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长春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长春七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儒家思想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始终贯彻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 A. 从个人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 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 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 D. 通过学习和实施法则,可以使小人变成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答案】A ‎【解析】‎ ‎【详解】先秦儒家主张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构建礼乐文明社会,故A是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共同主张,为正确选项;“人不分贫富贵贱,所有的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只是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排除B;“‘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是孟子的性本善思想,故排除C;“学习和实施法制”是法家的主张,故排除D。‎ ‎2.出生于安徽蒙城的庄子,“尝为蒙紫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庄子“终身不仕”的决定与他哪一思想理念有重要关联 A. 主政者,当以民为念,以德为本 B. 崇尚自然,清静无为 C. 提倡改革,追求法治和君主专权 D. 相互关爱,反对不义之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无为”的思想,故选B。A项是儒家的思想,C项是法家的思想,D项是墨家的思想,均排除。‎ ‎3. 《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这说明 A. 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 B. 道、法两家主张一致 C. 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 D. 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黄老”“刑名”可知分别是道家与法家的思想内容,两者在申子、韩非身上的体现说明不同学说之间的结合,故A项正确;道家与法家思想不可能一致,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故C项排除;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没有出现思想大一统,故D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道家、法家思想 ‎【名师点晴】“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在这以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全归周王室所有,这时出现了土地私有。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原来的周天子统一号令天下,但这时原来受周天子所封的诸侯现在成了许多各自为政的国家,互相兼并、争霸,大国凭借实力争得盟主地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国内部也出现兼并、夺权的现象。‎ 文化上,经济政治的变动造成文化下移。学校原来设在官府,文献典籍和学习工具也为官府所垄断,这就是所谓的“学在官府”。春秋战国以后,随着王室衰微,政局变化,官学败坏,原来掌管文化的官员许多都流散到民间。其中,一些人开始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别人,出现了私学。由于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4.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C. 荀子提出“人之性恶”‎ D.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地方权力过大”等信息可以看出,这里的儒家思想意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答案为A项。BCD项,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都是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未能被统治者所重视,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孟子强调治国爱民、与民同忧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念,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吸取孟子以民为本思想的精华,不断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5.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建议兴太学,正式弟子五十名,又增设无定额的旁听生,由郡国选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少年充当。正式弟子和旁听生均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这表明当时 A. 儒家思想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B. 官员选拔标准更侧重考试成绩 C. 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相结合 D. 打破了贵族子弟世代为官的局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强调的是太学专门招收一些德才兼备的学生,加以培养之后通过考试的办法按考试的成绩授予官职,说明当时汉代把太学的教育和用人相结合,所以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教育·太学 ‎6.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B. 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 C. 两者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 ‎【答案】B ‎【解析】‎ ‎《管子·明法解》阐述的法治思想属于法家思想,这里的法治实际上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而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这是民主社会的象征,因此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故B 项正确,D项错误;前者的本质是维护君主专制,而后者的本质是民主政治,排除A项;很显然前者不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C项。‎ 点睛:在法家的法治思想中,法律并不是至高无上的,它只是君主用于统治的工具,因此本质上属于“人治”。这与以民主为基础的现代法治有根本上的区别。现代法治没有谁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而法家的“法治”中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君权。‎ ‎7.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反映出 A. 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 B. 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 C. 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 D. 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柳宗元认为佛教的思想常常与《易》、《论语》的思想相契合,乐于奉佛,精神上则可以自由无束,佛教与孔子学说的宗旨并不是互相矛盾的,这反映唐朝时佛教逐渐与儒家思想融合,故D项正确。A项错误,儒家思想仍是占政治统治地位的思想;佛教没有成为正统思想,B项错误;C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名师点睛】宋代儒学新发展的表现:‎ ‎(1)首先是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家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例如“太极”、“天理”、“心”等,从而使传统儒学的道德信条式的语录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其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特别强调义理,其实就是强调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哲学层面上的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都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 ‎(3)再次是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特点,例如吸收禁欲主义思想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8.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哲理化的阶段。程颐、程颢是著名的理学大师,下列各项与其主张相符的是 A. 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B. 知善知恶便是良知 C. 心即理也,此心此理,不容有二 D. 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穷其理,然后足以致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B项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C项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三者都属于陆王心学家的观点。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9.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 A. 