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金华一中高考模拟考试月考 历史试题卷 ‎2019.8‎ 温馨提示:‎ ‎1.全卷共34小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本次考试采用闭卷笔答形式。‎ ‎2.全卷由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组成,试题卷共8页,答题卷共4页。试题卷分试卷Ⅰ(选择题)和试卷Ⅱ(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Ⅰ和试卷Ⅱ的答案必须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3.学考同学完成试卷Ⅰ(选择题前面25题)和试卷Ⅱ(非选择题第31、32题);选考同学要求完成全部试题。‎ ‎4.请用蓝、黑色墨水的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将学校、姓名、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试卷Ⅰ 一、选择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选错均不得分)。‎ ‎1.公元前1044年武王伐纣,纣王兵败自焚,殷贵族微子启“面缚衔璧”,向武王投降。武王“投殷之后于宋”。“宋”位于下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分封制。由所学知识可知,周初封微子启于宋,在今河南商丘,即图中②位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A是鲁国的所在地,排除;C是晋国的所在地,排除;D是燕国的所在地,排除。‎ ‎2.《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赞颂周族祖先开拓之功的《生民》《公刘》《大明》等篇章出自《诗经》中的 A. 《风》‎ B. 《雅》‎ C. 《周颂》‎ D. 《商颂》‎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A项,《风》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其中也揭露了阶级压迫和剥削,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B项,《雅》分为《小雅》和《大雅》两部分,著名篇章有《生民》《公刘》《大明》等。故B项正确;C、D项,《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故C、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3.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流派认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复归真朴。下列项与该流派主张一致的是 A.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B. “制天命而用之”‎ C.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D. “兼相爱,交相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百家争鸣。A项,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的为道家学派,“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出自《老子》,也为道家学派。故A项正确;B项,“制天命而用之”为荀子的名言,为儒家学派。故B项错误;C项,“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强调变革与法治的重要性,为法家学派;故C项错误。D项,“兼相爱,交相利”为墨家学派的“兼爱”主张。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4.下图所示为古代中国人民在灌溉方面的一项伟大创举。该创举最早出现于 A. 四川盆地 B. 岭南地区 C. 关中地区 D. 吐鲁番盆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明渠、暗渠等表明该水利工程为井渠,这种水利工程至今还流传于新疆吐鲁番、哈密地区,但最早出现的地区是关中地区。汉代,关中农民发明了井渠。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AB两项不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干设问,排除。‎ ‎5.古代中国某时期将全国划为若干监察区域,每个区域秋天派名官员,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地方政治。该官员是 A. 刺史 B. 监御史 C. 御史大夫 D. 提点刑狱司 ‎【答案】A ‎【解析】‎ ‎【详解】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划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一州部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A项。监御史是秦朝时期开始设立的地方监察官,不是中央派出监督地方政治的官员,排除B项;御史大夫是中央监察官员,不负责监督地方,排除C项;提点刑狱司是宋朝时期设立的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排除D项。‎ ‎6.铁犁牛耕是古代中国最主要生产方式,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下图所示的耕作方式最早产生于 A. 春秋战国 B. 西汉 C. 东汉 D. 魏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由图片中牛的数量可知该耕作技术为一牛挽犁,结合所学知识,其诞生于东汉时期。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7.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下表所列信息,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 曲辕犁;釉下彩绘;政事堂;“颠张醉素”‎ ‎②‎ 耧车;司隶校尉;素纱禅衣;“蔡侯纸”‎ ‎③‎ 井田制;工商食官;司母戊大方鼎;甲骨文 ‎④‎ 定时炸弹;“知行合一”;都察院;《西游记》‎ A. ②③①④‎ B. ③①②④‎ C. ③②①④‎ D. ③④①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①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等产生于唐代。②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耧车等为汉代的新生事物。③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等为先秦人民的创举。④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定时炸弹等为明代的发明。综上所述,其正确顺序为③②①④,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ABD选项排除。‎ ‎8.近代上海地方政府公布《上海租地章程》规定:“洋泾浜以北,李家庄以南之地,准租于英国商人,为建筑房舍及居住之用。”与该现象产生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附件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由材料中的“英国”“上海”等信息可知该不平等条约为《南京条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9.1881年,买办商人郑观应向李鸿章上书,请求政府给予上海机器织布局的织布工艺以技术专利,“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次年,光绪帝予以批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家批准的知识产权保护个案。