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文综历史部分四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文综历史部分四

‎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 ‎ 文综历史部分(四)‎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诗经·大雅》云:“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诗文反映了西周直调年( )‎ A.摆脱了神权观念的影响 B.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秩序 C.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权力 D.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25.魏晋时期,人们不再相信所谓的“天命”,转而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诗歌中训勉的内容减少了,自由抒情和绮文丽藻的成分却日益增加。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 A.文学创作的政教性有所减弱 B.士族强化了对文化话语权的掌控 C.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思想冲击 D.文学才能是评判人才的重要标准 ‎26.唐代中后期,节度观察使成为道一级地方行政长官,并拥有司法权。到五代时期,节度判官和观察判官并称为“两使判官”,代表节度观察使具体承担了对州县司法案件的审复工作,改变了唐初州县案件直接上报朝廷、由刑部进行审复的司法程序。这种变化( )‎ A.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B.扭转了武夫乱政的割据局势 C.适应国家法制化运作的需要 D.促进了司法审复程序的完善 ‎27.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花部,进入乾隆年代开始与称为雅部的昆剧争胜。至乾隆末叶,花部压倒雅部,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直至道光末叶。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清朝专制统治的强化 B.社会结构的变化 C.皇室贵族的审美追求 D.商品经济的发展 ‎28.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和长江中下游一些省份的手工棉纺织业遭受破坏的程度比较重,而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偏僻地区则不太明显或洋货根本没有输入,受破坏的程度比较轻。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地区差异 C.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 D.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先后解体 ‎29.孙中山表示,“今日共和告成……故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此防弊之政策,无外社会主义。……所以采用国家社会主义政策。……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事物皆归国有,不使一人独享其利”。下列对材料中的“社会主义”理解正确的是( )‎ A.国家把握经济命脉,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 B.实行民生主义,节制资本,防止个人垄断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进行改造 D.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 ‎30.1938年初,日军企图由南北两方沿津浦路进攻,将华北与长江下游两战区打成一片,国军须在蚌埠等处防御;倘若敌人能占领津浦路线(如右图所示),不难由此进取郑州,如此,武汉即感受包围威胁。为此,国民政府的战略意图是( )‎ A.提振中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B.实现积极防御向消极防御转变 C.打破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 D.迟滞日军南下进攻武汉的时间 ‎31.1953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平衡国家预算的紧急通知》,提出了重点建设、精简行政机构、节约粮食等厉行节约、紧缩开支的要求。这些要求的提出意在( )‎ A.积累经济建设资金 B.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C.调整工业发展计划 D.遏制铺张浪费现象 ‎32.从公元前400年起,雅典公民大会每年对法律进行一次审核,对提案人提出的有异议的法律条款进行讨论,并由选举产生的陪审员组成的专业立法委员会裁决。若裁决通过,公民大会也不能任意更改;如若提议失败,则提案人有可能受到严厉制裁。这一措施旨在( )‎ A.分割公民大会的立法权 B.确保司法程序的公正 C.维护法律执行的稳定性 D.防止公民权利的滥用 ‎33.工业革命之初,英国政府对教育采取放任政策,1833年,英国下院通过议案:“此项拨款,不超过20000英镑,蒙陛下恩准,拨出以助个人捐款,为大不列颠贫苦阶级儿童之教育修建学校校舍。”‎1834年3月31日上述款额拨出交付,无额外酬金或任何扣除。从此,议会开始拨款补助教育事业,并逐年增加。材料表明( )‎ A.自由放任促进教育自由发展 B.英国国王仍掌握着财政大权 C.基础教育事业仍需政策支持 D.君主立宪制使首相名存实亡 ‎34.列宁指出:“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的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列宁旨在强调十月革命道路( )‎ A.是由俄国国情所决定的 B.基本原则可以复制推广 C.要与时俱进不可绝对化 D.影响亚洲革命道路模式 ‎35.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用解剖、明暗、透视法等方法对人物和景致进行现实主义的“逼真”刻画,由此达·芬奇称画家是“一切看得见的自然景物的模仿者”。这表明,在文艺复兴运动中( )‎ A.现实主义作品追求体现求真诉求 B.透视画法引发了技法与视觉革命 C.