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文科历史第一次月考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50*1.5=75分) 1.下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卷二《夏本纪》整理的夏朝世系示意图。它表明夏朝 A.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父死子继成为王位传承的主要方式 C.中央集权尚未有效确立 D.夏朝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 2.美国学者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中国原始居民的宗教信仰有灵魂的恐惧,崇拜无处不藏躲的幽灵,敬畏上天,以丰盛的祭品感谢大地……帝王和僧侣几乎是一体的,他们的丰功伟业常常是得之于祷告和诸神的惠助。作者实质上强调的是 A.王权带有神秘的色彩B.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C.科技文化的极为落后 D.君权神授思想的出现 3. 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皇权专制得到加强 B.中央集权体制形成 C.血缘政治开始形成 D.统一国家初露端倪 4.. 《周礼》记载:“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由此可见,在分封制下 A. 按不同等级授予贵族土地 B. 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结合 C. 按血缘关系授予贵族土地 D. 按封地全部面积征收租税 5. 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材料表明“封建制度”( ) 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 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 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6.在西周《盠驹尊》铭文中,有贵族自称是周天子的“旧宗小子”,在受到天子的宠遇时说:“万年保我万宗!”在《盠方彝》铭文中又说:“万年保我万邦。”据此可知( ) A.宗法关系已成为西周执政基础 B.血缘关系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C.宗法与分封制度间的紧密关系 D.家国同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 7.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这说明该时期 A.经济领域已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 B.经济迅速发展与周王室权势渐强 C.处于王室衰微与诸侯纷争的境地 D.面临激烈的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 8. 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 ) A.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 B.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 C.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 D.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 9. 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宜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离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 ) A.扩大了地方权力 B.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 10.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这表明明朝内阁制( ) A.实现了分权与制约平衡 B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C缓和了国家的阶级对立D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专权 11.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都设有对地方、对百官的监察制度及监察机构,以期实现对权力的约束。其中“位卑权重”“以小驭大”且无固定治所的是( ) A.秦朝丞相 B.汉朝刺史 C.元朝御史台 D.明朝提刑按察使司 12. 下表是西汉到南北朝时期地方州郡县的数量表,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时间 州数 郡数 县/侯国数 西汉末 13 103 1 585 东汉中叶 13 105 1 150 西晋 19 173 1 232 南北朝初期 38 313(加镇20) 1 376 南北朝末期 275 663 约1 500 A.藩镇割据现象严重 B.中央集权加强 C.郡国制盛行 D.地方制度更替频繁 13.清代康熙皇帝有35个后妃和24个儿子,嫡长子胤礽被立为太子,后被废。最终康熙帝根据自己的标准秘密选择皇子做继承人,秘密建储制由此开始。该现象在实质上( ) A.说明了宗法继承制度并非一成不变 B.体现了一夫多妻制的弊端 C.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D.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14.中国古代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元代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是路、府、州、县。这体现了( ) A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15. 中国古代为监察和约束官员而设计出了相应的制度。以下官职的设置能体现此目的的是 A.秦朝丞相汉朝中书令B.秦朝太尉唐朝节度使C.秦朝御史大夫宋朝通判 D宋朝枢密使明朝殿阁大学士 16. 西周实施分封时,周王会将原来周部落的部分贵族组成一套“职能班子”授予各诸侯,让他们跟随诸侯到封国担任官职。这一做法 A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B推广了先进的政治制度C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D打破了地方的血缘政治 17.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秦到清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过程,所能反映出的特点有 ①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 ②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③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实权 ④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18. 下表反映了历代官话的变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官话( ) A.实现了全国文字的统一 B.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C.消除了各地语言的隔阂 D. 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 19. “汉承秦制”、“唐袭隋规”,是后人对秦汉、隋唐制度的基本概括。这里的“制”和“规”是指 A. 封邦建国;三公九卿和科举制 B. 中央集权制;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C. 封邦建国和礼乐制;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D. 中央集权制;三省六部制和推举制 20.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现代化”理解准确的是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C.