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泉港一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期末考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英雄豪杰结义场景在明清小说里频繁出现,无论是帝子神孙、富豪将吏,还是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这反映出 A. 对传统艺术的巨大挑战 B. 对社会平等的精神诉求 C. 对英雄主义的高度赞扬 D. 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无论是帝子神孙、富豪将吏…还是猎户渔人…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可知小说中反映了平等的思想观念,故B项正确。A项,题干现象未涉及传统艺术层面,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对英雄主义的颂扬,排除。D项,根据材料“无论是帝子神孙、富豪将吏…还是猎户渔人”可知题干并非全部关注下层群体,故排除。 2.《三国演义》中曹操,孙权,刘备三股力量发展历程是主体内容,其中以刘备的势力起步,发展为主线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 历史记事秉笔直书 C. 王位继承制度混乱 D. 外戚干政影响深远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刘备为汉代皇室后裔,为汉室“正统”继承人,故材料实质上体现了宗法观念影响,故A项正确。B项,《三国演义》并非按正史角度阐述,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王位继承制度的混乱,排除。D项,题干没有涉及外戚干政的影响,排除。 3.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A. 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B. 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 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 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儒家的理性。儒家崇尚理性但并不讲求民主民权,不选B。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的是道家而非儒家,不选C,后来的三教合流足以证明儒家思想并不是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不选D。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强调的是人要“理”性的思考问题,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理性”的理解 4.东汉太学生尚未跻身官场,与民间接触比较密切,对于弊政的危害有直接的感受。他们品评政界人物,敢于进行思想创新,言行较为勇敢。这主要是因为 A. 太学生有比较强烈的议政参政的意识 B. 汉代社会舆论环境宽松 C. 太学生接受了儒学教育中的民本思想 D. 东汉时期统治异常腐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东汉太学生尚未跻身官场,与民间接触比较密切,对于弊政的危害有直接的感受”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太学生在儒家民本思想下关注社会现实,抨击弊政,形成较强的参政意识,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为对题干现象的概括解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太学生品评政界人物不能说明汉代社会舆论环境开放,故排除。D项,东汉统治异常腐败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 5.“自秦汉以降,虽有一副君主专制的骨架,但骨肉之间实含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血脉,而因此民本主义血脉的周身流转,遂使君主专制的政治弊害得以减轻和纾解。”秦汉以来,“民本主义血脉”能够“周身流转“,最早得益于 A. 士人群体都极力反对君主专制 B. “民贵君轻”理念的成功实践 C. 法家思想因违背潮流而被抛弃 D. 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以“天人感应”为特征的董仲舒新儒学确立为统治思想,从而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使先秦儒学中浓厚的“民本”思想得以推广、发展,“遂使君主专制的政治弊害得以减轻和纾解”,故D项符合题意。董仲舒的新儒学推崇君主专制,是对儒法思想的融合和发展,故AC两项错误;“屈民而伸君”主张臣民要绝对服从君主的权力和意志,违背了“民贵君轻”理念,故B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解答本题需把握材料“但骨肉之间实含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血脉”“最早得益于”,并结合汉武帝时期的儒学发展状况。儒家思想主张“民贵君轻”、“民为邦本”,材料体现了民本思想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使得这种作用能够得以“周身流转”。 6.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材料反映出 A. 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B. 佛教被改造成为正统思想 C. 佛教获得统治者大力支持 D. 佛教发展过程日益本土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可知当时佛教主动融合了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体现佛教吸收传统儒家思想以提高自身地位的本土化现象,故D项正确。A项,儒佛两教主张不尽相同,故“趋同”说法错误,排除。B项,儒家思想一直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故排除。C项,题干信息未体现佛教受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排除。 7.1978 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发表后,不少报纸全文转载。时任中央宣传部部长的一位老同志在会上说:“我就听到了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说文章很好,另一种意见说很不好。我也还没有完全搞透”;“不要认为《人民日报》登了,新华社发了,就成了定论”。这表明当时 A. 