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1. 西周晚期《颂鼎》铭文记载:“王曰:颂(人名),命汝官司(管理)成周(洛阳)贾廿家,监司新造贾,用宫御。”由材料推断 A. 此时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B. 工商业呈现出多元化新格局 C. 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从商之族具有专业化的特点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从“司”(管理)可知此时对商业进行严格管理,故A项正确;B项多元化格局指的是私营个体官营工商业并存局面出现,这一时间在春秋时期;C项战国商鞅提出重农抑商思想;D项材料没有显示专业化特色。 2.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这些主张产生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A. 封建制度逐步发展 B. 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 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 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答案】D 【解析】只有在社会动荡,矛盾尖锐的时候,才有、也才允许不同的思想涌现,同样只有社会缺少什么而提倡什么,因为社会不和谐、矛盾尖锐、战乱频繁所以才有了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故D项正确。孔子生活的时代并不是封建制度逐步发展,故A项错误。“趋于合流”是指融合为一体,而这些主张之间都有区别,并不是趋于合流,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度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并不是全面崩溃,故C项错误。 3.以下是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的图片,其反映的技术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 ③②① B. ③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③②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水排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冶铁工具;曲辕犁在唐代,南方出现;司母戊鼎出现在商朝;综上所述,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③①②,故B选项正确;排除A、C、D选项。 4.朱熹认为,君主“虽以制命为职,然必谋之大臣(宰相),参之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使之熟议,以求公议之所在……比古今之常理,亦祖宗之家法也”。这体现了朱熹 A. 反对君主独裁 B. 反对君主制度 C. 提倡格物致知 D. 提倡尊君卑臣 【答案】A 【解析】“然必谋之大臣”说明和大臣共同商议,“以求公议之所在”以达到公正,说明朱熹反对君主决策的独裁,A正确;材料反对君主独裁,不是反对君主专制,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朱熹求理途径,C错误;D中尊君卑臣,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 5.史载,唐太宗在位期间,杜淹以吏部尚书身份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身份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有”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据此可知,当时 A. 三省体制名存实亡 B. 相权实际有所分化 C. 朝议制度得到完善 D. 冗官现象较为突出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有”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表明宰相职位的增多,权力分散,从而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答案为B;材料说的是分散相权,没有说明三省体制的消亡A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朝议制度得到完善,排除C;冗官是指官员众多而不做事,造成人浮于事,影响行政效率,与材料讲的分散相权不相符,排除D。 6.王夫之在分析历史进程时说:“天下之势,一离一合,一治一乱而已。”对他的观点评价不准确的是( ) A. 他犯了历史发展循环论的错误 B. 他没有从本质上认识中国古代史 C. 他的观点是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所做的客观总结 D. 他只看到了历史运动的迂回性,没看到历史发展的进步性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将历史进程说成离合治乱的简单更迭,不符合中国古代历史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客观史实,C项符合题意;王夫之的说法只看到了历史运动的迂回性,没看到历史发展的进步性,没有从本质上认识中国古代史,犯了历史发展循环论的错误,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7.《宋会要辑稿》记载:“上封者言:‘岭南村墟聚落,间日会集裨贩,谓之虚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冀增市算’。帝曰:‘徒扰民尔,可仍其旧。’”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完全放弃 B. 经济重心南移使岭南地区的经济已超越中原 C. 闭关锁国政策在宋代已有萌芽 D. 宋代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村商品经济亦有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岭南地区“村墟聚落”,“间日会集”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宋代相对落后的岭南地区的农村商品经济有所发展,D项正确;君臣对岭南集市收税与否的对话和皇帝的态度,不是在强调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岭南农村集市的发展,不能说明这一地区的经济超过了中原地区,B项错误;皇帝认为没有必要增加集市的商业税收,与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不对应,C项错误。 8.从商鞅变法到隋唐,政府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然而,明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的清丈。这一变化说明政府 A. 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B. 对农业经济的依赖减弱 C. 国家治理能力逐渐衰退 D. 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从无论是清查和统计户口还是清丈土地,都是为赋税征收提供依据,这种做法的变化说明赋税征收的标准从以户口为准到以土地为准,故选D项;材料反应的是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没有涉及到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 项;农业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础,对其依赖并没有减弱,排除B项;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的变化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 9.