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11月)理科(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11月)理科(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2017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理科 历史试卷 命题人:高一历史备课组 时量:90分钟; 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①井田制的崩溃 ‎②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③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④出现了私人讲学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崩溃,故①正确;当时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诸侯争霸,故②正确;当时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诸侯士大夫崛起,故③正确;教育方面出现了私人讲学,故④正确。故①②③④组合正确,故A正确。‎ ‎①②③组合错误,故B排除。②③④组合错误,故C排除。①③④组合错误,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 ‎2. 以下主张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C.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是孔子,主张“仁”与“爱”;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是孟子与荀子。从选项来看,A选项是典型的儒家思想,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是道家的主要思想;C选项是墨家的思想;D选项是法家的思想。‎ 点睛:本题是一道基础性比较强的问题,考查学生记忆能力。回答问题的突破口就在于找寻关键点,也就是重点词汇。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往往都有代表性的词汇可以概括,记住这些词汇,往往能够对解题带来很大的帮助。‎ ‎3. 《南方日报》刊文称:“如何给这些孩子(外来工子女)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思想家注意并提出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或主张,这就是 A. 有教无类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存天理,灭人欲 D. 经世致用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让外来工子女和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教育,反映的是主张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与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相似,故A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的,与材料的教育公平不符,排除B。存天理,灭人欲是理学家朱熹的主张,与材料的教育公平不符,排除C。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提出的,与材料的教育公平不符,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点——教育平等,结合孔子教育思想中“有教无类”的内容进行来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4. 下图是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石牌坊,两边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与这一对联思想相吻合的言论是 A. “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 B. “兼相爱,交相利。”‎ C.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D.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答案】C ‎【解析】“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关系,C项道家的主张与这一思想符合,故答案为C项。A项反映的是法家的树立君主权威的主张,B项是墨家的“兼爱”主张,D项是儒家的以德治民思想,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5. 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 认为教育可以兴国 B. 具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C. 重视民意 D. 认为统一是民心所向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的分析和掌握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孔子的思想中的教育思想包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而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虽然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并没有提到教育对国家振兴的作用,故A项排除;在三者的思想观点中,荀子的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表明了社会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唯物主义色彩。故B项只符合荀子的观点,B项排除;在孔子观点中的仁者爱人、孟子思想中的仁政、民贵君轻和荀子思想中的礼法并施等思想中都包括着“重视民意”的观点,故选C项;D项只符合孔子的克己复礼的观点。而孟子和荀子的思想都是在战国时期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发展,顺应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故D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6.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 人之初,性本善 B. “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 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 D.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由“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得知孟子的这一思想是“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思想;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墨子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是法家的主张,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民贵君轻”‎ ‎7.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 道、儒、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答案】D ‎【解析】“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是指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道家;“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是指主张君主专制的法家;“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是指代表平民百姓愿望的墨家;“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是指提倡“仁政”、注重个人道德素养的儒家。因此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排列错误,排除A、B、C项。‎ 点睛:本题属于排序选择题。此类试题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解答此类试题可以采用首尾结合法,即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的序号,找出备选项的代码;再找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择备选项符合顺序排列的那一个。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比较其他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8.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 A. 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 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 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 ‎【答案】B ‎【解析】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绝对,汉武帝也采纳了法家有利于巩固统治的主张,排除;C项不是根本目的,D项是实行这种政策带来的影响,均排除。‎ ‎9.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A. 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B. 汉武帝无需从“无为”转向“有为”‎ C. 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D. 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思想,发展了儒家思想,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因此被汉武帝推崇,并逐步上升为封建统治思想。故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0. 与孔子思想不同,董仲舒主张 ‎①民贵君轻 ‎②天人感应 ‎③限制君权 ‎④君权神授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贵君轻”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不是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强化君权,所以可排除①③,选出正确答案D。‎ ‎11. 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成为官办学校的教科书始于 A. 春秋 B. 西汉 C. 唐朝 D. 明朝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西汉时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国家设立太学,而儒家经典成为官办学校------太学的教科书,所以,我国古代儒家经典成为官办学校的教科书就是始于西汉,本题答案就是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官办学校的教科书 ‎12. “二程”是北宋时期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下列不属于他们基本主张的是 A.