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 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在—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个小区域的世袭政长而兼地主。”这里描述的是 A. 行省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答案】C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分封制是等级森严的制度,分封制是层层分封,每—个封君对于上级称臣的制度,所以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分封制度”这一个制度才具备“王室的属下、宝塔式的几级封君、小区域的世袭政长而兼地主”的特征,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C,其实本题是一个非常容易的题目。‎ ‎2.如图为“颖川赖氏族谱”。族谱又称家谱,它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以历史的眼光看,家谱具有 A. 宗法制的特征 B. 礼乐制的遗风 C. 禅让制的传统 D. 分封制的痕迹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材料中反映的族谱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符合宗法制特征, A项正确。礼乐制度与题干中反映的以血缘为主体的族谱无关,排除B。禅让制是古代以贤能为标准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与题干中的族谱无关,排除C。分封制是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与家谱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3.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政治制度示意图,该制度称为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君主专制 D. 行省制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从天子到士,是层层分封的体现,故选A;郡县制是与分封制不同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B;分封制下,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是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C;行省制是元朝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 ‎4.在古代中国,“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体现这一观念的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利用父系关系的亲疏来決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和“国”密切结合。所以出现了家是小的国,国是小的家,故B选项正确。 禅让制是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并没有把“国”和“家”联系起来,故A选项错误。郡县制是秦朝建立后实行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把全国分为各个郡,郡以下设县,从而建立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郡县制并未体现“国”与“家”的紧密相连,故C选项错误。行省制是元朝开始实行的,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不能体现“国”与“家”的紧密相连,与家国一体观念的形成无关,故D错误。‎ ‎5.《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秦始皇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 建立保密制度 B. 震慑谋反之徒 C. 维护皇帝权威 D. 削弱丞相权力 ‎【答案】C ‎【解析】‎ 这段材料的大意是秦始皇在梁山宫时看到丞相有大量车骑随行,对此表现出不满,后有人将此事告知丞相,丞相随即减少了车骑数量,秦始皇认为随行人员中有人泄露他所说的话,但没人承认,因此将当时所有在场的人全部杀掉。这表明当时皇权具有专断性和残暴性。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告密,但不是建立保密制度。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谋反,只是涉及告密。故错误。D项错误,秦朝时虽设立丞相,但国家军政大权均掌握在皇帝手中,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由其任免,相权并未威胁到皇权,没有必要去削弱。故D项错误。‎ ‎6.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实行了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为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实行郡县制,选项B正确;宗法制是西周制度,排除A;科举制是隋朝创立制度,排除C;行省制始于元朝,排除D。‎ ‎7.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其中履行监察职责的是 A. 丞相 B. 太尉 C. 御史大夫 D. 刺史 ‎【答案】C ‎【解析】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中的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故答案为C项。刺史是汉朝设立的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的职位,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8.西汉时,主父偃提出的“令请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办法非常高明,被武帝立即采用。汉武帝此举意在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加大反腐力度 C. 削弱宰相权力 D. 缓解皇族矛盾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推恩令,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此举目的在于打击地方王国势力,增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多设立侯国,与反腐问题无关,B项错误;王国问题的解决与中央的宰相权力削弱无关,C项错误;增多王国数量,在不激化皇族的矛盾的情况下,削弱王国实力是主要目的,其目的不是缓和皇族矛盾,D项错误。‎ ‎9.有学者认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与该转型描述相符的 A. “兼并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收天下之权,尽归于中央”‎ B. “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 C. “设行中书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D. “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选项A的描述正确;选项B是三省六部制,属于唐朝制度,排除;选项C是行省制,元朝开始实行,排除;选项D是明朝政治制度内容,排除。‎ ‎10.北宋时期,分割宰相财权的是 A. 参知政事 B. 转运使 C. 枢密使 D. 三司使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分割宰相财权的是三司使,故D项正确;A项是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排除;B项是地方官职,排除;C项分割宰相的军权,排除。‎ ‎11.中国古代的宰相(或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最后废除丞相,解决帝、相之争的皇帝是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明太祖 D. 康熙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识记和简单迁移能力。