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 “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 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 “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就听到了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说文章很好,另一种意见说很不好.我也还没有完全搞透;不要认为《人民日报》登了,新华社发了,就成了定论”说明当时存在的左倾错误束缚亟待突破,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干主旨,应排除;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在1978年12月,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之后,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8.宋代邵雍认为在理与文的关系上理本文末;程颢和程颐主张诗歌应“吟咏性情,涵畅道里”;钱钟书认为“宋诗还有个缺陷,爱讲道理,发议论。”这反映出宋代诗歌 A. 与唐代相比出现衰退 B. 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C. 存在空洞无物的弊端 D. 具有浅显易懂的特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综合题干信息“吟咏性情,涵畅道里”“爱讲道理,发议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诗歌注重文以载道,阐发义理,这显然是受理学强调理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与唐代进行比较的信息,故A项错误;宋代诗歌阐发义理,并不完全是空洞无物的,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强调宋代诗歌的特点,“吟咏性情,涵畅道里”“爱讲道理,发议论”也不能说明浅显易懂,故D项错误。 9.李赞在湖北麻城芝佛院讲学时,收女子做弟子,有时还用通信的方式和一些女子研讨学问。他和大同巡抚梅园的女儿梅澹然有书信往来,《焚书》中的《复梅然大探士》《观音问》等就是例证。材料反映了 A. 明末理学的统治地位动摇 B. 明末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男女平等 C. 明末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潮 D. 李赞以其实际行动批驳了封建教条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李贽招收女弟子并与女性进行学术探讨的事迹可知他打破了对封建传统伦理纲常秩序的束缚,故D项符合题意。A项,结合所学可知李贽思想未掀起整个思想界的反传统思潮,明清时期理学仍占统治地位,排除。B项,题干无法体现封建社会男女平等的实现,排除。C项,李贽思想并非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潮,故排除。 10.黄宗羲认为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告诫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上述思想 A. 导致经世致用思想盛行 B.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 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 D. 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黄宗羲认为君臣职责是为民谋利,顾炎武认为君主及官吏应该尊重百姓,不应该对百姓横征暴敛以保证自己的享乐,这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传承,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故A项错误;明末清初的思想与西方的启蒙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启蒙思想属于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 11.“三言”、“二拍”摒弃了前代文学作品中以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为主要描写对象,而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卖油郎、屠夫、轿夫、赌徒、浮浪子弟等成为新的主人公。这主要反映了明代 A. 市民阶层队伍不断壮大 B. 经济发展瓦解传统伦理 C. 小说创作进入新的阶段 D. 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促使市民阶层的扩大,材料中“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卖油郎、屠夫、轿夫、赌徒、浮浪子弟等”成为小说主人公,显然是市民阶层的扩大在文学作品中表现,故A项正确;明代传统伦理观念并没有瓦解,故B项错误;小说创作进入新的阶段是在清朝时期,故C项错误;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政治地位一直不高,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而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卖油郎、屠夫、轿夫、赌徒、浮浪子弟等成为新的主人公”,联系所学明清小说兴盛的背景分析解答。 1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字混乱现象十分严重,汉字讹变丛生,异体纷呈,而唐朝书法强调书写的规范、统一,注重规范和法度。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书法审美功能的发展 B. 文化的发展其有多样性 C. 政治局势影响文化走向 D. 汉字书写体系开始成熟 【答案】C 【解析】 唐朝时期社会稳定,国家统一,书法注重规范和法度显然鱼唐朝政局稳定有关,故C正确;书法审美与材料中政治因素不符合,故A错误;材料反映政治变化对于文化走向,不是文化的多样性,故B错误;汉字书写体系成熟是魏晋时期,故D错误。 13.古代戏剧中塑造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士”的形象为人们树立了样,在潜移默化中指导人们的行为向善发展,还把是否忠君作为评价人忠奸的标准。这说明戏剧 A. 具有一定社会教化功能 B. 满足了民众的精神需求 C. 是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D. 成为了维护统治的工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戏剧塑造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士”为人们树立榜样和标准结合所学可知, “忠、孝、节、义”等儒家伦理纲常在当时社会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故A项符合题意。B项,题干中体现了戏剧的教化功能,与民众精神需求无关,排除。