画家运用科学知识表现真实世界 D.人物画和风景画取代宗教画地位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第41题、第42题为必考题,第41题25分,第42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题~第47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近代早期的英国经济民族主义者认为,国内贸易虽然重要,但对外贸易是检验一个王国是否繁荣的试金石,为便于远洋贸易而进行殖民扩张,是英国摆脱对西欧其他国家依赖并最终变成强国的关键。他们强调:“在我们出口的货物里边,不应只注意到自己富余的东西,还必须考虑到我们邻友们的必需品;即使是他们不需要的以及尚未在别的地方加工制成的东西,我们也应(除了出售原料之外)尽量加工制造以从中牟利。”他们强烈要求政府限制乃至禁止羊毛出口,在他们的努力下,英国于1617年最终禁止羊毛出口。‎ ‎——摘编自傅琼《近代早期英国经济民族主义刍探》‎ 材料二 晚清以来民族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勃兴以经济层面表现较为明显。“商战”是经济民族主义的一个直接表达,强调“外国所需于中国者,自行贩运;中国所需于外国者,自行制造”;“须减内地出口货税,以畅其源;加外来出口税,以遏其流”,使“中国之富可期”。重商主义者提倡政府设“商部”,定“商律”,轻“厘税”,给“凭单”(专利证书),以期获得政府对实业的支持。利权观念是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随着晚清利权观念的侧重点由保富争利转向维护国家主权,人们所倡导的“收回利权”的主要方式也逐步由19世纪后半期的发展工商业、与外人商战向20世纪初之对外交涉,收回路权、矿权转变。‎ ‎——摘编自袁为鹏《从利权观念的变迁看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经济民族主义与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主张的相同之处,并说明其不同之处及产生的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10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现实生活中,偏见无处不在。保加利亚摄影师扬科·萨佛诺夫尝试从所有角度观察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从2009年开始绘制,出版了一本名为《世界偏见地图》的图册,将诸多国际观点收录其中,他的这些讽刺意味十足的刻板印象描绘,真切的加深了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这里节选了三张图片。‎ 图11 美国人眼中的欧洲 图12 美国人眼中的亚洲 图13 美国人眼中的非洲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晚清时期开始的文字改革运动包含四项内容:施行汉语拼音、使用简化字、写白话文、推广普通话。其中的每一项,又可以单独构成一场运动,而且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叫法。例如“普通话”曾经叫做“官话”、“国语”,汉语拼音曾经叫做“谐声”,简体字曾经叫“俗体字”、“手头字”、“解放字”,白话文曾经叫“语体文”、“大众文”,等等。当然,‎ ‎ 四项内容在实际运动中往往结合在一起,还连带着诸多相应的议题,并不能分割开。整场文字改革运动,虽然夹杂着一些偏激主张和曲折,但主脉络是沿着白话文、汉语拼音、简化字、标准正音、标点符号的线路有序迈进的,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首次实现了“书同文、语同音”的目标。特别是上世纪30年代开始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将汉字改造成了一套科学符号,使其真正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掌握,堪称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一大盛事。‎ ‎——摘编自李洪岩《浅议近代的文字改革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以来文字改革运动的特点。(8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以来文字改革运动的意义。(7分) ‎ ‎46.【历史——选修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1889年英国政府通过《海军防御法案》,正式确立海军“两强标准”,即英国海军不弱于其他两个最强海军国家的海军加起来的规模。事实上,在此前的两百年间,这一标准已成为英国海军的战略传统。‎ 材料二 ‎1919年8月15日,英国内阁通过了“十年规则”作为国家战略的指导性原则,即设想未来十年内不会有大规模战争,无需为此组建欧陆远征军。在当时的一些人看来,这意味着英国将会放弃传统的海上霸权。‎1920年3月17日,海军大臣沃尔特・朗代表内阁在议会下院正式宣布:“我们的海军在力量上不应弱于其他任何‘一国’的海军。”英国就此正式放弃了传统的海军“两强标准”而实行“一强标准”。‎ ‎……‎ ‎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华盛顿会议召开,英、美、日、法、意签订《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确定了主力舰5∶5∶3∶1.75∶1.75的吨位比例。这是英国在国际场合正式确认放弃传统的海军“两强标准”的会议。‎ ‎……‎ 随着20世纪30年代初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逐渐形成,‎1935年11月21日,英国国防需要委员会(简称DRC)出台了第三份报告,建议从长远考虑,海军应恢复实施“两强标准”,这实际是扩大了的“一强标准”,并未达到“两强标准”,因此被称为“DRC标准”。‎ ‎1937年4月29日‎,时任海军大臣塞缪尔・霍尔正式就新“两强标准”向内阁提交了一份全面细致的分析报告。但是直到1939年,英国海军离“DRC标准”尚有距离,新“两强标准”更是因战争而最终不了了之。‎ ‎——据耿志《两次大战之间英国海军重拾“两强标准”探析》‎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战界大战前后英国海军政策的不同及其原因。(8分)‎ ‎(2)三十年代,英国海军谋求重建“两强标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重建“两强标准”的失败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问题?