奕诉在《统筹全局折》中写道:“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下列企业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 发昌机器厂 B. 汉阳铁厂 C. 轮船招商局 D. 江南制造总局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可知为洋务运动,符合题意的是洋务运动中的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答案为D。发昌机器厂是民族工业,A错误。汉阳铁厂和轮船招商局都是洋务企业中的民用企业,不符合题意,排除BC。 10.19世纪60~70年代,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都看到“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的优越性。但王韬、薛福成等人只是进行启蒙式的宣传,而郑观应则是以一项政治改革主张来提出,主张中国“下仿泰西之良法”设立议院。郑观应的这一主张 A. 推动了否定封建专制制度思想的发展 B. 表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时机已成熟 C. 体现了独尊外邦而轻视传统的观念 D. 说明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郑观应则是以一项政治改革主张来提出,主张中国‘下仿泰西之良法’设立议院”来看,郑观应主张在中国设立议院,实行西方民主政治制度,说明这一主张推动了否定封建专制制度思想的发展。故答案为A项。早期维新派开展的活动并没有推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时机的成熟,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郑观应轻视传统,排除C项;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不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D项。 11.1895年前,上海已建立了少数近代企业,但总体规模不大。1895年之后,上海就出现了制造企业纷纷开张的局面,工业发展变得生机勃勃。这主要是由于 A. 洋务运动的发展 B.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C.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D. 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为支付大量赔款,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减弱了民族企业发展的封建阻力,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因此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这时期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故C选项正确;洋务运动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而破产,故A选项错误;甲午战后,中国工业发展出现生机勃勃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而不是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故B选项错误;实业救国思潮一定程度上推动这时期工商业的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选项错误。 12.下图是一幅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带着清朝乌纱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钳住了象征着新生民国的年青人。这幅漫画反映了 A. 清朝加强文化专制 B. 思想革新的重要性 C. 君主专制得到复活 D. 出现新旧思想并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民国四年是 1915 年,1915 年袁世凯尊孔复古,封建儒家思想依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反映了思想革新的重要性,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15年清朝统治早已被推翻;C选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915年虽然出现了袁世凯复辟帝制,但83天之后即被迫取消,君主专制并未得到复活;D选项错误,漫画体现的是传统思想对民众的束缚,并非体现新旧思想的并存。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3.1938年11月至1940年春,各战区中国部队按统一部署向侵华日军发动了冬季攻势,攻击地区涉及绥、晋、豫、浙等广大地区,重点置于豫南、鄂西及皖南等地。这一军事行动 A. 迫使日军放弃速战速决计划 B. 使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反攻 C. 维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态势 D. 说明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冬季攻势是中国军队继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对外主动出击,改写中国百年来基本上只有“挨打”的历史,此次军事行动系国民政府主动发起,维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姿态,故选C。迫使日军放弃速战速决计划指代的是淞沪会战,时间为1937年,排除A;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反攻是在1943年,排除B;敌后战场的主要领导者为中国共产党,而冬季攻势是由国民政府发动的,排除D。 14.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说:“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处境大致相同的亚非国家首先应该友好合作,实现和平共处。……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这一讲话 A. 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B. 推动了印度支那和平的恢复 C. 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台 D. 反映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亚非会议的“求同存异”方针,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推动了印度支那和平的恢复是日内瓦会议,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亚非会议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无直接的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一边倒”,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5.如下图是1970—197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A. 是以对外关系的改善为基础 B. 