C项,题干中未涉及古代教育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题干体现的是戏剧中的儒家伦理道德成分对社会的教化作用,不能说明戏剧成为统治工具,故排除。 14.古希腊智者学派喜欢通过修辞学和公开演说来感染民众,让他们懂得怎样才能在政治生活中表现得最杰出。这客观上反映了 A. 公民政治生活重要性 B. 智者学派以教授知识为生 C. 古希腊人民热爱智慧 D. 智者学派的实用主义倾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古希腊智者….来感染民众…懂得怎样才能在政治生活中表现得最杰出”说明古代希腊公民重视政治生活,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智者学派的教授内容与实用主义,故排除BD两项。C项,题干反映了公民对政治生活的重视,与热爱智慧的倾向无关,故排除。 15.亚里士多德曾说道:“人生最终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凡善于考虑的人,一定是能根据其思考和追求而取得最有益于人类的东西。”这表明他 A. 强调人独立的理性思考 B. 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C. 思想中含有进化论成分 D. 强调以科学调查方式研究人类社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人生最终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能根据其思考和追求而取得最有益…”可知亚里士多德强调人要具备善于思考,运用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故A项符合题意。B项,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进化论无关,排除。D项,科学调查方式为近代科学研究思维,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 16. 15世纪,意大利的剧作家阿尔贝蒂说:“神也和人一样鄙视穷光蛋”,“不要藐视财富,而要防止贪婪。物质丰富之后,我们就会生活得愉快、自由”。此观点 A. 反映了禁欲主义思想 B. 表明了反神学的态度 C. 蕴含了人文主义精神 D. 批评了拜金主义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15世纪”“神也和人一样鄙视穷光蛋”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发生在文艺复兴时期,材料没有涉及禁欲主义和反神学,而是认为神和人都是一样的,排除AB ;由材料“不要藐视财富,而要防止贪婪.物质丰富之后,我们就会生活得愉快、自由”可知,材料并没有民主自由思想,而是蕴含着人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这就具有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故排除D,C正确。 17.16世纪,一些教师和教育思想家发表“新教育”的论著。主张教育所要培养的主要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而是政治、文艺、商业等方面的活动家和冒险家,他们力主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的新人。这反映出 A. 教育摆脱了天主教束缚 B. 启蒙思想推动教育改革 C. 人文主义影响教育理念 D. 宗教改革思想深入人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中体现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新教育”以“人”为中心,“主要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力主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的新人”,重视现世生活,体现了反封建、反神学的人文主义精神。故C项正确;16世纪的欧洲教育并没有摆脱天主教束缚,材料也不能证明这一点,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开展于17-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强调是宗教改革,只是涉及到教育的问题,故D项错误。 18.普朗克礼聘尚是一介书生的爱因斯坦,并称其为“当代哥白尼”。爱因斯坦因此对普朗克执弟子礼。纳粹横行期间,普朗克与大多数德国知识分子一样,对纳粹暴行保持沉默。对此,爱因斯坦表示永不原谅,从此再未与普朗克进行联系。这说明了爱因斯坦 A. 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 B. 坚持真理至上的科学精神 C. 疾恶如仇的鲜明性格 D. 科学研究繁忙,无暇顾及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爱因斯坦由对普朗克执弟子礼到爱因斯坦表示永不原谅,从此再未与普朗克进行联系,说明爱因斯坦反对普朗克对纳粹暴行保持沉默态度,体现了爱因斯坦尊重普朗克,但是更勇于追求真理的思想,故B项正确。A项,题干体现了爱因斯坦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但不能说明爱因斯坦“再未与普朗克进行联系”的原因,排除。C 项,题干反映了爱因斯坦对真理的追求,与其本人性格无关,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爱因斯坦因工作原因而“再未与普朗克进行联系”,排除。 19.海涅把马丁·路德称为“一个由天意选中出来粉碎罗马霸权的贫苦修道士”,其主要理由应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A. 消除了西方社会的宗教信仰 B. 推翻了教皇的精神统治 C. 使人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D. 全面更新了基督教教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中把马丁·路德称为“一个由天意选中出来粉碎罗马霸权的贫苦修道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贴出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提倡虔诚信仰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破除了教会的精神独裁,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故C项正确。马丁·路德推行的宗教改革并没有让人们不信仰宗教,只是强调信仰的自主权,故A项错误。马丁·路德推行的宗教改革打击了教皇的精神独裁,并没有推翻,故B项错误;马丁·路德推行的宗教改革对原有天主教的教义作了修改,但并不是全面的修改,故D项错误。 20.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宇宙的法则,这个法则支配了整个宇宙,也支配了最微小的物体。由此类推,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为人们所发现。据此可知 A. 近代自然科学成就推动启蒙运动的发展 B. 