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蚌埠二中2017-2018学年度开学摸底考试(8月底)‎ 新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题(每小题1分,48题,共48分)‎ ‎1. 我国夏、商、周早期的政治文明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王位世袭制 ‎②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③三代都采用宗法分封制 ‎④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略 ‎2. 贵族能独立领土、领民,经济上完全独立于君主,政治上相对独立于君主,是能够与君主抗衡的政治力量。古代中国从社会结构上决定贵族阶级消亡的制度是 A. 郡县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的意义,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郡县制实行后,贵族经济上完全依靠君主供养,政治上完全以君主为代表、并受到君主的严格控制,贵族的生存条件也没有了,故A为最佳选项。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这样就催生了察举制和科举制,排除BC。自唐朝以后,随着郡县制的完善,只有和君主同生死、共命运的皇族,作为一个社会阶级的贵族整体消亡了,故行省制与贵族阶级消亡已无关联,排除D。‎ ‎3. 北宋初期,行使检察职能的御史大夫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B.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C.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对等 D.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答案】A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到“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可知御史的监察权增强,服务于君主专制。‎ ‎4. 清初皇帝用奏折的形式与总督、巡抚这一级封疆大吏建立直接的统辖关系,后来总督、巡抚的属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了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的权利。这一改变 A. 遏制了地方官僚腐败 B.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 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 扩大了地方行政权限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督、巡抚、布政使和按察使都属于地方官员,他们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说明皇帝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故C选项正确;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不一定是反映地方官僚腐败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提高地方行政效率的影响,故B选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加强不会扩大地方行政权限,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这一题眼,这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据此即可正确判断。同时,对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应该明确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对基本矛盾。‎ ‎5. 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 农耕区域 年人均耕田数 平均亩产量 粮食总收入量 南方农耕区 ‎23小亩 ‎1.37石 ‎32石 中原农耕区 ‎30小亩 ‎1.5石 ‎45石 西北屯垦区 ‎74小亩 ‎0.4石 ‎29石 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 B. 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 C. 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D. 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表格数据可知,中原农耕区的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最高,这说明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故C选项正确;虽然南方农耕区年人均耕田数最少,但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居中,不能说明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故A选项错误;西北屯垦区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最低,故B选项错误;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决定农业生产水平,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属于典型的表格数据分析类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各个地区的的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是农业经济水平的重要原因,当时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6. 《四民月令》一书中记述了东汉后期地主田庄一年十二个月的家庭事务安排。包括种植农作物(瓜、瓠、葵、葱、蒜、大豆、胡麻、黍、苜蓿、大麦、小麦、芥等等)及进行各类粮食、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据此可以推测 A. 地主田庄经济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B. 田庄经济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 田庄的生活资料基本可以自给自足 D. 田庄经济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东汉地主田庄式经营,生产生活资料都能自给自足,可以闭门为市,不需要外界供给,这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特征,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地主田庄经济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的相关信息,排除A。题干没有体现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排除B。题干强调地主田庄式经营的特点,与生产技术的提高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7. 袁州在韩愈任刺史的元和年间,被誉为“民俗淳厚”,当时只有17,266户;到了民风尚讼的北宋,已达132,299户,净增115,073户。杨侃说袁州“壤沃而利厚,人繁而讼多”。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君主专制强化 B. 商品经济发展 C. 法制观念淡薄 D. 社会习俗改良 ‎【答案】B ‎【解析】材料“北宋,已达132,299户,净增115,073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发达地区人丁兴旺, 辖区固定不变,人多地少, 随着人地矛盾的加剧, 经济关系复杂,诉讼发生的可能性较高,故B项正确,C项错误;A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8. 