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半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2017-2018学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半月考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18年3月15日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广东省新会县城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这副楹联实质上说明了 : A.忠恕孝梯是巩固家庭和睦的前提 B.维护家庭和睦是重大的社会责任 C.血缘关系是维系家庭和睦的纽带 D.宗法观念是维护家庭和睦的基础 2.春秋战国时期,“新乐”兴起。孔子的弟子子夏认为:新乐进退无序,“奸声以滥,溺而不止”,舞者的动作犹如猴戏,观赏之后既不能述说礼乐的美妙,又不能体会古人的道理。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社会转型下新旧文化的冲突 B.专制影响评判问题的客观性 C.战乱环境中艺术发展受制约 D.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 3.董仲舒在其文章《高庙园灾对》中,用灾异观念解释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庙殿火灾的原因,遭到主父偃的告发,董仲舒差点被杀。据此可知,董伸舒的灾异观念意在: A.借助天来限制君权 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C.阐述君权神授思想 D.巩固儒家正统地位 4.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规范的美。上述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宋明: 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儒学思想社会化趋向 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经世致用观念的影响 5.周敦颐说:“自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也;太极即道,性与命依道而行。” 这表明: A.儒学发展到哲学高度 B.道教吸收阴阳学发展 C.汉学在宋代的新发展 D.理学体系的构架成熟 6.《名公判清明集》记载了一个宋代案例:王有成“因不能孝养父母,遂致其父母老病无归,依栖女婿、养生皆赖其力”,因此官府判决土地等家产“当归之婿”。这一判决说明宋代: A.否定了财产继承制度 B.维护了儒家传统道德 C.凸显了社会习俗作用 D.体现了社会公平公正 7.明清时期,思想家们对“存理灭欲”进行了深刻反思。其中,王夫之提出“理寓欲中”,认为天理和人欲是密不可分的,倡导“欲中求理”和“遂民之欢”。这反映出当时: A.理学统治地位的丧失 B.社会民众对个体价值的追求 C.儒学世俗化的完成 D.官方哲学受到新思想的冲击 8.亚里士多德和华盛顿在逝世前都曾立下遗嘱,要求释放家中奴隶。两者共同的思想理念是: A.自由主义 B.天赋人权 C.人文主义 D.理性主义 9.16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博丹认为,国家主权是作为一种脱离社会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统治力量而出现的,是不可分割和转让的永久权力,并强调君主拥有一切权力的同时其权力也是有限的。这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优越性 B.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 C.限制君权的必要性 D.宗教改革的深刻影响 10.加尔文在宗教改革中提出,神职人员的产生,应通过教徒的投票选举;即使教会的首脑,也要服从“由信众兄弟组成的大会”的决定。这在当时的实质意义是: A.建立高度自治的教会组织 B.阐述教会组建的民主原则 C.打破天主教皇的至高权威 D.破除人们对上帝的迷信崇拜 11.加尔文的先定论有这样的理解:神在创世以前,在永恒之中就已经选召了圣徒。但是,神的旨意里面已经包含了他允许受造物有自由的意志。所以,神虽有主权,人却有责任。与此说法相近的思想理念是: A.“自助者天助之” B.“制天命而用之” C.“人是万物的的尺度” D.“天生我材必有用” 12.几乎法国所有的启蒙学者都推崇中国文化,他们赞颂中国自尧舜以来的政治制度,是实现了“政治与道德的结合”,用以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伏尔泰认为,中国文化的发现对思想界来说,同哥伦布在自然界的发现是同等重要的大事。说明了: A.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了法国启蒙思想B.启蒙思想家借中国文化宣扬人文主义 C.中国文化成为法国反封建的思想武器D.启蒙思想家借中国文化构建理性王国 13.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继续”,“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存在一些相同、相似点,两个运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顺向关系。”其中属于两者“顺向”关系的是: A.两者对天主教会的态度 B.两者都主张宗教信仰自由 C.两者都强调理性与自由 D.两者都追求独立思考判断 14.牛顿的力学定律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斯宾塞从达尔文进化论出发论证了西方国家殖民的合理性。这说明: A.自然科学影响社会科学发展 B.自然科学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C.自然科学具有普世性的价值 D.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为补充 15.有史学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 A.是理想的救国方案 B.容纳资本主义的新文化 C.符合当时中国国情 D.充斥封建主义的旧文化 16.1842年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50卷,“长计”只限于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之后他将其扩充到100卷,增加了西方政教国情等很多内容,如美国制度等。这一变化表明魏源: A.主张借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 B.意识到中西方制度的差异 C.认识到鸦片战争的真正败因 D.倡导清政府进行制度变革 17.