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田家炳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学程测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长春市第五中学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一学程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60分满分:100 一、单选题 1.中、英文的姓名书写是不一样的,英语中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而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之前。中国人姓名书写特点反映的实质是 A.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 专制王权强大 C.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D. 个人观念淡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姓氏代表的是血缘,“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说明强调的是家族血缘关系,反映了家族宗法观念浓厚,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男尊女卑的思想,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姓氏的特点,与专制王权无关,故B项排除;“姓总是位于名之前”与个人观念无关,故D项排除。 2.皇帝主要通过奏事、朝议等形式控制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秦朝参加朝议的官员不包括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九卿 D. 郡守 【答案】D 【解析】 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朝廷议政采取朝议形式,中央官员参加朝议,郡守属于秦朝地方官员,不参加中央的朝议,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A、B和C都属于朝议的官员,排除。 3.钱穆指出:“在此分科考试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这一“制度”指的是 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科举制 D. 三省六部制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说明所有人都有均等的参与官员选拔的机会,科举制符合这一特征,故C项正确; A是注重品德和孝廉的汉代选官制度;B出现在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主要注重门第;D属于中央中枢管理机构。 4.在中国古代的一段时期内,福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名称历经“福建节度使—福建宣慰使司—福建布政使司”的变化,这一变化出现的朝代顺序是 A. 秦朝—唐朝—明朝 B. 宋朝—明朝—清朝 C. 唐朝—元朝—清朝 D. 唐朝—元朝—明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节度使出现是在唐朝时期,宣慰使是在元朝时期出现,布政使是在明朝时期设置的,因此答案选D。 5.《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从中可知西周时期 A. 推行嫡长子继承制 B. 实行森严的等级制 C. 经济繁荣交通发达 D. 形成皇权专制制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逸礼·王度记》对各个等级的车骑数量作出了严格的规定,说明西周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关系,并制定礼乐制度维护等级秩序。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等级制度 【名师点睛】等级划分等级是一定的社会集团。社会中不同等级成员的不同权利、义务及加入或排除于某等级的条件,都是由国家法定的。等级身份一般是世袭的;个别成员的身份有时因战功、贡纳或罪罚等而升降。等级制度的实质是法律规定了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上下等级之间一般是统治与隶属关系,它起着稳定统治秩序和保证统治集团利益的作用。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等级划分方式各有不同,或者取决于政治地位,或者取决于宗教神职,或者取决于职业差别、民族差别、血统关系、门第门阀等。 6.《红楼梦》中贾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贾政的妾室所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从传统观念上看,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 A. 分封制的形成 B. 个人素质的差异 C. 宗法制的影响 D. 封建家长的喜好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为贾政妾室所生……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可知,导致两人地位的不同是因为两人的身份不同,贾宝玉是嫡子,贾环是庶出,这是与宗法血缘制有关。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清朝时期分封制已经消失;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宗法制的影响,与个人素质的差异和封建家长的喜好无关,B、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7.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这表明周代分封制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 构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 C. 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D. 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干中的“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可以推断出D符合题干要求,故选D;A与题干所属材料无关,B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题干中没有体现民族矛盾,而是体现的民族融合,故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8.《国史十六讲》认为:西周时期,庶民(一般民众)只知效忠于“家”(诸侯),而不知效忠于“国”(天子)。这一现象 A. 促使西周加强中央集权 B. 加强君主专制 C. 导致诸侯割据 D. 促成秦朝统一 【答案】C 【解析】 只知效忠于诸侯意在强调这样非常容易导致诸侯的分裂割据,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西周还不是中央集权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西周还不是君主专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容易导致诸侯的分裂割据而不能促成秦朝统一,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只知效忠于诸侯”必然导致诸侯势力膨胀而割据。 9.“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 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B. 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 C. 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D. 解决权力、地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嫡长子继承制是为了解决贵族集团内部权力、地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的问题,故D项正确;血统的纯正,不是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西周没有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故B项错误;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也是为了解决权力、地位的分配问题,故C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学生再结合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的相关知识,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0.《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 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 清代君主权力不再受制约 C. 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D. 《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汉时,皇帝不允许观……。唐朝开了观看……的先例……。宋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停止编纂《起居注》”反映了皇帝的控制明显加强,这说明皇权的不断加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皇帝的知识水平,故A项排除;B项说法错误,错在“不再受限制”;皇帝的态度的转变并不是《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而是有可能侵犯到皇帝的权威,故D项排除。 【点睛】“汉时,皇帝不允许观……。唐朝开了观看……的先例……。宋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停止编纂《起居注》”是解题的关键。 11.秦朝“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三公九卿制加强了皇帝的统治 B. 长城的修发建有利于抵御外敌 C. 土地私有制奠定了政权的经济基础 D. 