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辛集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75分) 1.“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牺牲品)”变为“畎亩(田地)之勤”,这种现象开始出现于( ) A.西周 B.东周 C.秦朝 D.西汉 2.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的政治制度,谓:“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这反映了(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 C.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 D.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 3.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 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 ) 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 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 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 4.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有( ) ①“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②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③民间的学术活动逐渐兴起 ④士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在我国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到私有的转变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 ) A.铁器和牛耕的出现 B.公田的大量抛荒 C.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 D.商鞅变法 6.“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 ) A.重农抑商政策 B.资本主义萌芽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君主专制制度 7.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体现了宗法制等级森严及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特点 B.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权力的分配 C.宗法制的形成有利于宗族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D.体现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8.小篆的字体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写起来并不方便。秦朝后期,出现了一种较为草率的新字体。这种新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差役(皂隶)、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可见,隶书的形成( ) A.反映了生产实践对政治的影响 B.折射出政治文书刻写材料的变化 C.适应了大一统政治发展的需要 D.表明汉字符号化特征进一步削弱 9.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10.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 B.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C.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D.文化下移趋势增强 11.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同时把察举制度中的考试因素加以强化,科举制度开始形成。唐宋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发展。科举制的特点是(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自由报名,通过考试差额录取 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12.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记述,唐代科举考试主要科目及内容如下 科目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作诗、赋、文各一篇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时务策五道 以上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 ) ①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②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③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城市是一个社会繁荣的标志,历代王朝都加强对城市的规划管理,其中唐都长安的集市是( ) A.“日中而市,交易而退” B.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C.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出现了街市 D.民间自由集市的兴盛 14.下列明清时期的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当时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 A.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B.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 C.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15.在北宋与辽和西夏的关系中,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这带来的影响有( ) ①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②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③增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 ④造成官僚队伍的膨胀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6.朱熹在兴复白鹿洞书院时,曾勖勉学生不要参加科举,不要只想追求利禄,即使是青衣紫袍满地皆是,也不要俯身去拾,而要向颜渊学习,居陋巷钻研圣贤经传,只追求明诚两进、敬义偕立。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书院教育与科举制的对立凸显 B.朱熹旨在宣扬“存天理,灭人欲” C.理学思想出现反功利、重实学倾向 D.理学注重社会教化,有利巩固统治 17.导致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是( ) A.社会环境稳定 B.自然条件改善 C.