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之分始定于此。这反映了 A. 殷商以前“天子”“诸侯”没有区分 B. 自周以后才有了真正意义的国家概念 C. 分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明的演进 D. 分封制的对象都是功臣、昆弟、甥舅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周的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传播了周文化,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故选C项;“没有区分”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国家的概念自夏朝就已经开始出现,故排除B项;分封的对象除了功臣、昆弟和甥舅之外还有前朝帝王的后代,故排除D项。 2.《孔子家语・致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告知)于君,发仓以赈之而私(自)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凸显)己之德美矣。”孔子此番言论意在强调 A. 救助饥民与否值得商権 B. 儒家思想应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C. 等级秩序应该受到推崇 D. 国家统治中“仁”的核心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而私(自)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的意思是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答案为C。材料内容体现了救助饥民应该是政府组织救助,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儒家思想应得到统治者的重视,B错误。材料中体现了“仁”的思想,但不能体现位于国家统治的核心地位,D错误。 3.汉代初期的行政区划体系如下图所示。汉代的诸侯王国以下是郡县,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之外,汉高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汉初的地方行政体制 A. 否定了秦朝的郡县制 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短期内稳定汉朝政局 D. 直接导致了七国之乱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分封刘姓贵族与军功大臣,有利于稳定汉初统治秩序,故C项正确。A项,郡国并行制并未否定郡县制,排除。B项,封国制并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排除。D项,为景帝削藩导致,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根据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本题掌握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回答。 4.据《新唐书》记载,唐文宗想把女儿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遭到拒绝。文宗怒曰:“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北方大姓)耶?”这反映了 A. 拒绝攀附皇权导致士族的衰落 B. 门第意识影响着时人的婚姻观 C. 经济发展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 D. 抵制联姻不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魏晋隋唐时期的士族门阀贵族代表就是所谓“五姓七家”,即博陵崔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材料中“唐文宗想把女儿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遭到拒绝”“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崔、卢(北方大姓)”反映的是门阀政治的影响。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提拔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制度,科举的兴起,从而使门阀制度没落,所以导致士族衰落的主要原因不是拒绝攀附皇权,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发展的信息点,排除;D项,材料反映的是门阀大族和皇室的婚姻,不涉及统治基础,排除。 5.明代监察御使的品级仅为七品、从七品,甚至更低,且选拔极其严格,1439年明政府颁布了名为《宪纲条例》的专门监察法规。但监察官员不受任何行政管辖只对皇帝个人负责,可单独奏事,上可纠劾阁臣,下可巡察地方,因而其职备受推崇。这反映出当时 A. 官僚体制走向成熟 B. 内阁地位日渐衰落 C. 皇帝权力不断加强 D. 政治风气较清明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但监察官员不受任何行政管辖只对皇帝个人负责,可单独奏事,上可纠劾阁臣,下可巡察地方,因而其职备受推崇”体现出监察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是明朝皇权强化的表现。故C正确。官僚体制走向成熟时在唐朝,排除A。材料中没有涉及内阁,排除B。材料不能全面反映明朝的政治风气较为清明,D错误。 6.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书考证了在鸦片战争中负有重大责任的清朝顶级人物的战后反应:琦善等6人几乎没有反应;耆英、黄恩彤主张柔夷顺夷;刘韵珂主张“阳示德意,阴加钳制”;林则徐主张对抗;道光帝在后三者间游移。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A. 推卸战败责任 B. 谋求制敌之道 C. 缺乏理性反思 D. 改进外交策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统治者根本没有意识到失败的根源在于中国是中古的国家,不明白近代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缺乏理性反思,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清朝统治者并未理性反思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并非推卸战败责任;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并未理性反思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并未谋求制敌之道;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并未理性反思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并未改进外交策略。