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 21. 在唐朝,“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商议决定,经皇帝同意后颁行。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材料说明“政事堂”的出现 A. 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B. 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 C. 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D. 反映了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 22. 如下表主要反映出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初实行郡国丙行制的双轨制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唐朝 唐太宗将全国划分为10个监察区,称为道唐玄宗时道成为正式行政区,形成道、府(州、军、监)、县三级制 元朝 设置行省,行省下设路、府、县 A.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诡秘多变和反复无常B.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C. 从秦朝到元朝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D.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23. 魏文帝曹丕即位后,中书省正式成立;西晋以后,历代都沿袭曹魏立中书省,只有北周实行六官制;隋朝时期,废六官制,置内史省,即中书省,隋炀帝末期,他又曾改内史省为内书省;唐朝初期,命中书省为内史省,后复命中书省。这表明 A. 曹魏制度奠定了历代政治格局B. 魏晋时期三省六部制已经存在 C. 君主集权专制制度不断加强D. 唐代官制根植于历代传统 24. 汉武帝令诸侯王得“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并隶属汉郡;又令仕于诸王者地位低于中央所任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禁止士人和诸侯王交游。汉武帝此举旨在 A. 强化地方行政监察 B. 多管齐下维护统一 C. 不拘一格笼络人才 D. 大力限制外朝权力 25. 汉代察举孝廉起初分为区察举,后来演进到按照户口数比例分配,制为定额,由是参与政治机会开放给全国各地,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按照人口比例来选拔。汉代察举制度作出这样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A. 彰显公平公正 B. 保障人民权利 C. 缩小经济差距 D. 政府扩大统治基础 26. 清顺治十八年,皇帝因爱妃去世痛不欲生,不理朝政。危急之际,孝庄太后令大臣们“改朱批,行蓝批(大臣经过商量,代替皇帝批阅奏章叫蓝批)”,处理国事。这说明 A. 皇权渐趋衰弱 B. 封建制度完备 C. 内阁作用突出 D. 君主集权加强 27. 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 A. 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B. 内阁掌握决策大权C. 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D. 相权一度得以恢复 28. 清朝时,政府的行政文书以汉文、满文为主,但也涵括蒙文、托忒文、帕尔西文、藏文等诸多民族语文。此举旨在 A. 传递政治大一统理念B. 表达民族平等的思想C. 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D. 顺应民族融 合的潮流 29.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治理。翌年,台湾亦升格为省。嗣后,清政府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在内蒙古逐次设立州、府、县,盟、旗的地盘渐渐被压缩。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注重军事管辖和边防稳定B. 国家意识有所提升C. 确立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D.传统治边政策改变 30. 清代,皇子被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按等第发予粮银俸禄、赐田土牧场及庄丁,有领兵打仗、参与国政之权,但均建藩于北京,命令“亲王无故出京师六十里,罪与百官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统治阶级内部等级森严B庄园经济威胁政府的财政C 封土授爵违背历史潮流D 顺应强化君主专制需要 31.明清两代,先进地区耕作方法向落后地区传播,稻麦间作和双季稻的种植,以及玉米、番薯等高产品种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显著发展,引起一定的地域性分工。当时农业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农业生产力的革新B.传统经济结构改变C.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D.新的生产关系萌芽 32. 据《后汉书》记载: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主持在安徽寿春修建了芍陂,灌溉农田一万多顷,扩大了稻田。芍陂得以修建的背景是楚国(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水旱灾害较为严重C.新式农具推广使用 D.经济实力最为强大 33. 隋唐时期,皇帝布施土地现象普遍存在,成百上千顷土地被授予或布施给寺院,一些寺院甚至“田连阡陌”。这种状况的发展( ) A.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B.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 C.影响儒学的正统地位 D.造成国家的积贫积弱 34.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 ) 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农民地位不断降低 35. 《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 这说明( )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 36. 汉代《淮南子·说山》一书中写道:“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该规定反映了( ) A.封建王朝法律的系统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D.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37. 中国在春秋以前没有大型水利工程。从春秋末期开始出现了大型水利工程,至战国出现了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高潮。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铁制农具的使用 B.社会局面的稳定C.水利技术的提高 D.小农经济的发展 38.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其目的是( ) A.保护佃农利益 B.增加政府收入 C.维护地主特权 D.规范租佃关系 39. 《礼记》中记载:“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 此材料主要体现( ) A.敬畏神灵 B.尊宗敬祖 C.以农立国 D.经济落后 40.利玛窦(1583年进入中国,1610年在北京逝世)札记中写到:“(中国)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要的东西,在这个国家都有丰富的出产。” 其主要依据是当时中国( ) A.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B.