反映了工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C. 说明以经济为中心成为党内共识 D. 反映出我国开放局面逐渐形成 【答案】A 【解析】由图中数据可知,1970—197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总体上升,特别是1972年以后上升幅度较大。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和七十年代外交突破有关,尤其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故A正确;此时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没有太大的变化,故B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才确立以经济为中心的方针,故C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外开放局面逐渐形成,故D错误。 16.下图为“市场”一词在历届中共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其中1993年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出现频率高的直接原因是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C. 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在1993年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市场“一词出现频率高,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21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17.在2016年海峡两岸暨港澳侨界圆桌峰会上,中国侨联副主席乔卫在圆桌峰会上指出:“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两岸双方建立政治互信、实现良性互动的前提和基础。材料中“九二共识”界定的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 A. “一个中国” B “和平统一” C. “一国两制” D. “平等协商” 【答案】A 【解析】“九二共识”是指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因此材料中“九二共识”界定的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一个中国”。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18.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指出: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已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下列关于经济特区的特色说法正确的是 ①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 ②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 ③拥有完全的经济管理权限 ④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务院对经济特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①正确;对经济特区,国家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即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②正确;经济特区是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拥有更大的经济自主权,而不是拥有完全的经济管理权限,③错误;经济特区是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拥有更大的经济自主权,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故D选项正确;排除A、B、C选项。 19.古希腊先哲柏拉图认为艺术的源泉来自神赐的灵感,主张抛弃艺术以培育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源自心之理性,借助艺术可以培养人的理性。二者的共同点是 A. 通过复兴文化,开始冲破教会束缚 B. 提倡理性,认为艺术影响人的理性 C. 指出教育能够使人认识自己的美德 D. 促进了古代雅典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抛弃艺术以培育理性”和“借助艺术可以培养人的理性”,可知两人对艺术的态度不同,对理性的追求一致,即都认为艺术影响人的理性,都提倡理性,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人生活在古代希腊,与文艺复兴、反对基督教会无关,A项错误;教育使人认识美德是苏格拉底的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柏拉图要抛弃艺术的主张,对古代雅典艺术的发展无益,D项错误。 20.如图是公元前七世纪末至公元前六世纪初雅典社会关系简图。据此分析,雅典社会发展前七世纪末——前六世纪初 A. 需要解决财产与权利关系 B. 应重点关注外国人与奴隶权益 C. 必须消除贵族与平民界限 D. 应进一步细化社会阶层的划分 【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当时的雅典社会中,平民上层有财产却无权利,下层平民因为财产问题有可能沦为奴隶,所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应该是财产与权利,故选A项;外国人与奴隶不是当时雅典的公民,所以不属于重点关注的问题,排除B项;当时要解决的应该是财产与权利问题,而不是取消贵族与平民的界限和细化社会阶层划分,排除CD项。 21.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托克维尔此处所说的“最大胆的学说”的提出者 A. 孟德斯鸠 B. 狄德罗 C. 洛克 D. 伏尔泰 【答案】A 【解析】美国是按照“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建构本国的政治框架的,此学说来自于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故A正确。 22.1803年,英国开始研发蒸汽机车,但还没试制成功,美国就于1807年成功试航了蒸汽轮船。欧洲人发明了电的理论,但美国的爱迪生和贝尔等人对之理解最透彻。这种现象 A. 表明美国抓住了崛起的机遇 B. 使美国成为十九世纪霸主 C. 推动美国率先实现了工业化 D. 表明科学加快转化为技术 【答案】A 【解析】欧洲人率先进行了新的发明,但美国人却对之理解和运用的更加透彻,说明美国抓住了发展的机遇,故选A项;十九世纪美国并没有称为世界霸主,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率先实现了工业化,排除C项;科学加快转化为技术的观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3.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1800—1850年半个世纪中,(英国)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它们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劳动人民购买力显著提高 B. 机械化生产普及和交通革命 C. 圈地运动增加了劳动力资源 D. 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00—1850”、“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等可知,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使机械化生产得以普及,交通也变得更加便利,故才会有材料所述情形,B项符合题意。