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2专题5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2专题5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学案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 知识主线串联·网络构建 主题一 民族复兴——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对应学生用书第29页)‎ ‎■主题纵向贯通················································································‎ ‎1.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时期 知识呈现 民主法制的确立(1949—1956年)‎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前提条件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2.三大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基确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发展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民主法制的破坏(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践踏破坏 ‎(1)原因 ‎①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②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③林彪、江青等野心家趁机兴风作浪,推波助澜 ‎(2)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民主法制的健全(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健全完善 ‎(1)平反冤假错案 ‎(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3)建立法律体系。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被正式写入宪法 ‎(4)基层民主选举:村委会、居委会干部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在农村,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的村民自治不断扩展 ‎2.祖国统一 时期 知识呈现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一国两制”构想——理论提出 ‎(1)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台湾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2)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一国两制”构想 ‎(3)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提供宪法保证,“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0世纪80年代以来 ‎1.香港、澳门回归——成功实践 首先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理论,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两岸和平交流——关系发展 ‎(1)1992年底,“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了“九二共识”‎ ‎(2)1993年,在新加坡实现了“汪辜会谈”,它标志着两岸交流从民间升格为政府授权机构层面 ‎(3)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到大陆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有力地遏制了“台独”的嚣张气焰 ‎(4)2008年两岸“三通”实现,使两岸关系揭开了和平发展的新篇章 ‎■主题考向探究················································································‎ ‎(近几年全国卷未在此考点命题)‎ ‎■主题深度剖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过程具有鲜明的特色 ‎(1)指导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全局的战略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其他国家政治文明的有益经验和成果,但绝不能照搬别国政治制度的模式。‎ ‎(2)引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核心力量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建的,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独自担负起领导人民当家做主的职责和角色,是经过长达几十年的革命斗争才取得的,也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3)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式、步骤具有鲜明的特色。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马上实行全国普选的时机和条件均不成熟。因此,扩大基层民主,是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基础。‎ ‎■主题仿真模拟················································································‎ ‎1.1949年,在讨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稿时,有一位代表提出应该把“实现社会主义”写进去,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没有同意这个提议。对党中央所持态度的合理解释是当时(  )‎ ‎ ‎ A.中共对革命前途缺乏清醒认识 B.中国民主革命任务还未完成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暂不具有宪法效力 D.中共力求避免重蹈右倾覆辙 B [中共对革命前途早在1942年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有了明确认识,故A项错误;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阐述了中国革命应该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完成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时候,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故B项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具有宪法效力,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右倾错误,故D项错误。]‎ ‎2.(2017·海口高三调研)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了中国(  )‎ A.新时期法制不断完善 B.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C.以法律作为反腐的工具 D.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B [材料“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表明了中国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并没有具体的法律出台,‎ 故A项错误,B项正确;仅据材料“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无法得出以法律作为反腐的工具这一信息,故C项错误;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3.(2017·昆明第一中月考)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到2010年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进行分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农村经济的发展    B.民主政治的发展 C.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D.城乡人口的变化 B [从材料中可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城乡代表名额由1953年的1∶4变成2010年1∶1,这说明民主范围的扩大,反映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故B项正确。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城乡代表名额变化无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农村人大代表名额增加,并非城市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城乡人口的变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4.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议,实现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对材料理解不准确的是(  )‎ A.实现国共再次合作,推动台湾和大陆统一 B.两党平等谈判是解决两岸关系的合适方式 C.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反对外部势力干涉 D.“一国两制”打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 D [据“实现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可知中共有实现合作的诚意,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议”可知谈判的平等性,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可知强调中国的内政不允许外国干涉,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及“一国两制”打破了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主题二 从革命到融入,从孤立到参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历程 ‎(对应学生用书第30页)‎ ‎■主题纵向贯通················································································‎ 时期 国内外形势 外交政策 外交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初期 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亚非国家独立;美国敌视、孤立中国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确定了“一边倒”等方针 同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20世纪70年代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第三世界崛起;美苏争霸的形势 改善同美国等西方国 家 的 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两极格局瓦解;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不结盟政策,对外开放 开展多边外交;积极推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认识: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和国际形势影响着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政策日渐成熟 ‎■主题考向探究················································································‎ 考向 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 ‎(2016·全国卷Ⅰ)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B ‎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外交情况。