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二次月考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现今存世的有关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甲骨文资料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许多古籍对此评价是:“商人尚鬼”、“先鬼而后礼”。以上材料表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治结构 B.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 早期统治者对神权和礼制同等重视 D. 先秦统治注重神权和王权的相结合 ‎【答案】D ‎【解析】材料“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甲骨文资料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反映商人敬神尚鬼,喜好占卜,信仰巫术,注重祭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神权和王权相结合的特点,故D正确;材料反映商代统治者敬神尚鬼,注重祭祀,A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史学家吕思勉在论述中国古代的“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和宗法制 C. 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 D. 三省六部制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部落时代”为原始部落时期,即夏建立之前的时代;禅让制出现在原始部落时期,故A项错误。“封建时代”与君主专制下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不同,指的是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的时期,即“封邦建国 ”之意,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确立了与各诸侯的权利义务关系,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郡县时代”从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设立郡县制开始。故CD两项错误。‎ ‎3.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提到,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是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后者是中央集权制下的官僚政治,故B正确;分封制后期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排除;只有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故C排除;只有中央集权制下的官僚政治才维护了封建统治,故D排除。‎ ‎4.《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明代张岱所著《夜航船》也记载:“始皇初并天下,罢诸侯,置守尉,遂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置一守、一丞、两尉以典之。”由此可知秦 A. 废除贵族特权 B. 加强中央集权 ‎ C. 加强君主专制 D. 设置三公九卿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材料中废除的分封制,不是贵族特权,故A项错误;推行郡县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三公九卿属于中央官制,不是地方制度,故D项错误。‎ ‎5.宋代明确“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该措施 A. 开始建立古代监察制度 B. 形成了严密的反腐机制 ‎ C. 杜绝了官吏的横征暴敛 D. 便利了约束权力的滥用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对官员的约束采取了一刀切的监督手段,这种方式便利了约束权力的滥用,选项D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秦朝就出现了监察机构,排除;材料只是一项制度,并不能反映出整个制度体制,排除B;选项C表述绝对,排除。‎ ‎6.徐天麟先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A. 郡国并行制 B. 颁布“推恩令”‎ C. 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 D. 实行中外朝制度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指的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故A正确;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不符合“汉祖龙兴”,故B项错误;重用侍从、秘书以及中外朝制度都是在汉武帝时期,不符合“汉祖龙兴”,故CD错误。‎ ‎7.中国古代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的一种方式是通过选用一些亲信组成新的机构以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以下机构的设置能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A. 枢密院、中书省、军机处 B. 中朝、三司、尚书省 C. 中书门下、枢密院、内阁 D. 中朝、内阁,军机处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或“内朝”,中朝成为决策权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负责执行;明成祖时期选派左右亲信组成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8.据记载,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资历最浅的人负责,因此当时有“挑帘军机”之称。“挑帘军机”的出现 A. 说明了军机大臣位高权重 B. 表明了皇帝故意显示威严 C. 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 D. 反映了军机处的等级森严 ‎【答案】C ‎【解析】材料“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资历最浅的人负责”反映了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严禁外人进入,这说明了军机处决策的保密性极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军机大臣的地位高低,而且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故A项错误。BD两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排除。‎ ‎9.‎ 公元前431年,伯利克里宣称:“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伯利克里为了消除这种“障碍”采取的措施是 A. 给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 B. 逐步废除财产等级制 C. 以抽签方式组成“五百人会议” D. 对野心家实施“陶片放逐法”‎ ‎【答案】A ‎【解析】根据“伯利克里”、“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伯利克里所采取的措施是给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故选A项;伯利克里并没有废除财产等级制,排除B项;伯利克里执政之前就已经有“五百人会议”,排除C项;实行“陶片放逐法”的是克里斯提尼,排除D。故选A。‎ ‎10.“黄金时期”“希腊的奇迹”“希腊的光荣”“民主的鼎盛”,这些是人们在提到公元前5世纪希腊文明时通常所用到的一些称赞。与这些评语相符的史实是 A. “解负令”使平民获得经济独立 B. 大部分官职向所有等级公民开放 C. “陶片放逐法”保护了雅典民主 D. 以新的行政选区取代了部落选区 ‎【答案】B ‎【解析】公元前5世纪是伯里克利执政时期,这一时期是雅典民主制的黄金时期。大部分官职向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选项B正确;“解负令”是梭伦改革内容,排除A;“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排除C;行政选区取代部落选区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排除D。