郡县制的推行打破了贵族分封制 【答案】D 【解析】 郡县制之下的郡守和县令不能世袭,这就打破了贵族分封制之下传统领主特权,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郡县制而非三公九卿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长城的修建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土地私有制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2.下图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是 A. 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B. 秦朝的郡县制 C. 西汉的郡国并行制 D. 元朝的行省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由图中“国”“郡”等可知,这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所以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郡国并行制 13.《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B. 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C. 内阁实际地位等同于六部 D. 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了殿阁大学士和原来的宰相区别太大,仅仅是皇帝的顾问而没有实际权力,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殿阁大学士实际上也设置了,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内阁地位不等同于六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殿阁大学士并未参与军国大事而是无实权,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下列描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A.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C. 龙生龙,凤生凤 D.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说的就是“九品中正制”。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说的是科举制。“龙生龙,凤生凤”是世官制。“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是察举制。故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与强化·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15.秦统一中国后,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其中履行监察职责的是 A. 丞相 B. 郡守 C. 太尉 D. 御史大夫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秦统一中国后”“中央政府”“履行监察职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制,丞相负责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负有监察百官的职责,故D项正确,AC项排除;B项是地方官,不符合题意。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秦统一中国后”“中央政府”“履行监察职责”可以排除地方官职—郡守;然后结合“三公”的职责,从而得出答案。 16.秦始皇为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一切大权,开创的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是 A. 王位世袭制 B. 分封制 C. 三公九卿制 D. 三省六部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王位世袭制开创于夏启时期,故排除A项;分封制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故排除B项;三公九卿之是秦始皇为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一切大权,开创的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故选C项;三省六部制形成于隋唐时期,故排除D项。 【点睛】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制度,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建立创造了雏形,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 17.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与西周政治制度相比,主要特点是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世卿世禄制 ③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均没有独立性 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不再是世卿世禄制,因为秦朝的官吏是由皇帝任命的,故②错误;而皇权的确是至高无上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受命于中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都由皇帝任免,①③④又均是正确;所以答案选A。 18.秦朝在巩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措施中,其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是 A. 郡县制 B. 三公九卿制 C. 监察制度 D. 统一货币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全国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郡守、县令是由中央皇帝任命的且随意调遣,实行俸禄制,不再拥有西周诸侯王在地方的大权,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巩固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根的本性保障措施,A项正确。三公九卿属于中央官制,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 。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它不是加强中央集权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排除C。统一货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不属于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排除D。 19.元朝时,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新是设立了 A. 中书省 B. 节度使 C. 行省制 D. 三省六部制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和三省六部制不是地方行政制度,故可排除AD;节度使在隋唐时期就已有这种官职,所以它不是元朝的制度创新,故可排除B;行省制是我国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创举,故选C。 20.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被公开处死后,朱元璋编撰了一系列皇谕钦训:《臣诚录》记录了212名违背君命的亲王、高官、皇族和宦者的名氏:《相鉴》记录了历史上82名“贤”相和26名“奸”相。朱元璋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 A. 震慑官员 B. 罢除丞相 C. 强化君权 D. 整治朝纲 【答案】C 【解析】 【详解】A是材料的重要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B是材料中朱元璋采取以上措施的背景,,不符合题意,排除;朱元璋编撰《臣诚录》是想用反面教材来警示官员,防范官员作奸犯科,其根本目的在于加强君主专治,故选C;朱元璋采取以上措施是整顿朝纲的措施,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 21.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D.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体现的是宋朝之前君臣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但是发展到明清时期君臣之间却变成主奴关系,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君权和相权之间的关系,并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A选项排除;内阁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正式形成的,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丞相制度就已经被废除,D选项排除。 22.梭伦改革规定,按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这一措施的意义在于 A. 铲除旧氏族贵族政治特权 B. 打破贵族垄断政权 C. 促进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崛起 D. 满足男子参政愿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打击了依靠血统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故B项正确;梭伦改革中实行的财产等级制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贵族的特权,但不能说“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措施促进了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发展而不是“崛起”,故C项错误;D选项错在“男子”,男子并不一定是公民,故D选项错误。 23.在一般情况下,古雅典妇女只被称为城市妇女,政治上与被剥夺了权利的男性犯罪公民处于相近的地位。这是由于 A. 妇女缺少财产权 B. 雅典法律较为完善 C. 妇女没有公民权 D. 