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7.清政府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地方督抚称皇帝的诏令是被挟持下的“矫诏、乱命”,故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并认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内者,决依条约保护”。对这种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 反映了清廷中央威信的下降 B. 导致了北洋军阀割据现象的形成 C. 从根本上避免了北方战事的发生 D. 发生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叙述的是面对列强入侵,地方官员不服从皇帝宣战诏书,借口各种理由推脱的现象,反映了晚清时期在内忧外患的作用下,中央集权的效能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北洋军阀割据是在1916年袁世凯死后发生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避免北方战事的信息,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乱民”“邪术”“列国”等关键信息,可知是义和团运动时期,故D项错误。 8.五四运动使形形色色的社团、学会、报刊,各种各样的思想、流派、学说竞相登台,外来思潮如民主主义、空想主义、社会主义,一齐涌人中国思想界;然后中国知识界将目光从美国转向俄国,社会主义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这一变化说明五四运动 A. 使爱国救亡的民族意识全面觉醒 B. 促进了知识界学习俄国成为共识 C. 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D. 导致民主共和的道路遭国人抛弃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 【详解】根据材料“然后中国知识界将目光从美国转向俄国,社会主义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可知将目光转向俄国学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民主意识的全面觉醒,排除A。B“共识”说法不对,是一部分知识分子学习俄国,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人有很大一部分还在追求民主共和道路,故D错误。 【点睛】五四运动的影响: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9.“20年代中期……对莫斯科来说,统一战线是他们在中国价格不菲的珍珠。诚然,中共是苏联的宝贝,但是苏联人并没有高估这个婴儿的能力。就目前来说,国民党似乎重要得多。”该材料可说明 A. 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原因 B. 国民革命兴起的原因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背景 D. 苏联支持国民党反共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国民革命时期,由于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是中国的革命传入低潮,这使苏联对中国产生质疑,故A正确。此时国民革命已经结束,故排除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1937年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D材料不能体现,而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0.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下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力量变化趋势的描绘,较为准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1921年中共成立后,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力量持续增强,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开始削弱,1927年底井冈山根据地创建后,力量开始回升,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力量又削弱,1936年长征结束后革命力量持续上升,除了1941年皖南事变有短暂削弱外,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持续增强,最终取得革命胜利,因此力量曲线应该从1921年起上升,到1927年下降之后开始回升,1934年下降,到1936年后上升,除了1941年短暂下降之外,持续上升至1949年。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ACD项中的趋势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 11.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下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 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C. 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 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世界处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时期,而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一方,因此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新中国的说法是错误的,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说法是符合史实的,排除。 12.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政治权利状况统计表(部分)。据此可知 A. 中国政治文明呈现曲折性 B. 中国民主化水平逐步提升 C. 公民权益得到法律保证 D. 国家法制建设步伐加快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材料可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选举权”、“鸣放与辩论权”等内容在不同的年代的宪法中存在差别,甚至这些权利“未授予”,说明中国政治文明呈现曲折性。