该事件表明 ‎①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②洋务企业谋求市场垄断 ‎③清王朝放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④国人借鉴西方工业文明成果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①项,标志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的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创办的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而不是材料中的事件。故①项错误。②项,上海织布局为洋务企业,“十年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是在谋求市场垄断。故②项正确。③项,清王朝直至灭亡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故③项错误。④项,技术专利与知识产权概念为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故④项正确。综上所述,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ABC选项排除。‎ ‎10.近代某电文载: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日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失此不图,将成大乱。“沪上风潮”表明 ‎①上海成为运动的中心 ‎②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③广大人民直接参与了反帝斗争 ‎④抗日救亡运动发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五四运动。①、②项,由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可知该运动为五四运动。1919年6月初,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故①、②项正确。③项,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故③项正确。④项,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抗日救亡运动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故④项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ACD选项排除。‎ ‎11.中国近代史上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其军队连克武昌、九江、南昌,短短半年之内将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该事件 A.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 导致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C. 开辟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D.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其军队连克武昌、九江、南昌,短短半年之内将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反映的是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北伐战争。北伐战争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答案为A项。导致清朝统治土崩瓦解的是辛亥革命,排除B项;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开辟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C项;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排除D项。‎ ‎12.中共在某次会议上提出“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该会议是 A. 汉口会议 B. 瓦窑堡会议 C. 中共七大 D. 洛川会议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洛川会议。由“争取抗战胜利”、“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全民族的抗战”可知,这次会议的召开背景是全面抗战已经爆发,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D项,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洛川会议,会议决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A项,汉口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消了他在党内的职务,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出席了这次会议,并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故A错误;B项,1935年的瓦窑堡会议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故B错误;C项,1945年的中共七大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保障全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故C错误。‎ ‎13.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精诚合作,激烈抵抗日军侵犯。下图所示的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②④①③‎ B. ②④③①‎ C. ④③②①‎ D. ④②③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抗日战争。①发生于湖北武汉,为武汉会战,时间为1938年春季。②发生在上海,为淞沪会战,时间为1937年8月。③发生在南京,为南京保卫战,时间为1937年12月。④发生在北京,为卢沟桥事变,时间为1937年7月7日。因此,其正确顺序为④②③①,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ABC选项排除。‎ ‎14.1958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历程的“缩影”。这一年 ‎①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②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落实 ‎④“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A. ①③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现代中国建设的挫折与成就。①项,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故①项正确。②项,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故②项错误。③项,到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等五个自治区先后成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落实。故③项正确。④项,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故④项正确。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②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选项排除。‎ ‎15.1978年春,邓小平与来访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进行会谈,双方以直率的态度讨论了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布热津斯基的北京之行 A. 