政治重心南移 D.生产力大为改观 18.从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形式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 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 C.封建人身领队关系的彻底废除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9.宋朝王小波以“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为号召起义,明朝李自成以“均田免粮”为号召起义,太平天国提出“有田同耕”,自古代到近代农民起义的这些诉求集中反映出( ) A.实现“耕者有其田”有利于社会稳定 B.土地高度集中破坏了小农经济 C.土地兼并导致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D.土地私有制使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20.自明中叶以来,江南地区农家栽桑、养蚕、缫丝、织绢,以及植棉、纺纱、织布等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 粮食作物的农家正业,出现了蚕桑压倒稻作、棉作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表明( ) 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经济结构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D.经济发展的区域化 21.考古学家在商丘某地的一处古墓的随葬品中,发现了青铜器、铁制农具及珐琅彩瓷器。这座墓葬最早可能出现于( ) A.西周 B.春秋战国 C.宋朝 D.明清 22.中华帝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历经统---分裂---统一的过程,历经建立---瓦解---统一的若干回合,但每一次重建,都是以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治为内核和表现的。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 A.表现形式较为单一 B.核心内容具有重复性 C.民族观念逐渐淡化 D.发展进程具有连续性 23.电视剧《乔家大院》讲的是晋商乔家在遭到生意上的重大挫折后,奋发图强,东山再起的故事。晋商的活动范围不仅遍布全国,有的还走出国门。作为实力最强的商帮之一,晋商兴起于( ) A.唐代 B.北宋 C.明代 D.清代 24.明清时期,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这反映了(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赋役征银促进了农业的商品化 25.考据学在清代发展成一门专门的学问,其主要内容是从文字音韵、名物训诂、校勘辑铁等方面入手,从事经书古义的考证。考据学以其求实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对中国古典文献的整理作出了较大贡献。考据学的兴起体现了( ) A. 对君主专制的批评 B. 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的反思 C. 市民工商阶层的经济诉求 D. 对孔孟儒学的否定 26.乾隆皇帝回复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下夷货物以通有无。”当时,清政府推行的对外政策是( ) A.重农抑商 B.闭关锁国 C.厚往薄来 D.对外开放 27.回顾17~19世纪的历史不难看到,当资本主义代议制政治制度在欧美逐渐得到普遍认可的时候,中国却通过设置军机处等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出现这种反差的根源是( ) A.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存在明显差异 B.欧美管辖下的是公民,清政府管辖下的是臣民 C.欧美等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一套先进的政治制度 28.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提到:“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从思想角度看,材料中“革新与发展”不包括( ) A."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 B."其欲即天之理,其理即人之欲" C."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 D."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29.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王夫之认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上述思想( ) A.是思想界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反映了启蒙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C.体现了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D.代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30.清嘉、道以来,侠义公案小说繁盛。《施公案》叙述了被康熙称为“江南第一清官”的施世纶在忠勇之士协助下“剿寇”、不畏权贵秉公“审案”的故事;其情节增加了私访遇险之事,和以往的公案侠义小说相比更显曲折。据此可知、该小说( ) A.迎合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 B.是文化政策相对开明的反映 C.倡导侠士的反抗斗争精神 D.真实再现了施公办案的场景 31.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可见 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发展的特征是( ) A.美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B.国际贸易增速放缓 C.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32.刘锡鸿是晚清首任驻英副使,不仅惊讶于火车轮船机器的功效,对英国民主的细节也颇为了解,私下里羡慕“西洋国政民风之美”。受朝中一些权贵的指使,他却不断密告公使郭嵩焘要“以夷变夏”,甚至连郭披了洋人的雨衣,看了洋人的节目单都被当成罪行来告发,诋毁郭学西言行是“迎合洋人,坏乱风俗”,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洋务派固守中体西用导致洋务运动失败 B.官场的功利主义严重阻碍了近代化进程 C.晚清外交官员未能对西方有正确的认识 D.刘锡鸿的言行植根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33.有学者认为,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是洋务新政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洋务运动( ) A.消除了顽固守旧思想 B.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C.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D.开启了实业救国运动实践 34.甲午战后,梁启超写道:“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 奴隶焉。……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梁启超旨在( ) A.推翻君主政体 B.批判封建伦理 C.