有人认为:中国在明朝时已经开始出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进化的趋势。下列选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 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B. 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居领先地位 C. 租佃关系的发展 D.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时受值”‎ ‎【答案】D ‎.................................‎ ‎9. ‎ 雅典某一机构虽然始终保持选举制,且可连选连任,但在很长的时期内并不给最高长官薪俸,这就决定了贫穷公民很难当选。因此,这一机构实则有利于上层分子掌握国家实权。这个机构是 A. 公民大会 B. 五百人会议 C. 陪审法庭 D. 十将军委员会 ‎【答案】D ‎【解析】材料“保持选举制,且可连选连任”“不给最高长官薪俸,这就决定了贫穷公民很难当选”“上层分子掌握国家实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机构是指十将军委员会,故D项正确;A项不实行选举制;BC项不能“连选连任”。‎ 点睛:材料“保持选举制,且可连选连任”“不给最高长官薪俸,这就决定了贫穷公民很难当选”“上层分子掌握国家实权”是解题的关键。‎ ‎10. 《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它的制定 A. 消除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B. 扩大了法律的适用范围 C. 提高了平民的社会权力 D. 使法律的不确定性被减少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错误,错在“消除”;《十二铜表法》是公民法,没有扩大法律的适用范围和提高平民的权力,故BC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它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使法律的不确定性被减少,故D项正确 ‎11.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主要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致使西欧 A. 金银存量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 B. 丰富的原材料降低了制造业成本 C. 西欧的商贸中心由地中海转到大西洋沿岸 D. 人们的商业冒险意识和财富观念增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造成了价格革命,结果使封建主和下层人民的收入受到严重损害,而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财富剧增,在金银存量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故答案为A项。B项只能导致制造业主的收入增加,不会影响财富的重新分配和阶层分化,排除B项;航运中心的转移只能使大西洋沿岸的商业资产阶级财富增加,排除C项;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并不能导致西欧国家的上述变化,排除D项。‎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价格革命 ‎【名师点睛】“地理大发现”引发了16世纪欧洲的“价格革命”。地理大发现之后,大量低价的黄金、白银进入欧洲,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这次物价上涨涉及了工业和农业的各种商品,上涨幅度前所未有,在时间上持续了一个世纪,所以在经济史上被称为“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由于价格革命的影响,受到严重损害的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他们的实际收入因货币贬值而减少。另一部分是城乡的雇佣工人,他们的工资增长幅度远远赶不上物价的上涨幅度。在价格革命中获利最大的是商品生产者,即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价格革命还对不同国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同影响。‎ ‎12. 15世纪中叶,在与东方的贸易中,欧洲的金银源源不断向外流出,“黄金问题”变为欧洲经济上的严重危机。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 有利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B. 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C. 刺激了欧洲开辟新航路 D. 欧洲中心地位逐步确立 ‎【答案】C ‎【解析】正是由于黄金的严重流出,所以欧洲才会急需开辟新的海外市场进行商品输出,于是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B选项错误,这不是直接导致的结果,而是由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D选项是间接的影响,不是直接影响。‎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要注意“直接影响”这四个字,也就是说要选择这次经济危机造成的直接的后果是什么。故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因为A、B、D选项都是间接影响,故可排除,直接确定答案。‎ ‎13. 下图是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1493—1570年人口变化图,导致该表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A. 工业革命背景下全球环境的恶化 B. 早期殖民扩张带来的种族灭绝灾难 C. 三角贸易导致美洲人口急剧减少 D. 西班牙殖民者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1493—1570年人口变化”信息可知,是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殖民者开始入侵到北美洲,因为战争、屠杀、疾病等原因,造成人口急剧下降,B项正确。工业革命发生18、19世纪,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16C-‎-19C西方进行的三角贸易,欧洲把廉价的商品带到非洲,非洲大量的奴隶被运往美洲,美洲把黄金和原料返回欧洲,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题干信息与西班牙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4. 以下内容是粗心的小明上历史课做的笔记,其记录有误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对于工业革命,它的影响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首先它对于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这就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促进了世界的联系。这也有利于近代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15. “从1763-1871年,英国不仅在西方而且在整个世界的善行与恶行中,都扮演了主角。”英国在整个世界中的“善行”主要是指 A. 将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B. 将工业文明的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 C. 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兴起 D. 