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B. 打开了中美建交谈判的大门 C.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 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A项,1971年“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故A项错误;B项,中美1979年建交,1978年春为谈判建交时期,布热津斯基的北京之行打开了中美建交谈判的大门。故B项正确;C项,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的《中美联合公报》标志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故C项错误;D项,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关正式建交。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6.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联合声明中,中国政府郑重宣布 A. 香港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 B. 香港的现行法律不变 C. 香港可继续同国际社会保持和发展外交关系 D. 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可保留军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一国两制”。A项,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联合声明中,中国政府郑重宣布香港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故A项正确;B项,香港现行的法律基本不变。故B项错误;C项,香港拥有高度自治权,但没有独立的外交权。故C项错误;D项,香港拥有高度自治权,但不能保留军队。故D项错误。‎ ‎17.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某城市的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改革开放的“后卫”变成了“前锋”,成为“社会主义香港”。该城市是 A. 深圳 B. 厦门 C. 大连 D. 上海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外开放。1990年4月国务院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策,上海由改革开放的“后卫”变成了“前锋”,成为“社会主义香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8.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篇总结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几十年经验教训并以此警示后人的历史文献,既有对全党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谆谆告诫,也表示了对基本路线被中断的担忧,并提醒全党对可能影响基本路线贯彻执行的因素保持应有的警惕。为中国坚持正确道路,排除干扰,胜利跨入21世纪指明了方向。”以下邓小平的言论首见于该“历史文献”的有:‎ 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C. 中国要警惕右,但更主要是防止左 D. 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A项,由为“胜利跨入21世纪指明了方向”可知该“历史文献”为1992年的南方谈话,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故A项错误;B项,“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最早提出于1979年。故B项错误;C项,南方谈话主要针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邓小平提出“中国要警惕右,但更主要是防止左”。故C项正确;D项,“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是邓小平1978年的警告。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答案选C。‎ ‎19.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活动出现。以下各项正确说明了早期殖民活动对于资本主义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是 ‎①加快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②加速了西欧封建地主阶级的衰落 ‎③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粗具规模 ‎④促进生产组织形式发生根本转变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①项,新航路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成为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故①项正确。②项,价格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和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故②项正确。③项,殖民活动加强了区域间的交流,世界市场初具规模。故③项正确。④项,生产组织形式发生根本转变是在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的诞生。故④项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选项排除。‎ ‎20.有学者认为,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这些创造不包括 ‎①首次实践“分权与制衡”原则 ‎②开启议会统治 ‎③国会议员由民选产生 ‎④确立联邦制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美国共和制。①项,“分权与制衡”原则的实践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故①项错误。②项,十七世纪英国已开启议会政治。故②项错误。③、④项,美国开创了联邦制,也是第一个国会议员由民选产生的国家。故③、④项正确。综上所述,①②错误,③④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选项排除。‎ ‎21.近代某著名科学家在其著作中提到:由于有物质的存在,空间和时间会发生弯曲,而引力场实际上是一个弯曲的空间。……遥远的星光如果掠夺太阳表面,将会发生1.7秒的偏转。该著作是 A. 《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B.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 《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D. 《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物理学。爱因斯坦通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解释了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不是平坦的,而是弯曲的,空间弯曲的程度体现为引力场强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2.罗斯福上台后推行了一系列举措复兴经济。下列选项不属于罗斯福新政社会福利改革措施的是 A. 对富人课以较重的税金 B. 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C. 通过《社会保险法》,提供退休养老金和失业救助金 D. 