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天津市河东区2020届高三学生居家学习自我综合检测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天津市河东区2020届高三学生居家学习自我综合检测试卷(解析版)

天津市河东区2020届高三学生居家学习自我综合检测 历史试卷 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 ‎1.晋侯封桓叔于曲沃,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以至于曲沃封邑大于晋国国都。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这表明当时 A. 新的阶级关系已经产生 B. 儒家德治思想深入人心 C. 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D. 兼并战争能够统一天下 ‎【答案】C ‎【解析】‎ 根据“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可知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C正确;题干涉及的群体依然是贵族,而非新阶级,排除A;晋国是春秋时期国家,当时儒家刚刚形成,不可能深入人心,排除B;题干中的曲沃封君攻伐晋侯不属于兼并战争,排除D。‎ ‎2.《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此后历朝大都沿袭这一做法。这主要表明 A. 汉武帝举措顺应时代潮流 B. 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 C. 汉朝的经济措施为历代效仿 D. 汉武帝成为历代君主的楷模 ‎【答案】B ‎【解析】‎ 汉武帝时期盐铁官营,以重典治私铸铁器、煮盐者,为历代继承,这体现的是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家实行专卖制度,控制国计民生行业,B正确;国家专卖制度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与时代潮流无关,排除A;C是对材料现象的描述,排除;题干强调的是历代王朝对汉武帝实行专卖,打击私贩私铸政策的继承,而非对汉武帝个人的推崇,排除D。‎ ‎3.罗马帝国建立以前有关法律规定:“除了约还嫁妆以外,婚姻存续期间妻子对嫁妆没有任何权利。”而《民法大全》规定:“嫁妆无论有无约定,也不管是谁认定,婚姻关系解除时,除因妻子的过失外,都应归还给妻子。”古罗马嫁妆婚姻的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A.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 B. 歧视妇女是罗马公民法的立法原则 C. 罗马法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 D. 女性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财产分配 ‎【答案】C ‎【解析】‎ 帝国建立前,“婚姻存续期间妻子对嫁妆没有任何权利”,《民法大全》中规定“婚姻关系解除时,除因妻子的过失外,都应归还给妻子”,这体现了对妇女地位的认可,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说明罗马法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C正确;题干中围绕的是嫁妆问题,与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无关,排除A;题干并未涉及歧视妇女,而且罗马立法原则并不是歧视妇女,排除B;材料只涉及嫁妆问题,并未涉及所有财产,排除D。‎ ‎4.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的兴废都是人为的产物,因此约束力也是相对的;而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保守派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这两派的争论 A. 有利于思想的进步 B. 导致社会道德沦丧 ‎ C. 引起城邦制度衰颓 D. 推动民主政治确立 ‎【答案】A ‎【解析】‎ 相对主义的提出本身否定权威,而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关于相对主义的分歧引发争论,这种争论有助于推进思想的进步,A正确;与商品经济发展相比,争论本身不能导致社会道德沦丧以及城邦制度衰退,排除B、C;民主政治建立于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苏格拉底生活的时期是民主政治走向衰落时期,排除D。‎ ‎5.16世纪最后几十年,对于一名西班牙人来说,现在一磅羊肉的价格在以前几乎能买到一只羊。而在英格兰1500—1600年间,小麦价格上涨了425%,法国涨了650%,波兰则是400%。这一历史现象导致 A. 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上升 B. 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C. 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 D. 封建地主的实力显著提高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欧洲物价上涨,封建领主的财富缩水,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强,A正确,排除D;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路中心,属于商业革命,不是价格革命,排除B;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是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不是后果,排除C。‎ ‎6.近代英国颁布了一系列法案。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1694年《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1701年《王位继承法》规定,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这说明英国 A. 国王真正成为“虚君” B. 国王的立法权被剥夺 C 责任内阁制正式确立 D. 君主立宪制日趋完善 ‎【答案】D ‎【解析】‎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等规定限制了王权,强化了议会权力,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D正确;责任内阁制确立后国王真正成为“虚君”,排除A;国王没有立法权,排除B;责任内阁制形成时间是1721年,排除C。‎ ‎7.1787年,美国宪法的批准程序发生了变革,由《邦联条例》规定的所有州议会的一致批准,改为在州议会的建议下召开专门的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和批准新宪法,9个州批准就能生效。材料中的“变革”表明美国 A. 州权和人民主权相结合 B. 联邦制与直接民主相结合 C. 三权分立由理论到实践 D. 