为世界各地提供了廉价的商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从时间1763~1871 来推断应该是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不仅在西方而且在整个世界的善事与恶行中,都扮演了主角”,这应该是考查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所起的积极作用方面。题目又强调“在整个世界”,只有B 符合要求,故B 为正确答案。‎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16. 下表是《英国职业人口的分配和产值构成变化表》。这说明工业革命 A. 提高了英国农业机械化程度 B. 实现了英国向工业国转变 C. 引起了英国区域经济的变化 D. 改变了英国世界经济地位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农业实行机械化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中农林渔业比重和职业人口降低,制造业和采矿业比重和职业人口上升,且超过农林渔业,反映出英国转变为工业国,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英国区域经济的变化,故C项错误;英国在工业革命前后都是当时世界上的资本主义强国,故D项错误。‎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17. 下列关于世界市场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新航路的开辟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②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④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武力威逼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方式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市场形成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故①正确;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列强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这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故②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帝国主义的扩张,促使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故③正确;近代世界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列强的武力威逼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方式,故④正确。故①②③④都正确,故A选项正确;排除BCD选项,故选A。‎ ‎18. 代议制是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是间接民主的形式。下列关于近代各国代议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英国《权利法案》规定,国王统而不治 B.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众议员每州2名 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内阁须对参议院负责 D.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代议制,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联系所学,英国法官是国王根据首相提名而确认,排除A项,美国参议员按人口比例进行分配,排除B项,联邦议会是最有权力的上议院,排除D项;C项表述正确。‎ ‎19. 英国《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享有否决权。”这说明英、法、德三国 A. 议会都居于国家权力中心 B. 政体都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 C. 资产阶级完全掌握了国家权力 D. 法律地位至高无上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说明英国权力制衡的特点;根据“共和国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说明法国权利制衡的特点;根据“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享有否决权。”说明德国权利制衡的特点。德国的权力中心是皇帝,皇帝的权利至高无上,排除AB;从项“完全”说法绝对,排除C。故答案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英、法、德三国政体比较 ‎【名师点睛】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比较及历史特征 项目 ‎ 英国君主立宪制 ‎ 美国总统制 ‎ 法国总统制 ‎ 德国君主立宪制 ‎ 国家元首 ‎ 国王 ‎ 总统 ‎ 总统 ‎ 皇帝 ‎ 元首产生 方式 ‎ 世袭 ‎ 选举(任期四年,可连任两届) ‎ 选举(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 世袭 ‎ 元首任期 ‎ 终身制 ‎ 任期制 ‎ 任期制 ‎ 终身制 ‎ 元首实权 ‎ 无 ‎ 有 ‎ 有 ‎ 有 ‎ 政府首脑 ‎ 内阁首相 ‎ 总统 ‎ 总统 ‎ 帝国宰相 ‎ ‎20.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宪法条文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确保美国国家机构的权威和职能的行使 B. 确保美国国会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C. 美国的民主具有虚伪性 D. 保证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机制的有效运转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中,美国各州不得缔结盟约、参加同盟或邦联,美国各州税收问题、军队问题、外交问题均需国会批准,这些都说明该宪法条文的规定在极力维护联邦政府的权威和权力,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史实,美国总统、国会、联邦法院分别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互相制约,国会并不处于国家权力结构的核心地位,故B项错误。C项并没有反映出实质问题,排除C。题干材料内容涉及的重点是联邦与各州的关系,并未强调三权分立,故D项错误。‎ ‎21. 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侵犯,甚至只要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滕堡三个邦联合起来就可以否决对其不利的议案。这反映了德意志 A. 国家统一尚待时日 B. 各邦在议会中权力平等 C. 采用联邦制国家形式 D. 代议制民主名不副实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到1871年德意志已经完成统一;B、D两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材料体现普鲁士在各邦中占据独特地位,但是其权力受到其他邦国的制约,反映了联邦制的制衡原则,故C项正确。‎ 点睛:材料“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侵犯”是解题的关键。‎ ‎22. 英美法德四国在代议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相似性,该相似性是指 A. 强调法制化 B. 突出渐进性 C. 体现彻底性 D. 推行混合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美法德四国在代议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过程中都强调法制化,故A项正确;B项只符合英国;C项不符合英国、德国;D项不符合美国。‎ ‎23. ‎ ‎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这一主张 A. 