本题主要考察君相之间的矛盾;A项秦始皇设三公诸卿制度、郡县制度、皇帝制度;B项汉武帝主要设置了中朝(内朝)和外朝并立;C项明太祖朱元璋认为丞相会专权乱政,故废除,到明成祖朱棣时期正是设立内阁;D项清朝没有丞相,或者宰相。故选C ‎12.论及某中央机构的特点,有学者把它归纳为简、速、密。简,就是机构简单,有官无吏;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密,即保密性强。这一机构是 A. 唐代尚书省 B. 宋代枢密院 C. 明代内阁 D. 清代军机处 ‎【答案】D ‎【解析】根据“机构简单,有官无吏”结合所学判断,它指的是清代军机处,D项正确;唐代尚书省是三省中负责全国行政事务,统帅六部的机构,宋代的枢密院管理国家军事,都不符合 “有官无吏”的特点,AB两项错误;明代内阁不是正式的中央机构,受司礼监的牵制,不具备简、速、密三个特点,C项错误。‎ ‎13.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 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 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是 A. 世卿世禄制 B. 九品中正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德行”“孝廉”可知,这一选官制度看中德行,属于汉代的察举制,选项C正确;选项A选官标准是血缘,排除;选项B选官标准是门第,排除;选项D选官标准是才学,排除。‎ ‎14.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察举制的推行 B.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C. 科举制的设置 D. 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答案】B ‎【解析】从时间上“东晋”到“南齐”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正是九品中正制,同时九品中正制依据出身和门第将人划分九品,将出身作为选官的标准,并不考察才干,因而会出现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与题意相符。故B项正确。察举制主要在汉朝时期,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A。从“东晋”到南齐”可以看出此现象出现的时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而科举制的设置是在隋朝,故时间上不符;排除C。本题中的现象是由于选官制度所导致的,与加强中央集权并无关系。故D项错误。‎ ‎15.“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一首《及第谣》抒发了读书人金榜题名时春风得意的情怀。与此相关的是 A. 世卿世禄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联系所学可知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诞生,答案为D;世卿世禄制是贵族世袭的官制,察举制是以品德选拔人才,九品中正制是以门阀士族地位确定的选官制度,都不会出现“读书人金榜题名时春分得意的情怀”,排除ABC。‎ ‎16.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 A. 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 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C. 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 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的目的就是为国家选拨优秀的人才,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是指出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占一定的比例,还远未达到垄断的地步,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很多宰相出自世家大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说明门阀士族对科举制度仍有一定的影响,故C项正确;世卿世禄制度指的是世袭制,不符合材料信息和史实,故D项错误。‎ ‎17.清代科考规定,在殿试答卷时,文内遇有“皇帝”等字,须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A. 八股之风愈演愈盛 B. 科考规范愈加严格 C. 君主专制影响深刻 D. 君主名号必须避讳 ‎【答案】C ‎【解析】清代科举要求遇“皇帝”等字须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说明了皇帝独尊和皇权至上,反映君主专制影响深刻,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八股文的信息,故A项不符合题意; 清代科举考试日益僵化,并非愈加严格,故B不符合题意;皇帝不是君主名号,顶格写是为了避讳,故D不符合题意。‎ ‎18.唐朝中期,唐政府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程序是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尚书执行,而唐朝时期管理科举考试的是礼部,所以B项正确;其它ACD三项在回答时,都没有按照唐朝史实对行政程序进行正确表述,是错误的。‎ ‎19.下列选官制度的标准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世官制(夏商周)→察举制(汉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宋)‎ A. 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 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 血缘→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D. 血缘→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度,标准是血缘关系;汉朝察举制的选拔标准是孝廉;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是门弟声望;唐朝时期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考试成绩,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汉朝察举制的选拔标准是孝廉,因此A选项排除;世官制的标准是血缘,因此B选项排除;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是门弟族望,因此D选项排除。‎ ‎20. 某中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过时光隧道在一起谈论自己的丰功伟绩。下列台词与史实不符的是 A. 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 唐太宗:“我划分三省的职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 C. 宋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 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答案】C ‎【解析】A符合史实,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沿用;B符合史实,唐太宗发展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以强化皇权;D符合史实,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不符合史实,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故选C项。‎ ‎21.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日益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备受批判。但如今却有不少学者对这个延续数千年的制度赞赏有加。其原因是它有利于 A. 控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B.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C. 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 D. 建立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有利一面。