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十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十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学案

专题十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 线索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基础。“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肆意践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和完善各项政治制度、实行依法治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线索二 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实现祖国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也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 线索三 现代中国的外交成就 新中国的外交可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奠基、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突破和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和突出成就。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参加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新时期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实行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并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开展新型区域合作。‎ 考点一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知识回扣 时期 发展历程 民主法制 的确立 ‎(1949—‎ ‎1956年)‎ ‎ (1)前提条件——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 (2)奠基确立——三大政治制度的形成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发展 ‎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 民主法制 的破坏 ‎(1966—‎ ‎1976年)‎ ‎ “文化大革命”使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 民主法制 的健全 ‎(1978年 至今)‎ ‎ 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法制建设 ‎ ①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平反冤假错案 ‎ ②政治体制改革: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 ‎ ③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国。加强立法工作,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法律,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深化拓展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异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资产阶级代议制 不同点 经济基础 ‎ 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 ‎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 行使权力 的主体 ‎ 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对人民负责,权力主体是全体人民 ‎ 资产阶级 活动原则 ‎ 民主集中制 ‎ 三权分立制 主要权 力机构 ‎ 立法机关,除受人民监督外,不受任何国家机关制约,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 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互相制约,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利益 阶级本质 ‎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 ‎ 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政党活 动方式 ‎ 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方式 相同点 ‎ 两者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间接民主 ‎2.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可概括为:‎ ‎(1)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主法制的阶级性决定了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置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之下。‎ ‎(2)民主法制建设要突出重点,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服务。‎ ‎(3)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必须要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民主法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抓好立法、司法、普法、执法与守法的每一环节,同时把民主法制建设与制度建设、人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5)立足中国国情,批判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制经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小题验知 ‎1.新中国成立初期,年画和宣传画的创作,往往具有比较明显的政治意义。右图绘制于1953年,该宣传画反映的主题是 (  )‎ ‎                  ‎ A.农民参加民主选举 B.志愿军从朝鲜凯旋 C.群众投身工业化建设 D.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 ‎2.学者俞可平曾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文明建设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搭建了基本的框架,属于“民主存量”,而后期的发展则属于“民主增量”。据此推断这一“增量”包括 (  )‎ A.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B.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3.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此规定意在 (  )‎ A.强调宪法和法律的重要性 B.重申公民政治权利 C.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D.总结民主建设经验 考点二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与实践 ‎■知识回扣 阶段特征 发展历程 理论提出 ‎ “一国两制”构想 ‎ ①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 ②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一国两制”构想 ‎ ③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提供宪法保证,“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成功实践 ‎ 香港、澳门回归:首先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理论,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关系发展 ‎ 两岸和平交流 ‎ ①1992年年底“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了“九二共识”‎ ‎ ②1993年在新加坡实现了“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交流从民间交流升级为政府授权机构层面的交流 ‎ ③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到大陆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有力地遏制了“台独”的嚣张气焰 ‎ ④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两岸关系揭开了和平发展的新篇章 ‎■深化拓展 ‎“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 ‎(1)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一国两制”既体现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尊重港澳台地区人民习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有利于保持这些地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人民安居乐业。