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 直接导致十月革命的发生 C. 违背了无产阶级革命原则 D. 指明了革命的方向和策略 ‎【答案】D ‎【解析】材料“1917年4月”“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列宁发表《四月提纲》,《四月提纲》指明了革命的方向和策略,故D项正确,BC项错误;当时俄国是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故A项错误。‎ 点睛:材料“1917年4月”“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解题的关键。‎ ‎24. 俄共(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我们说: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但是地方流转根本没有守住自己的地方性的范围之内,它冲出去了。于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 A.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 通过租让制吸纳外国资本 C. 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 D. 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新经济政策的本质是指承认和运用商品市场经济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不是本质。‎ ‎25. 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29年-1938年期间,苏联通过“五年计划”“斯大林模式”其工业总产值取得了很大提升;而这一时期美国遭遇了经济大危机,工业总产值不断下降;但总体来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高于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只有A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联系所学知识并提取图表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两个国家发展的时代特征进行分析。‎ ‎26. 1976~1980年,机器及设备的出口额达339亿卢布,比1961~1965年增长4.5倍以上;进口额约为659亿卢布,比1961~1965年增长约5倍。1981年,机器及设备的出口占苏联整个出口的13.7%,进口占苏联整个进口的大约30%。这反映出 A. 苏联体制改革效果较为明显 B. 苏联对外贸易长期存在逆差 C. 苏联机器及设备的生产依赖西方 D. 当时苏联政府重视发展重工业 ‎【答案】D ‎【解析】材料“1976~1980年”“机器及设备的出口”“机器及设备的出口占苏联整个出口的13.7%,进口占苏联整个进口的大约30%”说明当时苏联政府比较重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中强调发展重工业,说明改革的效果不明显;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点睛:材料“1976~1980年”“机器及设备的出口”“机器及设备的出口占苏联整个出口的13.7%,进口占苏联整个进口的大约30%”是解题的关键。‎ ‎27. ‎ 英国在《南京条约》里提出了“协定关税”,日本在《马关条约》里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危害不包括 A. 便于欧洲列强经济侵略 B. 标志世界市场形成 C. 促使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D. 破坏中国国家主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协定关税”适应了工业革命完成后,西方列强商品输出的要去,而“在华设厂”则是适应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它们都便于欧洲列强经济侵略,破坏中国国家主权,促使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故A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这与甲午战后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28. 《资政新篇》问世后,曾国藩慕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士日记》中说:“《资政新篇》一本,贼族洪仁玕所作以上洪逆者,文理较明白。其中所言,颇有见识”;“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赵烈文如此评价主要是因《资政新篇》‎ A. 有利于实现农民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 B. 体现了与洋务派一致的改革追求 C. 学习西方的精神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 D. 可作清政府全面改革内政的借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资政新篇》一本,贼族洪仁玕所作以上洪逆者,文理较明白。其中所言,颇有见识……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学习西方的精神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故赵烈文如此评价,故C正确。《资政新篇》不是农民绝对平均主义的产物,故A排除。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B排除。大势清政府没有全面改革内政,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 ‎29. 下面资料出自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材料“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条约是《辛丑条约》,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材料“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是解题的关键。‎ ‎30. 某近代历史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同时,在经济领域中同样实现了‘突变’,奠定了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基础和框架,并使之初步成型。”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推动了近代中国物质生活方式的变革 C. 促进了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D. 使人们思想解放,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A ‎【解析】材料“在经济领域中”“奠定了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基础和框架”说明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正确;B项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C项是从洋务运动开始;D项是对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 点睛:材料“在经济领域中”“奠定了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基础和框架”是解题的关键。‎ ‎31. “五四”前后搬入中国的种种社会主义学理(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新村主义、基尔特主义等)虽曾一度汇成涌流之潮,极其明显地影响过那个时候的社会思想和学术思想,但在短短几年之后就波平浪静,了无痕迹了。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在了中国社会。这说明 A. 马克思主义完全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B. 