研究以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 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C. 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D. 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答案】C ‎【解析】‎ ‎【详解】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由题中“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可知C符合题意;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的伦理道德,故AD排除。B不符合宋明理学家的研究方向,故排除。‎ ‎10.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一位哲学家:“他将佛家顿悟之说施用于中国儒学的思想体系内。”黄仁宇意在强调( )‎ A. 董仲舒以“君权神授”发展儒学 B. 李翱从“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儒学 C. 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提升儒学 D. 王阳明以“致良知”强调内心修为发展儒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董仲舒时期佛教还未在中国广泛流行,对官方的思想影响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所以A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朱熹的思想中并没有佛教的内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理学·王阳明的思想 ‎11.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两者的观点的本质区别是 A. “理”与“气”的地位 B. 是否反映人民的愿望 C.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D. 是否能辩证地看问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王夫之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气而朱熹则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理,故C项正确;尽管在王夫之和朱熹观点中,“理”与“气”的地位是不同的,但这并非是二者的本质区别,故A项错误;无论是王夫之还是朱熹,二者代表的都是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利益而非人民的意愿,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我们不难看出,两人并没有体现出对问题的辩证看待,故D项错误。‎ ‎12.顾炎武指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 A. 儒学“天下为公”的正统思想 B. 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 C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D. 君主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对传统儒学持批判继承的态度,故不选A项。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以来,儒学一直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不选C项。D项的表述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史实不符,不选D项。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故题目中的信息“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下新兴市民阶层对私有制的肯定和君主专制的批判。本题应选B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 ‎13.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李贽剃光了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居住在佛教寺院,却不受戒、不做僧众的功课,强烈冲击了传统世俗,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这表明李贽 A. 反对封建礼教,崇尚宗教自由 B. 反对理学空谈和功利主义 C. 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D. 崇尚“至道无为”政治理想 ‎【答案】C ‎【解析】‎ 李贽对于儒家思想进行批判,否认朱熹理学的权威,充分体现出个性解放的思想,故C正确;A中宗教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目标;B项是顾炎武的思想主张;D是老子思想主张。‎ ‎14.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否定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儒家思想已经不适应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 B. 新的经济成分的发展,要求打破思想束缚 C. 地主阶级改革派迅速形成和发展壮大 D. 地主阶级思想家从明代的灭亡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答案】B ‎【解析】‎ ‎【详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由、平等的理念需求不断发展,出现了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家。故选B;选项A 表述不符合史实,儒家思想在明清依然是统治思想,排除;明末清初思想家实力较小,而且这些人不是改革家,排除C;选项D只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认识到话本、小说是面向市民阶层,而市民阶层的壮大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15.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A. 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 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 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 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材料中“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真宗……剧增至十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的信息,说明当时雕版印刷应用比较普遍,故应选C。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是毕昇发明的;B项材料中主要论及雕版印刷,未涉及活字印刷;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全部是官方刻书,当时应该有民间刻书,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 ‎16.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十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以说明 A. 唐代战争时使用突火枪 B. 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 C. 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D. 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唐哀帝时(十世纪)……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在用文献证明唐朝末年火药已经开始应用在了军事上,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突火枪的相关特征描述,不是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也与新航路的开辟无关,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7.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过去,中国是和外界有接触的,但是,这种接触从来没有多到足以影响它所特有的文化以及科学的格调。”李约瑟强调的是:‎ A. 中国科技文化得益于外来文化 B. 中国科技文化具有独立的特质 C. 中国的文化与科学发展不平衡 D. 中国统治者对外来文化的排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没有多到足以影响它所特有的文化以及科学的格调”。即意味着中国保持了其特有的文化和科学格调;故选B。依据“中国是和外界有接触的”,可以得出A、D两项说法与材料观点不符;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科技的特点·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 ‎18. 关汉卿在《关大王独会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到:“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 A. 显示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 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 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 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描绘关于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说明A理解正确;“可正是千丈虎狼穴”说明作者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B理解正确;“大江东去浪千叠”,联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说明D理解正确;通过排除法,因此选C。‎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元曲 ‎19.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 A. 杜牧 B. 孟浩然 C. 杜甫 D. 