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市那曲二高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藏拉萨市那曲二高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历史 试卷 ‎(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A. 汉武帝时建立的“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朝以来的“三公九卿”‎ B. 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和司法权 C. 元朝时设枢密院和宣政院,分别管理军事和西藏及宗教事务 D. 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为削弱相权,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以对抗宰相为首的外朝,A项不正确;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权,故B项错误;内阁制度正式形成是在明成祖时期,D项不符合史实。元朝的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 ‎2. 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 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 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 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 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故A项中“专管军务”、D项中“专理邢狱”的说法与史实不符;C项中“设有官衙”的表述由题目中无法看出。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光绪……谕军机大臣……凡有旨……皆书于册……议大政……得旨则与”可知清朝的军机大臣可参与政务,但无决策权,得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故B项的表述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军机处。‎ ‎3. 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A. 汉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皇权受到过相权的制约,但是在某个时期皇权高度集中,皇帝一人独尊,相权完全被打压下去,这个时期应该是明朝丞相制度废除之后,故C项正确,D项错误;AB项限制相权,所以答案选C。‎ ‎4. 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A. 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 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 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 政府丧失民众信任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叙述可知,雅典民主已经成为一种强制的行为,公民必须要去参加大会,否则会受到处罚。这就说明在雅典,参政是公民的一种义务了,因此选择C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公民大会是雅典决策的主要途径;B选项说法错误,材料只是反映有些公民不积极参政议政,并不能反映出所有的公民的态度;D选项不能从材料中分析出来。‎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特点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注重的就是雅典民主的实质与弊端,看到材料写到雅典民主政治存在问题的时候就会联想到它的弊端。但是雅典民主其实也有很多进步性的,本题中介绍的一种强制性的参政议政并不是反映雅典民主的弊端,而是更加直接体现出这种民主制度的“先进性”。‎ ‎5.‎ ‎ 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 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罗马法的内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罗马法的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故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6. 西塞罗说:“人类法律受自然指导,惩罚邪恶者,保障和维护高尚者”,“罗马法的发展主要是凭裁判官审判实践和法学理论,在改造和继承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这表明 A. 公平、正义、开放、灵活是罗马法的价值追求 B. 自然法为罗马法注入了血液和灵魂 C. 罗马法充分体现了法律公平和正义的原则 D. 罗马法维系帝国,影响深远,缓和了矛盾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惩罚邪恶者,保障和维护高尚者……罗马法的发展主要是凭裁判官审判实践和法学理论,在改造和继承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罗马法的公平、正义、开放、灵活的特点,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自然法为罗马法注入了血液和灵魂,故B排除。罗马法充分体现了法律公平和正义的原则,过于绝对,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罗马法维系帝国,影响深远,缓和了矛盾,故D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特点 ‎7. 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内容。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王权受到限制,并通过一系列法令的颁布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安妮女王直接解除辉格党人行政职务的做法违背了法律规定,说明君主立宪制尚未发展完善。故选B。‎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8.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尊严的部分”“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 A. 君主制和议会制 B. 立宪制和议会制 C. 君主制和共和制 D. 立宪制和共和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可以知道这是指对君主的尊重和崇敬,由“‘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可知是采用了议会制,即人们选举代表组成国家的权力机构,来管理国家,故A项正确;立宪制不符合“尊严的部分”含义,故B项错误;英国是君主立宪制,不是共和制,故C项和D项错误。‎ ‎9.有学者认为,1688年“光荣革命”开辟了一条英国式的发展道路。其基本含义是 A. 为现代英国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B. 以法律制约王权,实行以法治国 C. 以和平方式进行变革,推动社会进步 D. 克服王权的专制,建立议会的主权 ‎【答案】C ‎【解析】‎ ‎1688年光荣革命以和平方式进行,是一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它使英国上下达成共识即抛弃革命,用和平渐进方式实行制度创新来促进国家的近代化,成为英国模式的鲜明特点。故排除ABD,选C。‎ ‎10. 下面是1926年~1929年中共工人党员占党员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B. 城市工人暴动的惨败 C. 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 D. 反“围剿”斗争失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能力,1927年蒋、汪分别发动反革命政变,导致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工人党员遭到屠戮,是1927~1928年中共工人党员占党员总数比重迅速下降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城市工人暴动的惨败是导致工人党员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从1927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广泛地开展土地革命,大量农民党员的出现,成为1927~1929年工人党员占党员总数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1934年反“围剿”斗争失利,与材料“1926年~1929年”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 ‎11.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这说明当时 A.