进行思想启蒙 D.传播民主革命 35.下表是现存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 时间 国家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印尼 8 51 251 泰国 1 4 85 马来西亚 1 7 216 合计 10 62 552 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世纪的中国( ) A. 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 B.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C. 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 D. 海外贸易长期发达 36.1874年《申报》刊文称赞我国当时出现的一种新事物,曰:“最是称奇一线长,跨山越海度重洋。竟能咫尺天涯路,音信飞传倏忽详。”这一新事物是指( ) A.铁路 B.电报 C.电话 D.电影 37.1900年杨村战役之后,因为遭到聂士成率领的聂军抵抗之顽强,西方甚至有记者认力“这场战争已经无法取得胜利”俄国记者扬切韦茨基在其《八国联军目击记》中描述天津战役时写道:“整整五个小时联军都被中国人的炮火压在泥里动弹不得”。下面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西方记者的报道令大其词,的是想推卸责任 B.历史研究应主要借鉴外国学者的研充成果 C.以上史料反映出清朝近代化努力取得部分成效 D.两方记者的报道是第一手史料,最为真实 38.下表是19世纪不同时期中国茶叶产销统计表。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 ) 年份(年) 种茶面积(万亩) 产量(万担) 内销(万担) 外销(万担) 1837 521 260.5 200 60.5 1861 625 35 202.5 207 1886 934.9 567.46 205 362.46 A.传统手工业带来丰厚利润 B.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中国控制了世界茶叶的销售市场 39.近代报纸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时务报》最多时日销一万七千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材料主要反映了( ) A.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C.中国办报深受西方的影响 D.报纸具有宣传政治主张的功能 40.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41.周锡瑞教授曾经指出:“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共和政府,这种信念曾创造了对于革命几乎是普遍的支持。……而在1912年以后,那种魔术般灵验的信念,开始淡薄起来了。尤其对于农民,革命带给他们的是一无所有。”材料意在表明( ) A. 辛亥革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B. 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没有实现 C. 孙中山无意改变农民的处境 D.辛亥革命在后期脱离群众的支持 42.1919年5月31日,《申报》刊登了一个社会团体的通电:“全省议会、教育会、商会、农会、工会暨全国公民均鉴北京政府反民好恶,任用内奸,视爱国行动为煽惑……共和国家主权在民,安能任其压制而不思抵抗?”。由材料可知( ) A.五四运动得到了各界的支持 B.参加巴黎和会引起广泛不满 C.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D.推翻北洋政府成为民众共识 43.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提到“农民之缺乏土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据此可知( ) A.民生主义关注工农 B.土地革命深入人心 C.社会主义大行其道 D.国共两党纲领一致 44.1924年,孙中山说:“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也。”这体现了新三民主义( ) A. 提出反帝和国内民族平等 B. 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C. 倡导自由、平等、博爱 D. 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 45.1927年8月20日,毛泽东在给党中央的信中写到:“国民党的旗子真不能打了,再打则必会再失败.....我们则应坚决地竖起红旗。”在此,毛泽东( ) A.强调中共独立领导革命 B.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主张继续维持国共合作 D.近代国家统一观念传播广泛 46.清末,西方传教士观察到福州家庭“如有客人,男女不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20世纪20年代,日本人注意到福州“夫妇及子与外来的男女席位混坐”。对此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 A.传统伦理观念受到冲击 B.近代西式社交礼仪普及 C.福州引领全国风气变革 D.男女身份地位完全平等 47.1935年10月,中共中央代表陈云在向共产国际汇报时指出:“我们的党当然犯过某些错误,但它用自己的力量纠正了。像陈独秀、李立三、瞿秋白犯错误时期需要共产国际出面干预的情况,再也不会有了。目前,我们的党在新的情况下能够自己提出新的任务。”这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 A.取得了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 B.开始着手解决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C.能够独立自主解决党内问题 D.认识到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必要性 48.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49.“如果说,民主革命没有自己的一定任务,没有自己的一定时间,而可以把只能在另一个时间去完成的另一任务,例如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该论断出自( )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井冈山的斗争》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十大关系》 50.原国民政府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在回忆录中写道:民国二十九年,住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朱德,最让人佩服之处,是他们的政治远见,他们知道在需要的时候打一场合适的仗,依我看,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这一仗”( ) A.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 B.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取得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D.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 二、材料题 5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三 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课绩,以对德行、才能、劳效的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但不易操作;对于才能的核验,宋廷要求官员申报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在宋代,课绩与监察各为独立系统,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关系密切。