五四运动证明资本主义不可行 C. 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国是历史的必然 D. 当时的北洋政府倡导思想自由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五四”前后搬入中国的种种社会主义学理(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新村主义、基尔特主义等)虽曾一度汇成涌流之潮”“‎ 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在了中国社会”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符合历史潮流,故C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完全符合”;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点睛:材料“五四”前后搬入中国的种种社会主义学理(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新村主义、基尔特主义等)虽曾一度汇成涌流之潮”“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在了中国社会”是解题的关键。‎ ‎32. “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到1928年6月,北京和整个中国北方都归他们统治。”与这则新闻报道有关的是 A. 辛亥革命 B. 北伐战争 C. 红军长征 D. 渡江战役 ‎【答案】B ‎【解析】从材料“1926年9月”“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这则新闻报道反应的是国共两党联合发起的北伐战争,故B项正确。A项发生在1911年;C项发生在1934-1936年;D发生在1949年。‎ 点睛:材料“1926年9月”“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是解题的关键。‎ ‎33. 蒋廷黻在《大公报》上撰文指出,在江西苏区,几乎一无所有的红军,却能抵抗十倍其众的国民党军队,至今坚挺不倒,根本原因在于它实行了国民党不能实行的民生主义。这里,蒋廷黻所说的“民生主义”是中共实行的 A.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 土地革命 C. 创建革命根据地 D. 开展游击战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几乎一无所有的红军,却能抵抗十倍其众的国军”可知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在中共领导下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壮大,“民生主义”指的是中共在苏区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B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均与材料中的“民生主义”无关,排除ACD。所以选B ‎34. ‎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新华日报》以苏联为宣传重点,《中央日报》以美国为宣传重点,而《大公报》则广撒宣传网,侧重英美。三份报刊对外舆论宣传各有侧重,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A. 加剧了抗战期间意识形态的斗争 B. 有利于中国争取国际舆论和援助 C. 导致了抗战结束后国共双方的对立 D. 便于美国和苏联干涉中国的内政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从《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大公报》等当时的三大代表性报纸在对外舆论宣传各有侧重和不同,但他们都为中华民族八年抗战取得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故B项正确;ACD项材料没有体现。‎ ‎35. 邓小平在解放战争某时期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材料中的“打出去”‎ A.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B. 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C.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 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的关键词“解放战争”。根据所学可知,“打出去”指的是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配合陕北、山东战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从而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B正确。A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南昌起义,排除;C是三大战役;D是渡江战役。‎ ‎36. 下列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评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 B. 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C. 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D. 它是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C项都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的评价,故排除;B项是指抗战的胜利,故B项错误,符合条件。‎ 想的胜利 ‎37. 1879年,李鸿章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 起攻击。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这一事件从本质上说明了 A. 保守派对西方技术的抵制 B. 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 C. 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破坏 D. 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答案】D ‎【解析】根据“李鸿章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说明中国交通近代化受到传统守旧势力的阻挠,反映了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故D正确;保守派以火车会“烟伤禾稼,震动寝陵(指位于河北遵化附近的清朝皇陵)”,会“惊耳骇目,鬼神呵谴”为由反对修建火车,并非是抵制西方技术,A错误;李鸿章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这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关,排除;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8. 阅读《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下列对表格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农业税比重大为缩小 B. 工商杂税收入持续上升 C.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 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侵略 ‎【答案】D ‎【解析】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849-1911年,清政府的农业税数额变化不大但比重迅速下降,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工商杂税收入上升说明近代企业有所发展,也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故B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符合题意。