(7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张伯苓(1876~1951)是南开大学、南开中学等学校的创办人,早年曾在北洋海军通济舰服役。出于“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的认识,他主张教育应该德、智、体并举。在南开学校创办之时,他就规定南开每个年级都必须开设体育课,并将体育成绩作为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在经费拮据的情况下,他仍然尽量增设体育场地、添购体育器械。与此同时,张伯苓还是华北运动会、全国运动会和远东运动会等体育赛事的重要组织者。早在1907年,他就明确提出了中国参加奥运会的愿望。1924年,张伯苓倡议成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1931年被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为中国的奥林匹克委员会。1932年,在张伯苓等人的努力下,刘长春代表中国参加了在洛杉矶举行的第十届奥运会。1945年,张伯苓等又倡议中国申办1952年第十五届奥运会,但未能成功。‎ ‎——据邢纯贵、江沛《爱国教育家张伯苓的体育思想及其实践》等 ‎(1)根据材料,概括张伯苓对近代中国体育事业的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伯苓致力于体育事业的原因。(7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第Ⅰ卷 ‎24.【答案】B ‎【解析】材料“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孙子,本支百世”是对宗法制下嫡长子继承制的描述,宗法制下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B选项符合题意;西周时期政治的特点之一就是神权和王权的紧密结合,A选项排除;C选项是对宗法制的描述,未涉及,排除;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选项。故选B。‎ ‎2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诗歌中训勉的内容减少了,自由抒情和绮文丽藻的成分却日益增加”可知,魏晋时期文学创作的文学性日益增加,政教性有所减弱,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当时文化发展的新方向,没有士族掌控文化话语权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人们不再相信所谓的‘天命’,转而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实际上是放弃违逆自然人性的“名教”,但对符合人性积极进取的“名教”精神则有所保留,并没有反映是受佛道思想的冲击,排除C项;题干与人才的评判标准无关,排除D项。‎ ‎26.【答案】D ‎【解析】据材料“改变了唐初州县案件直接上报朝廷、由刑部进行审复的司法程序”可知,五代的“两使判官”增加了地方的司法复审,促进了司法复审程序的完善,故选D项;增加地方的司法复审程序,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地方权力,并不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地方司法的演变,与武夫乱政无关,且五代的建立本身就是唐末割据局势的延续,排除B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体现的是人治,这种变化并非国家法制化运作的需要,排除C项。‎ ‎27.【答案】D ‎【解析】与高雅苦涩难懂的昆曲不同,花部通俗易懂,符合市民阶层和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获得主导地位,故选D项;道光末年属于晚清时期,专制统治已渐趋衰落,排除A项;社会结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戏剧发展,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统治阶层的审美情趣追求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戏剧发展,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 ‎28.【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国沿海和长江中下游一些省份……遭受破坏的程度比较重”“交通不便的边远、偏僻地区……受破坏的程度比较轻”中可以看出,不同地区传统棉纺织业的解体程度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沿海和长江中下游一些省份最早被迫开埠通商,其自然经济也最早开始解体,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导致不同地区经济破坏程度不同的原因,排除A;虽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最早产生于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先后解体”是表现,不是原因,排除D。‎ ‎29.【答案】B ‎【解析】孙中山属于资产阶级,不可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是利用国家社会主义政策发展资本主义经济,A错误;材料中“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冷……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路、电气、水道等事物皆归国有”体现出节制资本,防止个人垄断,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主张,故B正确;选项C不符合材料中“所以采用国家社会主义政策”,排除;材料中“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事物皆归国有,不使一人独享其利”是说企业的,没有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D不符合题意,排除。‎ ‎30.【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结合材料信息“1938年”、“沿津浦路进攻”以及“武汉即感受包围威胁”等信息,可以判定这一会战是徐州会战,结合地图和所学知识,可以判定是迟滞日军南下进攻武汉的时间,故D项正确;其它选项不符合题干的信息和主旨。