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历史 答题要求: 1.请把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纸上 2.把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 3.考试结束只交答题纸 第Ⅰ卷 一、选择题(共32题,每题1.5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公元前770年,周都城被迫从西往东迁移后,“它的统治者们终于被它以前的属国漠视,甚至实际上被遗忘了”。这一变化过程中 A.宗法分封制度彻底终结 B.贵贱等级界限已被打破 C.诸侯僭用礼乐较为普遍 D.传统契约关系不复存在 2.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3.汉帝国建立之后,统治者逐渐把目光转向国内以稳固统治,激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制逐渐转变为帝国管理贵族、官吏、庶民的封君食邑赐爵制。这从侧面说明了 A.中央集权统治遭到了削弱 B.国家由战争轨道转入休养生息 C.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D.一般官员获得迅速晋升的机会 4.唐太宗时期,26位宰相中三人具有科举出身,高宗朝41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已增至13人,玄宗开元年间27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多达18人,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进士。这反映出唐朝 A.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 B.皇权专制体制迅速强化 C.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 D.科举成为做官唯一途径 5.“清粮”是指我国封建时代由东南地区清运京师的税粮。宋代把当时的清粮支出分为三份,“两分在军旅,一分在冗粮”。这客观上反映出宋代 A.中央集权加强存在局限 B.中央政府统治积贫积弱 C.经济重心移至东南沿海 D.经济发展呈现失衡状态 6.有学者认为,明中后期实际上形成了皇帝、内监、内阁的三角权力关系,皇权成为官僚利益的仲裁者这一角色,因此不再需要事必躬亲,甚至明中叶后在中央决策体系中皇帝已成为一种“垂拱而治”的模式,故此明代皇权“受制于臣下之多,也是历代不多见的。”该学者认为明中后期 A.皇权受到运行机制的制约 B.实现了权力的分权与制衡 C.政治的黑暗腐朽持续加强 D.君主专制不断的得到加强 7.有学者根据已有文献和出土的汉简对西汉时期拥有六十亩土地的中等自耕农家庭收支进了估算,如下表2所示,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表2 年收入 年支出 粮食 副业 纺织 生活 生产 租税 其他 120石 无统计 10匹布 口粮80石 食盐1.8石衣着5匹 留种6石 饲料10石农具7石 田租4石 赋敛11石 祭祀、交往等6石 7200钱 4000钱 7700钱 1380钱 946钱 360钱 总收入:11200钱 总支出:10386钱 A.自耕农生产技术较为落后 B.农业扩大再生产能力有限 C.政府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 D.土地兼并得到了有效遏制 8.图1为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天然植被破坏过程示意图。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 图1 A.经济结构不断调整 B.统治疆域不断扩大 C.经济的区域发展趋势 D.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9.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买卖的行为必须得到家(族)长认可,同时直系亲属与邻居享有优先购买权,业主不得私自买卖。这些规定体现了,唐代 A.土地私有制受到严重冲击 B.经济立法比较完善 C.政府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 D.世族门阀把控经济 10.北宋时期,大批农民“兼作商旅”,邛州的农民更是“日趋成都府小东郭桥上卖工,凡有钱可雇,其充使分担负也。”这反映出当时 A.农民摆脱了封建关系的束缚 B.民间商品经济活力增强 C.成都的商业水平领先于全国 D.商人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11.元朝时期将工匠編入专门的“匠籍”,称作“匠户”,规定其身份世袭,不得脱籍改业;明代将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允许班匠以银代役;清顺治年间宣布废除“匠籍”。这一改革 A.反映出君主集权统治的弱化 B.表明政府不再倚重官营手工业 C.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 D.促进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12.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地主移居城市生活的现象。清代文人方苞曾说,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这一现象表明 A.资本主义农场出现 B.城镇化快速发展 C.城乡差别逐步消除 D.租佃关系日渐发展 13.图7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对该图解读最合理的是 图7 A. 文化地域性导致这一时期政治分裂 B.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C.地理阻隔导致文化圈之间相互隔绝 D.中原文化一直领先于其他地域文化 14.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由此可见,在当时 A.先秦儒学的教化作用备受质疑 B.法家治国学说被统治者所摒弃 C.学术文化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D.儒家学说成为王朝的正统思想 15.北宋政府对官民着装有着严格的规定,“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但到南宋时则普遍出现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的现象。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 B.