‎ ‎11.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如债权人有数人时,得分割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纵未按债额比例切块,亦不以为罪。”可见《十二铜表法》‎ A. 私法规范较为完善 B. 消除了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 C. 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D. 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答案】C ‎【解析】根据“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可知反映的不是《十二铜表法》的私法规范,故排除A项;根据“得分割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可知《十二铜表法》并没有消除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故排除B项;根据题意内容可知《十二铜表法》保护了债权人的利益,是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选C项;《十二铜表法》不是颁布和实行于罗马帝国时期,故排除D项。‎ ‎12.‎ ‎《南京条约》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该条款 A. 体现了打开中国市场的战争意图 B.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C. 反映了对华资本输出的强烈愿望 D. 凸显国际自由贸易规则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中的“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条款体现了英国在通商口岸自由贸易的意愿,即打开中国市场的战争意图,故A正确;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华商品输出的强烈愿望,故C错误;材料只体现出英国自由贸易的规则,故D错误。‎ ‎13.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东王、北王、翼王上奏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潜佐将施行。”这一举措 A. 违背革命的最初设想 B. 体现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C. 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D. 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答案】A ‎【解析】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但是材料中的“照旧交粮纳税”违反了产品均分的圣库制度,违背了革命的最初设想,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的信息,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举措的目的是巩固太平天国政权,与发展资本主义无关,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举措体现了小农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是材料并未强调这一举措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关系,故D项不符合题意。‎ ‎14.太平天国领导人曾对在华的外国使节说“尔等如帮助满人,真是大错,但即令助之,亦是无用的”。“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但)害人之物为禁”。这说明太平天国在外交上 A. 对外国侵略的本质有了正确认识 B. 主张自由贸易,不限制通商 C. 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外交方针 D. 奉行独立自主、反对侵略外交政策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反对外国列强支持清政府,同时主张与外国进行自由贸易但是害人之物必须禁止,说明其在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反对侵略政策,排除B,D项符合题意;当时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没有看清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本质,还抱有幻想,故A不符合题意;由于农民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太平天国的外交方针不可能成熟,故C不符合题意。‎ ‎15.中国某思想家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指出:“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此次战争结束后 A. 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B.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 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甲午战争的过程,战后签订《马关条约》,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故A项正确;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故B排除。C项是《辛丑条约》后,排除;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属于《南京条约》,故D项排除。‎ ‎16.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8月12日说他是“同情中国人”,‎11月23日更是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义和团 A. 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B. 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 直接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 D. 盲目排外违背近代历史潮流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直接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是一场反帝爱国主义运动,故选C。A项是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却不是其爱国的表现,这一点反而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义和团的愚昧,排除;义和团运动之前,列强已经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B;D项是义和团运动局限性的表现,这与材料中对义和团的正面评价相悖,排除。‎ ‎17.‎ 清军将领聂士成被义和团称为“二毛子”,被守旧人士攻击为“专攻义民以护洋人”,但他却在自己家人被拳民劫走的情况下英勇抵抗八国联军并壮烈牺牲。这反映出当时 A. 君臣伦理与夷夏之辨的对立 B. 现代意识与国粹观念的冲突 C. 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交织 D. 小农思想与工业文明的矛盾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但他却在自己家人被拳民劫走的情况下英勇抵抗八国联军并壮烈牺牲”可知。聂士成抵抗八国联军体现民族危机深重,聂士成镇压义和团体现其代表统治阶级,与义和团阶级矛盾尖锐,说明当时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互交织,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君臣伦理,故A项错误;材料中中国人对聂态度不能体现现代意识,以传统观念看待中外关系非国粹,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人们对工业文明的态度,故D项错误。‎ ‎18.著名实业家张謇在《张季子九录·文录》中说“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通过张謇的论述,可以看出他认为孙中山的革命 A. 使中国走上了民主共和的道路 B.