宣布使用童工非法,规定最低时薪,工人有权组织工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罗斯福通过兴办公共工程,旨在拉动投资,并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刺激消费,从而带动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阴霾,故本题答案选B项;对富人课以较重的税金,缩小贫富差距;通过《社会保险法》,提供退休养老金和失业救助金;宣布使用童工非法,规定最低时薪,工人有权组织工会都属于罗斯福新政社会福利改革措施,故排除ACD三项。‎ ‎2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争从以欧洲范围为主的冲突转变为真正的全球性冲突的标志性事件是 A.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B. 德国实施“巴巴罗萨计划”‎ C. 意大利出兵埃塞尔比亚 D. 日本海军偷袭美国珍珠港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年,日本海军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向日本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从以欧洲范围为主的冲突转变为真正的全球性冲突。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和意大利出兵埃塞尔比亚时,二战还没有全面爆发,排除AC两项;德国实施“巴巴罗萨计划”是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突袭战,其战场仍在欧洲,排除B项。‎ ‎24.下图是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二战后期举行一次国际会议的照片。关于该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签署《开罗宣言》‎ B. 决定开辟第二战场 C. 对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重要安排 D. 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二战时期的国际会议。A项,由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的图片可知该会议为雅尔塔会议,《开罗宣言》发表于开罗会议。故A项错误;B项,德黑兰会议决定开辟第二战场。故B项错误;C项,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目的是讨论欧洲战后重组问题,对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重要安排。故C项正确;D项,波茨坦会议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25.世界银行统计资料表明,1950年,工业化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是不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的10倍。到1965年,这一比率是15:1;到20世纪末,这一比率为30:1。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冷战局面的形成和剧烈对抗 B.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C.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D. 不发达国家政局动荡不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由于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起主导作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日益拉大,符合材料中从10:1到30:1的转变。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ABD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26.对于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史学界一般采用《史记》的说法,即“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然考古出土的秦简却记载:“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斥责);水雨,除兴(免除本次征发)。”这说明 A. 历史解释的主观性决定历史发展不具有客观性 B. 历史事实的考辨应坚持孤证不立,需要考古学新进展的支持 C. 历史的价值判断往往导致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倾向性选择 D. 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历史学研究。A项,历史发展具有客观性。故A项错误;B项,在长期得不到考古学进展支持的情况下,文献资料也可以作为证据支撑历史事实。故B项错误;C项,《史记》与秦简不涉及价值判断。故C项错误;D项,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借助《史记》与秦简的资料逐步弄清的。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27.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主张通过实行或部分实行土地国有制度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政治家有 ‎①商鞅 ‎②唐太宗 ‎③孙中山 ‎④毛泽东 A. ①③④‎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从法律层面确立土地私有制,因此此时土地兼并现象还未出现,排除①。②③④均主张通过实行或部分实行土地国有制度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综上所述,故C项正确,排除ABD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主张通过实行或部分实行土地国有制度,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政治家。‎ ‎28.颐和园几乎集中了中国古代所有的建筑形制,殿堂厅室,廊馆轩榭,亭台楼阁,塔庙坊桥,一应俱全。其中位于后山中轴线,具有典型藏式寺庙建筑风格的建筑是 A. 佛香阁 B. 智慧海 C. 排云殿 D. 四大部洲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建筑。四大部洲,又称四洲,是中国佛教中认为的在须弥山周围咸海中的四大洲,具有典型的藏式寺庙建筑风格。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佛香阁、智慧海、排云殿都属于佛教建筑,但不是藏式风格,排除ABC三项。‎ ‎29.宗教改革中新教领袖加尔文曾说: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谁将被毁灭。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A. 思想自由,摆脱原始宗教对人类的束缚 B. 因信称义,带有浓郁的上帝中心论色彩 C. 自然神论,以理性神取代愚昧宗教信仰 D. 顺应自然,主张人生而平等和思想自由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宗教改革。加尔文的话表明,人的拯救与毁灭由上帝决定,带有浓厚的上帝中心论色彩。因此人们要信仰上帝,因信称义。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30.“在战火尚炽热之际,条约缔造者仓促地拟定了一系列条款。这些条款要么过于严厉,要么过于宽大。时间的检验表明,起草者归根结底并不打算强制德国执行。”