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7-2018学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17年11月15日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秋吋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异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2、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中提到:“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两者对道家思想高度肯定的主要依据是道家 A.哲学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B.“无为而治”的理念影响深远 C.对世界本原进行了深刻探讨                D.经典著作充满了中国人的智慧 ‎3、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在不断崛起。下列不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 ‎①《清明上河图》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小说  ⑤汉赋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②⑤‎ ‎4、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                    B.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C.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D.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5、下面是宋代至清代中国书院性质状况表 ‎ ‎  ‎ 官办% ‎ 民办% ‎ 其他% ‎ 不明% ‎ 宋代 ‎ ‎15.28 ‎ ‎70.69 ‎ ‎0 ‎ ‎14.03 ‎ 元代 ‎ ‎17.23 ‎ ‎61.13 ‎ ‎0.33 ‎ ‎21.28 ‎ 明代 ‎ ‎57.21 ‎ ‎29.84 ‎ ‎0.24 ‎ ‎12.71 ‎ 清代 ‎ ‎56.67 ‎ ‎24.11 ‎ ‎0.56 ‎ ‎18.39 ‎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学而优则仕观念渐趋淡化                    B.书院的办学主体渐趋单一 C.书院的办学体制渐趋僵化                    D.思想文化的专制渐趋强化 ‎6、成书于南宋的《论学绳尺》包含了 156篇科场范文,该书首卷《论诀》为名家的文章心得,心得之一便是“‘性’、‘理’、论易晦,宜明白”。这反映了南宋时期 A.科举制度逐步僵化                                B.社会对科举制度的重视 C.八股文体初具雏形                                D.科举推动理学的通俗化 ‎7、中国历朝历代政治文化的传播,从内容来看是相差无几的,从形式来看也没有明显的变化。明清两代充分继承了前代的的政治文化,又显现出一些其时代的特征。下列属于明清独特政治文化的是 A.君权神授 皇权至上                              B.推崇理学 剪除异端 C.忠孝伦理 家国同构                              D.先富后教 开明统治 ‎8、“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文成公全书》卷三)。“材料中先生的观点与谁的相类似(   ) ‎ ‎ A、柏拉图 B、普罗塔戈拉 C、亚里士多德 D、苏格拉底 ‎9、“一方面他将自己感性的生活欲求压缩到如此低微的程度,另一方面他又把理性的精神探索发挥到了如此的淋漓尽致。他从没有出过远门思考范围却横跨宇宙。”材料中的“他”应该是 ‎ ‎10、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论孔子》中写道:“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在伏尔泰和一大批思想家的推动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写入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法兰西共和国宪法》。这从本质上说明 A.法国启蒙思想和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 B.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根本性影响 C.法国大革命时期中法之间文化交流频繁 D.启蒙思想家借用孔子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11、菲利普李拉尔夫等的《世界文明史》认为:“路德由于他的因信得救学说而与罗马决裂;德意志群众之所以追随他,主要是因为他们卷入了宗教民族主义的浪潮;王公们之所以立路德教为其辖区官方教会,主要是因为他们希望得到绝对的政治主权。”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因信称义否定了罗马教皇的原有权威 B.统一的德意志宗教民族主义情绪浓厚 C.路德教适应了世俗王权的需求 D.多种因素导致马丁.路德反叛罗马教廷 ‎12、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 ‎ ‎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13、下图是一幅用甲骨文字体创作的书法作品。关于该作品创作的年代,正确的是 ‎ ‎ A.商朝 B.东汉 C.唐朝 D.清末或以后 ‎14、两宋时期,绘画技巧有不少成功的创造,画家注意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艺术上倡导写实,具有精密不苟严谨认真的精神。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社会危机的加深                                    B.科学技术的发展 C.深受理学的影响                                    D.统治阶级的倡导 ‎15、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提到“虽然牛顿本人是虔诚的基督徒,花在研读《圣经》上的时间远比研究物理定律要多,但他促成的科学革命却让上帝最终退场”。牛顿“让上帝最终退场”主要是因为他的理论 A.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学说 B.完成了人类对自然认识的理论大综合 C.是对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的重大突破 D.论证了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并不存在 ‎16、1859年以后,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宗教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钱袋一起丢弃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这主要是由于 A.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与“上帝直接对话”‎ B.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否定生物“神创说”‎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理论,摆脱神学对科学的束缚 D.赫胥黎创立人猿同祖论,否定“上帝造人说”‎ ‎17、弗洛姆深刻地指出“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你认为以下哪种理解正确?