民众热衷于追逐奇装异服潮流 C.理学盛行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 D.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16.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330所为官办,占比92.49%。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 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 B.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 C.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新发展 D.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17.学者刘再复认为:从儒的视角看,贾宝玉是拒绝表层儒(君臣秩序)而服膺深层儒(亲情)的“赤子”;从道的视角说,他是不为物役也不役物,逍遥自在的“真人” ;从释的视角说,他是一颗天人无分、物我无分、尊卑无分、清新无染的大慈悲之“佛心”。该学者的主旨是 A. 号召反叛儒家伦理 B. 宣扬道家天人合一主张 C.从传统文化的视角解读贾宝玉 D. 认为贾宝玉是大慈大悲的佛教徒 18.明清时期,徽州木刻版画蓬勃发展,作品主要有《二十四孝图》《苏武牧羊图》《状元及第》《昭君出塞》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A.市民阶层价值追求 B.艺术的教化功能 C.雕版印刷术的发展 D.进步思想的影响 19.珠算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对其记载最早见于汉代,但直到明代商人程大位编修《直指算法统宗》,才逐渐推广,并取代了传统的筹算法。珠算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的大力推动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传统筹算法的衰落 D.商人文化素质的提高 20.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引用宋人庄绰《鸡肋编》中的“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的史料,得出宋代出现“燃料革命”的结论,并以此为据,认为宋代处于资本主义的起点。这一研究 A.为中国学者研究宋史提供新的史料 B.可以说明宋代若干进步的经济现象 C.引用了确切的史料但结论有待考证 D.构建了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理论框架 21.1830年,47名在华英商上书英国国会,历数在华遭受的禁止乘轿等诸多限制,控诉广东当局称其为“奸夷”。1834年,80余名英商致国王的请愿书建议发动战争解决对华关系问题。这反映出 A.侵华战争舆论氛围逐渐形成 B.“海禁”政策阻断了中英贸易 C.英国寻求平等的对华关系 D.英商旨在维护大英帝国尊严 22.数据分析对于历史学习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下表为甲午战争时期日清两国士兵体格比较表。据此可推知 年龄 (平均) 身长 (CM) 体重 (KG) 胸围 (CM) 呼吸缩长差(CM) 肺活量 (MI) 握力 (KG) 日本兵 21岁5个月 164.8 61.3 85.1 7.03 3631.0 41.0 清国兵 28岁10个月 166.6 54.8 89.7 6.70 3029.0 31.0 A.清军体质全面不及日军 B.日本更加重视军队建设 C.清军战斗素养落后日军 D.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 23.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变,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 A.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B.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C.推动传统社会转型 D.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24.对于洋务运动,有提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变革的概念”,也有提出洋务运动“求强”、“求富”,引进了机器和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对这一分歧解释合理的是 A.忽视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 B.对洋务派追求目标认识不同 C.研究洋务运动的视角不同 D.对洋务运动难以客观的评价 25.下图反映的是近代中国1862—1917年部分贸易数据情况。据此可知 A.中国近代工业艰难发展 B.中国国际贸易良性增长 C.中国改变贸易逆差态势 D.中国经济畸形有所改变 26.19 世纪 70 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现金收入。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一个案例 A.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 B.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 C.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 D.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释 27.1895年,清政府公开表态:“宜破除成见,使官商不分畛域”;1898年又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1903—1907年间多次颁布对办厂经商者的具体奖励方法。这反映了 A.中体西用思想仍占主流 B.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增长 C.传统四民秩序基本解体 D.清朝统治者近代意识增强 28.近代以前,全国最重要的交通线是连接首都的交通线。在各地区,通往行政中心所在城市的道路是区域内最重要的道路。到了近代,中国的新式交通,无论轮船、主要公路还是航空,大多或以港口城市为起点,或与通往港口城市的道路相连接。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解体 B.中西贸易发展 C.经济结构变迁 D.社会动荡加剧 29.