民主属于全体男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强调的是妇女没有政治权力,就更不会有财产权,故A项排除;雅典妇女没有政治权力的原因不是亚东法律不健全,而是因为在古代雅典奴隶、妇女、儿童均不属于城邦公民,没有公民权利,故B项排除,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民主属于雅典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特点 【名师点晴】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及评价:积极: ①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②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消极: ③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却是遥不可及。④雅典民主更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⑤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为马其顿王国所灭。 24.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这体现了《十二铜表法》的实质是 A.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 体现法律至上观念 C.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D. 维护广大平民利益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受到的惩罚重,而打断“奴隶”的骨头受到惩罚轻,这说明《十二铜表法》主要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故A项排除;打断“自由人”和“奴隶”骨头,会受到不同的惩罚,故B项错误;D项错误,法律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25. 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其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是 A. 罗马习惯法的形成 B.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C. 《民法大全》的汇编成集 D. 《权利法案》的颁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是《民法大全》的汇编成集,C正确;A项罗马习惯法的形成不是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排除A;《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排除B;《权利法案》的颁布与罗马法无关,排除D。所以选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民法大全》 【易错警示】罗马法最初是习惯法,共和国时期制定《十二铜表法》作为成文法的开端,其目的是维护贵族的私有财产权的,后来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发展到万民法阶段;到了《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进入完备阶段,罗马法在维护罗马的统治方面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同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罗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对现在影响深远。 26.“随着商业和罗马帝国的发展,生活日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为了能够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万民法逐步取代了公民法。这主要是因为万民法 A. 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然法原则 B. 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的专横特权 C. 较好地理顺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D. 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 【答案】C 【解析】 随着罗马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大,民族越来越多,原来的公民法已经不能适应治理辽阔疆土、众多人口的需要,公民法只限于罗马公民,万民法较好地理顺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所以逐步取代了公民法,故C项正确;两部法律都体现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然法原则,故A项错误;B是《 十二铜表法》的意义;D是公民法的作用。 27.《西方政治文化传统》评价雅典民主政治:“对平民治国能力的盲目崇拜以及平民群众权力的无限膨胀,使国家失去了有效的制衡机制。”实质上是: A. 否定公民民主政治 B. 批判过度的直接民主 C. 肯定国家制衡机制 D. 肯定专制中央集权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体现的是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之一,即直接民主制的弊端。在古代雅典实行的直接民主制度,这虽有利于调动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但忽视了公民素质的差异,由材料中“对平民治国能力的盲目崇拜”可知;造成了民主权力的滥用,如苏格拉底之死。所以应选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直接民主的弊端 28.在古雅典公民大会上,“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言……,所有的人都可以当选任何职位,所有的人都可以在雅典卫城山下中心广场举行的市政会议上投票”。这反映出古雅典政治的突出特征是 A. 城邦至上 B. 直接民主 C. 轮番而治 D. 人人平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言”“所有的人都可以当选任何职位”“所有的人都可以在……市政会议上投票”体现了雅典公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这是直接民主的体现,故B项正确。城邦至上是指个人相对于城邦而言,是微不足道和不值一提的,个人离开了城邦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材料没有体现这一主旨,故A项错误。轮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材料没有体现这一主旨,故C项错误。雅典民主的范围是以公民身份为前提,人人平等中的“人”的范围不明确,故D项错误。 29. 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 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B. 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 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D. 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雅典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公职人员行使职权必须接受公民大会的监督,失职者皆受惩处,这反映出古希腊民主体制对预防行政专制制度性设计,答案选D,A B两项含义材料并未直接体现,C项说法错误,公职人员对公民大会没有制约作用。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特征 30.《十二铜表法》的条文中,主要有三点:一是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二是“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三是“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A. 实现了社会平等 B. 维护了私有财产 C. 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D. 维护了罗马帝国境内平民的利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 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 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故本题答案选C项。《十二铜表法》本质上是为了维护贵族利益,并没有实现社会的平等,排除A项;材料旨在强调法律一定程度维护平民利益,不是强调维护私有财产,排除B项;《十二铜表法》颁布于罗马共和国时期,不是出现在罗马帝国时期,排除D项。 【点睛】《十二铜表法》诞生,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其制定,使审判、量刑有法可依,这是共和国内部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成果,平民的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 31.恩格斯指出,“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材料所要表明的观点是 A. 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 B. 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 C. 罗马法实现了真正的人人平等 D. 罗马法为今天欧美国家直接使用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恩格斯认为罗马法与近代资本主义法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存在一致性和继承性,说明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立法的基础,B 项正确。罗马法是罗马统治阶级制定的法律,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典,A项错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罗马法保护的是公民的利益,罗马帝国时期保护的是自由民的利益,而不是实现真正的人人平等,C项错误。罗马法被近代欧洲国家借鉴,而不是为今天欧美国家直接使用,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需要掌握罗马法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解读与分析,从罗马法对近代欧洲法律的影响的角度思考。 32.