‎ ‎(3)“一国两制”的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创造了中国特色国家结构新形式,突破了在一个国家内只能允许一种社会制度及其相应政权组织形式存在的观点,实现了一个国家内部两种制度的和平共处。‎ ‎(4)它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 ‎■小题验知 ‎1.20世纪60年代中期,蒋介石曾责问日本右翼元老石井道:日本豢养“台独”,还允许他们成立临时政府,不是欺人太甚嘛!之后,他指示台湾当局相关负责人和媒体发表谈话或刊发文章,揭露和谴责日本政府及其右翼政客支持“台独”、制造“两个中国”之行径。这说明蒋介石 (  )‎ ‎                  ‎ A.力主推动第三次国共合作 B.承认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C.改变了对大陆的敌视政策 D.秉持一个中国的立场 ‎2.习近平同志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该讲话 (  )‎ A.丰富了“一国两制”内涵 B.重申了和平统一的方针 C.强调了武力统一的必要性 D.消除了“台独”势力的干扰 ‎3.1982年7月,蒋经国在悼念蒋介石的文章中写道:“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他还表示“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这表明 (  )‎ A.海峡两岸开始结束军事对峙状态 B.闽台交流增进了民族情感 C.蒋经国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 D.台湾当局认可“一国两制”‎ 考点三 现代中国的外交历程与成就 ‎■知识回扣 时期 国内外形势 外交政策 外交成就 新中国 成立 初期 ‎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亚非国家独立;美国敌视、孤立中国 ‎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确定了“一边倒”等方针 ‎ 同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万隆会议 ‎20世纪 ‎70年代 ‎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第三世界的崛起;美苏争霸的形势 ‎ 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的改善 改革开 放以来 ‎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两极格局解体;国内现代化建设需要 ‎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不结盟政策;对外开放 ‎ 开展多边外交,积极推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认识 ‎ 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和国际形势影响着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政策日渐成熟 ‎■深化拓展 ‎1.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1)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诉诸武力,不干涉他国内政,反对任何国家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 ‎(3)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5)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 ‎2.影响国家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 ‎(1)根本原因:国家和民族利益,国家政权是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外交政策制定的首要目的和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 ‎(2)上层建筑即国家政权的性质,特别是阶级属性(意识形态)。‎ ‎(3)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 ‎(4)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即国际形势的变化。‎ ‎■小题验知 ‎1.1954年10月,在会见日本议员访华团时,周恩来即明确提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反映了中国 (  )‎ ‎                  ‎ A.从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转变 B.延续了革命年代的思维方式 C.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 D.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美国国务院研究认为:美国有必要支持中国,以防止中国被苏联摧毁,致苏联坐大,从而不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这表明当时 (  )‎ A.中美关系改善迎来有利时机 B.中美两国国家利益趋于一致 C.美国改变对华“孤立”政策 D.在美苏对抗中,美国处于劣势 ‎3.2018年6月9日,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召开。习近平同志指出:17年来,上海合作组织走过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构建起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这一创新 (  )‎ A.推动了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B.构建了结盟而不对抗的新型国家关系 C.有利于欧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D.反映多极化格局下全球治理的新思路 ‎■真题研析 考向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2018·全国卷Ⅲ·30 ‎ ‎1[2018·全国卷Ⅲ]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试答]    ‎ 考查角度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法制建设 考查方式 ‎ 以中共八大报告内容节选为材料,通过获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认识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的关系 素养体现 ‎ 法制建设与社会矛盾的关系,体现了对唯物史观素养的考查;同时,也体现了法制的价值导向 考向二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2016·全国卷Ⅰ·31 ‎ ‎2[2016·全国卷Ⅰ]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试答]    ‎ 考查角度 ‎ 20世纪6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中苏关系恶化 命题特点 ‎ 以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比重的变化,来考查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问题 素养体现 ‎ 本题涉及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的联系,体现了对唯物史观的考查 ‎■模拟题组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农村进行了“谁养活了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教育等。同时,也注意将大张旗鼓地宣传与深入细致的工作相结合。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 ‎                  ‎ A.迅速提高群众参政能力 B.增强人民当家作主意识 C.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构变化。这一变化表明 (  )‎ 时间 结构 ‎1954年 序言 总纲 国家机构 公民的基本 权利和义务 国旗、国 徽、首都 ‎1982年 序言 总纲 公民的基本 权利和义务 国家机构 国旗、国 徽、首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 D.社会主义法制完善 ‎3.1979年7月1日,中美签订贸易关系协定。1990年年底,美国在各国来华投资中居首位。1991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增长到142亿美元,比1979年增长近5倍。1978年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国成为日本对外投资的重要市场。1988年,日本在中国投资兴办三资企业共654家,协议总额21.94亿美元。这表明 (  )‎ A.外交政策的调整有利于经济建设 B.中国外交全面非意识形态化 C.美国、日本资本的新一轮扩张 D.中国的发展严重依赖于外国 ‎4.下表为新时期中国重大外交事件(部分)。