下列选项,能为此观点提供佐证的有 ‎①《对德和约》在一战后期签订 ‎②成立了“莱茵共和国”‎ ‎③战后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在德国蔓延 ‎④“慕尼黑阴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这些条款要么过于严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和约》主张过分削弱德国,导致德国战后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在德国蔓延;根据材料“时间的检验表明,起草者归根结底并不打算强制德国执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摆脱和约束的德国表现出的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英法等战胜国一味妥协退让,1938年的“慕尼黑阴谋”,把其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故③④正确,本题答案选D项;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 试卷Ⅱ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后颁布的这道诏书结束了清朝入关以来二百六十七年的统治,也终结了秦始皇以来周而复始的王朝轮回,没有流血漂橹、尸横遍野,没有连年苦战、民不聊生,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完成了政权的更迭,在中国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 ‎——《文史参考》2011年第7期,作者傅国涌 材料二 起自19世纪中叶的西学东渐过程,由器物而及于制度。然而,橘逾淮为枳,在西方卓有成效的东西,到了中国却总是全然不成模样。……这个过程从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开始,最终成为近代百年第二次民族反思。‎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提炼作者关于辛亥革命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在经济、思想和社会习俗方面的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辛亥革命为例,指出学习西方制度“全然不成模样”的原因,概括“第二次民族反思”的重要意义。‎ ‎【答案】(1)观点: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和平完成政权更迭。‎ 成就:①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进入“短暂春天”;②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③社会:迫令放足,剪辫易服,移风易俗,社会风俗和思想发生很大变化;‎ ‎(2)原因:西方政治制度不符合国情。‎ 重要意义:①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封建正统思想被打倒;②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传入中国;③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④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1)观点:根据题目材料“结束了清朝入关以来267年的统治,也终结了秦始皇以来周而复始的王朝轮回,没有流血漂杵,尸横遍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得出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和平完成了政权的更迭。成就: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成就表现在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习俗方面。经济方面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民族资本主义进入“短暂春天;思想方面则是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社会习俗方面是迫令放足,剪辫易服,移风易俗,社会风俗和思想发生很大变化。‎ ‎(2)原因:根据题目材料“由器物而及于制度.到了中国却总是全然不成模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学习西方制度全然不成模样的原因,主要是西方政治制度不符合国情。意义:根据材料“这个过程从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开始,最终成为近代百年第二次民族反思”可知,该反思最终引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传播;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1688年“光荣革命”。人们称,这场革命维护了议会政府的原则,维护了法治,乃至维护了起义反对暴政的权利。……晚近有些作家已在贬低光荣革命。他们指出,这是一场由地主贵族发动并坚持的阶级运动。只有收入富裕的人才能当议员。1688—1832年的英国是真正贵族统治的最好样板。‎ ‎——改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中国与西方的关系,直到欧洲继哥伦布和葡萄牙航海者远航探险之后,进行海外扩张时,才持续不断交往起来。……到18世纪中叶,中国人向所有国家开放贸易。英国人不久便获得了这一贸易的最大部分。‎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光荣革命”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的世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能够获得“贸易的最大部分”的原因。‎ ‎【答案】(1)影响:维护了议会政府原则;维护启蒙思想核心理念;剥夺大部分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的权利;意义:是西方大国中,最早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国家;开启近代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对世界上其它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产生深远影响。‎ ‎(2)原因: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被迫开放。‎ ‎【解析】‎ ‎【详解】(1)影响:由“这场革命维护了议会政府的原则”可知,维护了议会政府原则,由“维护了法治,乃至维护了起义反对暴政的权利”可知维护了启蒙思想核心理念,由“只有收入富裕的人才能当议员”可知剥夺了大部分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的权利。‎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的世界意义,英国是最早确立代议制的国家,开启了近代世界民主化进程,给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经验。‎ ‎(2)原因:可从英国的内因和中英关系两方面来回答,内因是英国的工业革命使其生产力迅速发展,中英关系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英国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有利于深入中国的市场。‎ ‎33.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当时的罗马人来说,这种柱式拱门合二为一,不仅具有美学含义,也体现了他们民族文化的综合统一的精神,因为把作为希腊古典建筑精华的柱式和罗马人深为自豪的拱门结合起来,既显示了罗马继承希腊遗产的虔诚,也表明罗马自己的发扬与创造。‎ ‎——朱龙华《罗马文化》‎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以大斗兽场为例,概述古罗马“柱式拱门合二为一”建筑风格形成的原因。结合罗马共和国后期罗马法发展的有关史实,进一步说明罗马民族文化中的“综合统一精神”。‎ 材料二 在文艺复兴运动后期,大批人文主义者聚集在罗马,他们充当教皇的秘书、使节或顾问,有的还受教皇任命承担了教堂的修建和装饰工作,使罗马一度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心。