工业革命后,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劳动人民购买力并未获得提高,排除A;CD两项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而材料说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 24.有人戏称德意志帝国议会只是“发表独白”的“一个没有政府的议会”。不管是联邦议会还是帝国议会,召集权和宣布休会的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中。这说明德国 A. 政治的发展违背历史趋势 B. 帝国议会是皇帝喉舌 C. 代议制具有形式上的意义 D. 国家机构设置不健全 【答案】C 【解析】根据“召集权和宣布休会的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中”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德意志帝国的议会并没有真正掌握国家的确立,形式大于内容,故选C项;德国建立的君主立宪政体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排除A项;BD项在题意中无从体现,排除; 25.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罗斯福总统要求国会批准对日宣战,当时联邦参议院82票对0票通过,众议院388票对1票通过,为保护投反对票的那个女议员的人身安全,国会专门派人派车,护送她上班、回家。她在1973年去世,国会大厦前树立起她的雕像。与此最为接近的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是 A. 卢梭:人生而自由,但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 B. 孟德斯鸠: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C. 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D. 康德: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 【答案】C 【解析】A强调思想自由,不符合题意,排除;B强调自由与法律的关系,排除;材料中对投反对票的女议员进行的一系列保护措施以及去世后在“国会大厦前竖立起她的雕像”,一切都体现了对言论自由的贯彻,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故选C;D强调道德准则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排除。 26.如下图是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产值增长(%)示意图。这直接反映了苏联 A. 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 B.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C. 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 D.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二五”计划相比“一五”计划,重工业增长稍缓,但还是占主导地位,轻工业增加稍快,农业增长明显,这体现了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故C选项正确;农业增长虽然明显,但苏联工农业生产仍然难以协调发展,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成就,没有体现苏联是否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相关内容,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建设,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苏联这时期的国际地位,无法得出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 27.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 世界“一超多强”格局日益显著 B.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 西欧、日本摆脱了美国的控制 D. 世界两极政治格局受到了冲击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世界多极化趋势对图片信息的有效获取能力。根据图片信息所学知识可知,欧盟的建立表明欧洲国家的一体化和发展,太阳神塔是1970年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上象征日本经济的重新崛起所建的展区,不结盟运动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和发展,因此材料所述欧洲、日本和第三世界等政治经济势力的发展,导致当今世界形势逐渐走向多极化趋势,美苏两级政治格局受到了冲击,故D选项正确;“一超多强”中的“一超”是指美国,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一超多强”的格局,故A选项错误;区域集团化是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欧盟、不结盟运动和日本等政治经济势力的发展,冲击了两极格局,没有体现西欧、日本摆脱了美国的控制的信息,故C选项错误。 28.1998—2007年,全球货物贸易出口、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0.9%、10.8%。2008—2017年,全球货物贸易出口和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速分别下降到1.0%和3.2%。这表明2008年以来经济全球化 A. 遭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抵制 B. 获益最大的是发展中国家 C. 由快速发展期转入调整期 D. 促进了各国新经济的崛起 【答案】C 【解析】材料核心信息两方面,一是2007年前后全球货物贸易出口,服务贸易出口比较,二是2008年后服务贸易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提升,答案要完整涵盖这两方面信息,这是经济全球化调整的表现,故答案为C项;A项本身错误,经济全球化是历史趋势;B项错在经济全球化规则是发达国家制定的,他们也是最大获益方;D项错在材料本身无法体现新经济兴起。 29.根据下表,可以推断出发展中国家 表 1973年—1995年发展中经济体的商品出口结构 1973 1980 1985 1990 1995 农产品 30 15 17.5 14.5 14 矿产品 5 65 47 34 22.5 燃料 39.5 61 43.5 29.5 19 制成品 22 19 34.5 50.5 62.5 A. 经济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B. 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C. 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更高 D. 在世界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答案】A 【解析】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制成品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农产品、矿产品、燃料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表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故A正确;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更高故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故D错误。 