理性主义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C. 牛顿经典力学支配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 D. 牛顿的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中同样适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由此类推,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为人们所发现。”结合所学可知,牛顿力学促进近代社会科学的发展,推动理性主义产生,为启蒙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故A项符合题意。B项,理性主义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内容,此时启蒙运动尚未兴起,排除。C 项,牛顿经典力学并非应用于“微观世界”,排除。材料“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为人们所发现”强调人类社会法则可通过运用理性发现,并非将牛顿的自然法则适用人类社会,故排除D项。 21.卢梭赞同国家的建立与利益有关,但他在《社会契约论》中谈道:“我将努力把权力所许可的和利益所要求的结合在一起,以便使正义与功利二者不致有所分歧。”对材料中卢梭的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 B. 国家是为人的实际利益而产生 C. 人的利益要合乎正义 D. 社会契约思想与以往截然不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权力所许可的和利益所要求的结合在一起,以便使正义与功利二者不致有所分歧”可知卢梭认为国家权力由公民掌握的同时应符合人民的实际利益,使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利益而不致于出现政治分歧,故B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强调国家权力与人民利益的结合,并未强调国家利益的至高性,排除。C项,材料未强调人的利益的正义性与否,排除。D项,材料旨在体现国家主权应由公民掌握且要符合人民利益,是对社会契约思想的完善,故排除。 22.“一种对社会现状强烈不满、强调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下列属于这一思潮的文学作品是 A. 《百年孤独》 B. 《人间喜剧》 C. 《等待戈多》 D. 《唐璜》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社会现状强烈不满、强调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属于浪漫主义思潮,《唐璜》将文学各种体裁融于一体,在现实主义的广阔画面中,浸透着浪漫主义激情,赋予丰富的想象,故D项符合题意。A项,《百年孤独》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排除。B项,《人间喜剧》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排除。C项,《等待戈多》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排除。 23.19世纪英美文坛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诞生了一批描写女性的文学作品,如《苔丝》、《红字》、《名利场》、《简·爱》等,在这些作品中体现出女性要经济独立、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及同男性建立平等的婚姻关系等思想。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革命的发 B. 自由主义思想的兴起 C. 启蒙运动的兴起 D. 女权主义意识的兴起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也使用大量的女工,女性在经济上也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要求经济独立,也要求提高自己的地位,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世纪以前自由主义思想已经兴起,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启蒙运动是在17到18世纪,选项C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19世纪以前女权主义意识已经兴起,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4.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中写道:“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这主要说明牛顿革命 A. 激发了法国人极富玄想的探索精神 B. 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C. 确立了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 D. 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意义。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17世纪末的牛顿的经典力学成为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对自然现象运动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动摇了宗教神学思想,为理性主义兴起奠定了科学基础,对科学界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故选C。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对法国大革命起到思想动员作用,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均发生在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之前,故BD两项错误。 25.达尔文发表的《物种起源》,这是向上帝创造万物论的宣战书,它像一把利剑刺向上帝的心脏,又如一颗重型炮弹,打向了被宗教神学长期盘剿的顽固堡垒。据此可知,生物进化论 A. 改变了人们的宗教信仰 B. 揭开了反对封建神学的序幕 C. 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D. 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兴起 【答案】C 【解析】 根据“这是向上帝创造万物论的宣战书”“打向了被宗教神学长期盘剿的顽固堡垒”,可知《物种起源》打破了宗教神学的思想束缚,解放了思想,故C正确;《物种起源》发表并没有改变人们的宗教信仰,人们仍然信仰上帝,A错误;早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就反对封建神学,B项中“揭开了”错误,排除B;早在16、17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就已经开展了,《物种起源》发表在1859年,D错误。 