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故A、D两项错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比较少。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及时调整外交政策,由“一边倒”转向反对以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借此缓解中国面临的压力,于是出现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上升的情况,故B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推行的,故C项错误。]‎ ‎“全球治理与中国外交”是近年来的学术热点。当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全球治理的内涵、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方式以及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等问题。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和外交置于全球视野之下,是高考命题的新趋势。‎ ‎■主题深度剖析·················································································‎ ‎1.中、美、苏“三角关系”的阶段特征及其成因 ‎(1)第一阶段 ‎①美国孤立和敌视中国。美国奉行称霸世界的政策,敌视社会主义中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 ‎②中苏关系由友好到恶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后来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控制中国,造成中苏关系恶化。‎ ‎(2)第二阶段 ‎①美国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这一时期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②中苏关系严重恶化。出于对外扩张的目的,苏联加紧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中苏边境的武装冲突。‎ ‎(3)第三阶段 ‎①美国同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特别是在美国售台武器等问题上双方矛盾突出,其原因是美国仍没有放弃霸权主义政策。‎ ‎②苏联同中国改善关系。其原因是苏联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苏联开始放弃同美国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由对外扩张转为全面收缩。‎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变”与“不变”‎ ‎(1)改变的是心态,不变的是姿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遭到西方各国的孤立和遏制,内外交困、举步维艰——打破外部封锁是当时形势的迫切需要,获得外交承认则是开展对外交往的前提。60多年后,中国与全球超过17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加入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友好往来。‎ ‎(2)改变的是政情,不变的是政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外交往受到国际形势的制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外交上奉行“一边倒”,即使如此,在中苏关系最密切的时期中国也没有在国家主权独立、政策立场自主问题上向苏联让步或唯苏联马首是瞻。60多年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致力于开展全方位外交,主张“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在与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携手合作的同时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3)改变的是地位,不变的是定位。1949年,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上不被大多数国家承认,经济上一穷二白、千疮百孔,可谓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国际地位和影响无从谈起。60多年后,中国既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 ‎(4)改变的是战术,不变的是战略。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两面出击”、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80年代以来“全方位外交”。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方针、不同的战术,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始终不变的。今天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上升,实力也极大增强,但离发达国家尚有很大差距的状况并没有也不会在短期内改变。因而今日之中国只有继续韬光养晦,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我国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 ‎■主题仿真模拟················································································‎ ‎1.(2017·宣城高三调研)下表为周恩来某一天的行程安排,这些外交活动的内容表明当时他正在参加(  )‎ 时间(‎7月17日)‎ 外交活动 上午10点 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狄普芳 中午11:40‎ 访晤英国外交大臣艾登 下午1点起 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越南外长范文同会谈 下午16:50‎ 访晤法国总理兼外长弗朗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大 D.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A [万隆会议是第一个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故B项错误;周恩来未出席第26届联大,故C项错误;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英国、法国、苏联外长不能参加,故D项错误。]‎ ‎2.(2017·长沙模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中国护照不论在护照种类上,还是在内容格式上,都经历了多次变革,先后印制了30多种版本的护照。其中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 A.实现了与西方外交正常化 B.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D [中国护照在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外交背景是当时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苏结盟;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外交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改善,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也随着得到改善,中国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故D项正确。]‎ ‎3.(2017·潮州高三模拟)1972年3月,田中角荣说:“世界上有三个据点,即柏林墙、朝鲜38度线和古巴,这是东西方的三个接触点。必须使这三个接触点不发生纠纷……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这一言论认为(  )‎ A.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过日美关系 B.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 C.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缓和远东“冷战”态势 D.维护远东和平可以促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C [材料并未比较中日与美日关系孰轻孰重,故A项错误;材料与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可以看出,这一言论认为其有助于维护远东的和平,但是与促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无关,故C项正确,D项错误。]‎ ‎4.(2017·安徽“江淮十校”联考)2017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 A.建立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外交关系 B.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框架 D [材料中不仅有中国与俄罗斯、欧洲、金砖国家的伙伴关系,还有与美国的新型大国关系,故A项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排除;B项表述过于笼统,不能体现出材料中的主旨内容,排除;材料中的中国外交没有以联合国为中心,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中国致力于与美国、俄罗斯、欧洲和金砖国家等重要大国和国际集团构建友好关系,反映出中国努力构建大国之间的稳定均衡关系,故D项正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