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 揭开了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C. 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 D. 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于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排除;揭开反侵略反封建斗争序幕的应该是太平天国运动,故B项排除;材料主旨与民族民主思想传播无关,故C项排除;结合“1919年5月”和“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和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指的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中社会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D正确。‎ ‎12.‎1912年1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临时大总统“有宣战、媾和和缔结条约”,“制订官制、官规,兼任任免文武官员”“设立中央临时审判所”等权力。据此推断,修正“组织大纲”意在 A. 制约袁世凯专权 B. 贯彻主权在民原则 C. 建立责任内阁制 D. 迅速稳定国内局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规定临时大总统“有宣战、媾和和缔结条约”,“制订官制、官规,兼任任免文武官员”“设立中央临时审判所”等权力,是因为新政权刚刚建立,首要任务是强化临时大总统的权力以稳定国内局势,D正确;袁世凯是1912年3月就任大总统的,与时间不符,A错误;据材料可知是强化临时大总统的权力,没有体现主权在民,B错误;建立责任内阁制是限制袁世凯专权,材料没有涉及,C错误。‎ ‎13. 1936年,在陕西“剿共”前线的东北军与西北军首先与工农红军达成抗日停战协定,同年秋,在山西阎锡山也与工农红军建立了特殊关系。这反映了 A. 政府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B. 团结抗战局面形成 C. 抗日力量逐渐得到发展 D. 国共开始局部合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停战协定以及与工农红军建立了特殊关系都是有利于抗日的,都能反映出抗日力量逐渐得到发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政府政策仍然是剿共并未发生重大变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中的时间来看团结抗战局面尚未形成,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中的时间来看国共开始更未局部合作,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14. 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A. 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B. 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C. 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D. 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民主共和,强调学习苏俄不等同于放弃原有的主张,所以A错误,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才广泛实行,所以B不正确,耕者有其田是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所以D不正确,因此孙主张学习的是苏俄革命精神,但不学习苏俄的政治体制,所以选C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思想演变的内外因素 ‎15.“1787年美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美国的诞生。”这主要表明1787年宪法 A. 标志着美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的诞生 B. 强化了中央政府权力,巩固和维护了美国的统一 C. 建立了有别于英国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D. 正式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真正意义上的美国”是指结束了邦联状态,强化了中央集权,较为稳定统一的美国。因此选B 考点:近代代议制 点评:近代代议制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特征,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与特点、1787年宪法的内容与作用,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及政体特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历程等。相对而言,较多地侧重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近代英美两国的政治制度,德意志帝国的代议制虽然从形式上看也属于民主制,但与其他国家差别很大,也往往会成为重要的命题区域,对此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复习时要注意冷点热处理。此外,在复习本单元时应注意联系我国的近现代民主政治和当今社会热点问题,认识人类政治文明的统一性、连续性和多样性。‎ ‎16.“(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它”是指 A. 英国《权利法案》‎ B.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 美国1787年宪法 D. 《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这一体制反映了共和派与君主派的相互妥协,符合法国1875年宪法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英国《权利法案》没有“承认共和制”,排除A项;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不存在君主制的阴影,排除C项;德意志帝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不符合“虽然承认了共和制”,排除D项。‎ ‎【点睛】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间的斗争并没有结束。在此后的七十多年间,政权在两者间反复易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后,各派政治力量就建立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又展开了激烈斗争。1875年在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下,国民议会最后以一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17. 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A. 宣扬人人生而平等思想 B. 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 C.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D. 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太平天国以洪秀全为首进行永安建制,分权于诸王,实际上就是重建等级秩序,再加上各自的行序还要对应于相关的天象,反映了他们借助神权,将权力神化。因此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18.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21—1935年处应填写 ‎1894—1912: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1921—1935:‎ ‎1939—1956: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1978—2001: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A. 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 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C. 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 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时间“1921---1935年”可知,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的15年,中共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而1935年遵义会议是中国成熟的标志,D正确;五四风雷是1919年开始的,抗日烽火是1937年—1945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A错误;星星之火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之时,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B错误;国共对峙,走向抗战是1927---1937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C错误。