白居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确定材料内容中唐诗的特点,然后再依据四位唐朝诗人诗风特点来排除错误项,最后再依据诗人生活的时间来确定正确的答案。杜牧是晚唐诗人,在时间上与材料内容不符,所以排除。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而材料内容是史实的真实反映,属于现实主义诗的特点,符合杜甫诗的特点,在时间上也相符合。白居易在时间不符合,他出生在安史之乱后。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唐诗的发展 ‎20.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 “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明代出现( )‎ A. 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 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C. 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 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孙悟空是反封建的典型人物,紧箍咒象征着封建礼教,由“自由自在、打个粉碎”分析可知,反映明代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A项正确。B项是程朱理学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排除;C、D项是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故应排除。‎ ‎21. 下图是某电影的宣传海报,它再次引发了世人对国粹京剧的关注。以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京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的成熟 B. 这部电影,可以作为研究京剧艺术的可靠史料 C. 通过该电影,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京剧“旦角”的知识 D. 在乾隆年间,京剧进入第一高峰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京剧知识点。根据材料信,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不正确,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B项中的“可靠”表述不严谨,不属于第一手史料;道光年间,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D项中的时间“乾隆年间”不正确,排除;梅兰芳是擅长旦角,被称为四大名旦之一,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戏曲艺术·京剧 ‎22.“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加上“舛”(双脚形)‎ ‎,强调双脚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这说明汉字( )‎ A. 演变总趋势是由简到繁 B. 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 C. 都是由象形文字构成 D. 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舞字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汉字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B符合题干图片信息。汉字演变总趋势应是由繁到简,排除A; C说法绝对,排除;D是文人画的特点,排除。‎ ‎23. 有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该诗描绘的绘画及其风格是 A. 山水画,重视写意 B. 花鸟画,浓墨重彩 C. 人物画,形神俱备 D. 文人画,重视写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及知识运用的能力,材料的有效信息是“画意不画形”,说明该绘画以写意为主,并配以诗歌来描述画意,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特点。由已学知识可知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是写意。它强调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这是以绘画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抒情活动。因此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人画的特点 ‎24.中国小说历经先秦两汉的准备阶段,至唐代出现“传奇”,宋代兴起“话本”,至明代中后期和清初,小说的创作呈现出了空前的光彩。其推动因素主要是( )‎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君主专制的强化 C. 市民阶层的崛起 D. 阶级关系的变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话本、小说面对的群体是市民阶层,而市民阶层的兴起壮大是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的,选项A正确;选项B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市民阶层兴起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因此选项C不是主要因素,排除;阶级关系并未发生变动,排除D。‎ ‎25.“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个人的感觉。”对这一言论,普罗塔戈拉会说:‎ A. “人生而平等”‎ B. “美德即知识”‎ C. “人是万物的尺度”‎ D. “与上帝直接对话”‎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古希腊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后被称为“普罗泰戈拉命题”,故C项正确;A项是启蒙思想;B项是苏格拉底的思想;D项罗马教会的思想。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普罗塔戈拉 ‎26.“随着战争的结束和雅典唯一可以运用自己的威信来调节贵族和民众之间的伯里克利的去世,国内的矛盾逐渐开始变得无法控制,苏格拉底和普罗塔哥拉的冲突,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爆发的”这样的社会境况指的是 A. 雅典民主政治达到空前繁荣 B. 人民的道德价值观重新建立 C. 人在社会中地位日益突出 D. 片面追求功利导致道德沦丧 ‎【答案】D ‎【解析】‎ 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达到空前繁荣,故A项不符合材料“伯里克利去世”;伯里克利去世后,国内的矛盾逐渐激化,片面追求功利导致道德沦丧,这是苏格拉底和普罗塔哥拉冲突的根本,故D项正确,B项错误;“人在社会中地位日益突出”是智者运动的背景,故C项错误。‎ ‎27.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对这—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A. 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 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C. 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D. 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他祟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材料信息反映了苏格拉底对智慧和道德的推崇。故选D。AB项是智者学派的观点;C项是在近代启蒙运动中出现的主张。‎ 考点:苏格拉底的观点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苏拉格底的哲学观点和主要的影响。苏格拉底的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智者学派的纠正。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智者学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也需要掌握。‎ ‎28.柏拉图在最后一部著作《法篇》中明确提出:“要同时设立两位王而不是一位,从而使他们的权力有更加合乎比例的限度。甚至在那以后……注意到你们的统治者仍旧会有狂热之举,就设法限制王族的专横,让二十八位长老在处理国务时发出与国王同等的声音……引入一个礼仪官的职位,由抽签决定,作为一种约束。”这一主张 A. 奠定了雅典民主制的基本框架 B. 蕴含着分权制衡的思想萌芽 C. 指出了轮番而治的潜在弊端 D. 成为罗马设立元老院的理论基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要同时设立两位王而不是一位,从而使他们的权力有更加合乎比例的限度。甚至在那以后……注意到你们的统治者仍旧会有狂热之举,就设法限制王族的专横,让二十八位长老在处理国务时发出与国王同等的声音……引入一个礼仪官的职位,由抽签决定,作为一种约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柏拉图思想蕴含着分权制衡的思想萌芽,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柏拉图思想 ‎29. 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之为“发现的时代”,是一个“人”的被发现和“物”的被发现的时代,导致这些发现的共同的根本原因是 A.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B. 天主教的传播和发展 C. 中国四大发明的传播和运用 D. 人们追求世俗的生活享受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人”的被发现和“物”的被发现分别是指西欧文艺复兴运动与新航路的开辟,这二者产生的原因都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有关,故A正确。‎ ‎30.薄伽丘认为,即便是马夫同国王相比也毫不逊色。《十日谈》中也有不少故事叙述了很多出身微贱的人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这些都反映出 A. 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奋斗 B. 人文主义者鼓动推翻君主制 C. 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 D. 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举出薄伽丘的观点,从“马夫同国王相比也毫不逊色”可以看出反封建的思想,充斥着对封建阶级特权的不满,故D正确。