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 ——摘编自袁行霖《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 (2)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科举制的发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对官吏的课绩和考察分别有何侧重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 5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买办”的认知与研究简表: 时间 人物、著作 主要观点 晚清 林则徐 买办等本系汉奸 1920年 陈独秀 买办帮着外国资本家掠夺中国人 1927年 沙为楷《中国买办制》 买办使中国的工商业凋零 1964 年 黄逸峰《关于旧中国买办阶级的研究》 买办“无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极端落后和反动的" 1980年 汪熙《关于买办和买办制度》 买办是“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桥梁和得力的帮凶”,但是"买办积累转化为民族资本是违背外国资本意志的,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2000年 金普森.易继花《买办与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变迁》 买办带动了近代新式民族工业的发展.还使普通百姓用上了康价的商品 2014年 聂好春《买办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买办是商 界精英和早期经济现化化运动的主干力量,是近代商会的中坚; 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农业的知识点。 A. “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牺牲品)”变为“畎亩(田地)之勤”,大意是说原来在宗庙中用于祭祀的牲口,现在已经成为田里工作的主要力量,因此是指牛耕的出现,西周没有牛耕技术的应用,故A错误; B. 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得到推广,故B正确; C. 秦朝虽然有牛耕技术的应用,但不是开始的时间,故C错误; D. 西汉也不是牛耕技术的应用开始出现的时期,故D错误。 2.答案:D 解析:“莫不为”一词为双重否定,即周的子孙,只要不是“狂惑”之人,都是显贵的诸侯,这体现了周代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分封制与宗法制有机结合,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题干强调的是地方权力的分配,排除B项;C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道家学派。A项,材料没有体现“反对掠夺,拯民疾苦”。故A项错误。B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追求平等”则不是。故B项错误。C项,材料没有体现“避世出尘”。故C项错误。D项,“道法自然”,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和谐处世的理念。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战国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是当时社会大变革、阶级关系变化、贵族等级体系瓦解等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教育的局面;私学的发展,促进了士阶层队伍的扩大。而各诸侯国君出于加强统治和争霸战争的需要,广泛招揽人才。士人游历各国,对政治统治、社会秩序和宇宙万物提出各自的观点,并相互辩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5.答案:A 解析: 6.答案:C 解析:注意限定信息“根源”,题干材料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而手工业、商业都是“末业”,把农业与工商业对立起来,这一言论正是重农抑商政策的重要体现,结合所学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出现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C项正确. A项是现象,不是根源,应排除. B项与自然经济相对立,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D项不是根源,应排除. 故选C. 7.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描述了中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特点的宗法制度,材料中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表明起到了维护家庭内部稳定的特点。故选C。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8.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小篆……写起来并不方便”“较为草率的新字体”等信息可知,新字体较之小篆更方便书写,可见新字体的出现实际上反映出文字书写量增多对书体变化的要求;而“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差役(皂隶)、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的信息说明,文字书写量的增多与专制主义集权政治发展相关。综合分析可知,隶书书写相对小篆而言更便捷,隶书的形成主要适应了大一统政治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 9.答案:B 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 10.答案:B 解析:魏晋时期,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衡量标准是门第,故入仕的寒门子弟在两晋时期很少;隋炀帝时期,科举制创立,其衡量标准是考试成绩;唐宋时期特别是宋朝时期科举制盛行,给寒门子弟提供了入仕的机会,故B项正确。 11.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特点相关知识。 A.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科举制的作用,故A错误; B.科举制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较,其特点是自由报名,通过考试差额录取,故B正确; 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也是科举制的作用,故C错误; D.扩大了统治的基础同样也是科举制的作用,故D错误。 12.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唐代科举制的内容。唐代科举分为明经和进士等科,①正确;明经或进士都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查内容,考生要熟记文本,②正确;在三试的时候,两科考生都要对时务策,以考查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正确。无论从考试内容的数量还是难度上看,进士科比明经科都要难,④错。故选A 13.