‎ A.19世纪宗教信仰不存在了,20世纪人们因缺少信仰而失去人生意义 B.19世纪人从神学束缚中解放,20世纪人类陷入信仰危机和精神困境 C.19世纪强调人的价值,20世纪人类面临传染病、灾难和污染的威胁 D.19世纪科学快速发展,20世纪科学面对伦理道德的巨大挑战 ‎18、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说明此时的张之洞 A.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                            B.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 C.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                            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19、下表反映了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天文历算 ‎ 气象学 ‎ 物理学和力学 ‎ 地理学 ‎ 生物学 ‎ 数学 ‎ ‎50种 ‎ ‎1种 ‎ ‎5种 ‎ ‎11种 ‎ ‎2种 ‎ ‎12种 ‎ 语言文字学 ‎ 医药学 ‎ 哲学和逻辑学 ‎ 生理学 ‎ 炮战技术 ‎ 艺术 ‎ ‎5种 ‎ ‎1种 ‎ ‎6种 ‎ ‎3种 ‎ ‎2种 ‎ 若干种 ‎ A.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    B.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人文科学为主 C.清政府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D.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 ‎20、“从3世纪到13世纪。中国一直处于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地位,明清以后逐渐落后了。”中国“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材料表明 A.封闭性强导致落后                                B.重在思想不断解放 C.中国缺乏理性精神                                D.西方注重科学研究 ‎21、严复晚年说:“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 ‘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这表明严复 A.抛弃了进化论思想 B.认识到了西方文明的本质 C.欲从传统思想中寻找价值 D.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22、刘亚洲将军说,鸦片战争后中日两国同时“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另一个则止于外形。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衣穿。当饭吃的消化了,强身,健体;当衣服穿的,只撑起一个模样……结果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作者意在 A.对洋务运动失败的痛彻反思                B.对西学东渐的一种肯定 C.肯定发展近代工业的重要性                D.指出明治维新成功之道 ‎23、袁伟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初衷是通过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牢笼,实现思想变革,为自由、民主在中国生根奠定基础。这表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背景是 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            B.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C.北洋政府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D.“西学东渐”潮流的迅猛发展 ‎24、在中国近代,五四时代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 C.当时的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D.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放松 ‎25、孙中山认为全体人民应当直接参与管理国家、管理政府、管理官员、管理立法等工作,只有实行“直接民权”或“全民政治”,才能“济代议政治之穷”,“矫选举制度之弊”‎ ‎。由此可以看出他认为 A.实行直接民主才能确保民主政体        B.全民政治是实现三民主义的核心 C.应当实现国民直接、平等的民权        D.民权主义者应学习借鉴西方民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其中第26题14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4 分,第29题12 分)‎ ‎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孟子在他的社会政治学说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王道”的理性,所谓 “王”,就是高高在上而君临一切的意思,“道’’是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孟子又是怎样描述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图景呢?他认为:在王道统治国家的理想状态下,君主如圣人一般统治着国家,国家法制健全,政令畅通,赏罚分明,贤人辈出;赋税徭役适度,百姓丰衣足食,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对于君主和国家发自内心地表示拥护。 ‎ ‎——摘编自光中的哲学《王道:孟子的“理想国”》 ‎ 材料二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公民分成治国者、武士和劳动者三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以及欲望三种品性。治国者用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与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这样的国家里,治国者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治国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劳动者也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 ‎ ‎——摘编自柏拉图《理想国》等 ‎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与柏拉图关于“理想国”认识的共通之处。(8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理想国”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6分)‎ ‎27、(10分)有学者提出,“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有‘东学西传’,也有‘西学东渐’,更有‘中西交融’,对东西方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试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以上观点。