代议制与政党政治相结合 ‎【答案】A ‎【解析】‎ 材料“在州议会的建议下召开专门的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和批准新宪法,9个州批准就能生效”反映了人民主权与各州的权力的结合,A正确;美国是间接民主,排除B;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排除C;材料未涉及代议制与政党政治结合,排除D。‎ ‎8.在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然而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规定所有6—12岁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导致教育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人文主义思潮的推动 B. 福利制度的普遍推行 C. 无产阶级的激烈斗争 D. 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 ‎【答案】D ‎【解析】‎ 依据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到20世纪,两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欧洲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产业工人,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必须普及“义务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工业生产需要,所以材料中的变化是由于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D正确;“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的高度关注”可能因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在推动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材料中“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说明,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的高度关注对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并不明显,排除A;福利制度普遍推行是在二战后,排除B;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其目的是要夺取政权,不仅是义务教育的普及,排除C。‎ ‎9.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而一直到19世纪60年代外国轮船才得以进入长江航线。这一现象形成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拒不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B. 太平天国战事影响 C. 清政府坚持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D. 福州船政局的创办 ‎【答案】B ‎【解析】‎ ‎《天津条约》签订后,太平天国运动还没有结束,当时和清政府作战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B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承认了《天津条约》,排除A;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即被列强打破,排除C;福州船政局开办于1866年,而且是清政府官办的,不会对材料现象构成干扰,排除D。‎ ‎10.下表摘编自清末魏允恭《江南制造局记》有关材料,表中是江南制造总局支出(1867~1894年)(部分),此表反映出江南制造总局 支出项目 金额(两)‎ 占总计百分比 薪工膏火口粮、购地造房 ‎2048433‎ ‎12.78‎ 华洋工匠工食 ‎4209619‎ ‎26.26‎ 购买机器 ‎1055143‎ ‎6.58‎ 订购物料及预付各洋行定银 ‎7934732‎ ‎49.50‎ 购买军火 ‎720745‎ ‎4.50‎ 译书及办舆图经费 ‎61117‎ ‎0.38‎ A. 生产产品主要投向市场 B. 在经营管理上以洋为师 C. 财政监管不力入不敷出 D. 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 ‎“洋工匠”“购买机器”“订购物料及预付各洋行定银”“译书”等支出项目,表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外商依赖严重,D正确;军事工业的产品不会“投向市场”,排除A;江南制造局是封建政府官办的军事工业,管理上没有“以洋为师”,排除B;材料只有“支出项目”,未涉及“入不敷出”,排除C。‎ ‎11.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近代中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 B. 工业革命的成果已经传入中国 C. 中西交通运输存在巨大差别 D. 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轮船、铁路、公路等晚清中国交通不是独立自主发展的,即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D正确;近代中国的交通与列强入侵相关,并非主动向西方学习的结果,排除A;B与题干无关,排除;材料未对中西交通运输对比,排除C。‎ ‎12.“五四时代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这一观点认为五四运动 A.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 促使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 C. 促进了中华民族觉醒 D. 冲击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社会的主导力量开始发生改变,B正确;国民大革命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排除A;五四运动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的说法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C;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北洋军阀统治下并未建立起民主秩序,排除D。‎ ‎13.‎ 董必武在中共八大上发言时指出:“党中央号召公安、检察、法院和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办事。我认为依法办事,是我们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环节。”这一思想 A. 提供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法律保障 B. 表明建国初期推行依法治国的方针 C. 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形成 D. 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法学理论宝库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了我国民主法治建设。