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人教版必修2测试题:第5课 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
1.关于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②“重农抑商”即“重本抑末”或“强本弱末” ③这一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的国家政权 ④这一政策中断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A。我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并没有 中断其发展,④应排除。①②③说法均正确。 2.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这反映了明初 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 A.工商皆本 B.重农抑商 C.轻徭薄赋 D.重商贱农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不废耕”、“不废织”、“厚本抑末”说明明初实行重农 抑商政策。 3.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 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取决于它的(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经济基础 C.主流价值观 D.传统思想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对规律性问题的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重农抑商政策作为上 层建筑,必然受当时小农经济的影响。 4.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 能确保自己的权利。”明清政府的做法( ) A.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 B.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导致了农耕经济的瓦解 解析:B。明清政府对资本主义萌芽采取压制的态度,而马克思则认为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国家 政权的扶持。 5.话说明朝有个叫陆二的商人,他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 但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 烧了灯草。这个故事的主题表明当时实行( ) A.重商政策 B.抑商政策 C.海禁政策 D.锁国政策 解析:B。材料主要说明明代设立众多关卡,高额的商税严重抑制了商业的发展,故答案为 B 项。 6.(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中)雍正帝认为:“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因此,他实行的政策是( ) A.重农抑商 B.盐铁专营 C.鼓励工商 D.闭关锁国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雍正帝把农业作为本业,工商业作为末业,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故 A 项正确。 7.《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解析:D。材料反映汉朝时期的商人有专门的户籍,并且还不能拥有田地,否则没收。该禁令 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商人占有田地,以免影响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是从保护小农经济正常发 展的角度去颁布该禁令的,故选 D 项。 8.(2018·河南平顶山高一下学期期中)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南宋以后商人 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还有“榜下捉婿”的风习,每当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 商大贾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这说明( ) A.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 B.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解析:C。北宋允许商人及其子弟参加考试及“榜下捉婿”现象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的结果,故 C 项正确。 9.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这反映出 当时( ) A.宗族血缘观念的加强 B.儒家重义轻利的理念 C.贱商观念有所改变 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解析:C。材料没有体现宗族血缘观念的加强,故 A 项错误;儒家重义轻利的理念也无从体现,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得出贱商观念有所改变,故 C 项正确;材 料没有涉及商人政治地位,故 D 项错误。 10.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祖宗 D.不纳租税 解析:A。重农是为了保护小农,保证封建政府的赋役收入;抑商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防止社 会风气的腐化。古代的统治者认为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脱离农业生产的工商业,是末业, 工商业者进行的是经营活动,不是直接从事生产。这种认识是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的思想基础。 11.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使游惰皆尽力田 亩”。这反映了明初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 A.工商皆本 B.重农抑商 C.轻徭薄赋 D.重商贱农 解析:B。题干材料反映了明太祖要求大臣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即“重农抑商”政策。故选 B 项。 12.美国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想要组建像英国东印度公司那样的大型 贸易公司……是不可能的”。他这样认为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国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明清时期的商品生产发展程度较低 C.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十分缓慢 D.地域性商人群体反对建立新型公司 解析:A。“英国东印度公司那样的大型贸易公司”是英国在新航路开辟后,设立的发展海外贸 易和进行殖民扩张的机构;而中国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不重视海外贸易,因此不 可能建立那样的“贸易公司”。故选 A项。 13.“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通其有无,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 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与此观点相似的是( )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B.“生民在勤,所宝惟谷” C.“工农商虞本为一体,皆富民之政” D.“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解析:C。题干材料中作者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农商都很重要,故 C 项与题干相符;A、B 两项反 映的是重视农业,暗含重农抑商之意,故排除;D 项意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衣食是人民的根 本”,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4.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汉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 矣”,百姓“皆背本趋末”。这说明( ) A.抑商政策并不能完全遏制商业发展 B.汉文帝放弃了重农抑商的错误政策 C.汉朝政府抑商的法律就是一纸空文 D.封建统治者并不真正实行抑商政策 解析:A。汉高祖时期,抑制商业的发展,但到汉文帝时,百姓“皆背本趋末”,这说明政府虽然 抑商,但商业仍有发展,故 A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汉文帝对待商业的态度,故 B项错误;汉高祖 “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说明汉高祖实行抑商政策,故 C、D 两项错误。 15.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 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表明北宋( ) 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抑商政策的执行有所松动 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解析:C。从材料看出,在北宋时商人从政府部门购置通行证,凭证支盐、销售,由此可直接排 除 A 项;B 项表述与材料信息相反;材料反映盐业专卖必须征得政府同意,可排除 D 项。 16.“至宋代,国家对商人的政策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许多立法保护商人的合法经营和合法收 入,商人的子弟品行才能出众的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下列对此材料的理解有误的是( ) A.商人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 B.政府采取一定措施保护商人利益 C.国家彻底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D.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相当发达 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考查的 是重农抑商政策。从材料中可知此时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国家也通过 立法维护商人的利益,所以 A、B、D 皆正确,可排除。而国家直至清末甲午战争后才开始放 宽对民间办厂限制,重农抑商政策才开始有所动摇。综上,本题选 C。 17.纵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一直是传统主流经济政策。但随着农业、手工业 的不断发展,商业也在打压中“自强不息”发展起来,一方面不断冲击着统治者的固有经济 政策;另一方面,统治者也逐渐主动给予“宽容对待”。以下对统治者“宽容对待”的认识和 理解,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事实上是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破产的鲜明体现 B.是古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必然结果之要求 C.是商业发展、商人地位不断提高冲击的结果 D.是古代中国统治不力,统治者不得已而为之 解析: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 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重农抑商”、“宽容对待” 等,结合所学知识,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经济政策调整相关内容——经济政策调整的深 层次原因。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 项的表述具有片面性,“破产”一词有严重问题, 而是传统经济政策下的政策调整,不正确;C项表述本身具有一定道理,但与 B 项相比,不能 够体现题干要求“最为准确”,从而排除 C 项;D 项表述本身错误,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 读,不符合史实,不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B。 18.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影响是( ) 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 ④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 所学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强化 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④叙述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D 项。 19.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与此同时,传统经济政策却 出现了背离世界发展大势的趋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 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 1757 年,清政府关闭厦门、宁波等港口,只留广州一地与外国进行贸易,并规定不 许中国官吏与外商直接贸易,由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贸易。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1)材料一中的“本”“末”各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政府奉行的经济政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政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解析:第(1)问“本”指的是农业,“末”指的是商业。第(2)问材料二中的“故农为天下之本 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材料三中“不许中国官吏与外商直接贸 易,由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贸易”体现的是“闭关锁国”政策。第(3)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答案:(1)“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商业)。 (2)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海禁政策)。 (3)后果:抑制工商业发展;阻碍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限制海外贸易发展;阻 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