资本主义萌芽发 C.农耕经济高度发达 D.官营手工业占主导 41. 白寿彝认为,唐代官府手工业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管理体制。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着重收集( ) A.唐陵墓出土的手工业品 B.国家祭祀社稷的祭文 C.唐朝工部司的往来政令 D.涉及坊市制度的唐诗 42. 明代浙江杭州百货所聚,湖州的丝,嘉兴的绢,绍兴的茶酒,处州的瓷器,温州的漆器,金华的火腿等,“皆以地得名”。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A.专业性的生产区域较为普遍 B.区域间长途贸易发展艰难 C.区域贸易重视地方保护主义 D.手工业区域分布相对平衡 43. “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这主要体现了小农经济 A. 稳定性强 B. 生命力顽强 C. 基础脆弱 D. 生产工具简单 44. 某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完善的农艺体系。该体系的形成( )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促进了传统经济发展C.具有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 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制 45. 对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208095796 3.56 A. 表明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B. 推动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 促使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D. 加速铁犁牛耕在江南地区的推广 46. 考古学家发现,在出土的许多汉代漆、陶器上,往往有“市”“亭”等戳记(“市”和“亭”指各地官府管理的手工业和商业区)。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上有铭文“成市草”“市府草”等,经考证,“成市草”“市府草”为成都县的市所造,而这类产品曾在汉代一些小官吏或平民墓葬中出现。由此可以看出,汉代地方官营手工业的生产 A.冲击当时的等级观念B.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C.具有一定的商品生产性质D.导致了私营工业的萎缩 47. 学者们认为春秋时期存在下列因素:群雄割据,战争频繁;国家掌控的商业奴隶极易逃亡;工商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这些因素的存在 A. 导致了“工商食官”的瓦解 B. 削弱了各诸侯国的战斗力 C. 预示着社会面临严重灾难 D. 加速了重农抑商政策出台 48.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见(现)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这说明盐铁官营 A导致手工业技术的落后 B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C 破坏了商品经济竞争机制D.体现了国家的重农政策 49. 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A. 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50.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使民间技术的传习也成为顽固的传统。直至当今各地仍有所谓“祖传秘方”的说法。产生这种传习方式的原因是 A. 为避免技术竞争而采取的保护措施 B. 手工业发展促使专利保护意识增强 C. 商品流通领域形成了市场垄断现象 D. 政府引导社会力量重视工商业发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2题,其中51题6分,52题7分,53题12分。共分 51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继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并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 材料一体现了唐朝中央机构有何重大的调整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晌?(4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创制”和秦朝以后的“变局”分别是什么?(4分) 5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古今中外人类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它一直在拷问着人类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 (2)据此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5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的传统节日 西方的重要节日唱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3.清明节四月五日左右 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5.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6.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7.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8.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1.元且节:每年1月1日 2.情人节:每年2月14日 3.复活节:约在3月7日左右 4.愚人节:每年4月1日 5.母亲节:每年5月份的第2个星期日 6.父亲节:每年6月份的第3个星期日 7.劳动节:每年9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一 8.万圣节:每年10月31日 9.万灵节:每年11月2日 10.感恩节:每年11月最后一个星期四 11.圣诞节:舟年12月25日 上表是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比较。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0届文科历史月考卷答案 一、 选择题 1---5BADAC 6—10DDCCB 11—15BBDBC 16-20 BABBB 20-25DCDBD 26---30DCCBD 31-35 CCCBB 36-40DADCC 41-45CABBB 46-50CACCA 二、材料题 51、【答案】(1) 调整:实行三省六部制。(1分) 影响: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2分) (2) 变局:西周:分封制、宗法制。(2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分) 52、监察制、谏官制相配合。(3分) (2)评价:积极:有利于反贪防腐,加强中央集权;消极: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很难起到真正的监察作用(4分) 53、论题:中西方传统节日是东西方不同文明的产物,体现了鲜明的文化特色。 阐述:中国传统节日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同时受宗法制度、儒家思想、地域风俗、民间信仰影响,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注重家族观念和“忠”“孝”“仁”义”,祈盼安定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充满了中国式的人情味道。西方传统节日宗教色彩浓厚,同时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特色,注重人性、亲情的表达,同时体现了对个体劳动的尊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