依法办事是加强民主法治和政治的原则,其本身不是法律制度,所以不是法律保障,故排除A项;依法治国的方针提出于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中全会,故排除B项;中共八大时我国的法律体系还远远没有形成,故排除C项;依法办事原则的提出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法学理论宝库,故选D。‎ ‎14.据记载,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译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其中有《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多少头颅》(1904年)和《苏格兰独立记》(1906年)等。此时,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的主要目的是 A.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B. 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 C. 激发民族主义意识 D. 向中国社会介绍西方的文化 ‎【答案】C ‎【解析】‎ 维新知识分子翻译的小说多以“独立”为主线,内涵反侵略色彩,结合翻译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民族危机加重,翻译政治小说目的在于激发民族主义意识,C正确;维新变法在1898年就已经失败,排除A;B是新文化运动内容,排除;D未体现出政治小说的政治性,排除。‎ ‎15.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对这一观点的解释最合理的是,马歇尔计划 A. 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具体运用 ‎ B. 直接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出现 C. 具有控制西欧拉拢东欧的双重企图 ‎ D. 通过经济援助造成欧洲事实上分裂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美国开始实施“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目的是援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以稳定资本主义秩序,对抗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样马歇尔计划造成了欧洲事实上分裂,所以说“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D正确;A未能充分说明马歇尔计划导致欧洲的分裂,排除;B项是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排除;C侧重的是马歇尔计划的政治意图,并未阐明马歇尔计划导致欧洲分裂,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 ‎16.人类文明数千年的历史,也是与疾病抗争的历史。在防治传染病方面,人类从古到今积累了许多经验与教训,值得回顾、思考及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注意对染疫死者的尸体尽快处理和火化。清代宫廷中设“避痘所”隔离感染天花者,规定在隔离九日后亲人才可探视。‎ 在民间,每当瘟疫流行,地方政府与社会人士往往只能做一些临时性的收容、散药等工作,没有持续性。……虽然认识到疫病会传染,但无法根本性阻止。……古代防疫带来伦理难题,引起宋代学者的讨论。南宋经学家程迥看到有家属离弃染病的亲人,于是说疫病是天时不正引起的,不会人传人,要求人们留下来照顾病者。……南宋教育家欧阳守道指出,“气接则病,气不接则不病也。”但是古代条件下,如何令“气不接”一直缺乏手段。‎ ‎——摘自郑洪《求》2020年第4期 材料二 天花是中国所认识的最古老疾病之一。16世纪下半叶,人痘接种开始在长江中下游施行……政府通过惠民药局等向贫民提供医疗帮助的传统最终消失,地方上的慈善家组织起施医局,给一方乡里提供药品和医疗照顾。‎ ‎17—18世纪,天花对英国的侵袭程度增强。与腺鼠疫的长期斗争使英国人懂得检疫和隔离的价值,各地建立了用于隔离天花病人的传染病医院。在理性主义思潮的刺激下,一批具有社会良知的中产阶级涌现出来,由私人慈善组织资助的门诊医院和小诊所相继问世,致力于提升公共卫生水平。……18世纪90年代,杰出科学家爱德华詹纳开始推介牛痘接种法,到19世纪早期超过10万英国人实施了接种。‎ ‎——摘编自【美】肯尼思F.基普尔《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防疫的经验与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其存在不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英两国在应对天花时的共同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古代中国和近代英国对传染病的防治经验,能为当今中国传染病防治工作带来哪些启示?‎ ‎【答案】(1‎ ‎)经验:防控措施不断完善,形成制度化防疫措施。不足:缺乏组织性防疫;重伦理加剧疫病传染;防护技术不足。原因:封建制度的局限性;古代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 ‎(2)共同之处:都采用人痘接种;民间力量积极参与;重视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 ‎(3)启示:面向全民进行大规模疫苗接种;兴建医院和卫生服务站等,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重视医学类科技的研究与创新。‎ ‎【解析】‎ ‎(1)经验:根据材料“宋代注意对染疫死者的尸体尽快处理和火化。清代宫廷中设‘避痘所’隔离感染天花者,规定在隔离九日后亲人才可探视”可知,防控措施不断完善,形成了制度化的防疫措施。不足:根据材料“每当瘟疫流行,地方政府与社会人士往往只能做一些临时性的收容、散药等工作,没有持续性”可知,缺乏组织性防疫;根据材料“但是古代条件下,如何令‘气不接’一直缺乏手段”可知,古代防护技术不足。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缺乏组织性的原因是古代封建王朝局限性所致;根据材料“古代防疫带来伦理难题,引起宋代学者的讨论”可知,传统儒家伦理观念加剧了疫病传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古人无法知道空气中有不同大小的病原颗粒,不能发明相应的隔离防护用具和有效消除病原。‎ ‎(2)共同之处:由材料“人痘接种开始在长江中下游施行”“由君士坦丁堡传入的人疽接种技术在罗伯特・萨顿的革新下变得更加简化、安全,得到广泛接受”可以得出都采用人痘接种;由材料“施方上的慈善家组织起施医局,给一方乡里提供药品和医疗照顾”“由私人慈善组织资助的门诊医院和小诊所相继问世,致力于提升公共卫生水平”可以得出民间力量积极参与,且都重视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 ‎(3)启示:开放性试题。