古希腊的城邦一般以独立的城市为中心,向周围的乡村辐射;多数城邦的经济都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人口从数万到数十万不等。由此可见,希腊城邦的特征是 A. 小国寡民 B. 农耕文明 C. 中央集权 D. 民主政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城邦一般以独立的城市为中心,向周围的乡村辐射”“人口从数万到数十万不等”可知希腊城邦面积狭小,人口不多,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这体现出希腊城邦的特征是小国寡民,故A正确;由“多数城邦的经济都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可知,希腊城邦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B错误;希腊的多山、多港湾的地理环境,便于形成松散的城邦国家,而非中央集权,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主政治”,排除D。 33.绝对平等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无法实现社会普遍正义。“民主制使智慧边际化”。在柏拉图眼里便是雅典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意味着,雅典民主 A. 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B. 忽视了参政者的品德和能力 C. 政治决策过于随意 D. 充分保护了平民的民主权益 【答案】B 【解析】 “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等字眼意在强调雅典民主往往会忽略美德、才能等,这样参政者的能力就会降低,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到政治动乱、政治决策过于随意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A、 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雅典民主的弊端而非雅典民主充分保护了平民的民主权益,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4.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看到奴隶制命运发发可危,便采取措施,以图重振罗马帝国声威。一方面他发动了对西方的战争,另一方面他对罗马法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编撰。这论述旨在说明 A 查士丁尼对罗马法贡献最大 B. 罗马法是巩固统治的有力支柱 C. 罗马法的整理是为了对外战争 D. 《民法大全》缓和了社会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对罗马法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编撰”和“以图重振罗马帝国声威,维系其统治”反映了罗马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这说明罗马法的重要作用。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体现罗马皇帝对罗马法的贡献,但没有对比,无法体现是最大贡献,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为重振帝国声威发动对外战争,并未体现出整理法律为对外战争,排除;D项,《民法大全》缓和了社会矛盾的表述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5.下面关于罗马法的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它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 B. 它稳定了帝国的社会秩序 C. 它维护了奴隶制度 D. 它保护了罗马帝国所有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国家和法律具有阶级性,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的作用不是保护帝国“所有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比如奴隶的生命安全就不再罗马法的保护之列,D项符合题意;其他ABC三项分别指出了罗马法的直接的、主要的和深层的作用,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二、材料分析题 36.在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过程中,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的权限成了历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事情。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以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近四十年来……普遍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摘编自吴晗《历史上的君权的限制》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试分析秦代太尉一职从未授予大臣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唐代宰相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一千四百年”的古代中国历史中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职责: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原因:便于皇帝直接掌管兵权,加强皇权。 (2)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相互牵制和监督。 作用: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3)表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 因素:相权的牵制;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儒家伦理道德。 【解析】 【详解】(1)职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太尉主管全国军务,这会威胁到皇帝的权力与地位,所以才会出现理应有的职位,但却始终无人担任的局面。 (2)特点:由材料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门下省负责“复核”,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可知,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但相权分散;另一方面三省之间存在相互牵制和监督的关系。 作用:由材料可知,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且相互牵制,故其作用是削弱了相权,加强君主的权力。 (3)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为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 因素:结合所学可从政治制度上的权力牵制和思想上的限制入手分析。政治上是宰相制度的牵制,思想上的限制主要是儒家思想中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和“伦理道德”等。 37.“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归于罗马!”雅典的民主政治与罗马的法律曾经在地中海世界各领风骚、交相辉映,这两大古代文明,为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留下了宝贵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要感谢天地,因为我生就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头不能讲话的动物;其次我生为一个男人,而不是一个女人;我生就是一个希腊人,而不是一个外国人。” ——柏拉图(前427年——前347年) 材料二 查士丁尼皇帝以集罗马法律之大成而著称于世,他所编纂的法典在他即位期间得到了实施。查士丁尼法典保留了罗马在法学上天才性的创造成果,后来成为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也许没有哪一部法典对世界有这么持久的影响。 ——迈克尔·H·哈特《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你认为柏拉图“感谢天地”的原因是什么?在雅典哪些人则是不幸的呢? (2)据材料二回答,迈克尔·H·哈特为什么把查士丁尼列入《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 (3)“雅典的民主政治与罗马的法律为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留下了宝贵遗产。”试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1)原因:生为一个公民,可以享受民主政治。 奴隶、女性、外邦人。 (2) ①查士丁尼积极推动罗马法的整理编纂,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 ②查士丁尼法典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3) ①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 ②罗马法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欧洲许多国家以罗马法为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罗马法直到今天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例如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制度等。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不是一头不能讲话的动物”并结合雅典公民可以享有民主政治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不是一个女人;而不是一个外国人”和所学从不具有公民权人回答。 (2)依据材料二“查士丁尼皇帝以集罗马法律之大成而著称于世”“为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的信息归纳回答。 (3)依据材料和所学从罗马法对于西方资本主义法制、欧美国家立法以及众多法律制度回答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