答案:B 解析:A不属于对城市的规划管理,排除A; 唐朝时期对城市规划管理的最大表现就是坊市制度,故B正确; 坊市界线被打破是在宋朝,排除C; 民间自由集市不属于城市,排除D。 故选:B。 14.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信息“世界发展趋势”,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世界发展趋势是资本主义; B. 中的“计日受值”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符合题意; ACD. 均不符合“世界发展趋势”,应排除。 故选:B。 15.答案:C 解析:北宋每年送给辽和西夏的“岁币”和“岁赐”使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但造成财政状况日益恶化,①②正确,③错误;官僚队伍的膨胀与“岁币”和“岁赐”无关,④错误,C项正确 16.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勖勉学生不要参加科举,不要只想追求利禄,即使是青衣紫袍满地皆是,也不要俯身去拾”“只追求明诚两进、敬义偕立”可以看出理学思想出现反功利、重实学倾向,故C项符合题意 17.答案:D 解析:生产力的发展,即南方地区劳动力的补充以及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引进,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D正确; ABC项都是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都不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这一根本性的原因处进行分析的,排除。 故选:D。 18.答案:B 解析: 1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古代农民起义的诉求 A.根据材料信息“宋朝王小波以“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为号召起义,明朝李自成以“均田免粮”为号召起义,太平天国提出“有田同耕”,”可知,材料讲述了古代历次农民起义的口号中集中反映了实现农民获得土地的要求,故A选项正确; B.根据材料信息“宋朝王小波以“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为号召起义,明朝李自成以“均田免粮”为号召起义,太平天国提出“有田同耕”,”可知,材料讲述了古代历次农民起义的口号中集中反映了实现农民获得土地的要求,而土地高度集中破坏了小农经济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选项错误; C.根据材料信息“宋朝王小波以“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为号召起义,明朝李自成以“均田免粮”为号召起义,太平天国提出“有田同耕”,”可知,材料讲述了古代历次农民起义的口号中集中反映了实现农民获得土地的要求,而土地兼并导致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选项错误; D.根据材料信息“宋朝王小波以“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为号召起义,明朝李自成以“均田免粮”为号召起义,太平天国提出“有田同耕”,”可知,材料讲述了古代历次农民起义的口号中集中反映了实现农民获得土地的要求,而土地私有制使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是农民起义的原因不是农民诉求的集中反映,故D选项错误; 2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经济的发展。 A.材料“蚕桑压倒稻作、棉作压倒稻作”反映了明朝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说明农村经济结构发生调整,这源于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 B.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的形成,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故B错误; 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城市化问题,故C错误; D.材料反映明朝农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无法体现经济发展的区域化,故D错误。 2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珐琅彩最早出现在清朝,由此可知,这座墓葬最早可能出现于明清时期,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D. 2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华帝国在其发展过程中,紧紧围绕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政治这个主轴展开,这正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发展连续性的体现,故D项正确。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表现形式多样,故A项排除。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是不断发展成熟的,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向前发展,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23.答案:C 解析: 24.答案:D 解析:D.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说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有了显著提高,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的一条鞭法和地丁银的改革,使得征税标准发生变化,赋役征银促进了农业的商品化,故D项正确; AB. 两项是在鸦片战争后,应排除; C. 历史王朝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 故选:D。 2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考据学以其求实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对中国古典文献的整理做出了较大贡献”结合所学可知,考据学以其求实的精神,可见是针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不务实际的反思,故B正确。 A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B。 26.答案:B 解析:B. 依据题干材料“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下夷货物以通有无”可知,反映的是天朝上国思想,为此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故B项正确; ACD.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27.答案:A 解析:17~19世纪,欧美逐步确立资本主义代议制政治制度,而中国却在强化君主专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反差是小农经济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故A项是根源;B项不是根源,是反差的反映,故错误;A项是欧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原因之一,故错误;D项叙述错误。 28.答案:A 解析: 本题为选非题,考査明清时期的思想变化。