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中的人物,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大胆怀疑儒家经典,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这体现了 A. 维新派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 B. 中国近代化进程上的复杂性 C. 维新派主张以西学开启民智 D. 中体西用是维新派的宗旨 30.晚清时期的画报图文并茂地反映了百年前中国的社会状况,下图4是1907年的一幅漫画《女学·立宪》(画中字:“自治”、“立宪”、“教育”、“女学”、“讽画”),该漫画反映了作者 图4 A.不满进步思想传播受到政府的阻碍 B.主张彻底推翻清朝统治的政治诉求 C.反对当时各地大兴女学的社会现象 D.深刻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局限 31.1901年前后,梁启超指出中国传统史学具有“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等四弊,提出新史学应“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等观点,在当时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这说明 A.意识到唤醒民族意识的重要性 B.史学研究新局面形成了 C.生物进化思想引起了广泛关注 D.清末新政推动思想变革 32.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 A.深入剖析了民主共和制的实质 B.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 C.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 D.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命目标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33-34题为必考题,第35-37题为选考题,任选其中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一)必做题(33题25分,34题12分,共37分) 33.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唐朝关于金融犯罪的立法更为完备。在铸钱方面,唐律规定,“私铸钱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备,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杖一百……若磨错成钱,令薄小,取铜以求利者,徒一年”。在收藏方面,对收藏现钱数额加以限制(如唐宪宗年间规定最多为5000贯),限满违犯者,平民处死,有官品人等奏告朝廷贬责。唐时借钱违约也要治罪。借款人到期不按契约偿还,或违期偿还,出借人可到官府告发,官府依法追究借款人责任,并强制如数偿还。 ——摘编自胡启忠《中国古代金融犯罪考》 材料二 晚清人当时对世界金融形势还不了解,而政府对金融开放风险认识不足,金融监管缺失,对民族金融业又保护不足,导致传统金融机构风雨飘摇。金融业开放本身又打通了国际金融风险的传导渠道,以致列强经济危机等强烈冲击了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外国银行进入中国,在部分地区拥有了货币发行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近代中国中央政府对货币发行的集中权力。腐朽的清王朝自顾不暇,而且惧怕外资金融势力背后的帝国主义政府,导致部分金融监管处于真空。……外国资本势力通过借款等方式极力扶植中国的反动落后势力,阻碍中国政治进步……影响了中国政局。 ——摘编自张宏彦《中国近代金融业开放:历史经验与当代借鉴》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惩治金融业犯罪举措的特点。(8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开放金融业的影响。(12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管理金融风险的认识。(5分) 3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7 世界(或局部)通用语言演变 中世纪 汉语、阿拉伯语成为局部世界的通用语。拉丁语在西欧具有绝对优势。 近代早期 拉丁语在欧洲遭到地方语言挑战。法语流行于欧洲上流社会。 18世纪初以后 法语成为第一种全世界通用语,至巴黎和会仍是国际外交首要语言。 一战后 英语与法语并列为世界通用语言。 二战后 英语成为唯一的世界通用语,并保持、发展、提高这一地位。俄语一度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一外语,在第三世界也有广泛影响。 21世纪 新的英语变体不断出现,新词汇急剧增加。汉语热正在形成,汉语将是唯一可能与英语争雄的语言。 ——摘编自张箭、李兵《近现代全世界通用语刍议》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7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二)选做题(共15分) 35.【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八旗制度是清朝特有的政治、军事制度,在清朝的兴起、清军入关和最终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康熙在位时期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旗务。八旗弟子长期养尊处优、生活腐化,贫困问题日益严重,到康熙时期有的旗人被迫举债为生。康熙增加了八旗兵丁的粮饷发放,还新编了佐领,令闲散旗人披甲当差,由国家代偿兵丁债务。康熙严禁诸王勒索本旗所属的官员并严禁他们干预地方政务,更改宗室王公袭爵法,取消原有的宗亲王公袭爵特权,其袭爵与否,由皇帝决定。他严惩迫害百姓的诸王田庄管理人和奴仆,对于一些依仗主人势力、横行不法的豪奴加以严查,并将旗人和普通百姓合编保甲,部分接受州、县的管辖。康熙组建了“新满洲”,将北方少数民族编入八旗,这支“新满洲”对平三藩、抵御沙俄侵略起了重要作用。康熙在八旗军队序列中增设了虎枪营和火器营,还将八旗军分遣各地,形成了全国统一、完整的驻防体系。 ——摘编自王惠敏《康熙大帝全传》 (1)根据材料,概括康熙帝旗务改革的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康熙帝的旗务改革。(7分) 36.(15分)【选修: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罗斯福总统认为,小国家由于国力的限制,没有力量抵抗强敌国的入侵,只有大国才能承担起维护战后和平的责任。