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 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D.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可以看出作者肯定辛亥革命在于实现了制度的变革,辛亥革命的制度变革是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故选B。辛亥革命并没有促使中国走上民主共和道路,A错误。B是五四运动意义。D属于辛亥革命经济影响。‎ ‎19.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这“三次高潮”的相同点是(  )‎ A 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 B. 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 C. 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 D. 革命对象与领导阶级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所以这“三次高潮”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其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国民革命是国共双方共同领导的,解放战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它们的领导阶级并不相同;B选项错误,国民革命失败了,辛亥革命和解放战争则成功了。辛亥革命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国民革命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而解放战争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D选项错误,辛亥革命要推翻清朝腐朽统治,国民大革命要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解放战争是要推翻国民党的统治,三者革命对象不一致。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0.据中共北方局机关刊物《政治生活》周刊记载:“(1925年)北方地区的国民党,已经走上了一条政党的轨道,已经有了比较严密的组织与纪律,已经慢慢地取得民众的同情与支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表现出了长足进步。”这主要得益于 A. 中国共产党妥协让步 B. 中国国民党的正确领导 C. 国共合作的强有力推动 D. 国民党得到民众的支持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1925年”、“北方地区的国民党,已经走上了一条政党的轨道,已经有了比较严密的组织与纪律,已经慢慢地取得民众的同情与支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表现出了长足进步”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国民党改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是在与工农群众联系紧密的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实现的,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25年正处于国共合作初期,不存在中共的妥协让步;B选项错误,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国共合作的实现,并非是国民党的领导;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慢慢地取得民众的同情与支持”可以看出国民党不代表广大民众的利益,而民众的支持主要是由于中共与工农群众的紧密联系。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1.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这样描述八路军的一场战役:“从华北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战斗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这次战役 A. 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B. 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C.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 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战役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从华北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指的是针对敌人交通线和据点的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战役,是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故D正确;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故A错误;七七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端,故B错误;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故C错误。‎ ‎2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这兵变的目的既达,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可以解读为 A. 国民政府从此统一了中国 B. 抗日救亡运动正式开始 C. 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始建立 D. 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西安事变。结合所学可知,题中描述的是西安事变的情况。‎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放弃“围剿”红军,共同抗日。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赴西安参加谈判,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期十年的国共内战基本结束,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期十年的国共内战基本结束,因此“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可以解读为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而不是国民政府从此统一了中国,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后已有抗日救亡运动,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西安事变,与敌后抗日根据的开始建立无关,故C选项错误。‎ ‎23.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中讲到:“这次会议的任务是:制定宪法;制定几个重要的法律;通过政府工作报告;选举新的国家领导工作人员……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是 A. 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C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1954年9月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我国人民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故选C;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制定宪法,排除A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要任务是筹备建立新中国,大会通过《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时间不符合“建国以来”,排除B。‎ ‎24.2015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谈到两岸关系时强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共同政治基础”、“坚定不移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和“坚定不移携手民族复兴”。