A选项是不利的一面;明清中央集权制度虽然日益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但它起到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作用,B选项符合题意;C选项说法错误,君主专制思想在经济上表现为重农抑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D选项错误,君主专制的加强使社会关系紧张,不利于建立宽松良好的环境。‎ ‎22.下图为我国古代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有弱有强,但总体上是中央权力在加强,地方权力在削弱,故A正确;B项(地方权力渐强)和C项(地方权力无变化)较易排除;D项地方权力有强弱变化但最终渐强,不符合中央集权日益强化的规律,故D不正确。‎ ‎23. 古希腊城邦的基本特征是:‎ A. 多为藩属关系 B. 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C. 城邦即为城市 D. 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答案】B ‎【解析】古希腊城邦面积狭小,人口不多,是独立的奴隶制小国,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征。故答案为B项。古希腊城邦之间不存在藩属关系,排除A项;城邦还包括周围若干村落,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4.古希腊的雅典人口众多,缺少肥沃耕地,食物供应短缺,50—80%的粮食需要进口。为了解决民生问题,雅典采取的措施是 A. 发展工商业 B. 实行民主政治 C. 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 D. 提高农业技术 ‎【答案】A ‎【解析】面对土地贫瘠、人口众多、食物供应短缺的困境,雅典利用自己靠海、天然良港众多的地理优势发展工商业来解决民生问题,故A项正确。实行民主政治不是解决民生问题的,而是确立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雅典缺少肥沃耕地,农业不发达,因此发展工商业,故C、D两项错误。‎ ‎25.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标志是 A. 梭伦改革 B. 克利斯提尼改革 C. 伯里克利改革 D. 商鞅变法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这就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故B项正确;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故A项错误;伯里克利改革促使雅典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进入黄金时期,故C项错误;商鞅变法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变法,故D项错误。‎ ‎26. 实行民主制的雅典国家被称作“男性公民的俱乐部”,这意味雅典国家的主人是 A. 全体奴隶主 B. 除奴隶之外的全体成年的男性 C. 除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 D. 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 ‎【答案】C ‎【解析】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雅典公民的含义,从雅典内部来看,雅典的大多数居民,包括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都不是雅典公民,因此他们不能参与雅典民主政治,也就很容易看出答案是C。‎ ‎27. 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先后铸造出十二块铜牌,详细列出民法、刑法、‎ 诉讼程序等许多方面内容,公布于罗马广场,史称《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A. 是贵族内部矛盾激化的产物 B. 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C. 是广大奴隶积极斗争的结果 D. 是外来文化渗透的结果 ‎【答案】B ‎【解析】古罗马人最初主要是通过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但由于贵族垄断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引起广大平民的强烈不满。经过长期斗争,罗马元老院成立立法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故B正确。‎ ‎28.“随着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罗马法)存在明显的缺陷。”解决这一“缺陷”的关键是 A. 习惯法的使用 B.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C. 万民法的实施 D. 自然法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来看,出现缺陷的原因是“版图的扩大”,说明原有的法律已经不够满足疆域中的所有人,因此将公民法拓展到万民法,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B选项错误,此时已经处于罗马帝国时期,已经完成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不是自然法的精神,故排除。‎ ‎29.公元前 3 世纪,罗马阿奎里亚法规定:“若某人非法杀死另一人的奴隶或牲畜,应当以去 年奴隶或该牲畜的最高价格赔偿受损害人;若某人非法损坏了另一人的物品,应以近三年该物 品的最高价赔偿之。”该规定说明罗马法 A. 保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 确保公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C.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 注重维护商业交易的公平性 ‎【答案】A ‎【解析】材料的法律条文中明确了非法损害他人财物的要赔偿,这体现了对私人财产的保护,选项A正确;材料并未反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B;材料并未反映条文对奴隶主的保护,排除C;法律条文涉及的内容是非法损害他人财物应当赔偿,此行为不属于商业交易行为,排除D。‎ ‎30.罗马法体系的开端是 A. 习惯法的形成 B.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 C. 公民法的形成 D.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5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的法律,镌刻于十二块铜表上发表,称为《十二铜表法》,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故B项正确;习惯法为罗马早期国家中不成文的传统规范,罗马法并未形成法律体系,排除A项;公民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推动着罗马法体系不断发展,并非开端,排除C项;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时成立专门的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形成了法律汇编,统称为《民法大全》。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排除D项。‎ ‎31.“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这表明 A. 中西制度的差异完全不受主观因素影响 B. 中西制度的差异根源于地理环境的不同 C. 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制度演进 D. 政治制度的演进是人们自主选择的结果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可知,古代中西政治制度受到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的影响,选项C正确;选项A表述绝对,排除;材料中提到影响制度差异的不仅仅是地理条件,还有历史条件,从根源上来说是经济差异导致中西制度差异,因此选项B排除;选项D与材料意思相反,排除。‎ ‎32. “美国总统威尔逊本是国联的发起人和积极的鼓吹者,但是参议院拒不批准《凡尔赛和约》,结果美国没有加入国联。”这体现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是 A. 分权制衡原则 B. 民主原则 C. 