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B. “人伦者,天理也”‎ C. 通过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D. 只有对别人尊敬才能真正理解“仁”‎ ‎【答案】C ‎【解析】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即“致良知”,C项不是“二程”的主张,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人伦也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只有对别人尊敬才能真正理解“仁”。其他三项均属于“二程”的主张,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点睛: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13. 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A. 程颢 B. 程颐 C. 朱熹 D. 陆九渊 ‎【答案】C ‎【解析】南宋理学家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14.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 天体运行法则 B. 社会发展规律 C.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理论 ‎【答案】C ‎..............................‎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天理”的内涵就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15. 《宋史》中出现了一批下列人物名字——王克己、张先忍、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从中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 A. 道学 B. 法学 C. 理学 D. 佛学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从姓名中的“克己”“忍”“信”“仁”“礼”“忠恕”,可推断出其符合儒家的主张,又依据材料中“《宋史》”及已学史实可知理学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发展,故选C项;道学主张逍遥,自然,故A错误;法学主张依法治国,故B错误;佛学主张轮回转世,故D错误。‎ ‎16. 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 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 先有理而后有气 C. 宇宙便是吾心 D. 父子君臣,天下定理 ‎【答案】C ‎【解析】“心”动才有幡动是陆王心学的观点,和宇宙便是吾心是吻合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万物皆只有一个一理是二程的观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确理而后有气是王夫之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是二程的观点,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7. 下列引文,符合程朱理学思想的是 A. “夫盈宇宙者,无非物”‎ B. “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C. “宇宙之间,一理而也”‎ D. “天,有形之大者也”‎ ‎【答案】C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程朱理学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程朱理学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通过格物致知体验天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其它三个选项说法都是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因此答案为C。‎ ‎18.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随子”这是封建社会里束缚女性自由的纲常信条,对此持明确反对态度的人物是 A. 孔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李贽 ‎【答案】D ‎【解析】李贽认为儒家经典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是非标准应因时而定,强调人正当的私欲。因此对传统纲常信条持反对态度的应当是李贽。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位思想家极力维护儒家正统思想,排除ABC项。‎ 点睛:明清之际,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出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本题也可从时代背景上分析,确定答案。‎ ‎19. 宋代学者研究儒家经典,往往撇开旧注,自抒新意,有很大胆的见解,虽经典本身,也有人怀疑。这一现象表明 A. 商品经济勃兴带动文化繁荣 B. 私学教育发展培养思辨精神 C. 民族矛盾尖锐影响学术风气 D. 程朱理学推动儒学实现复兴 ‎【答案】B ‎【解析】商品经济发展,更多体现的是市民文化的繁荣,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撇开旧注,自抒新意”、“经典本身,也有人怀疑”可知,宋代重文轻武,理学兴起,格物致知、发明本心,致良知等一系列探究“理”的方法,培养了文人的思辨精神,故B项正确;民族矛盾,与材料无明显关联,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宋代学者怀疑精神与自抒新意,而不是儒学复兴,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内容及影响 ‎20.‎ ‎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A. 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B. 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C. 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D. 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文言的意思是:的确是英雄之论,只是手段太过残忍。“焚书”是经过战国以来言论、思想过度自由后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焚书坑儒”是儒生们的必然要经历的千古劫难,也怨不得李斯丞相和秦始皇。说明了李贽认为在国家统一后,必然要求思想上的统一。所以本题选D。ABC在材料均无法体现。‎ 点睛: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所采取的思想文化专制措施,虽然箝制了思想的发展,但也适应秦朝统一后国家政治发展的需要,也是政治统一的必然要求。‎ ‎21. 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 A. 经世致用思想 B. 君主批判思想 C. 自由平等思想 D. 重农抑商思想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经世致用的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君主批判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也没有反映自由平等思想,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思想,也不符合“实事求是、国计民生”,故D项错误。故选A。‎ ‎22. 某校举行《儒学是进步作用大,还是消极作用大》的辩论赛,在陈述环节中有一方出现了知识性错误,请你指出它是哪一项?‎ A. 早期儒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B.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们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背叛者 C. 两宋时期产生的理学实现了儒学的更新 D. 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开始处于正统地位 ‎【答案】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下,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出现百家争鸣现象,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们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背叛者”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南宋被采纳为官方哲学,故自C正确,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独尊儒术以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3. 明末清初,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观点的思想家是 A. 顾炎武 B. 黄宗羲 C. 王夫之 D. 李贽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天下为主,君为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末清初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故B项正确;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没有“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故A项错误;王夫之主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也不符合题意,故C 项错误;李贽主要抨击理学的伦理纲常,也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故选B。‎ ‎24.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 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 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 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答案】B ‎【解析】孟子在战国时期的动乱年代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董仲舒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封建专制制度日益腐朽的背景下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因此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故答案为B项。孟子没有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项;董仲舒的建议被汉武帝接受,他的主张没有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排除C、D项。‎ ‎25. “人是万物的尺度”和“美德即知识”分别是谁的名言?‎ A. 普罗泰戈拉、泰勒斯 B. 泰勒斯、苏格拉底 C. 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 D. 