26.他们遵循的原则:从你周围的一切掉转目光,朝向你的内心王国吧,这是哲学向他的信徒们道出的第一个要求。你身外之物没什么重要的,你本身是唯一的问题,他们进一步发展了对梦境的探索,梦境既有现实生活的折射内容,也有而且大量是非理性的精神表现。下列关于该文学流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19世纪工业革命直接催生的产物 B. 注重细节描写,批与社会现实 C. 惯用幻想和想象,体现理想主义追求 D. 反传统,表达个人的精神创伤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朝向你的内心王国”“进一步发展了对梦境的探索,梦境既有现实生活的折射内容,也有而且大量是非理性的精神表现。”反映该文学流派强调作者的主观感受,追求人的理想境界,结合所学可知,浪漫主义文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情感世界,强调主观性。“惯用幻想和想象,体现理想主义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思潮的特点,故C项正确。A项,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故浪漫主义文学并非19世纪工业革命直接催生的产物,排除。B项,注重细节描写,批与社会现实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排除。D项,反传统,表达个人的精神创伤反映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故排除。 27.有学者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材料反映作者 A. 认为“中体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B. 认为“中体西用”可挽救民族危机 C. 强调“中体西用”以维护封建制度 D. 认为“中体西用”具有一定必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封建思想浓厚,采用“中体西用”方为实现学习西方、变革中国最有可能的方法,故“中体西用”的提出是当时条件下的一种必要,D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未提及“中体西用”的局限性,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中体西用”思想并未成功挽救中国民族危机,故排除。D项,材料意在强调“中体”是“西用”得以提出的前提,未体现作者维护封建制度的主张,排除。 28.鸦片战争后, 梁廷枏先后作《海国四说》《瀛寰志略》,于“英吉利国”的“巴里满”(议会),“米利坚合众国”的“议事阁”更多记述详备,注目大半俱在“视听自民”和“聚众公议”。材料反映了 A. 作者对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不满 B. 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层次 C. 作者对西方民主制度有初步涉及 D. 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巴里满”(议会),“米利坚合众国”的“议事阁”更多记述详备,注目大半俱在“视听自民”和“聚众公议”可知梁廷枏对西方民主制度形式上已有所关注,但仅停留在民意公议层面,但还未真正涉及西方民主制度的内涵,故C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无法体现作者反对清朝专制体制,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此时向西方学习停留在器物层面,故排除。D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此时民族资产阶级尚未产生,故排除。 29.1876年,李鸿章在会见日驻清特命全权公使森有礼时说:“阁下赞赏模仿欧风,废弃旧来服制,犹如将自国的独立委身于欧洲的制度,岂不是遭人唾弃,羞耻之事?”这表明李鸿章 A. 强调了中体西用 B. 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强意识 C. 反对向西方学习 D. 仍未摆脱传统文化的羁绊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废弃旧来服制,犹如将自国的独立委身于欧洲的制度,岂不是遭人唾弃,羞耻之事” 可知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反对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认为学习西方制度是“羞耻之事”,这说明李鸿章仍未摆脱传统文化的羁绊,故D项正确。A项,“中体西用”思想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项,材料中李鸿章的态度反映了传统华夷观念,并非民族自强意识,排除。C项,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反对学习西方制度,故排除。 30.梁启超、唐才常等在要求学生“熟读《噩梦》《明夷待访录》《日知录》等书”之后,与学生共同研习时“发挥民主民权之说而引申其绪,以启发思想”。这一做法意在 A. 革除传统儒学教育的弊端 B. 弘扬明末清初的民权思想 C. 增强学生的政治民主认知 D. 培养学生的民主革命精神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897年”“时务学堂”“发挥民主民权之说”“以启发思想’’。由所学知识可知,时务学堂由维新派创办;梁启超等为维新派代表,其借用黄宗羲、顾炎武等著作,研讨他们思想中的民权民主内容,是为了培养学生关心时局的意识、宣传维新思想,为维新变法服务,增强国人的政治民主认知,因此选C。A、B均不是其主要目的,梁启超等不是革命派,因此D错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唐才常 31.陈独秀认为:“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世界上绝没有“空间上人人必由之道,时间上万代不易之宗”。陈独秀意在 A. 为新思想发展开辟道路 B. 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C. 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D. 说明中外思想的相通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可知宇宙的真理就是包罗万象,日新月异,保守停滞是行不通的;由材料“空间上人人必由之道,时间上万代不易之宗”可知世界上没有人人适用、万世不变的道理,一切事物都处于变化发展之中;故可知陈独秀提倡人要具有改革思想,为此提倡改革旧文化,学习西方“民主”、“科学”的精神,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道路,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陈独秀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而是强调为新思想发展开辟道路,排除B。