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江苏省东台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东台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 一 历 史(含答案) 第Ⅰ部分 选择题(76分) 一、选择题:(共38题,每小题2分,计7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西周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世代为官 B.血缘维系 C.贵族分封 D.中央集权 2.“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这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选拔德才兼备之人 B.扩大疆域 C.团结功臣贵族 D.巩固周王室统治 3.“清明时节雨纷纷,行人路上欲断魂。”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节日的出现体现了 A.宗法影响 B.皇权至上 C.宗教色彩 D.政治秩序 4.《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材料描述的分封主体是 A.功臣 B.王族 C.有才能的人 D.先代贵族 5.传说:“董永,西汉时出生在东台市西溪镇董家舍。少年丧母,与父亲董公相依为命。他常用小车推着多病的父亲到田头树荫下,边做农活边照应董公。后来,董公病故,董永因家中贫困,无钱安葬父亲,于是就到西溪镇上曹财主家卖身为奴,得钱葬父。”如果他生在汉武帝以后的汉代,他有可能被推举做官,主要是因为当时 A.选官注重道德品行 B.董永才能出众 C.解决王国问题的需要 D.选官制度公平公正 6.《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日:‘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秦始皇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建立保密制度 B.震慑谋反之徒 C.维护皇帝权威 D.削弱丞相权力 7.在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一座古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据考证这是墓主准备上报给秦始皇的有关当朝官员的监察报告。据此推断,该墓主人生前可能任职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8.唐代吴兢所撰《贞观政要·论封建》记载:“贞观十一年,太宗以周(朝)封子弟,八百余年,秦(朝)罢诸侯,二世而灭……封建亲贤,当是子孙长久之道”,对这则史料评述正确的是 A.唐太宗认为实行分封制是西周统治长久的原因之一 B.唐太宗认为秦帝王暴政是秦亡的重要原因 C.唐太宗对实行分封制持批评态度 D.唐太宗所论“封建”指的是郡县制度 9.从社会历史看,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而唐以后的历史则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选举社会”。这“世袭社会”是指 A.分封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度 D.科举制度 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选择其他官员参加议政,名号为“参议朝政”、“参议得失”等。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同为宰相之列。这表明 A.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 B.皇权受到较大挑战 C.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 D.唐朝时官僚制度不成熟 11.有学者认为:中国政治模式在近代之前是最“平民化”的,一方面它表现在至宋代基本上淘汰了世袭封建贵族阶层,另一方面则体现在那些替皇权秩序服务的新兴精英阶层大都来自“草根”一族。“平民化”之所以出现主要得益于哪一制度的推行 A.察举制 B.世卿世禄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2.北宋宋江起义,震动天下。皇帝派遣高俅带领军队前往镇压。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这一事务的是 A.三司使 B.参知政事 C.枢密院 D.门下省 13.“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A.内阁制度 B.宰相制度 C.宦官集团 D.胡惟庸集团 14.中国古代有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顾问和秘书,整体上其权力来自于皇帝的信任程度,并不正式。属于这类官员的是 A.秦朝御史大夫 B.唐朝六部官员 C.宋代参知政事 D.明代内阁大臣 15.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A.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B.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C.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16.下列史料记载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清朝设立军机处根本目的的是 A.“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D.“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17.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A.英国的船坚炮利 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中国的闭关锁国 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18.右图是一张清末上海会审公廨(根据上海道台和英美等领事的商订,在英美租界设立了会审公廨)审案情形的照片,这一情形集中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一方面的主权遭到了侵犯 A.领土主权 B.关税主权 C.贸易主权 D.司法主权 19.《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具有里程碑的重大历史事件。五口通商是其重要内容,下列城市不属于五口通商城市的是 A.广州 B.厦门 C.南京 D.上海 20.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独立自主 C.中国外交逐步走向近代化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1.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屡次入侵北京,无恶不作。第二次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2.19世纪末,中日双方在辽东半岛附近的黄海发生了一次大海战。下面关于此次黄海海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邓世昌等爱国将士英勇斗争 B. 战后中方丧失海战主动权 C.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D. 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 23.“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4.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而不是通常所说的8年。该观点重在 A.揭露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罪恶 B.肯定国民政府抗战的重要贡献 C.突出华北人民抗战的历史地位 D.强调中国局部抗战的重大意义 25.日记是记录历史事件的有力证据。一位日本兵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不清楚为什么杀掉这么多的俘虏。但是总觉得太不人道,太残酷了。……七千人的生命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位当事人的回忆最可能指证的历史是 A.日军攻陷上海 B.日军实施细菌战 C.日军屠城南京 D.日军占领台儿庄 26.民国二十六年8月至11月,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进行了一次大会战。打破其迅速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忱。此次会战指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27.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与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推动国共合作,争取抗战胜利 C.