关于罗马之所以成为文艺复兴盛期中心的原因,有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教权的衰落以及当时整个教士阶层的世俗化,致使教皇大力招揽人文主义者。②人文主义者暧昧的宗教态度以及教皇给人文主义者提供圣职和优厚俸禄,使人文主义者志愿为教皇服务。‎ ‎——据孟光彩《文艺复兴时期罗马教皇和文人主义者呈现复杂关系的原因分析》等整理 ‎(2)阅读材料二,您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结合所学,从教皇的角度分析罗马成为文艺复兴盛期中心的原因。侧重分析②,请以米开朗基罗的建筑和艺术作品为例,说明“人文主义者志愿为教皇服务”的观点。‎ ‎【答案】(1)原因:将建筑的力度与外观的美感融为一体;体现了罗马人继承和创新的民族精神;让罗马公民感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说明:在不触动公民法体系的前提下,广泛借鉴外邦人的法规,形成万民法;继承古希腊理性主义思想传统,进一步发展斯多亚学派的自然法思想,形成自然法精神。‎ ‎(2)侧重①:为了树立罗马教廷威信,教皇热衷于用壮丽的教堂等装点罗马城。教皇向世俗爱好让步,聘请人文主义者从事建筑和装饰工作。‎ 侧重②:为西斯廷小教堂创作天花板壁画《创世纪》;为西斯廷小教堂创作祭坛后的壁画《最后的审判》;参与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与施工,特别是大圆顶;创作《哀悼基督》雕像置于圣彼得大教堂拐角处。‎ ‎【解析】‎ ‎【详解】(1)原因:由“不仅具有美学含义”可知将建筑的力度与外观的美感融为一体;由“既显示了罗马继承希腊遗产的虔诚,也表明罗马自己的发扬与创造”可知体现了罗马人继承和创新的民族精神;由“体现了他们民族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古罗马精神有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可知让罗马公民感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观点:罗马法后期的发展主要体现为万民法与自然法,万民法在不触动公民法体系的前提下,广泛借鉴外邦人的法规。自然法继承古希腊理性主义思想传统,进一步发展斯多亚学派的自然法思想。‎ ‎(2)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若侧重①,教权的衰落使教皇热衷于用壮丽的教堂等装点罗马城来树立威信,教士的世俗化体现在聘请人文主文者从事建筑和装饰工作,使罗马建筑工艺发展迅速,罗马发展为文艺复兴的盛期中心。若侧重②,米开朗琪罗与教堂有关的作品主要有《最后的审判》《哀悼基督》与圣彼得大教堂圆顶的设计。‎ ‎34.两个世纪过去了,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在1867年的《资本论》中写道: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只能向那些不发达国家显示其未来的景象。……马克思断定:革命将首先在西方爆发。1858年马克思曾写信给恩格斯表达这种担心:当欧洲变成社会主义时,繁荣的殖民地仍然维持着资本主义,因而会进攻和“扼杀”新生的西方社会主义。‎ 马克思并未将自己限制在理论上和写作上。在他的一生中,为组织和鼓动工人们,他将知识活动各种尝试结合起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毛泽东先生年谱(节选)‎ 年份 大事记 ‎1893年 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02年 在家乡私塾读书,接受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 ‎1910年 考入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此期间受康有为、梁启超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 ‎1911年 考入湘乡驻省中学读书。期间,受同盟会影响,拥护孙中山及同盟会的纲领。‎ ‎1918年 湖南师范毕业。得到李大钊等人帮助,开始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 ‎1919年 读到《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书籍。‎ ‎1920年 至信给蔡和森等,信中表明已接受马克思列主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1921年 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7年 ‎1月—2月,考察湖南长沙等五县农民运动,高度关注农民问题。‎ ‎8月7日,汉口会议后,到湖南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10月,到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创建进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 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决议案,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根据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推动青年毛泽东思想发生转变时代背景,以1925—1930年毛泽东撰写的著述为视角,简述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实现“中国化”的?‎ ‎【答案】(1)构想:工业化在全球扩展;西欧率先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对抗;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 ‎(2)时代背景: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民族备受欺凌,军阀混战,国家分裂。②康梁改良和孙中山革命办法都没能挽救中国危亡。③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丝光明。‎ ‎“中国化”过程:①1925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明确指出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②1927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再次强调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 ‎【解析】‎ ‎【详解】(1)构想:由“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只能向那些不发达国家显示出其未来的景象”,可知不发达国家未来也会像发达国家一样工业化,即工业化在全球扩展;由“革命将首先在西方爆发”可知西欧率先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由“繁荣的殖民地仍然维持着资本主义,因而会进攻和‘扼杀’新生的西方社会主义”可知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对抗。‎ 发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的伟大发现主要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大背景是中华民族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民族备受欺凌,军阀压迫,国家分裂;由“受康有为、梁启超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与“维护孙中山及同盟会的纲领”再结合史实可知康梁改良和孙中山革命办法都没能挽救中国危亡;由“开始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可知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丝光明。‎ 中国化:1925-1930年毛泽东的著述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结合每部著作的时间与内容即可回答“中国化”过程。‎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