陈独秀不是维新变法的领袖,不是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中外思想的相通性,而是强调为新思想发展开辟道路,排除D。 32.“这条道路最初虽然表现为失败后的退却,然而它包含着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因此,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毛泽东是第一个代表这种自觉选择的人。”在开辟“这条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首先提出 A.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C. 人民民主专政学说 D. 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表现为失败后的退却”“ 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毛泽东是第一个代表这种自觉选择的人”结合所学可知,城市革命道路的失败后,中国革命重心转向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正式形成,故A项正确。B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出于延安时期,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排除。C项,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科学概念,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此时中国尚未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故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自古即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以至从中央到地方均有专人掌管教化。士人希望统治者贯彻儒家“民惟邦本”的理念,做到轻徭薄赋、使民以时、爱惜民力,为民请命成为优秀士人的重要任务。早在先秦,儒家便提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原则,主张“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中国古代士人的社会批判不少是直接正面地向君主提出的……概言之,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准则的自觉维护者,中国古代优秀士人从未放弃社会批判的责任。 ——摘编自张锡勤《论中国古代士人的使命感》 材料二 ……对道德重建进行了思考与探索。康有为在《论语注》中提出了“德贵曰新”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变革要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在《释“革”》等文中又提出了“新道德”、“道德革命”的主张,批评“今世士大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严复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启蒙三民主义,“新民德”的立意即在进行道德重建、道统重构。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号召冲决“三纲五常”的网罗,成为近代史上首位激烈挑战传统道德的思想家,又致力于重建新仁学体系,重建新时代的道德准则。革命派也提出了“道德革命”、“三纲革命”、“家庭革命”等口号。 摘编自命祖华《清末新型知识群体: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及其原因。 【答案】(1)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重视道德教化;强调民本,为民请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变化:挑战传统道德规范,提出重建新道德体系;重视借鉴西方文化中的道德资源;民族意识增强。 原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文化传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解析】 【详解】(1)根据“士人希望统治者贯彻儒家“民惟邦本”的理念,做到轻徭薄赋、使民以时、爱惜民力,为民请命成为优秀士人的重要任务”、“中国古代优秀士人从未放弃社会批判的责任”可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重视道德教化,提出以民为本,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根据“对道德重建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末知识分子挑战了传统的道德规范,提出重建道德体系,并借鉴了西方的道德思想,民族意识增强。根据“主张价值观念变革要适应时代潮流”并结合所学可知导致出现这样变化的原因主要是近代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严重,加之西方文化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促成了这样的变化。 【点睛】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到清末时民族危机严重,传统儒家思想解决不了当时的现实问题,成为知识分子思想变化的主要原因。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保持着一种共同点,他们都是人文主义发展的产物,都强调个人的领悟能力,然而宗教改革却似乎更像是对文艺复兴中的希腊化和异教文化的反动,文艺复兴强调古典文化的价值,以人为中心;而宗教改革从《圣经》中继承的遗产则要求他们反对异教文化对基督教的渗透,强调神的伟大。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揭露了宗教的腐败,但是艺术家们的创作需要来自教会的各种支持,因此难免抱着与教会和解的态度,正如米开朗琪罗的艺术天才得到了教皇的支持一样。而宗教改革则进一步将文艺复兴从中世纪特征中剥离出来。 材料二 赵林教授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他认为:在15~16世纪,南部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而北部欧洲则在进行宗教改革,到17世纪,这两场运动都接近尾声,虽然两场运动的矛头都对准中世纪堕落、腐败的罗马天主教会,但是历史结果却大相径庭:那些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荷兰、德国、北欧诸国以及美国等。