表格材料主要反映了新时期中国 (  )‎ 时间 事件 ‎1980年 ‎ 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恢复在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席位 ‎1988年 ‎ 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 ‎1996年 ‎ 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2001年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积极参与多种区域性合作组织的活动 D.坚持实施结伴不结盟政策 主题14 中共党史 ‎■主题串讲 一、中共党史上的重要会议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上海)‎ ‎(1)内容:确立党的名称;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确定陈独秀为总书记。‎ ‎(2)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中共二大(1922年7月、上海)‎ ‎(1)内容 制定党的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意义: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中共三大(1923年6月、广州)‎ ‎(1)内容: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 ‎(2)局限:没有提出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4.八七会议(1927年、汉口)‎ ‎(1)内容: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提出:“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 ‎(2)意义:为当时中共指明了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5.遵义会议(1935年、遵义)‎ ‎(1)内容:肯定毛泽东的正确指挥;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2)意义: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瓦窑堡会议(1935年、河北瓦窑堡)‎ 内容: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7.洛川会议(1937年、陕西洛川)‎ 内容:确立全面抗战路线。‎ ‎8.中共七大(1945年、延安)‎ ‎(1)背景:1945年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2)内容 大会提出了党的任务: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3)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做了重要准备。‎ ‎9.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 内容:(1)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2)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途径;(3)必须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4)全会批准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 ‎10.中共八大(1956年9月、北京)‎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2)内容 ‎①主要矛盾: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尽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③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3)意义:良好的开端 ‎1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年底,北京)‎ ‎(1)内容: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意义:①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②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始,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时期。‎ ‎12.中共十二大(1982年)‎ 内容: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13.中共十三大(1987年)‎ 内容:①论述邓小平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三步走的战略;②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4.中共十四大(1992年)‎ 内容:①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②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15.中共十五大(1997年)和中共十六大(2002年)‎ 内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别被写进党章。‎ 二、中共党史上的四次统一战线 ‎1.革命统一战线 中共从“二七”惨案中吸取教训: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革命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以新三民主义为共同纲领。‎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共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这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其根本任务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争取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3.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胜利后,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领导国统区民主运动,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合作,形成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它是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中共同各民主党派并肩战斗,与国民党独裁集团完全决裂。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4.爱国统一战线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中共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统一战线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其任务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而奋斗。‎ 三、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1.从中国的国情认识到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 ‎(1)中共一大:实现共产主义。‎ ‎(2)中共二大: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从工人运动失败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1)1923年“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要联合其他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才能战胜敌人。‎ ‎(2)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3.从国民革命失败认识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1)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领导权,导致国民革命失败。‎ ‎(2)惨痛的失败使共产党认识到要取得胜利,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要有自己的武装。‎ ‎4.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一条正确革命道路 在革命斗争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 ‎5.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 在长征中的遵义会议上,没有共产国际的参与,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组织、路线问题,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6.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国共两党曾两次合作,特别是第二次合作,更表现出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理智和成熟。