‎ ‎31.【答案】A ‎【解析】“提出了重点建设、精简行政机构、节约粮食等厉行节约、紧缩开支的要求”并结合题干时间可知,当时即将进行工业化建设,因此这些要求主要是为了积累经济建设资金,A正确;以上要求多体现在经济方面,而非行政方面,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无关,排除B;一五计划尚未开始,不存在调整之说,排除C;精简机构、重点建设、紧缩开支等与遏制铺张浪费无关,而且从当时的国情来看,铺张浪费现象尚不突出,D排除。‎ ‎32.【答案】C ‎【解析】根据“若裁决通过,公民大会也不能任意更改”“如若提议失败,则提案人有可能受到严厉制裁”等信息可知,法律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但也不能轻易调整,这一措施旨在维护法律执行的稳定性,故选C项;“若裁决通过,公民大会也不能任意更改”‎ 是为了保证立法的独立与公正,不是分割公民大会的立法权,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立法过程,不是司法程序,排除B项;“如若提议失败,则提案人有可能受到严厉制裁”并没有妨碍公民权利的使用,是为了防止提案人滥用权力,排除D项。‎ ‎33.【答案】C ‎【解析】根据英国改变工业革命之初的放任政策,1833年议会通过“拨款贫苦阶级儿童之教育修建学校校舍”专门议案,开始拨款补助教育事业,并逐年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时代英国的基础教育事业仍需政策支持,C项正确;由议会法案和政府拨款扶持基础教育,可知A项不符合题意;拨款补助教育是议会的法案,当时英国国王是虚君,只履行国王的职责,没有实权,更没有使首相名存实亡,BD项与史实不符。‎ ‎3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的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反映了列宁强调革命道路的选择是有国家的特殊的国情决定的,意在说明十月革命道路是由俄国特殊的国情所决定的,故选A项。B、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因地制宜,而不是要与时俱进,故排除C项。‎ ‎35.【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用解剖、明暗、透视法等方法”和“一切看得见的自然景物的模仿者”等信息来看,表明在文艺复兴运动中画家运用科学知识表现真实世界,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是反映现实主义作品的追求,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科学对绘画技法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美术作品主题的变化,排除D项。‎ 第II卷 ‎41.(25分)‎ ‎【答案】(1)相同:主张依靠政府的力量;认为发展经济是强国的重要手段;主张在对外贸易中谋利;主张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主张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 不同:英国强调殖民扩张,带有侵略性质;中国强调收回利权,带有救亡图存(反侵略)性质。‎ 原因:英国处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希望通过殖民掠夺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是主要任务。‎ ‎(2)影响: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政治民主化);推动了反帝爱国斗争;促进了近代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改变了传统的“抑商”观念;促进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英经济民族主义。从近代早期英国经济民族主义与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主张的异同及其原因,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 ‎(1)从材料“国内贸易虽然重要,但对外贸易是检验一个王国是否繁荣的试金石,为便于远洋贸易而进行殖民扩张,是英国摆脱对西欧其他国家依赖并最终变成强国的关键”“英国于1617年最终禁止羊毛出口”“‘商战’是经济民族主义的一个直接表达,强调‘外国所需于中国者,自行贩运;中国所需于外国者,自行制造’”中可以概括出两者的相同之处。从材料“进行殖民扩张”“利权观念是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随着晚清利权观念的侧重点由保富争利转向维护国家主权”中可以分析出两者的不同之处。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两者的社会性质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三小问的答案。‎ ‎(2)从材料“‘收回利权’的主要方式也逐步由19世纪后半期的发展工商业、与外人商战向20世纪初之对外交涉,收回路权、矿权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体制改革、反帝斗争、经济发展、民族意识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42.(12分)‎ ‎【答案】参考示例:美国对欧洲偏见的形成是有一定历史因素的。‎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雅典经过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民主政治达到全盛时期,为人类提供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为后来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经验,这让美国人形成了整个希腊地区都是德先生的认知。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在南美洲,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其余主要被西班牙殖民,其中主要的国家是墨西哥,因此美国对葡萄牙和西班牙简单的理解成巴西和和墨西哥的代名词。