这里的政治基础是 A. “九二共识”的坚持 B. 海协会、海基会的沟通 C. 两岸“三通”的扩大 D. 政党之间的交流合作 ‎【答案】A ‎【解析】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在香港会谈中就“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之认识,即“九二共识”。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A正确;海协会、海基会的沟通是“九二共识”达成的前奏,B错误;两岸“三通”的扩大不符合材料中的政治基础的主题,C错误;九二共识不属于政党之间的合作,D错误。‎ ‎25.学者俞可平曾指出:建国以来的政治文明建设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搭建了基本的框架,属于“民主存量”,而后期的发展则属于“民主增量”。据此推断,下列各项中属于这一“增量”的是 A. 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B.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而后期的发展则属于‘民主增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民主增量”指的是改革开放后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开放前30‎ 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改革开放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因此属于这“增量”的是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改革开放后在政治民主建设方面获得的成就,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在1954年,属于“民主存量”,故A选项错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后,也是属于“民主存量”,故B选项错误;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1954年通过第一届人大会议,属于“民主存量”,故C选项错误。‎ ‎26.1950~1951年,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布取消各国在北京市内的兵营地产权;1951年,天津市公安局将天主教教主文贵宾驱逐出境,军管会取缔帝国主义操纵的秘密组织“圣母军”。这表明新中国外交 A. 把军事安全放在外交第一位 B. 践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政策 C. 具有开放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D. 奉行“去殖民化”以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 ‎【答案】B ‎【解析】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的是清除外国在华的侵略势力,再与愿遵守和平民主平等原则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故B项最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在任何时候都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故排除A项;“具有开放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与题干不符,故C选项排除;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践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政策,并未涉及“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这一主题,故排除D项。‎ ‎27.1954年10月,周恩来提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反映了新中国 A. 在外交上逐步淡化意识形态 B. 延续了革命年代的思维方式 C. 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 D. 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1954年10月”“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看出,新中国不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作为标准来确定与哪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而是以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友好作为标准,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延续了革命年代的思维方式的信息,B错误;新中国在建国后一年内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突破了美国的包围封锁,故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无法体现出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故D错误。‎ ‎28.1954年12月,中国外交部指示驻印尼大使黄镇:对东南亚国家积极工作,稳定亚非两洲的和平中立国家,“我应争取参加亚非会议”,并要求黄镇一旦印尼官方与他谈到亚非会议,就表示支持并愿意参加。这表明当时中国 A. 放弃“一边倒”外交政策 B.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 正构建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D. 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根据“对东南亚国家积极工作,稳定亚非两洲的和平中立国家”“我应争取参加亚非会议”可知,中国积极发展亚非关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B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5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敌视中国,中国无法构建全方位的外交布局,排除C;D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29.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苏联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俄罗斯有学者也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 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着较清醒的认识 B. “冷战”思维仍然主导着当前国际关系 C. 没有厘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特点 D. 国际局势既趋向缓和又表现出紧张对抗 ‎【答案】C ‎【解析】西方学者和俄罗斯学者认为上合组织是“苏联和中国对抗美国和西方的一个形式”“新华约”,这说明他们的思想仍然被“冷战”思维束缚,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的特点是“结伴而不结盟”,与之前的“华约”结盟有本质区别,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西方学者和俄罗斯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新华约”,说明他们并未认识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政治格局,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只是体现了某些西方学者和俄罗斯学者观点中还具有“冷战”思维,不能说明“冷战”思维仍然主导着当前的国际关系,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讲述的是西方学者和俄罗斯学者对于上海合作组织的认识,并不能直接反映当前的国际局势,故D项不符合题意。‎ ‎30. 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内容。