由英国的应对措施可以看出必须面向大众进行大规模开展疫苗接种防疫工作,注重医学研究,推动社会医疗卫生发展水平的提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摘编自《中国经济年鉴》‎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经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目前,我国实行经济开放政策,争取利用国际上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经济。这一政策已开始有些效果。但是,从发达国家取得资金和先进技术不是容易的事情……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 ‎——邓小平《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1982年)‎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二中历史现象产生的政策性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家经济政策实行带来的启示。‎ ‎【答案】(1)历史现象:材料一: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均有提高;其中,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年均增长率均高于城镇居民。材料二:钢产量增加,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增,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 ‎(2)政策:材料一:改革开放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材料二: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对外开放,引进外资。‎ ‎(3)启示:改革要适应国情;要继续坚持艰苦奋斗;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 ‎【解析】‎ ‎(1)历史现象:材料一: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均有提高;其中,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年均增长率均高于城镇居民。材料二: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可知,钢产量增加,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增,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 ‎(2)政策:材料一:根据材料列举的时间以及出现的农村收入增加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之后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和农民收入增幅增速。材料二:根据材料中列举钢铁产量增加时间线索可知,这一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根据材料“我国实行经济开放政策,争取利用国际上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经济”可知,对外开放,引进外资。‎ ‎(3)启示:开放性试题,从改革适应国情、艰苦奋斗、加大科技创新等角度回答即可。‎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节选)‎ 时间 中国 外国 ‎1945年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重庆谈判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联合国成立 ‎1946年 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 ‎《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 印度独立;杜鲁门主义发表 ‎1948年 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0—1953年 抗美援朝战争 朝鲜战争 ‎1955年 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万隆会议召开 ‎1956年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2必修》附录一 运用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对上述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进行探讨。可以任意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 示例:新中国成立后,受到冷战格局影响,外交逐渐突破突破意识形态限制,走向国家外交。‎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同时期北约成立,美苏两大阵营对立日趋剧烈。面对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遏制,中国采取“一边倒”外交政策,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外交上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冷战影响下,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抗美援朝,其中既包含了意识形态斗争,更体现了中国维护国家利益的内在倾向。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阐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涵,充分说明中国的外交走向国家外交。总之,随着新中国政权的不断巩固,外交日渐突破意识形态限制,更多的关注国家利益,走向国家外交。‎ ‎【解析】‎ 根据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朝鲜战争”“抗美援朝”“万隆会议”以及“华沙条约组织”等信息可以提出观点:新中国成立后,受到冷战格局影响,外交逐渐突破突破意识形态限制,走向国家外交。论证过程中,首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后确立的外交方针和冷战格局的关系,即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同时期北约成立,美苏两大阵营对立日趋剧烈。面对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遏制,中国采取“一边倒”外交政策,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外交上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结合材料中中国参加朝鲜战争中蕴含的意识形态冲突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倾向。最后通过万隆会议中“求同存异”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证明中国的外交走向成熟,走向国家外交,更加关注国家利益。最后最论证过程总结升华,回归主题,完成论证。‎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