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民主化发展的程度,而是强调中国政治文明呈现曲折性,排除;C项,在某些年的宪法中,中国人民的若干权利没有得到宪法的授予,无法体现公民权益得到法律保证,排除;D项,材料强调中国政治文明曲折性,没有体现国家法制建设步伐加快,排除。 13.近年来,台湾的一些人主张借国际法意义上的“民族自决原则”组织台湾岛上的居民进行所谓“统独公投”以决定台湾的前途。国际法专家认为:“国际法上的民族自决是指一切处于外国殖民统治、外国占领和外国奴役下的民族,具有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政治地位和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权利,并且这种权利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据此可见,上述材料中“台湾的一些人”的主张 A. 严重挑衅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B. 符合国际法中“民族自决原则” C. 基于台湾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原则 D. 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应遵循国际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台湾的一些人”的主张的实质就是搞台独,严重挑衅了“一个中国原则”,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国际法上的民族自决是指一切处于外国殖民统治、外国占领和外国奴役下的民族,具有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政治地位和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权利,并且这种权利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而台独不属于“处于外国殖民统治、外国占领和外国奴役下的民族”,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台湾的一些人主张借国际法意义上的“民族自决原则”来搞台独,不是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应遵循国际法,故D选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台湾问题 【名师点睛】台湾独立运动(简称台独运动或台独)现代是指在基于国民主权原则及台湾全体住民公民投票选择的条件下,建立主权独立国家台湾共和国的政治运动。台独运动的起源可以溯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但是,多数的学者认为战前的台独运动和战后的台独运动在性质上并不相同。战前的台独运动(当时多同志沿用“台湾民族运动”或其他类似的标签),在本质上所要对抗的主要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而战后的台独运动,其所要对抗的对象,则由早期的国民党政权,在近年来逐渐转变为海峡对岸的中国共产党政权。 14.《论中国》一书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是指 A.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 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C. “两只拳头出击”反美抗苏 D. 奉行真正的不结盟 【答案】B 【解析】 【详解】“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是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排除A;20世纪70年代的美苏争霸呈现苏攻美守的态势,而中苏关系也逐渐恶化,因此中美对苏联的“敌意”上形成了“交叉重叠”。毛泽东正是利用这一点,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排除C,故选B;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排除D。 15.2017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发表题为《团结协作、开放包容、建设安全稳定、发展繁荣的共同家园》的重要讲话,并提出以下建议:巩固团结协作;携手应对挑战;深化务实合作;拉紧人文纽带;坚持开放包容。这表明中国 A.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 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 C. 积极参与国际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D. 努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合作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涉及的是上海合作组织,未涉及联合国,排除A;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发起建立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是中国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故B正确;上海合作组织不是区域经济合作组织,C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是以维护地区和平,促进经贸合作等,并非全方位合作,D错误。 16.古雅典政治家德摩斯梯尼发现有叛国嫌疑的安提丰藏在某地,就将他带回公民大会受审,但另一位政治家埃斯基涅斯抗议说,未得授权就私闯民宅抓人是违法的,于是公民大会就地释放了安提丰。当然雅典人不会真的放过他,战神山议事会出面把他逮捕,送到公民大会审判后处死。这说明雅典 A. 很注重法律程序 B. 审判缺乏诚信机制 C. 司法权归议事会 D. 保障奴隶主的权益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案例说明,对嫌疑人的逮捕不能是私人行为,必须由公民大会授权;审判权也不能是私权,应是属于公民大会的公权。所以,虽然安提丰最后的下场没有变化,但过程不同、程序不同,就是非法程序与合法程序的差别。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体现审判缺乏诚信机制,排除;C项,根据材料“将他带回公民大会受审”可知,公民大会具有司法审判权,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当时的雅典是奴隶社会,保障奴隶主的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与材料中“安提丰案”无直接关联,排除。 17.有学者指出,自然法作为一种“元则”,即民主、平等、公平的原则,是构成近代西欧高效制度的关键特征。这种以自然法为基础的制度起源于罗马法的所有权制度,以及由这一制度产生的罗马保民官制度等等,就是保护无权者以对抗掌权者。