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王权受到限制,并通过一系列法令的颁布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安妮女王直接解除辉格党人行政职务的做法违背了法律规定,说明君主立宪制尚未发展完善。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 ‎31.中国的道路自信源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成功实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探索出了革命新道路,但是在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被党中央认可和重视,反而遭到中央的点名批评。‎1930年6月9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主张城市中心论的李立三就点名批评了毛泽东。他说:“在全国军事会议中发现了妨碍红军发展的两种障碍:一是苏维埃区域的保守观念,一是红军狭隘的游击战略。最明显的是四军毛泽东同志,他有整个的路线,他的路线完全与中央不同。”‎ ‎——刘宝东《从城市到乡村——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及意义》‎ 材料二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大革命失败后,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党内出现了怎样的不同观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实践举措,简评其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深远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中国革命道路成功的基本经验。‎ ‎【答案】(1)观点: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李:城市中心论。‎ ‎(2)举措: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影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3)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实现了道路创新;中共的正确领导。‎ ‎【解析】‎ ‎(1)根据材料“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探索出了革命新道路”“主张城市中心论的李立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是由南昌起义等城市起义的相继失败以及中国的国情决定的;李立三则主张城市中心论,这是由苏联城市暴动的成功经验、共产国际的指示和马列主义的经典论述决定的。‎ ‎(2)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实践举措即为工农武装割据的具体内容,包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深远影响可结合所学知识,从促进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方面展开分析。‎ ‎(3)关于中国革命道路成功的基本经验,由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来看,要尊重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32.古代欧洲历史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在变化中雅典走向民主、罗马法治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7世纪,雅典陷入动荡,根源是农业问题。农民向密集型农业技术以及树木、葡萄种植的转变需要资金投入,很多农民因此背上债务,不可避免的是许多雅典人因无法履行契约而成为奴隶。穷人要求变革的势头不断高涨。‎ ‎——改编自【美】唐纳德·卡根等《西方的遗产》‎ 材料二 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度与广度都已今非昔比。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市民法(即公民法)所能逮及。……市民法扩大为世界性的法律——万民法,已势在必行。‎ ‎——米健《略论罗马万民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材料三 罗马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实际上最早采用陪审制度的国家之一,并实行了一种“保护人制度”,即保护人为被保护人进行诉讼代理的法律制度,并有着不告不理的原则。‎ ‎(1)据材料一回答雅典民主制的背景?雅典人采取什么措施?‎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万民法取代公民法“势在必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万民法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罗马法的意义。‎ ‎【答案】(1)背景:平民沦为债务奴隶,和贵族矛盾日益尖锐。措施:梭伦改革,废除债务奴隶制。‎ ‎(2)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公民法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弊端;罗马领土的扩张,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特点:针对罗马各族自由民,灵活实用,侧重经济和民事等私法规范。‎ ‎(3)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缓解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巩固罗马统治。罗马法的有关私法体系,被西欧大陆资产阶级民事立法成功地借鉴与发展。是欧美法系的源头,对欧美国家的立法起到了借鉴作用。‎ ‎【解析】‎ ‎(1)背景:国家“不可避免的是许多雅典人因无法履行契约而成为奴隶。穷人要求变革的势头不断高涨”得出平民沦为债务奴隶,和贵族矛盾日益尖锐。措施:结合所学可知,梭伦改革,废除债务奴隶制。‎ ‎(2)原因:根据“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度与广度都已今非昔比”得出商品经济发展;根据“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市民法(即公民法)所能逮及”得出公民法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弊端;根据“市民法扩大为世界性的法律——万民法,已势在必行”得出罗马领土的扩张,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特点:结合所学可知,可从针对罗马各族自由民,灵活实用,侧重经济和民事等私法规范等角度分析总结。‎ ‎(3)结合所学,可从巩固罗马统治、被西欧大陆资产阶级民事立法成功地借鉴与发展、是欧美法系的源头等角度分析总结。‎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没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近代西方国家政治发展总的趋向是什么?‎ ‎【答案】(1‎ ‎)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 ‎(2)“完美”之处:不流血、妥协。办法: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实行责任内阁制,国王逐渐“统而不治”。趋向:从专制走向民主和法治。‎ ‎【解析】‎ ‎(1)据所学可知,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据所学可知,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据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导致政务缠身;明成祖朱棣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 ‎(2)“完美”之处:据材料“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没计”可知,“光荣革命”是一次没有不流血的宫廷政变;双方达成了妥协。办法:据材料“……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可知,颁布《权利法案》,王权受限制,为君主立宪制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18世纪中叶实行责任内阁制,国王逐渐“统而不治”。趋向:据所学可知近代西方国家政治发展总的趋向是从专制走向民主和法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