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新中国 D.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28.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五十年以来最大之国耻与余个人历年所受之逼迫与侮辱,至此自可湔雪净尽。”日记所反映的事件是 A.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成立 B.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C.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 D.中国获得民族独立 29. “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 B.找寻到了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 C.成为太平天国挽救危机的新方案 D.反映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愿望 30.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这场运动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B.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D.建立了民主政权 31.为实现社会的转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作出了不懈探索。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近代社会转型趋势的是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D.“凡有仿造外国火车、轮船、器皿者,给予专利鼓励” 32.1911年,莫里森在《泰晤士报》上发表专电:“北京被革命爆发和军队叛乱的消息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清朝危在旦夕,满朝文武,忧心如焚。”莫里森报道的事件 A.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B.成为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 C.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规定是 A.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实行总统制 D.实行责任内阁制 34.“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至今仍有一线之良知、半腔热血存焉否乎?如有存也,请父告其子,姊告其妹……毋忘此国耻纪念日”。这集中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哪种精神 A.科学 B.自由 C.民主 D.爱国 35.“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誓起到处皆闻殷殷雷。”——董必武题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对联中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哪次会议有关 A.中共一大 B.国民党一大 C.中共二大 D.八七会议 36.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中国出现了工人运动的高潮,罢工斗争达100次以上,参加人数达30万人以上。促成这个高潮的直接原因是 A.俄国十月革命波及中国 B.中共一大确定以领导工运为中心工作 C.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 D.五四运动的推动 37.下图所示的历史歌曲唱出了一个时代的革命奋斗目标。这场革命之所以蓬勃兴起,主要是因为 A.南昌起义的成功发动 B.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C.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D.国共组建革命统一战线 38.历史上的标语口号浓缩地表现着不同时代的内容和特征,下列标语口号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 ②“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④③①② 第Ⅱ卷 非选择题(24分) 二、材料解析题:(共1小题, 12分) 39.(12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古代中国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疆域图 材料二(秦始皇)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元朝疆域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实行的这一政治制度反映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哪些特点?(2分) (2)材料二中所说秦始皇推行的一种新制度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推行对中国最深远的影响是什么?秦始皇为巩固统治还推行了哪些政治制度?(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江苏当时主要属于哪两个行政区划?当时中书省和宣政院分别直接管理什么地区?(4分)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 三、问答题: (共1题,12分。) 40.(12分)19世纪末和20世纪30、40年代,日本两次大举侵略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说出甲午中日战争的起止时间。《马关条约》的签订体现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和资本输出的要求,各指什么条款?(4分) (2)20世纪30、40年代的日本侵华战争分为两个大的时期,这两个时期开始的时间和标志各是什么?列出课本上提及的第二个大的时期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在防御和相持阶段两次重大军事斗争。(6分) (3)面对日本这两次侵略战争,中国都进行了抵抗,但结果一败一成。请分别说明一败一成的根本原因各是什么?(2分)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A B A C B A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B D A D B D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C D D C A B C A C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答案 D C D D A B D B 二、材料解析题:(共1题, 12分) 39.(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或答没有实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2分) (2)郡县制,推动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4分) (3)江苏主要属于江浙行省和河南江北行省;中书省直接管理首都周围地区(腹里),宣政院管理西藏等地区。(4分) (4)中央权力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只答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得1 分)(2分) 三、问答题: (共1题,12分。) 40.(1)1894-1895年。(2分) 瓜分中国: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等(答到辽东半岛、台湾即可); 资本输出: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2分) (2)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4分) 防御阶段,平型关大捷;相持阶段,百团大战。(2分)(答案顺序不能乱,或者要对应) (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腐败无能;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实行全民族抗战(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或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也可)。(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