‎ 四、中共各个时期的路线 ‎1.土地革命路线 毛泽东在井冈山根据地从1928年起就对此问题进行探索,到1930年确定了土地革命路线,这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全面抗战路线(洛川会议)‎ 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3.过渡时期总路线 ‎(1)实现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实现“一化三改”,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 ‎4.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5.党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政治路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党的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决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中共十三大上,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被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综合突破 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陈诚被任命为湖北省政府主席后,便领导了以“减租”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改革。1941年4月制定《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具体内容包括:“农民佃租定为正产物总收获量千分之三百七十五,即由总收获量先提二成五归佃,所余七成五由主、佃对分……实施减租后,地主不得因减租而撤佃……按年分区推行,其分区推行次序及办竣期限,由省府以命令规定之,期于五年内,次第完成。”这种土地改革总的说来,效果甚微,“减租政令不免有遭受破坏的地方”,主要有:地主“将一部分田亩匿不陈报,以图抵补减租损失者”;“佃户在地主积威之下,仍多方维持地主利益,不敢有所短失者”;地主“往往假词威吓,使佃户 不敢依照规定减租”。“以上情形,均可见地主势力之大,竟可迫使无知乡农自动地放弃其应得的权益”。经过这段“减租”的实践,陈诚自己也承认:“所可痛心者,就是在‘做’字上太差劲。”更重要的,陈诚的“减租”改革并没有得到国民党上层的支持。整个改革,并没有国民党的中央文件加以肯定,都是湖北省的行为,结果收效不大。‎ ‎——《中共党史研究》‎ 材料二 针对土地问题,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是农民。忘记了农民,就没有中国的民主革命;没有中国的民主革命,也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没有一切革命。”在民主革命时期,正确的土地政策经验主要是:广泛发动群众,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这是打破几千年封建土地制度的基本措施;将农民的乡土和族群意识纳入阶级意识的体系中去,使农村的土地改革成为阶级斗争的主要组成部分;无偿没收地主土地。这些土地政策,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也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摘自《向毛主席学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陈诚土地改革收效不大的原因。(13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有何不同?(12分)‎ ‎■探究突破 练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内容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一些论述。‎ 时间 内容 ‎1920年 ‎ 由于多次的交谈,一些当时的马列主义者,更加明白了苏俄和苏共的情况,得到了一致的结论:“走俄国人的路”‎ ‎1928年 ‎ 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1928年 ‎ 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 ‎1956年 ‎ 适当调整和平衡工业与农业两大产业、重工业与轻工业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坚持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82年 ‎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据张宪文等主编《中华民国史》、张岂之主编 ‎《中国历史》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中国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专题十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 专题突破 考点吃透 考点一 ‎【小题验知】‎ ‎1.A [解析]通过宣传画和时间“1953年”可以推知,这幅宣传画的主题为群众参加民主选举,为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做准备,故选A项;“志愿军从朝鲜凯旋”与宣传画主题不符,排除B项;工业化建设与材料主题无关,排除C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排除D项。‎ ‎2.D [解析]题干述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以来,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属于“民主增量”的范畴,故选D项。“一国两制”主要针对台湾、香港、澳门问题,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经济改革的相关措施,不是政治制度,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属于“民主存量”范畴,排除C项。‎ ‎3.A [解析]材料中规定了其他法律不能同宪法相抵触,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目的是强调宪法和法律的重要性,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不是公民政治权利,排除B项;材料仅仅涉及1982年宪法的一项规定,不能体现出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不是总结民主建设经验,排除D项。‎ 考点二 ‎【小题验知】‎ ‎1.D [解析]蒋介石谴责“台独”、反对“两个中国”,说明他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材料没有涉及推动第三次国共合作,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蒋介石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没有提及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蒋介石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没有改变其对大陆的敌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蒋介石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故D项正确。‎ ‎2.B [解析]“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表明该讲话重申了和平统一的方针,故选B项。材料内容重申了和平统一的方针,与“一国两制”的内涵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强调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强调武力统一的必要性,排除C项;“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是为了防止“台独”势力的干扰,不能消除“台独”势力的干扰,排除D项。‎ ‎3.C [解析]材料“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即蒋经国希望“父灵”回到大陆,材料还强调了蒋经国的“民族感情”和“奉献于国家”的精神,这是坚持一个中国立场的表现,故选C项。海峡两岸结束军事对抗是在1979年元旦,大陆停止炮击金门,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闽台之间交流的信息,排除B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考点三 ‎【小题验知】‎ ‎1.A [解析]材料“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表明新中国外交不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准,故选A项,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对打破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起了积极作用,材料未反映中国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排除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的重要举措,排除D项。‎ ‎2.A [解析]从美国长期敌视新中国,到材料中认为“美国有必要支持中国”,这反映了中美关系改善迎来有利时机,故选A项;中美关系改善之后,两国国家利益也不会趋于一致,只是求同存异,排除B项;材料中只是“美国国务院研究认为”,还不是美国正式改变对华政策,排除C项;材料显示,在美、苏、中三方关系中,重点强调中美关系,未涉及美国处于劣势,排除D项。