‎ ‎39. 1929—1933年期间,胡佛内阁财长梅隆指责苏联以低于成本价格在美国市场出售火柴,损害了美国的火柴制造业。农业部长海德也向报界发表谈话时说:苏联的小麦倾销导致美国农民的贫困。这段材料实质上反映此时 A. 胡佛反危机措施激化社会矛盾 B. 苏联的自由贸易给美国带来灾难 C. 美国对经济危机缺乏深层反思 D. 美国把国内失业归因于苏联政府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没有体现胡佛反危机措施激化社会矛盾,排除A。1929-1933年是斯大林统治时期,苏联没有实行自由贸易制度,排除B。题干中反映出在经济危机期间美国的政府官员简单地把经济危机归结为苏联的影响,显然是对危机缺乏深刻的反思,C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提到失业问题,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40. 富兰克林·罗斯福曾经明确表示:“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的制度临到毁灭的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这反映出他 A. 领导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 B. 局限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调整 C. 坚定捍卫垄断资本集团既得利益 D. 决心把美国经济纳人政府的全面管制 ‎【答案】B ‎【解析】材料“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到毁灭边缘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分析可知,新政是在维护自由企业制度前提下的改革,故B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彻底”;C项材料没有体现;D项错误,错误在“全面管制”。‎ 点睛:材料“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到毁灭边缘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是解题的关键。‎ ‎41. 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 A. 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成立欧盟 B.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WTO C. 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成立欧盟 D. 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成立联合国 ‎【答案】C ‎【解析】‎ 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回答。“修补资本主义”是指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建立“福利国家”。修正“民族国家”是指发展区域性经济合作,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所以答案选C。‎ ‎42. 1963年,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设立了专门热线,以确保危急时刻两个超级大国的首脑能够迅速沟通,同年,两国同意禁止在大气层中进行核试验。以下对美苏这些做法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①促成了古巴导弹危机的和平解决 ‎②缓和了美苏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③动摇了美苏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 ‎④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 A. ②‎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古巴导弹危机是1962年,材料中的时间是“1963年”不存在因果关系,故①错误;据材料“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设立了专门热线以确保危急时刻两个超级大国的首脑能够迅速沟通”和“同年两国同意禁止在大气层中进行核实验”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缓和了美苏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故②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动摇了美苏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且史实错误,故③错误;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43.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下表是I955年和1976年美国、西欧、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百分比,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年份 美国 日本 西欧 ‎1955年 ‎36.3%‎ ‎2.2%‎ ‎17.5%‎ ‎1976年 ‎24.9%‎ ‎8.1%‎ ‎21.7%‎ A. 20世纪50至70年代美国经济逐渐衰退 B. 经济发展助推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C. 欧洲联合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冲击 D. 世界经济格局呈现三足鼎立之势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西欧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百分比的提高来看,欧洲联合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形成了冲击。故答案为C项。表格给出的是所占比例,数据变小不能说明经济衰退,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44. 有英国学者指出:美国霸权已经衰落,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世界未来的多级化格局仍不明朗,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地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这表明 A.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主导了全球化 B. 政治冲突均与各国经济利益有关 C. 多极化趋势有利于全球化的发展 D. 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主要表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日益加强有效地制约了政治冲突,故D项表述符合题意。A项说法与题干材料“美国霸权已经衰落”等信息不符合;B项说法绝对化,可排除。C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5.