A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封建贵族对平民的压制;B选项错误,薄伽丘只是对封建特权表达不满,并没有提出要推翻封建君主制;C选项错误,他的思想没有体现出理性的特点。‎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1.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文艺作品大都描绘了修士和修女们在野宴中纵情声色的情景。这些作品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A. 揭露了教会的腐败和黑暗 B. 宣扬了对现世生活的追求 C. 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D. 成为革新文艺创作的主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修士、修女是宗教神职人员,宗教是主张禁欲主义的,而他们却在纵情声色,说明知识分子抨击宗教禁欲主义对人性的压抑,因而反映了对现世生活的追求,故选B。A不是题干的主旨。CD在题干中无从体现。‎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32. 马克思说:“的确,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对材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 说明了路德使人摆脱了教会束缚 B. 指出了路德思想的双重作用 C. 批判了路德背离入文主义精神 D. 肯定了虔诚信仰灵魂便获救的主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反映了马克思辨证地分析路德改革的双重作用,既破除天主教会的权威又树立新的信仰权威,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33.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己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采取的措施是 A. 推翻君主体制,建立共和政体 B. 消灭私有制度,实现社会平等 C. 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 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启蒙思想家认为国家“必不可少的恶”,以此需要限制政府权力,即通过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选项C正确;建立共和政体不一定能防止政府为恶,排除A;选项B、D是启蒙思想家的设想,而非具体措施,排除。‎ ‎34.伏尔泰对中国的传统儒学推崇至极。在他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的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大家相安无事,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民间的宗教信仰。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伏尔泰推崇中国的儒学文化主要是因为 A. 儒家思想具有宽容、包容性 B. 中国政治制度体现了开明君主制 C. 中国古代社会的辉煌和谐 D. 可以利用中国儒学文化批判西欧社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虽然部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宽容,但是并不是伏尔泰推崇儒学文化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中国政治制度确实部分体现了开明君主专制,但并不能体现出其推 崇中国儒学的原因,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社会的辉煌和谐并不是其推崇的原因,故C项错误;伏尔泰推崇中国儒学文化的原因是其利用中国儒学文化来批判西欧社会,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伏尔泰 ‎35.整个18世纪成为“理性的时代”和“批判的时代”。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启蒙思想家的思考更侧重于 A. 追求人生自由和思想自由 B. 与上帝直接对话 C. 由神和自然转向人类 D. 批判神学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理性”是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的美好时代,故答案为A项。“与上帝直接对话”是宗教改革的主张,排除B项;古希腊的智者运动将研究的对象由神和自然转向人类,排除C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批判神学统治,宣传人类平等,排除D项。‎ ‎36.这场运动让人们反思神权政治和贵族君主制度的合理性,它引导人们先是反对贵族等级制度,继而质疑乃至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是欧洲(也包括美国)得以建立现代民主制度的思想基础。该运动 A. 掀起了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 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C. 打破了民众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迷信 D. 促成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复苏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的运动反对神权政治、贵族君主制、贵族等级制和君主专制制度,提倡民主制度,据此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运动是启蒙运动,这是西方近代历史上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的的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故A不符合史实;启蒙运动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为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思想来源,故选B;宗教改革打破了民众对于罗马教廷的迷信,故C不符合题意;促成西方人文精神复苏的是文艺复兴而不是启蒙运动,故排除D。‎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材料三 文艺复兴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归结到根本点,应该说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以往一直受到严重抑制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 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就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在其主要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一书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融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他(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2)据材料二,指出李贽思想的进步之处和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3)材料三中的“个人主义”指的是什么思想?据材料三,概括解决“个人主义的合法性”问题的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四,指出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 ‎【答案】(1)进步之处: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 ‎(2)进步之处:有了初步民主意识。‎ 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 ‎(3)个人主义就是人文主义。‎ 重要意义:冲破神学传统的束缚,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潜能,开启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进程。)‎ ‎(4)经济领域,主张自由放任;宗教方面,主张信仰自由;政治方面,主张人民主权和建立社会契约。‎ ‎【解析】‎ ‎【详解】(1)进步:根据材料一“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可知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和社会;根据时代背景和朱熹“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等观点,可知理学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根据朱熹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等可知理学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 ‎(2)进步:根据材料二“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等信息,可知李贽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背景:根据材料二“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等信息,从经济、阶级变化和西学东渐等方面分析其社会背景。‎ ‎(3)思想:根据材料三中的“文艺复兴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归结到根本点,应该说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等信息可知 “个人主义”指的是人文主义。意义:根据材料三“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以往一直受到严重抑制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解放、社会转型等方面概括解决“个人主义的合法性”问题的重要意义。‎ ‎(4)发展:根据材料四“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就很可能会变得专横”等伏尔泰的观点;和“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他(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宗教和政治方面指出启蒙运动对进一步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