‎ ‎3.C [解析]根据材料“上海合作组织……构建起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可知这一创新有利于欧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合作组织不属于区域经济集团,排除A项;新时期我国推行不结盟政策,排除B项;当今世界并未形成多极化格局,排除D项。‎ 真题研析 选择满分 ‎【真题研析】‎ 例1 C [解析]本题以中共“八大”报告为切入点,考查1956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影响,考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材料的关键信息:一是时间“1956年”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制度即将建立;二是中共“八大”刘少奇的报告强调法制建设。1956年,中共“八大”上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突出我国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法制建设要为经济建设服务,故答案为C项。法制建设制度化是在改革开放之后,A项与题目时间不符;组建政权是1949年新政协会议的工作,B项与题目时间不符;依法治国是中共“十五大”提出的任务,D项错误。‎ 例2 B [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关键信息。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与1957年相比有了大幅上升,这与当时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直接有关。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导致材料中现象的出现,故选B项。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西方国家陆续承认新中国,与题干时间不吻合,A项错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政府推行全方位外交,与题干时间不吻合,C项错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新中国,对华进行经济封锁,而材料中的信息不足以表明新中国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D项错误。‎ ‎【模拟题组】‎ ‎1.B [解析]“谁养活了谁”有利于增强人民当家作主的意识,故选B项。题干不能体现“迅速提高”,排除A项;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C项;此时尚处于过渡时期,排除D项。‎ ‎2.D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构变化”体现了中国法制的演变过程,故选D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于21世纪初,排除A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是1954年宪法的规定,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构变化”不是内容的调整,无法体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排除C项。‎ ‎3.A [解析]材料体现了美国、日本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增强,反映出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促进中国吸引外资,推动经济发展,故选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美、中日的经济交往,中国外交全面非意识形态化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虽然体现了美国、日本加大对中国的投资,但这种行为有利于中国引进外资,发展经济,故并非强调美国、日本资本的新一轮扩张,排除C项;材料虽然体现了美国、日本对中国的投资总额很高,但不能表明中国发展严重依赖于外国,排除D项。‎ ‎4.A [解析]从材料中看,其中罗列的新中国外交成就均是以联合国为中心展开的多边外交,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排除B项;积极参与多种区域性合作组织的活动,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坚持实施结伴不结盟政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主题14‎ 试练1 (1)原因:①以“减租”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改革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②实行的仍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采取一切办法把损失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③基层官吏的阶级局限性导致执行不力。④没有得到国民党上层的支持,仅是个别省的行为。⑤根本原因在于国民党政权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任答四点即可)‎ ‎(2)不同:‎ ‎①对地主阶级的政策不同:中国共产党没收了地主的土地。②目的不同:中国共产党为了调动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的积极性,制定了具体而正确的土地政策。③推广的范围与力度不同:中共在其领导的地区广泛推行。④实施的结果不同: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促进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试练2 示例一:‎ 论题: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中国革命与建设问题。‎ 阐述: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曾出现了许多理论,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托古改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都没能完成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而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无产阶级,联合广大农民阶级,进行了二十多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成立了新中国,完成了民主革命的反帝反封建任务。‎ 在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建设问题上,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虽然创办了一些工业企业,但没能完成中国经济工业化的转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官僚资本控制国民经济,不仅未能实现中国经济工业化,反而排挤民族资本,使之逐渐陷入绝境。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在20世纪70年代末基本建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历史事实有力地证明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使中国走向民主、独立,实现现代化建设。‎ 示例二:‎ 论题: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解决中国革命与建设问题。‎ 阐述: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并不能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在中共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了大规模的工人运动,想凭借工人阶级单枪匹马地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却惨遭失败。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一度迷信苏联“中心城市暴动论”的革命道路,却屡遭失败,这些都说明中国革命问题无法根据已有的别国经验解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引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在社会主义的改造和建设上,中国共产党人也善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以和平赎买的方式成功改造了资本主义工商业,总体平稳快速地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阶段,毛主席结合苏联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发表《论十大关系》,被历史发展证实是符合客观实际的。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结合中国国情,实事求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解决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问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