷中外之分”。明清把大部分土司的品级从三四级降到五级。土司职位世袭。元朝规定继承应该得到中央批准,明朝要求继承人须到中央政府履行手续,清朝进一步规范了人选范围。明清时期,持续大规模地改土归流(改土司制度为内地的郡县制),成效显著。在此过程中,各地措施有所差异,更非“一概更张”,如广西已基本完成、川滇“土司尚留十之六七”。‎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边疆治理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美国相比,古代中国边疆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边疆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答案】(1)特征:经济和政治建设相结合(同时进行);形成西部精神;伴随着殖民扩张。‎ ‎(2)不同:时间长(贯穿古代),持续性强;政策相对稳定,不断完善;结合当地实际(因时因地制宜);民族关系相对平等。‎ 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发展;是重要的制度创新,推动国家治理的优化。‎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获取经济利益成为人们长途跋涉的直接动力…政治制度几乎同时逐步扩展到西部。西部精神是在西部开发中逐步形成的…印第安人的土地被大量掠夺,大批印第安人被屠杀或因疾病传染而死亡”从政治经济建设、西部精神及扩张性进行概括。‎ ‎(2)一问根据材料二“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这一政策主要实行在西南地区…主张“中国自古一统”,内地和边疆没有“华夷中外之分”…清朝进一步规范了人选范围”从历史沿革、政策连续稳定、因地制宜及民族关系表现进行分析;二问结合所学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国家边疆治理及制度创新角度进行阐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