30.2016年6月24日,经公民投票,英国最后决定退出欧盟。英国退出欧盟反映了 A. 欧洲一体化进程受到挫折 B. 英国国内消除了政治分歧 C. 欧盟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 D. 区域化与全球化不能互补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2016年6月英国经过公民投票,最后決定退出了欧盟。此事件违背了欧洲一体化的趋势,反映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受挫,故选A;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国内消除政治分歧,排除B;C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欧盟适应了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补充,D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下表是部分学者对明朝中后期白银流入中国的估算数值。 1550—1645年中国的白银进口(所有数字单位为吨) 数据来源 来自日本 来自美洲(太平洋) 来自美洲(大西洋) 总计 梁方仲(1939) 2795 948 3743 山村和神木(1983) 7350—9450 1320 8670—10780 庄国土(1995) 6527 2250 1013 9800 李隆生(2005) 6375 4688 11250 万志英(2013) 3634—3825 2481 1230 7345—7536 大约有一半的白银来自日本,其余的源自秘鲁和墨西哥。欧洲和日本商人从白银贸易中赚取的可观利润,推动了对中国丝绸和瓷器的购买,中国的工业产值也因此被进一步推升。 ——万志英《剑桥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1694年英格兰银行初创时只是一个具有为政府融资功能的私人银行。英格兰银行发行加盖图章的纸币用于其对财政部的支付,后来,逐渐地发行了普通的银行券,即附有持票人条款的、为数量不一的存款发行的本票,以及为了给私人和政府贴现和贷款提供经费而发行的、相似的、其金额为按四舍五入去尾的纸币。在英格兰银行的特许状重续时,其发行权被更明确地界定为发行银行券的权利,英格兰银行被宣布为唯一的具有发行权的股份制银行。纸币发行权的垄断是银行竞争力的一张王牌。因为英格兰银行纸币总是在完全可兑换性的基础上发行,这也就导致公众对新体系抱有了极大信心。英格兰银行通过其在伦敦独一无二的地位、增长的声望及其与财政的特殊关系,确保了其纸币支配了伦敦市场。 ——摘编自马建华《中西方早期金融发展路径之比较》 材料三 大量白银涌入中国国内市场,白银的实际购买力是下降的,因此与15世纪相比,白银收入的实际价值也是下降的 明朝中国的粮食与货币收入 1435—1449 1612 粮食税(石) 26871152 28369247 以白银计粮食税收入(两) 6171783 18069584 以白银计纺织品收入(两) 239385 370002 以白银计纸币收入(两) 4379 — 白银收入(两) 2430000 4000000 以白银计全部收入(两) 9391552 22439586 白银收入占比 25.9 17.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白银大量流入对明朝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早期英国货币流通相较于明代不同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业经济的发展为什么没有挽救明朝的统治。 【答案】(1)历史影响:①冲击了明王朝的君主垄断货币的历史局面,引发明后期政治危机;②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③新航路开辟,为中国商品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④白银货币化,引发了政府赋役制度的改革。 (2)原因:①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②英国民主政治的建立及完善;③英格兰银行自身的优势。 (3)原因:①商业和城市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繁荣;②也带来了更加强烈的经济波动、贫困的集中化以及社会裂痕的深化;③动荡的社会叠加黑暗的政治加速了明朝灭亡 【解析】 (1)根据材料“欧洲和日本商人从白银贸易中赚取的可观利润,推动了对中国丝绸和瓷器的购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银大量流入并逐渐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冲击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新航路开辟后,随着世界各地和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出现,为中国商品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还有一个作用是促进了中国赋税制度的变革,赋税的缴纳逐渐采用白银的形式等从政治、经济、赋税体制改革方面分析回答。 (2)根据材料“ 1694年英格兰银行初创时只是一个具有为政府融资功能的私人银行”“给私人和政府贴现和贷款提供经费而发行的”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方面,英国通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发展;经济方面,英国18世纪后期,开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根据材料“英格兰银行被宣布为唯一的具有发行权的股份制银行”可得出英格兰银行具有自身的优势。 (3 )根据材料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市场,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但只是带来了商品经济方面的繁荣,没有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力量;白银流入推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贫富分化差距的拉大和经济波动,激化社会矛盾,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32.20世纪20年代,英国出现霍尔丹与罗素之争,中国则出现了“科玄论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3年2月4日,英国生物学家霍尔丹在剑桥大学发袁了演讲,畅想科学应用的未来,提出科学将对传统道德提出挑战并造福人类。随后,哲学家罗素予以批评性回应,警告人类对科学的滥用将导致毁灭性的灾难,指出“科学并没有给人类带来更多的自我控制,更多的爱心,或在决定行动之前克制自己激情的更大力量”,“科学可能导致我们文明毁灭”。罗素表现出来的对科学的质疑,不仅呼应了20世纪初科学发生的质的飞跃,也可以说是20世纪初滥觞于西方知识分子中间的一种流行思潮,它与不久前发生的那场人类浩劫有关,也是对启蒙时代以来有关“科学导致进步”这一观念的深刻反思。 ——摘编自刘钝《“两种文化”视野下的霍尔丹与罗素之争》 材料二1923年2月14日,北大教授张君劢在清华大学演讲,强调宗教、道德、文化艺术等精神文化在人类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价值,呼吁人们应该恢复孔孟儒学和宋明理学,以此批判因科学进步带来的西方工业文明所导致的殖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后果。玄学派对唯科学主义的批判引起了科学派的强烈不满。