由此可知 A. 自然法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B. 罗马开创的法律和制度对后世具有深刻影响 C. 自然法是罗马法律制度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 D. 罗马法的本质特征是保障无权者对抗有权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自然法蕴含“民主、平等、公平”的原则,是构成近代西方国家高效制度的关键,这种以自然法为基础的制度起源于罗马的所有权制度及其衍生的保民官制度,体现出罗马开创的法律和制度对后世具有深刻影响,故B项正确。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资本主义的发展,A项错误。自然法是罗马法的指导思想,不是具体的法律制度,C项错误。罗马法的本质特征是维护奴隶主的统治,D项错误。 18.1716年,辉格党人为长期霸占议会,通过“七年法案”,将每届议会延长到七年。但以后国王经常“扯皮”,干扰它的正常执行。从1784年到1832年,共召开十三届议会,平均每届历时三年零七个月。这表明当时英国 A. 权力之争导致政局不稳 B. 君主立宪制度尚待完善 C. 议会地位仍处王权之下 D. 政党竞争利于王权扩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由于国王干扰,七年法案并未贯彻执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之后议会就已经是国家权力中心,因此材料现象说明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仍有待完善,选项B正确;材料中并未反映出当时政局情况,而且1689年之后权力中心就在议会,排除A、C;材料只反映出辉格党一党作为,无法体现出政党之间的竞争,排除D。 19.19世纪中期,法国几乎所有的阶层都经历了怀旧与恐惧的相互交织心态,贵族对恐怖时期的恐惧,激进派对滥用自由的恐惧,农民对回到封建统治的恐惧,以前的官员向往国家过去的伟大,资产阶级年轻一代怀念年轻人掌权的时期,下层阶级怀念曾给他们带来某种家长制保护的旧制度。这说明法国当时 A. 仍是典型的欧洲封建农业国 B. 还没有结束“恐怖”统治秩序 C. 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得到巩固 D. 已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反映各个阶层的恐惧和怀旧,与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巩固无关,反映了法国进入了一个转型的关键时期,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与封建农业国无关,A项错误,排除;19世纪中期法国大革命已经结束,B项错误,排除。所以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20.对外战争的胜利以及统一帝国的建立,使得容克(泛指普鲁士贵族和大地主)获得了合法统治权。当容克阶级的力量和声望如日中天时,我们很难想象在容克具有合法统治权的政府下所确定的政体会压缩这个阶级的利益,因而德国建立了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据此,德意志帝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A. 出于政治独立和争夺霸权的需要 B. 兼顾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C. 具有民众认同与政治威权的基础 D. 适应了德国政治民主化发展趋势 【答案】C 【解析】 德意志帝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受到当时德意志内部政治力量的对比斗争、经济发展 现状、历史文化传统、原有的政治体制和国际局势等因素的影响。材料说明影响德意志帝国建立二元制 君主立宪制的因素是容克阶级领导统一战争的胜利和统一帝国的建立,这为其建立维护贵族权益的二元 制君主立宪制提供了民众认同与政治威权的基础。A、B、D三项不符合材料意思。 21.《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以上论述 A. 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 B. 阐述了工业革命对自由主义发展的作用 C. 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D. 揭示了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引发社会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意思是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工人阶级逐渐联合起来,最终将破坏掉资产阶级赖以存在的基础,说明生产力进步会导致社会变革,选项D正确;选项A片面解读材料,排除;材料中未涉及自由主义和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排除B;材料中并未提及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选项C排除。 22.德·阿宁在《克伦斯基等目睹的俄国1917年革命》中写道:“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然而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而是从‘自由主义者、右派那里’显露出来的。”这次革命 A.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 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C. 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D. 破坏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俄国1917年革命”“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而是从‘自由主义者、右派那里’显露出来的”可知,革命是1917年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故A正确;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排除;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排除;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破坏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排除。 23.1947年6月,美国启动马歇尔计划,并宣布欢迎苏联以及东欧国家加入。苏联最初对此表现出谨慎兴趣,而后却采取了抵制立场并禁止东欧各国加入。对苏联态度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A. 社会主义国家统一市场已形成 B. 