联邦制原则 D. 中央集权原则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美国三权分立政体的有关知识点。美国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材料正反映了总统和议会间“分权制衡原则”,故选A。BCD项材料均未体现。‎ ‎33.1789 年,美国举行了第一次总统选举,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总统的产生办法是 A. 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B. 全国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C. 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 D. 共和党和民主党交替执政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选项B正确;美国总统最后的产生方式是选举人团选举,而非选民直接选举,排除A;选项C是英国首相的产生方式,排除;选项D不符合美国总统产生方式,排除。‎ ‎34. 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宪法,随后 A. 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B. 国会将自行建造缉私船 C. 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 D. 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答案】A ‎【解析】根据美国宪法的规定,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的立法,但是如果国会重新表决,以2/3以上的多数通过的话,则总统的否决无效,故选A。BC与题意无关,D不符合美国宪法的规定,故排除。‎ ‎35.美国的警察由每个州独立管理。警服制式、颜色和配枪不一样。比如:加利福尼亚州,黑色制服,大檐帽,配枪博莱塔;德克萨斯州,军绿色制服,牛仔帽,配枪柯尔特。这一现象体现了美国宪法的 A. 三权分立原则 B. 联邦制原则 C. 中央集权制原则 D. 人民主权原则 ‎【答案】B ‎【解析】主要考查美国的政治体制。依据所学可知,根据1787年宪法,美国确立三权分立的联邦体制,在这一制度下,联邦政府享有政治、经济、外交等大权,同时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题干材料正反映了这一特点,所以应选B。‎ 二、非选择题 ‎36.古代东西方政治在互不相交的轨道上并行前进,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文明,对东西方的历 史产生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把相权分别操掌于机关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宋代也有三省,实际上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里,门下尚书两省都移在皇宫外面了,故亦只有中书 省单独取旨,称政事堂。又和枢密院同称两府。枢密院是管军事的……宋代财政,掌握在三个 司,司本是唐代尚书六部下面的官名。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他们大部分是文盲……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上,都有专门负责宣读文献资料的会务人员,以便与会成员能较为清楚地了解发生了什么,以及该如何判断。……表达能力强的人往往会 在政治辩论或法庭辩论中胜出。‎ ‎——冯金朋《公民社会的起源:希腊城邦制度》 ‎ 希腊城邦国家的广场民主只适应小范围内简单城邦公共事务。这种民主是有缺陷的……至高无上的人民有权做任何能做的事,不受任何准则的羁束。结果,解放了的雅典人变成了暴君。 雅典人在广场民主中以苏格拉底的殉道,来给自己的罪孽加冕。‎ ‎——戴志勇《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 ‎ 材料三:法律是调解社会关系的强制性规范,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氏族部落转化成国家之后, 成文法逐渐取代习惯法,成为各国统治者维系自身统治的有力武器,其中以罗马法最为完 备。……自 19 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都以罗马法为立法基础来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 材料四:“美国 1787 年宪法是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来的最美妙 的杰作。”‎ ‎——英国政治家威廉•格莱斯顿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是如何分散相的。‎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评价古雅典民主政治。‎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罗马法的影响。‎ ‎(4)材料四中格莱斯顿为什么把美国 1787 年宪法看成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最美妙的杰作”。‎ ‎【答案】(1)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各司其职,相互制约;宋代以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别掌握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 ‎(2)评价:积极: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基础。 局限:民主范围有限,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只适用小国寡民的城邦;抽签选举和轮番而治不能保证参政人员的素质,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3)影响:巩固罗马帝国统治;为近现代资本主义法制发展奠定基础,‎ ‎(4)确立总统共和制政体;实行联邦制;实行三权分立(或分权制衡原则);体现人民主权原则。‎ ‎【解析】(1)分散相权:根据材料“唐代把相权分别操掌于机关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各司其职,相互制约;根据材料“枢密院是管军事的……宋代财政,掌握在三个 司,司本是唐代尚书六部下面的官名”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以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别掌握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 ‎(2)评价:积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民主政治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基础。局限:根据所所学知识,从参政群体来看,雅典的民主范围有限,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只适用小国寡民的城邦;根据材料“他们大部分是文盲”和“表达能力强的人往往会 在政治辩论或法庭辩论中胜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实行抽签选举和轮番而治,不能保证参政人员的素质,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3)影响:根据材料“成为各国统治者维系自身统治的有力武器,其中以罗马法最为完 备”可知,罗马法巩固了罗马帝国统治;根据材料“自 19 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都以罗马法为立法基础来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可知,罗马法为近现代资本主义法制发展奠定基础,‎ ‎(4)原因:本题考查1787年宪法的内容和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实行确立总统共和制政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1787年宪法中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对国家权力分配实行三权分立(或分权制衡原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1787年宪法中体现人民主权原则。‎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