4月23日,地质学家丁文江针锋相对,指出科学处于主导地位,甚至可以支配人主观。以怎样解决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关系的“科玄论战”由此开启。后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也参与进来。瞿秋白指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受因果律支配的。人的意志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经海规律决定人生观的形成与变化。这场论战实质上是中国思想界对于“西学东渐”的再思考,也是对五四时期传播的科学文化精神的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张谨《从“科玄论战”看“两种文化”分裂的根源源及其融合路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东西方两场论战背景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科玄论战”的意义。 【答案】 (1)相同点: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十月革命与苏俄的建立;西方科学的不断进步与广泛传播;科技发展冲击了传统人文思想。 不同点: 社会背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面临救亡图存的压力;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建立。 经济背景:中国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发展落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为薄弱);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高度繁荣。 思想背景:中国传统儒学根深蒂固,受外来文化影响(新文化运动);西方自身人文思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不断发展。 科技背景:中国科技发展水平较低;西方科学技术高度发展(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突破)。 (2)推动了思想的进一步解放;进一步推动了科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有利于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强调“科学”)引起人们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对“科学万能”“全盘西化”偏激思想的纠偏,或引导人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强调“马克思主义”)对当今认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强调后世“借鉴”) 【解析】 第(1)题中,相同点:主要结合材料一中“呼应了20世纪初科学发生的质的飞跃,也可以说是20世纪初滥觞于西方知识分子中间的一种流行思潮” “与不久前发生的那场人类浩劫有关”“对启蒙时代以来有关‘科学导致进步’这一观念的深刻反思”,以及材料二中“恢复孔孟儒学和宋明理学”“批判因科学进步带来的西方工业文明所导致的殖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后果”概括即可得出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十月革命与苏俄的建立,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科技发展冲击了传统人文思想。 不同点:注意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西方资本主义文明高度发展这一背景,并结合一战前后这一具体背景,紧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关系”的科学与人文主题分析作答即可。 第(2)题,结合材料“呼吁人们应该恢复孔孟儒学和宋明理学,以此批判因科学进步带来的西方工业文明所导致的殖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后果”“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也参与进来”“这场论战实质上是中国思想界对于‘西学东渐’的再思考,也是对五四时期传播的科学文化精神进一步发展”等可以得出这场论战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使人们重新审视中西文化,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3.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中国的中央政府再一次陷入分裂,进入军阀混战时期。一个从降生之日起即深陷分裂的共和国出现在一个危险的国际环境中,它甚至没有机会将民主价值观付诸实现。 ---[美]亨利·基辛格《论中国》 材料二:(本报记者,北京,2 月 25 日)中华民国总统于今天接见了受邀造访的外国记者,并就中国的事件进行了坦率的谈话。总统说,他会格外关注中国工业发展。在中国工业发展上,他欢迎外国的参与。总统最后又补充说,他对中国代表们在巴黎和会上作为感到很满意。 -----摘编自方激《龙蛇北洋》 “ 《泰晤士报》民初政局观察记” 材料三:如何评估 1928 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 年至 1928 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若妖魔化这段历史,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摘编自马勇《重寻近代中国》 概括以上材料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角度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论证: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推进。②政治上,资产阶级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③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④外交上,出席巴黎和会,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国家主权。⑤社会生活上,“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的颁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综合上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并不能简单用反动统治来概括 【解析】 根据四则材料中“中央政府再一次陷入分裂,中央政府再一次陷入分裂”,“没有机会将民主价值观付诸实现”,“中国代表们在巴黎和会上作为”,“1912 年至 1928 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妖魔化这段历史,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用现代史观而不是革命史观,定位北洋政府统治的统治,可知得出材料的主要观点是,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所以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用这一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民生等相关史实,以现代化角度对这一观点展开论证。论证时首先要观点明确,其次注意史论结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