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事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在苏联的影响下,东欧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所以美国人把整个东欧地区看成都是共产党员的世界。‎ 综上所述,欧洲历史的发展进程让美国人对欧洲形成了一些看法,这种看法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向客观正确的认知而发生改变,可见偏见一旦形成很难轻易改变,也从侧面反映出美国对于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介绍与宣传也有失真不客观的一面。(评分标准:观点2分,史实4分,史论4分,逻辑2分。)‎ ‎【解析】首先阅读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选择一张图片进行阐述,如选择“图11美国人眼中的欧洲”,在美国人看来整个希腊地区都是德先生的认知,伊比利亚半岛是巴西和墨西哥,而东欧全是共产党员,就此可拟定论题美国对欧洲偏见的形成是有一定历史因素的。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对这种偏见进行阐述,可用雅典民主制度的确立过程、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扩张、十月革命等史实来说明,注意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升华。‎ ‎45.(15分)‎ ‎【答案】(1)特点:改革内容全面系统;脉络清晰,目标明确;循序渐进,逐步完成;时间漫长,最终普及实行。(8 分)‎ ‎(2)意义:改变了识字困难影响文化普及的局面;推动各地语言文化的交流和联系;有利于中华文化发扬光大;适应文字与近代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7分,每点2分,回答3点以上得7分)‎ ‎【解析】本题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契合深化改革的时代热点,以近代以 来文字改革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新时期改革的认识。第(1)问划分材料层次,逐层概括归纳即可。由材料信息“它实际包含四项内容:施行汉语拼音、使用简化字、写白话文、推广普通话。”可得出改革内容全面庞杂;由材料信息“但主脉络却沿着白话文、汉语拼音、简化字、标准正音、标点符号的线路有序迈进”可得脉络清晰;循序渐进;由材料信息“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上首次实现了‘书同文、语同音’的目标”可得出答案;第(2)问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回答即可。从近代以来文字改革涉及的文化普及、语言交流、中华文化的发扬等方面来分析。‎ ‎46.(15分)‎ ‎【答案】(1)不同:一战前推行“两强标准”;一战后推行“一强标准”。‎ 原因:一战前,英国是全球殖民霸主、世界工厂,海外贸易发达,综合国力强盛。一战后,受一战影响,英国国力衰退,经济困难,财政窘迫;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殖民地及自治领离心离德;美日的崛起势不可挡;战后和平主义的影响。‎ ‎(2)主要原因:德日法西斯的崛起促使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英国面临巨大的军事压力。‎ 反映问题:重建“两强标准”的失败从根本上反映了英国霸权时代的终结。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内政外交成败的基础。‎ ‎【解析】(1)不同:根据材料一“1889年英国政府通过《海军防御法案》,正式确立海军‘两强标准’”,材料二“‎1920年3月17日,海军大臣沃尔特・朗代表内阁在议会下院正式宣布:‘我们的海军在力量上不应弱于其他任何‘一国’的海军。’英国就此正式放弃了传统的海军‘两强标准’而实行‘一强标准’”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一战前推行“两强标准”;一战后推行“一强标准”。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一战前后英国经济、外贸和综合国力,国际形势发展及美日崛起等方面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原因:根据材料二“随着20世纪30年代初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逐渐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海军谋求重建“两强标准”的主要原因。问题:根据材料二“1939年,英国海军离‘DRC标准’尚有距离,新‘两强标准’更是因战争而最终不了了之”等 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重建“两强标准”的失败从根本上反映了英国霸权时代的终结以及“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内政外交成败的基础”等规律。‎ ‎47.(15分)‎ ‎【答案】(1)贡献:唤起国人对体育的重视;主张三育并举,促进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组织区域性、全国性体育运动;创建近代体育团体;推动中国参加奥运会;尝试促成中国举办奥运会。(8 分,每点2分,任答4点即可。)‎ ‎(2)原因:救亡图存的推动;个人经历的影响;西方近代体育的传入。(7分,每点2分,3点7分)‎ ‎【解析】(1)据材料“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主张教育应该德、智、体并举……将体育成绩作为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可知唤起国人对体育的重视,主张三育并举,促进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据材料“华北运动会、全国运动会和远东运动会等体育赛事的重要组织者……倡议成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可知组织区域性、全国性体育运动,创建近代体育团体;据材料“参加了在洛杉矶举行的第十届奥运会……倡议中国申办1952年第十五届奥运会”可知推动中国参加奥运会;尝试促成中国举办奥运会。‎ ‎(2)据张伯苓所生活的年代可知救亡图存的推动;西方近代体育的传入;据张伯苓个人方面可知受其个人经历的影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