马歇尔计划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 C. 美苏由战时同盟走向全面对抗 D. 西欧各国强烈反对苏联加入马歇尔计划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杜鲁门主义在经济领域的体现,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遭到苏联拒绝,选项B正确;选项A与题无关,排除;马歇尔计划是经济领域的对抗,因此“全面”在材料中无法反映,排除C;苏联拒绝参加马歇尔计划的原因并不在于西欧各国反对,而是苏联主动拒绝,因此排除D。 24.下图是西方媒体有关“冷战”漫画,分别描绘了“苏联眼中的美国”与“美国眼中的苏联”。这两幅漫画表明 A. 媒体舆论体现双方国家利益 B. 美苏争夺的焦点在西欧中国 C. 战略猜忌加剧国际局势动荡 D. 妖魔化对手是冷战主体方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解读漫画信息可知,苏联认为美国正在极力拉动其他国家及地区,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美国认为苏联正在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基于这样的战略猜忌,双方开始争夺势力范围,从而加剧了国际局势动荡,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媒体舆论以相对客观中允的视角,分析了两国的心态,并未站在各自国家利益的立场上来看待问题;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特别指出美苏争夺的焦点在西欧和中国;D选项错误,材料客观地体现了美苏对双方的猜忌,不是妖魔化对手。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5.2018年4月13日,美军联合英国、法国对叙利亚军事设施进行“精准打击”,以作为对之前叙东古塔地区发生“化学武器袭击”的回应。对此,俄、叙表示谴责,称打击是非法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对军事行动表示支持。4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也未能通过相关决议草案。由此说明 A. 联合国主要由发达国家操纵 B. 多极化格局面临着严峻挑战 C. 恐怖主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D. 霸权主义导致国际局势动荡 【答案】D 【解析】 美军联合英国、法国对叙利亚军事设施进行“精准打击”根本没有得到安理会的表决通过,所以属于霸权主义的做法,故选D;由于其行动联合国并没有授权,所以A没法体现,故排除A;多极化格局还没有建立,故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B;题干所述不是恐怖主义的行动,故C也排除。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针对众多的边疆民族,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广置都督府和州、县;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并可以世袭;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同时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与此同时,唐王朝对边疆民族实行以怀柔、招抚为主的边疆民族政策,如采取和亲政策、通过册封来规范和边疆民族的臣属关系以及把边疆部分民族迁徙到内地等。不仅如此,唐王朝还采取了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唐王朝对边疆地区采取的这些政策对于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发达的中原文化对边疆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边疆民族向唐王朝派遣子弟求学,以及请求颁赐书籍的记载频频见于史书记载。 ——据马大正《中国古代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国家主权的独立、民族的解放,是中国历史上果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边疆地区形势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从总体上看,边疆地区形势呈复杂、严峻态势。 ——据马大正《试论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治理边疆的政策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边疆地区形势发生变化的原因并指出边疆地区态势严峻的表现。 【答案】(1)政策:设立了相对完善的以都护府、都督府为机构的边疆管理体系;建立以军镇屯戍制度为主的相对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实行以怀柔、招抚为主的民族政策;推行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实行宽松的文化传播政策等, 影响: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和民族融合;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原因:实现了国家主权的独立和政治上的高度统一:实现了民族独立与解放;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 表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孤立和封锁新中国;沿海沿边地区尚未实现完全统一;国家建设百业待举,综合实力较弱,历史上民族关系复杂,边疆开发建设困难多;邻国较多,大多数边界未划定。 【解析】 【详解】(1)政策:依据材料“针对众多的边疆民族,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广置都督府和州、县······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同时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唐王朝对边疆民族实行以怀柔、招抚为主的边疆民族政策”、“唐王朝还采取了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边疆民族向唐王朝派遣子弟求学,以及请求颁赐书籍的记载频频见于史书记载。”结合所学从设立了相对完善的以都护府、都督府为机构的边疆管理体系、建立以军镇屯戍制度为主的相对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实行以怀柔、招抚为主的民族政策、推行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实行宽松的文化传播政策等概括唐朝治理边疆的政策。