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所谓“西学中源”,亦称“中源西流”。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这是中国人早期认知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依据,所以,“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 ‎——摘自中华书局《清史资料》 ‎ 材料二 “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上。……“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 ‎ ‎——摘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 ‎ ‎ —— 黄敏兰《近代开放史上的“西学中源”说》‎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 (10分) ‎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 (4分)‎ ‎29、(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口号“驱除鞑虏”,是汉族的民族主义,辛亥革命后提出了“五族共和”,1924年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主张把各族融合成一个“中华民族”,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栾锦红《孙中山研究的新台阶——“中山学”》‎ 材料二 对西方文化的服膺,强烈的民族情感,加上职业革命家的传奇生涯,使孙中山的目光远比同时代人敏锐和高远。……他对民生下了一个定义:“可以说人民的生活——社会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 ‎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有何发展变化,并分析这些思想对其领导的中国革命有何影响?(8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说明孙中山为实现民生所进行的努力。(4分) ‎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C D C D D B B D D B D D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B B B A A C C A C B C ‎26、(1)共通:都强调了等级性;都强调了统治者的高素质(或德治);都带有理性主义色彩;都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8分) ‎ ‎(2)背景:孟子: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矛盾激化;儒家“仁”“礼”思想的影响。‎ 柏拉图: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日益显著;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4分) ‎ 价值: 二者分别对中国和西方的治国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宝贵遗产。(2分)‎ ‎27、(10分)‎ 论点方面(1分) ‎ 论据方面(9分) ‎ 一等 ‎ ‎(开篇明确提出):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有“东学西传”,也有“西学东渐”,更有“中西交融”,对东西方都产生了重要影响。(2分) ‎ ‎(1)“东学西传”(3分,任答3点) ‎ ‎①儒家思想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武器;②科举制度影响西方文官制度;③四大发明外传,推动西欧社会转型(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 ‎ ‎(2)“西学东渐”(3分) ‎ ‎?①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西方近代科技文化传播到中国,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开阔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眼界。②鸦片战争后,西方思想文化(技术、制度、思想文化)大量传入中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 ‎(3)“中西交融”(3分) ‎ 西方现代文化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碰撞,产生西方特色的近代人文思想(康梁维新学说、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思想武器。 ‎ 二等 ‎ 按点给分 ‎ 论证过程中提出观点;简单抄材料(1分) ‎ 三等 ‎ 观点片面;(1分) ‎ 按点给分 ‎ 四等 ‎ 论点不合理;无论点(0分) ‎ 按点给分 ‎ ‎28、(1)背景:西学中源——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现象;海禁及闭关锁国导致国人保守愚昧,助长国人妄自尊大的心理;中国传统文明的深远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世致用学说的兴起。(任意三点,6分) ‎ 中体西用——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先进的军事、生产技术被认可;传统文化的优越感得到传承。(任意两点,4分) ‎ ‎(2)影响:承认西学的“合法”地位,打破了“华夷秩序”,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打破中西文化对立,融会中西,反思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这些学说,没有冲破“中体”的束缚,带有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任意两点4分) ‎ ‎29、(1)转变:由反满兴汉到五族共和,再到对外反帝。(3分)‎ 影响:辛亥革命中,“反满兴汉”思想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但没有正确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导致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1924年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5分)‎ ‎(2)努力:理论方面:①将“民生”作为三民主义之一,提出平均地权,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②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节制资本”。(写出2条给2分) ‎ 实践方面:①结束帝制,创建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民生提供政治保障。 ‎ ‎②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临时约法》,强调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等自由。 ‎ ‎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律法规,奖励实业,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为人民提供生计。 ‎ ‎④亲自创办实业,修建铁路,改善民生。 ‎ ‎(实践方面四点,写出其中2条或言之成理,说明史实与民生的关联,给2分。)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