梁启超在《新史学》中说“史界革命的目的是要把史料和对史料的解说结合在一起,以提供行动指南和唤起爱国主义意识。不对史学进行革命,史学便没有能力促进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保证中国的续存”这表明史界革命: A.更新史料解说 B.推动维新变法 C.否定史学传统 D.旨在救亡图存 18.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他指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文化,二者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据此推断,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 A.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B.认识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 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倾向 D.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19.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到:孙中山看到了西方的民主、独立与繁荣,但也看到了西方为工业化问题所困扰。为预防资本集中他主张节制资本,为应对中国人口的增长超过土地面积的增长带来的土地问题他主张平均地权。这反映了孙中山: A.深受中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 B.立足中国国情又借鉴外来文明 C.吸取了民主革命失败的教训 D.侧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20.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重视情感的抒发,“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下列属于这一风格的文学作品是: A.《百年孤独》 B.《人间喜剧》 C.《老人与海》 D.《巴黎圣母院》 21.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22.梁启超评价我国古代一位改革家的改革时说:他推行的一些措施与近代西方的一些方法极其类似。其中某项措施“颇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某项措施“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他评价的是: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庆历新政 D.王安石变法 23.俄国作家恰达耶夫是十二月党人的杰出代表,他在1837年的著作《疯子的辩护》中写道:“热爱祖国是美好的,但还有更为美好的事业,这就是热爱真理。”这里的“真理”是指: A.歌颂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B.总结克里米亚战败原因 C.称赞工业革命带来财富 D.批判农奴制和专制制度 24.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天皇依帝国议会之协赞,行使立法权;司法权由法院以天皇名义依法律行使之。……国家之岁入岁出须经帝国议会之协赞,每年列入预算。”这表明: A.日本采取了君主立宪制的形式 B.日本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 C.日本天皇和议会共同掌握行政权 D.日本自由民权运动取得彻底胜利 25.2014年11月29日,长春人李海东以6.2万元拍下《琉球国全图》。该图是1 785年日本著名政治学者林子平所著的《三国通览图说》(日本东京出版)一书中的附图。图中琉球三省和附属的36个岛屿都是黄色的标识,而当时的钓鱼台、黄尾山、赤尾屿等和广东、福建、浙江、南京,一律都是使用粉色标识的。该地图: A.说明日本已承认钓鱼岛为中国领土 B.可以作为钓鱼岛归属问题的历史实证 C.说明该学者的制图技术与现代无异 D.证实了中国历代政府对钓鱼岛的管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0分。其中26题14分,27题12分,28题12分,29题12分) 26(14分)人类文明在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中获得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一直以来模仿中国,而中国的影响贯穿了德川幕府时代。正式的教育从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开始。直到19世纪,很多日本学者一直用中文书写他们的哲学、法律和宗教著作。普通人信奉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佛教,而儒教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体系。像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帝一样,德川幕府将军提倡朱熹的新儒学。新儒学强调孝道和对上忠诚,为幕府统治提供了理想的意识形态基础。幕府将军倡导、资助新儒学的学者,使新儒学的观点在教育课程中占主导地位。所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包括商人的儿子和政府官员的后代——都长期受到新儒学价值观的影响。到了18世纪末,新儒学已经成为德川幕府的官方意识形态。 ——《新全球史》杰里·本特利 材料二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1)据材料一,指出18—19世纪日本在汲取中国文化时的侧重点。简要说明其目的。(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3)“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请分别举例说明。(6分) 27.(12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的教育,都深深打上了时代烙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5年,清政府首次考察、任用留学生,下面是部分试题。 一、国际公法类:两国交战,局外之国不得干预,谓之局外中立;局外中立国与交战国之间,其权利义务若何,试据学理与各国成例而详论之。(当时正值日俄战争) 二、法律诉讼类:各国裁判均尚证据,不尚口供,无刑讯之弊而能得其真情,究其办法若何,试条陈之。 三、商业财政类:银行为一国财政之枢纽,其种类功用若何,试详论之。 四、机械类:火车头之制造法。 五、化学:安全火柴之前途及其制造法。 ——《大公报》(1905年6月8日) 材料二 考试后,清政府对考生赐予出身等级:“金邦平、唐宝锷均著给予进士出身,赏给翰林院检讨。张锳绪、曹汝霖、胡宗瀛,均著给予进士出身,按所习科学,以主事分部学习行走。陆宗舆著给予举人出身,以内阁中书用。王守山、陆世芬、王宰善、高淑琦,均著经济与举人出身,以知县分省补用。” ——《大公报》(1905年6月8日) 材料三 若中国之考试留学生为何哉?如谓考试学问欤?则各国学校之文凭,岂竟不足为凭?如欲用之欤?则习理科而使之外交,习商业而使之知县,已甚不伦矣。况乎若今之徒与以翰林、进士、举人之空名者,更安有何用?然则此学步考试也,特一种愚人之术耳。 ——《时报》(1910年3月31日) 材料四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公派留苏热潮。新中国和苏联都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请打使新中国的领导人决定以它为榜样来建设新中国。当时新中国急需各式人才,公派人员留苏就是一条有效培植人才的捷径。 ——《中国百年留学潮》周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当时清政府考察留学生的试题内容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三,试评价清政府对留学生的考察和任用方式。(4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只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原因(4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 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二 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亚历山大怎样的矛盾心理?基于这一矛盾心理,他在改革过程中是怎样做的?(6分) (2)1905年,俄国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列宁说:“1861年改革诞生了1905年革命。”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29(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问:“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森有礼回答:“毫无羞耻之处,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绝对不是受外力压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只要发现长处就取之用于我国。” ——1875年李鸿章与日本外交公使森有礼谈日本的服装 材料二 (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材料四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的“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4分) (3)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请结合材料四分析原因。(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选项 B A A B A B D C B C A D A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选项 A C B D A B D A D D A B 二、非选择题: 26题答案:14分 (1)侧重:汉字、文学、佛教,特别是程朱理学。(2分) 目的:建构日本幕府的统治思想,维护封建幕府的统治。(2分) (2)表现: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西学东渐”) (2分) 原因: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东方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2分) (3)倾向:“五四”以前,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西方文化(2分)。如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康有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变法政治理论。(1分) “五四”以后,用西方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2分)。如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1分) 27题答案:12分 (1)特点:A结合时事,如第一题与日俄战争有关;B引进西方思想,如第二题觉得这个法律有不完善的地方,从而学习西方的审判方法;C重视经济,如第三题已经认识到银行的重要性;D重视科技,如第四、第五题都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科学技术。(4分) (2)评价:在考试内容上,清政府已经关注现代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一种进步;在留学生的任用上,清政府只给留学生一个身份头衔,不能够做到人尽其才。(4分) (3)原因:新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对中国持敌视态度;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急需各种人才。(4分) 28题答案:12分 (1)心理:既要解放农奴;又不愿让农奴无条件获得土地。(2分)做法: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但获得土地必须要缴纳赎金并承担各种义务。(2分) (2)理解: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和沙皇专制,社会矛盾依然尖锐,革命在所难免;1861年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1905年革命准了阶级条件。(6分,一点3分) 29题答案:12分 (1)特点:主动学习;宽领域学习;选择性学习。(4分,两点即可) (2)措施:经济上,国家扶植和发展国营企业、私人企业。政治上,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加强天皇制。(4分) (3)原因: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4分,两点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