影响:依据材料“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唐王朝还采取了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唐王朝对边疆地区采取的这些政策对于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和民族融合、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等角度分析唐朝治理边疆的影响。 (2)原因:依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国家主权的独立、民族的解放”结合所学从国家主权的独立和政治上的高度统一、民族独立与解放;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等角度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边疆地区形势发生变化的原因。 表现: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国际的背景相关所学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孤立和封锁新中国、沿海沿边地区尚未实现完全统一、国家建设百业待举,综合实力较弱、历史上民族关系复杂,边疆开发建设困难多、邻国较多,大多数边界未划定等角度分析指出边疆地区态势严峻的表现。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所有大国的胜利或衰败几乎都与军备或所进行的战争有关。既存的或崛起中的大国,无论其多么爱好和平,也都必须拥有保卫自己的军事手段。不过,500年来的历史又证明,几个曾成为世界领导者的国家,如17世纪时的荷兰,18、19世纪时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其领导者地位都不是通过战争获取的,主要还是由于先前的世界领导国自身衰落并最终退出才“禅让”给后来者的。典型的如英国霸权在20世纪初向美国转移。而与此截然不同的,是所有通过战争手段或扩军备战向世界领导国发起挑战的大国,几乎无一例外的失败了。如19世纪之初的法国,20世纪上半叶的德国、日本以及后来的苏联,都曾是世界既有秩序的挑战者,但也都是失败者。事实证明,以上这些都不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巧合,而是有历史的逻辑。 ——摘编自肖德甫《大国之道》 评材料中关于“大国之道”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材料认为,近代以来所有试图通过战争手段成为世界领导者的国家,几乎都 失败了。我赞成该观点。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一再打败反法联盟,在军事上取得辉煌战绩,盛极一时,控制了欧洲的广大领土。但是,帝国并没有停止战争的步伐,先后侵入西班牙、俄国,结果惨败而归。后来在莱比锡之战和滑铁卢战役中战败,法兰西第一帝国正式告终。苏联是二战后世界上唯一能和美国一争高下的国家。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提出要与美国“平分天下”,积极扩军备战;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更是穷兵黩武,发动侵略阿富汗的战争。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苏联无视民生,把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严重消耗和削弱了国力。1991年12月,苏联政权土崩瓦解。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如果其军备发展不能与其国力和国家发展战略相协调,只是一味的扩军备战,它就不可能长久地保持其大国的地位。 【解析】 本题据材料“所有大国的胜利或衰败几乎都与军备或所进行的战争有关……是所有通过战争手段或扩军备战向世界领导国发起挑战的大国,几乎无一例外的失败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观点展开评论。例如:近代以来所有试图通过战争手段成为世界领导者的国家,几乎都失败了。可以从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盛衰、苏联与美国争霸最后解体等方面说明赞成该观点的理由。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8.【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朱元璋在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监督中央和地方官员是否渎职和失职。都察院长官与六部尚书同为正二品。遇有贪腐大案时,都察院要会同大理寺和刑部三堂会审,监督案件审理是否客观公正。六部给事中由中央派驻六部,对于所有官员都有监督权和弹劾权。在地方负责监督的是互不隶属的三套机构,巡抚、提刑按察使司和御史,实行“御史巡按”制度,御史代表皇帝巡察地方,可以直陈天子。在全国设立锦衣卫所,甚至锦衣卫特务人员潜伏官员家里,监察官员是否贪腐,导致其成为排除异己的工具,造成了大量冤假错案。朱元璋允许百姓对“坐赃害民的官员,连名赴京状奏”,对进京举报官员贪腐的百姓给予表彰。 ——摘编自于越《论朱元璋吏治改革经验对当今的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监察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元璋监察制度改革的影响 【答案】(1)特点: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从中央到地主的监察机构;监察官员位高权重,便于行使权力;重点在于整顿吏治,惩处贪官污吏;采取了一些特务手段等非常规措施;重视发动百姓举不法官员。 (2)影响:有利于提高监察效率;有利于维护政治清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为后世监察工作提供借鉴。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监察制度往往成为统治者加强集权,排除异己的工具。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 地方负责监督的是互不隶属的三套机构,巡抚、提刑按察使司和御史”可知朱元璋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从中央到地主的监察机构;都察院长官与六部尚书同为正二品,位高权重,便于行使权力;从监督内容来看,重点在于整顿吏治,惩处贪官污吏;设置锦衣卫,可见其改革采取了一些特务手段等非常规措施;允许百姓赴京告状,体现朱元璋重视发动百姓举不法官员。 (2)影响:可根据第一问推导出第二问部分答案要点。完善的监察体系有利于提高监察效率;监察官员以整顿吏治为主,有利于维护政治清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为后世监察工作提供借鉴。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设置锦衣卫,“导致其成为排除异己的工具,造成了大量冤假错案”,最终监察制度成为统治者加强集权,排除异己的工具。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