宗教改革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氛围,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而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意大利人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反而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与罗马天主教会成了一丘之貉。 ——《试论宗教改革对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意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赵林认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的主要理由。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对欧洲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答案】(1)不同:文艺复兴宣传希腊文化和异教文化,宗教改革则反对异教文化;文艺复兴强调以人为中心,宗教改革强调神的伟大;文艺复兴与原基督教会仍有联系,宗教改革则要摆脱原基督教会的控制。 (2)理由: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甚至还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 (3)影响: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下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解析】 试题分析:(1)注意解读材料信息,从“宗教改革却似乎更像是对文艺复兴中的希腊化和异教文化的反动”、 “文艺复兴强调古典文化的价值,以人为中心;而宗教改革从圣经中继承的遗产则要求他们反对异教文化对基督教的渗透,强调神的伟大”“文艺复兴……难免抱着与教会和解的态度”“宗教改革则进一步将文艺复兴从中世纪特征中剥离出来”等分析信息,并综合回答。 (2)注意解读材料信息,从“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如英国、荷兰、德国、北欧诸国以及美国等”“宗教改革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氛围,客观上为西方的 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而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意大 利人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反而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等分析信息,并综合回答。 (3)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宗教改革影响,从促进思想解放和摆脱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角度分析概括即可。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下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比较 【名师点睛】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同 原因 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和资产阶级建立自己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要求 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本质 都是资产阶级的反封建运动,从思想内容上看,都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作用 都起了思想解放作用,打击了天主教的神学统治 异 时代背景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资产阶级形成(新兴)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场手工业大发展,资产阶级壮大 兴起 发展 兴起于意大利,后扩展到西欧 起源于英国,以法国为中心,波及欧洲,影响全世界。 斗争矛头 封建教会 封建制度 活动范围 主要在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方面取得成就 在政治、经济、哲学、科学等多方面成绩显著 斗争武器 人文主义 理性主义 斗争形式 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 抛弃宗教外衣 影响 这场思想解放运动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流派的发展清除了思想障碍;同时也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爆发 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说中国“在文学上他们是成人,在科学上他们是儿童”。这个科学的儿童在人生之初,也有基本的科技经验与积累,但它们的实用性、整体性和直观经验性,决定了它们只能停留于初级阶段,永远没有科学意义上的突破。比如:中国的罗盘,西方人用来探险,中国人则更多的用来测风水选坟茔;中国的火药,西方人用来制造火器,中国人则过多的用来放鞭炮、点烟花;对于数学,西方人为数学而数学,中国人则更多地用来丈量土地、测量收成;对于天文学,西方人是为了发现上帝造人的方法,而中国人是为了种地和占卜。 ——摘编自端木赐香《那一次我们挨打了: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全景解读》 围绕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 论题:中国缺乏产生近代科技的土壤。 阐述:政治上的封建专制束缚了科技进步,科举制忽视实际应用学问: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和推广;自然经济占主导,限制了生产力的提高;思想上,清朝大兴文字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外交上推行闭关锁国,严格限制了对外交往。 【示例2】: 论题: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阐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以上“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论题,该论题必须明确;其次,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对该论题进行阐述,需要史论结合。如,由材料信息“ 这个科学的儿童在人生之初,也有基本的科技经验与积累,但它们的实用性、整体性和直观经验性,决定了它们只能停留于初级阶段,永远没有科学意义上的突破”归纳出“中国缺乏产生近代科学的土壤”,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外交角度论述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