材料中费正清认为明清以来的社会思想有革新与发展,则应与古代传统社会思想有所不同。 A项,这句话出自周敦颐的《通书》,意思是只有使天道和圣人德行广泛推行,才能实现天下的太平和顺,本质上仍然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推崇,并不能体现“革新与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B项,这句话出自王夫之的《读四书大全说意思是人有欲望本来就是自然之理,因此人的欲望是 符合天理的,这与传统理学思想对人欲的抑制是相悖的,因此是社会思想的新发展。故B项不符合题意。C项,这句话出自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意思是大臣与君王虽然名称有别,但实质上是一致的,一定程度上认为君与臣是平等的,这与传统中国社会中君在上、臣在下的思想相悖,因此是社会思想的新发展。故C项不符合题意。D项,这句话出自黄宗義的《明夷待访录》,意思是学校应该成为国家议政的政治机构,也就是将商讨决定国家大事的权力交给民众,这与传统中国社会中君主一人拥有最高决策权的情况相悖,因此是 社会思想的新发展。故D项不符合题意。本题要求选择不包括的一项。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29.答案:A 解析:材料中黄宗羲、王夫之的言论都有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在思想上是走向近代化的先声,故选A;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尚未对中国产生影响,故B错误;反对君主专制实际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故C错误;黄宗羲、王夫之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故D错误。 30.答案:A 解析:该小说体现了平民百姓的理想和愿望,是在社会严重腐败背景下对清正廉明的向往,A项正确。 31.答案:C 解析:A.材料看不出美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B.19世纪中期以后,国际贸易的速度应该是加快。 C.从材料可以看出。19世纪中期以后,机器纺织品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工业制成品。能够看出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D.材料看不出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故选:C。 32.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尽管刘锡鸿私下里对西方的科技和制度比较羡慕,但他仍然诋毁公使郭嵩焘,这种官场的功利主义严重阻碍了近代化进程,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A项,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中刘锡鸿已经认识到西方的先进,故C项错误;刘锡鸿的言行反映出其人品龌龊,但无法说明植根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故D项错误。 3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B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C项与戊戌变法没有必然联系;实业救国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此时洋务运动已经破产,排除D项。 34.答案:C 解析:梁启超强调我国的最大问题是“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即无公民意识;“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所以面对中国近代沦亡之时,民众不关心此事,可见民族意识缺失,表明梁启超旨在进行思想启蒙,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35.答案:A 解析:结合图表可以看出从17~19世纪的中国在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是呈上升趋势的,也就是人的数量是增多的; 故选:A。 3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通讯工具的变迁,旨在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及对其解读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线长”“跨山越海度重洋。竟能咫尺天涯路,音信飞传倏忽详”反映的是一种通讯工具,故AD两项错误;早在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擅自把设在长崎(日本)至上海间海底电缆接至吴淞口外的大山岛,并与上海英租界的电报局相连,收发国际电报。从此,英美等国电信公司之海线也进入中国,故B项正确;电话传入中国是1882年,C项迟于材料中时间,故排除。故选B。 37.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在清朝军队的顽强抵抗,天津战役中八国联军进攻受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洋务运动等近代化努力使中国近代军事实力有所加强,故C项正确。A项,以上史料反映出八国联军在侵华战争的部分战役里,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列强侵略也一度受阻,故A项不准确,排除。B项,以上史料虽然是第一手史料,但受到价值观、主观因素的影响,不一定真实,故排除。D项,历史研究的史料借鉴要实事求是,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受史学观影响,不一定是借鉴的主要来源,故排除。 38.答案:B 解析:A. 茶叶生产属于农业,不是手工业,故A项错误; B. 表格显示从1861年到1886年,种茶面积、茶叶产量以及外销的数量逐渐增多,体现出中国的茶叶逐渐成为列强掠夺主要商品,说明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 C. 清政府并没有放弃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 D. 表格显示不出中国对于世界茶叶销售的控制,故D项错误。 故选:B。 39.答案:D 解析:D. 依据材料“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正确;A. 不合题干主旨,排除;B. 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 说法片面,排除。故选:D。 4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各阶层的探索。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经济上的工业化等。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 步;戊戍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选择B项。 41.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尤其对于农民,革命带给他们的是一无所有”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A排除;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里面有民生主义,希望摆脱农民贫困落后,故B排除; 材料体现不出三民主义纲领是否实现,故C排除; 从材料中“而在1912年以后,那种魔术般灵验的信念,开始淡薄起来了。尤其对于农民,革命带给他们的是一无所有”可以体现出革命在后期脱离了群众的支持,故D正确。 故选D。 42.