因此在新的国际组织中,大国必须赋予最大的权利,行使世界警察的职权,罗斯福圈定的“四警察”成员有美国、英国、苏联、中国,在丘吉尔的要求下又加上了法国,这就是后来的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任路修《美国与联合国的创建》 材料二 在联合国建立后的最初二十年里,美国显然处于支配性地位。在51个创始国中,苏联集团只占6个。美国牢牢控制联合国中许多中小国家,控制着联合国大会,利用安理会中英、法的支持。左右着安理会的大部分行动。 ——摘编自葛晓萍《冷战后美国与联合国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构建联合国的主张,并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战后初期控制联合国的影响。(7分)37.【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甲午战前,我国自办的以技术实业为主的洋务学堂因需培养应急性实用人才,缺乏整体性规划和学制系统。甲午战后,虽然“兴新学、广育才”的社会舆论日益高涨,然而国家层面行动迟缓,科举制度迟迟未能废除,兴办新学难有作为。 盛宣怀总结技术实业学堂办理经验教训,于1895年率先创建北洋大学堂,内设二等、头等学堂,翌年又设立南洋公学,内分师范院、外院、中院、上院。头等学堂、上院学制4年,招收接受过系统的初等、中等教育的学生,分门肄习工程、法政等专业,明确定位为“外国所谓大学堂也”。 北洋大学堂办至1899年即有首届学生毕业,南洋公学至20世纪初年声誉渐起,成为各地兴办新式教育的模板。 ——据夏东元:《盛宣怀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盛宣怀创办近代教育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洋大学堂和南洋公学的办学特点以及影响。(7分) 高二历史期末答案 1-5CCBCA 6-10ABCCB 11-15DDBCA 16-20ACBBB 21-25ABCCA 26-30ADCBA 31-32 AB 33【答案】(1)立法较前代更为完备;(2分)管理范围更广泛、严密,涉及私铸钱、收藏现钱等方面;(2分)借款等要受契约法则约束;(2分)注重保护债权人的利益。(2分) (2)冲击国家主权,加速了半殖民地化进程,影响了政局的稳定;(3分)促进近代金融体制的形成(金融业近代化);(3分)推动了中外金融的交流与发展;(3分)加剧了金融风险,造成了一定时期货币的混乱。(3分) (3)维护金融主权与金融安全;(2分)防范金融风险的国际传导;(2分)加强对金融犯罪的惩治等。(1分) 34【答案】示例一 看法:世界通用语言的出现与发展过程说明世界各地联系加强。 说明:古代,汉语有相当的地区影响力,但其辐射范围主要限于东亚、东南亚一带。拉丁语、阿拉伯语也主要在欧洲和西亚流行,尚未形成世界性通用语。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地域间交往不足。近代以来,随着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的进行,法语、英语先后迈出局部范围,成为全球性商务、外交等重要场合通用语。 因此,全球范围通用语的出现恰好说明世界范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与世界一体化发展方向一致。 示例二 看法:法语、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反映出相关语言主要使用国综合国力变化。 说明:18世纪初以后的法国在世界各地广泛建立殖民地,启蒙思想盛行、外传,拿破仑在欧洲大陆四处征战,这些均为法语成为世界通用语创造了条件。工业革命后,英国崛起步伐加快。英国引领形成中的世界市场。这为英语在世界的崛起无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美国逐渐发展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建立起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促使英语稳固了其国际通用语地位。 总之,语言作为文化软实力之一,其国际地位与影响力由相关国家综合国力决定,但又与国力消长变化不完全同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示例三 看法:材料对二战后英语地位的认识欠妥。 说明:二战后,英语当之无愧是世界通用语言,但却不具唯一性。二战后,联合国确定的工作语言包括英语在内共六种;前苏联的崛起,推动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掀起俄语学习热潮。这些事实说明英语不是唯一通用语。另外,英语的使用地域范围广,但使用人数比例并不高。再者,美国作为使用英语的主要国家在二战后还不具备独霸世界的实力,而今天多极化趋势明显,英语更是难以成为唯一的通用语。 因此,材料对二战后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评价有言过其实之义。 【其他可供参考的方向:1.拉丁语在欧洲的衰落与宗教改革有关。2.英语新变体的出现反映了语言文化的取长补短与地域特色。3.汉语的世界认同度提高折射中国崛起与民族复兴。……】 35【答案】(1)内容:解决旗人的生计;抑制八旗诸王特权;加强对普通旗人的管理;扩大八旗规模。(8分,每点2分) (2)评价:削弱了八旗诸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加强了皇权;使旗人的特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增强了清朝的军事力量,保障了国家统一。但是康熙帝的旗务改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旗人的生计问题,还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7分) 36【答案】(1)主张:联合国要发挥大国主导作用;联合国以世界和平为宗旨。(4分,言之成理即可) 原因:国际联盟没有制止战争的教训;美苏英中等国在反法西斯同盟中占据主导地位。(4分,言之成理即可) (2)影响:客观上加速了美国冷战政策推行;联合国成为美国推行霸权的工具;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大打折扣。(7分,言之成理即可) 37【答案】(1)洋务教育的缺陷;洋务运动促进;民族危机加深;社会舆论推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传入。(8分,每点2分) (2)特点:具备整体性规划和学制系统;实行分层设学,设有专门分科。(4 分)影响:培养高等人才;促进近代高等教育发展。(3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