‎ ‎19.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谓“坚实的基础”是指:‎ ‎①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更加成熟 ‎②国民政府的性质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③人民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 ‎④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⑤国共两党在建国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⑤‎ C. ①③④‎ D. ①②⑤‎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主革命时期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性质始终没有变,②项排除;国共两党因在建国问题上的分歧,导致了内战,因此⑤排除,结合组合情况,正确答案是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20.邓小平回忆他参加的一次秘密会议,“决定在湘鄂粤赣四省搞农民暴动……号召共产党人拿起枪杆子,同国民党反动派作坚决的斗争。”该会议是 A. 中共“一大”‎ B. 八七会议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答案】B ‎【解析】‎ 由题干信息“搞农民暴动”“同国民党反动派作坚决斗争”可知,这是八七会议所作出的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决议,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项。‎ 第II卷(材料题共40分)‎ ‎21.2015是甲午战争结束12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的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若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1861~1930),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 ‎(1)材料一中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什么?‎ 材料二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2)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甲午战争带给中国的影响。‎ 材料三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3)概括材料三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错误估计。材料三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根据所学谈谈这场战争胜利的意义。‎ ‎【答案】(1)原因:官吏腐败,清朝政府失去民心、军心;日本蓄谋已久长期准备。态度:义战(解放中国)。‎ ‎(2)甲午战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双半社会大大加深,民族危机更加严重;带来了灾难并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 ‎(3)错误估计:日本认为中国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 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 意义: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的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若指掌”分析归纳得出。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分析得出。‎ ‎(2)甲午战争带给中国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并联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带来的影响来回答。‎ ‎(3)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等信息分析得出。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应当联系所学,从政治上的国共两党合作和军事上的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来回答。这场战争胜利的意义,应当根据教材所学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来回答。‎ 点睛:对于材料解析型问答题的解答,一定要明确设问的要求。首先仔细审清设问,获取有关“问题信息”。设问都是针对材料设计的,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材料的内涵,体现命题者的意图。认真阅读分析设问,并借助设问的启发揣摩材料的脉络方向,可降低阅读的难度,提高解答的针对性。要注意是否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如需要,答题时要回归书本,拓展思维,补充认识。本大题的绝大多数问题均是根据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来回答,但是像“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和“根据所学谈谈这场战争胜利的意义”,必须回到教材,根据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22.政治治理是门大艺术,古往今来的政府都在探寻更高效、更合理治理模式。‎ 材料一 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摘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指的是什么政治制度?结束这一制度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主要原则。它的颁布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通过何种政治制度实现真正的民主。‎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答案】(1)制度:皇帝制度;君主专制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事件:辛亥革命;清帝退位。‎ ‎(2)原则:人民主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意义: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3)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若答人民民主专政、民主集中制则每点1分)‎ ‎(4)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从资产阶级民主到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民主)。‎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近现代史的辛亥革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材料简短易读,便于分析,问题直接,多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难度偏低。‎ ‎(1)根据“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清帝退位,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根据“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概括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3)从第一条国家 性质、第二条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都体现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最能够体现人民民主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三归纳出: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从材料二和材料三归纳出:从资产阶级民主到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民主)。‎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