答案:A 解析:“全省议会、教育会、商会、农会、工会暨全国公民均鉴北京政府反民好恶”表明五四运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故选A项。B、C、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43.答案:A 解析: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中蕴含着关注、改善工人、农民生活,故选A;土地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实施的,排除B;孙中山的纲领是资产阶级的纲领,不是社会主义,排除C;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但是纲领不一致,排除D。 4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时间关键词“1924年”可知这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 根据题干材料“复行直接民权,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也”可知这是新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的内容,即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故B项正确; A项是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内容; C项是旧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的内容; D项是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的内容. 故选B. 4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材料中的“国民党的旗子真不能打了……我们则应坚决地竖起红旗”也表明了,毛泽东强调中共独立领导革命要打出自己的旗子、独立地领导革命,故A正确。 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材料中没有完全体现,排除B。 1927年7月的“七一五政变”表明第一次国共合作已经全面破裂,“国民党的旗子真不能打了”也表明毛泽东不是主张继续维持国共合作,排除C。 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A。 46.答案:A 解析:清末“如有客人,男女不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到20世纪20年代“夫妇及子与外来的男女席位混坐”的变化,反映女子地位有所提高,传统伦理观念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福州家庭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不是西式社交礼仪,故B项错误;题干反映的只是福州家庭风俗变化,不能说明引领全国风气变革,故C项错误;题干只能说明女子地位提高,不能说明地位完全平等,故D项错误。 47.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遵义会议相关知识。 A.红军长征胜利是1936年, 故A错误; B.1927年开始的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故B错误; C.据材料"1935年10月”“我们的党当然犯过某些错误,但它用自己的力量纠正了“”我们的党在新的情况下能够自己提出新的任务"结合所学可知,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已经能够独立自主解决党内问题,故C正确; D.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标志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故D错误。 48.答案:B 解析:日本侵略者在北平发行“联银券”和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目的是掠夺财富,转嫁战争负担,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日本侵略者的金融活动是在占领区施行的,不是在国统区,A项错误;日本侵略者的金融活动也不是针对抗日裉据地的,C项错误;材料不涉及物资管制问题,D项错误。 49.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将民主主义任务与社会主义的任务分开完成:即中国的革命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论》解决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问题,C项正确。 5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在民国二十九年,即公历1940年由中共打了一场“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的一仗,联系所学,这是在抗战相持阶段组织敌后战场百团大战,其意义是坚定了全民族的抗战信心,故D正确;A项是1937年的淞沪会战,B是1937--1938年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C项是1938年太原会战中的台儿庄会战,时间都在1940年之前,故排除。故选:D 51.答案:(1)原因:汉武帝的推行;儒生参政重视品德。新发展: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 (2)发展趋势:公开性;严密性(更公平公正)。理由: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3)侧重点:课绩侧重实绩;考察力求准确。价值:注重选贤任能;追求公平公正;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 解析:(1)根据材料“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可知儒生参政注重品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察举制推行的原因。根据材料“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可知东汉察举制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结合材料“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可知又增加了考试环节。 (2)根据材料“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可知,科举制体现出公开性和公正性。关于科举制是中国选官制度的进步需要结合科举制的影响来进行作答。 (3)根据材料可知“宋廷要求官员申报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宋朝对官员的课绩考核注重实绩,根据材料“有课绩定等、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可知考查力求准确。关于中国古代选官和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意义结合材料可知需要从选贤任能、公平公正、建立公正合理的考核制度等角度分析。 52.答案:论题:对买办的认知和评价受到了时代变迁的影响。 论述:清末民初,随着列强的不断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消极评价与帝国主义联系密切的买办理所当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阶级斗争史观在改革开放前一直占主流地位,对买办也基本持批判态度;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的解放和对外交流的深入,对买办的评价越来越深入和客观。 解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