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1945年国共两党在重庆签署了《双十协定》‎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实现 B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 发布主张和平统一的《告台湾同胞书》‎ C ‎1954年中国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颁布了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D 中俄等国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世界广泛关注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国共第二次合作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所以A不正确;《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1979年,所以B不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50年代产生以后即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而不是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以后,所以D项不正确,所以选C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54年宪法 ‎46. 下图是我国某“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单位:万吨)。在该“五年计划”时期 A. 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B. “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C. 国民经济逐渐陷入了瘫痪状态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某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重工业片面发展,农业破坏严重,这反映了大跃进等“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故B正确。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属于一五计划时期,没有左倾错误,故A错误。国民经济逐渐陷入了瘫痪状态,在文革时期,故C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在改革开放后,故D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左”倾错误 ‎47. ‎ ‎1986年8月,邓小平在视察天津港时高兴地说:“人还是这些人,地还是这块地,一改革,效率就上来了。这无非是给了你们权,……。你们有了权,有了钱,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天津港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A. 贯彻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 执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 京津冀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推行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1984年提出,符合题意;B项是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提出, C项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D项是2015年提出,都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合。‎ ‎48.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A. 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B. 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D.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联大”会议 ‎【答案】A ‎【解析】材料中“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的信息说明是新中国参加的万隆会议,该会议上周恩来针对与会国不同社会制度特点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成功,故A项正确。C项属于中印之间会谈,不符合材料中“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信息;B项有西方大国参与的会议;D项是1971年,时间与题干反映时间不符。‎ 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 点睛:材料中“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是解题的关键。‎ 二、非选择题(3题,49题20分,50题20分,51题12分,共52分)‎ ‎4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自秦汉起,各级官员均由国家任命,无论是各地贤能被征辟或举荐到中央当官,或原在京畿居住者被外放到各地当官,大多存在有异地仕宦解决住所的需要。因此,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住房以外.官吏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以明代淳安县署为个案,据《海瑞集·兴革条例》载,知县的家具杂用有六十三种二百余件,县丞、主薄等有六十种,典史仅十九种。洪武时,黄州府有个同知安贞,因“搜造公宇器用”,被部下吏员向按察司检举,按察司又向中央汇报。朱元璋得知后,为安贞开脱,说是:“房宇器用都是公家的,安贞若另迁他官,一样也带不走。”……另外,官员调任或退休时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归还。‎ ‎——摘自完颤绍元《古代怎样解决官员住房问题》‎ 材料二法国很早就开始实施官邸制,该制度具体名称是“公职人员职务用房制度”。……法国法律规定,住房大小与付费标准根据职务需要与地位确定。例如担任部长以上的公职,一般可以享受完全免费的职务用房,标准是家庭1-2人住3房套间,3个人住4房套间,4-5人住5房套间。中下级公职人员如果无住房就无法工作者,也参照上述标准分配住房。如果只是一般需要分配职务用房者,则应缴纳正常租金标准一半的房租。……官邸制适用范围则是总统、副总统、州长、副州长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城市市长。在美国,各级官员官邸的购买、日常使用和维护费均由政府预算负担,居住者只需每年交纳象征性的租金1美元。此外,除了国际通行的驻外大使配有官邸外,一些美国大学校长也住“官邸”。‎ ‎——摘自《看各国如何实施官邸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官员公房制度实行的目的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中国古代与西方的官邸制有何异同?‎ ‎【答案】(1)目的:解决官员异地为官的住房需要;减轻官员的经济负担。‎ 特点:公有住房有明确的等级规格限制;公有住房及所用物品严禁私自增减;官员离职必须按清单归还所有物品,‎ ‎(2))同:都由国家给官员提供公有住房;都有官员职务与住房规格标准的规定;都对官员公有住房制定了法律(或条例)规定。‎ 异:西方官邸要交纳一定的租金;西方除官员外还为一些非官员提供公有住房。‎ 认识:实行官邸制可以消除官员的后顾之忧;官邸的大小应适用而不能奢侈;官邸制有利于减少浪费,促成廉价之风。‎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或原在京畿居住者被外放到各地当官,大多存在有异地仕宦解决住所的需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来概括目的;依据材料一中“住房以外,官吏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官员调任或退休时,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归还”等信息来归结特点。‎ ‎(2)本问属于比较问题类型,回答时候按照不同点和相同点进行比较,结合材料一中“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官吏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官员调任或退休时,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归还”以及材料二中“‎ 参照上述标准分配住房。如果只是一般需要分配职务用房者,除了国际通行的驻外大使配有官邱外,一些美国大学校长也住“官邱””。的信息来比较不同和相同点 ‎5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狂潮。但是,由于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外国商品并没用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实现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1865年,在对外正当贸易中,中国第一次出现逆差。‎ ‎——人教版《中国近代史》上册 ‎(1)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通过哪些侵略活动逐步打开中国市场,“实现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 材料二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2)结合茶丝出口变化情况,联系所学,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动。‎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见下图)‎ ‎(3)联系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促进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的因素。‎ ‎【答案】(1)侵略活动: ①鸦片战后,西方国家取得了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等特权开始打开中国市场;②第二次鸦片战后,增开通商口岸,取得内河航运和内地通商等权利打入内地市场。‎ ‎(2)变动: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产生了近代中国的官办企业;民族工业出现;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3)因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扩大对外开放。‎ ‎【解析】(1)注意问题中的关键词“经济活动”。在回答此问时不能只是对侵略战争的罗列,如: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而应该侧重表述通过这些侵略战争,西方列强获得了哪些和经济活动有关的特权,如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取得了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开始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了更多的通商口岸,取得了内河航运和内地通商等权利,便利了列强的商品输出,并打入内地市场。‎ ‎(2)从材料中茶丝的出口呈现增长趋势,说明19世纪中期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不过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说明中国已经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既然中国已经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当然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必然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产生了近代中国的官办企业;民族工业出现则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常考的具体表现。‎ ‎(3)“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是此问的题眼,务必抓住这个时间段,以这个时间段为突破口。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包括: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5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既与文明发展的程度相关,也与文明的发展和交流关系密切。‎ 序号 历史材料 ‎1‎ 公元前11世纪,我国水稻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公元5世纪,传到西亚,后经非洲传到欧洲、美洲以至全世界。‎ ‎2‎ 西汉时,印度的黄瓜、地中海的香菜、西亚北非的蚕豆传入我国。16世纪,辣椒传入中国湘、鄂、川等省份。‎ ‎3‎ 公元6世纪,我国蚕桑技术传入古诃陵园(令爪哇岛),男子用丝绸做筒裙遮体,改变了裸体习俗。秦汉时,中国筷子传到日韩,减少了“病从口入”的机会。‎ ‎4‎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草、玉米、马铃薯、花生等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改变了饮食结构,欧洲的马、牛、山羊改变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习俗。‎ ‎5‎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贵族食用的茶、巧克力等平民化。生活节奏变快,华丽不实用的衣服被淘汰。‎ ‎6‎ ‎19世纪末,电报、电话和电影的产生,使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了解资讯。地铁、电车便于人们前往运动场、娱乐公园和舞厅,享受生活。‎ ‎7‎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装、饮食和婚礼在一些城市流行。20世纪初,汽车、电车在中国出现。1912年,民国政府公布《礼制》,规定“男子礼为脱帽鞠躬”。‎ ‎8‎ ‎20世纪中期以来,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的帮手,出现了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等新的生活方式,现代化通讯手段,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物种类丰富,讲究营养。住房面积扩大,设施现代,环境优美。休闲娱乐、注重环保、讲究卫生成为大众生活新时尚。‎ 问题:选取上述表格中的历史材料(至少3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文明与生活习俗的关系提炼主题,并加以简要论述。(要求:填写“材料序号”和“主题”两个空格:论述不得照抄材料;字数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材料序号:5、6、8、9‎ 主题:文明发展推动生活习俗进步 论述:19世纪以来,以三次科技革命为代表的工业文明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俗:人们的服饰从区分等级到简洁实用,并日益大众化、多样化;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结构不断改变;宽敞舒适的家居环境成为人们的首选;火车、汽车、飞机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电报、电话、互联网改变了人们沟通和获取信息的途径;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平等意识增强,健康、优质和精神愉悦成为时尚;社交礼仪、婚丧习俗不断现代化。可见,文明的进步是生活习俗进步的推动力。(注:结合材料5、6、阶段论述亦可。)‎ 其它主题举例,仅供参考:‎ ‎(1)文明交流改变各国生活习俗(1、2、3、4、7)‎ ‎(2)生活习俗变迁推动文明进步(3、4、5、7)‎ ‎(3)科技革命推动中国生活习俗的变迁(5、6、7、8)‎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归纳提炼主题,如文明发展推动生活习俗进步、文明交流改变各国生活习俗、生活习俗变迁推动文明进步等,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考点:近现代中外生活的变迁·生活习俗的变迁·影响和认识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