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 ‎【答案】C ‎【解析】“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的名言,“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的名言。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26. “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这段材料阐述的哲学观点是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知识即美德 C. 认识你自己 D. 人人生而平等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出自古希腊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故本题答案选A项;B是苏格拉底的思想;C也是苏格拉底的思想;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智者运动·人是万物的尺度 ‎【名师点睛】古希腊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肯定和强调人的价值,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但是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感受,否认了世间的客观评判的标准。‎ ‎27. 有位思想家认为:“美德即知识。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提倡这种“知德合一”的先哲是 A. 普罗泰戈拉 B. 亚里士多德 C. 柏拉图 D. 苏格拉底 ‎【答案】D ‎【解析】“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的名言,提倡这种“知德合一”的先哲是苏格拉底。故答案为D项。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排除A项;亚里士多德提出“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排除B项;柏拉图鼓励人们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 ‎28. 文艺复兴时期和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都是“人”被发现和重视的时代。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A. 都处于转型时期,体现了新兴阶级的要求 B. 都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C. 都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的必然结果 D. 都是教会神学长期统治的结果 ‎【答案】A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属于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时期,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百家争鸣属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故答案为A项。百家争鸣不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与资本主义萌芽和教会神学统治无关,排除B、C、D项。‎ ‎29.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神学迷信,主要是因为 A.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天圆地方”学说 B.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突出了人的作用 C. 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天主教会的地位 D.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创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该思潮强调人的价值,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神学迷信;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突出了人的地位,B项正确。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自然科学的进步,促进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创立,为反对神学提供了理论依据,排除AD。宗教改革发生在文艺复兴之后,时间不符,排除C。‎ ‎30.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三杰”是指 A. 拉斐尔、但丁、彼特拉克 B. 达芬奇、但丁、薄伽丘 C. 但丁、莎士比亚、彼特拉克 D.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答案】D ‎【解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三杰”是指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故答案为D项。拉斐尔和达芬奇是画家,莎士比亚是英国人,排除A、B、C项。‎ ‎31. 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美术作品中,有许多以《圣经》故事为题材。这些杰作与神学宗教画的最大区别在于 A. 揭露教会腐败与神学的谬误反动 B. 表现现实生活与真实的人物形象 C. 倡导民主革命与反抗精神 D. 宣传宗教改革与激进思想 ‎【答案】B ‎【解析】据题干“但在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美术作品中,也有许多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美术作品表现现实生活与真实的人物形象,赞美人的真实情感,体现了人文主义,故B正确;揭露教会腐败与神学的谬误反动,不属于文艺复兴美术作品与神学宗教画的最大区别,故A排除;文艺复兴没有倡导民主革命与反抗精神,故排除C;D不符合史实,排除。‎ ‎【名师点睛】‎ 根据“但在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美术作品中,也有许多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结合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分析解答。‎ ‎32.‎ ‎ 《蒙娜丽莎》典型地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和人格力量,是一部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品,因为 A. 达·芬奇成功地运用“圣像图”的画法 B. 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 C. 达·芬奇将解剖学、透视法和明暗转移法运用其中 D. 它肯定人的价值,颂扬人的力量,表现人性的美 ‎【答案】D ‎【解析】《蒙娜丽莎》突破了当时受宗教神权束缚的绘画样式,素材不再是以前庄严神圣崇高的宗教人物,而是表现了现实中的人;《蒙娜丽莎》表现了艺术家对女性美和人丰富精神生活的赞赏,体现了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故本题选D。《蒙娜丽莎》突破了 “圣像图”的画法,A错误。B表述正确,但不能体现人文主义,排除。《蒙娜丽莎》未体现解剖学、透视法和明暗转移法,D错误。‎ ‎33. 宗教改革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 A. 反对天主教,主张无神论 B. 反对罗马天主教皇的绝对权威,主张因信称义 C. 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念 D. 受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答案】B ‎【解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会的特权,否定教皇的权威,提倡对上帝虔诚地信仰,主张因信称义。故答案为B项。宗教改革不反对天主教,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宣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即“信徒皆为祭司”的观点,反对罗马教皇、天主教会的特权,提倡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信仰自由,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宗教改革否定教皇的权威,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进一步发展和传播了人文主义。‎ ‎34.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出明代出现 A. 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 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的思想 C. 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 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孙悟空是反封建的典型人物,紧箍咒象征着封建礼教,由“自由自在、打个粉碎”分析可知,反映明代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A项正确。CD项是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故应排除。B项是程朱理学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西游记》‎ ‎35. 《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取“敬授民时”之意,对指导农业生产大有帮助。他的作者是 A. 甘德 B. 郭守敬 C. 石申 D. 毕昇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授时历》是元代郭守敬编写的,故B项正确;后人把甘德与石申各自写出的天文学著作结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故AC项错误;D项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天文学的成就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计30分)‎ ‎36.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儒学思想家们不断对其进行新的阐释,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2005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孔子诞辰2556年,在9月28日孔子诞辰日前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儒联、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国家旅游局、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2005全球联合祭孔”活动。本次活动以山东曲阜孔庙祭孔为主播现场。祭孔祀典的内容包括公祭、家祭、翎子乐舞表演:六艺乐舞包括迎宾曲信礼、乐、射、御、书、数六部分。‎ 请回答: ‎ ‎(1)孔子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的主张有哪些?儒家学说里包含着朴素的民本思想,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等著名的观点,这两段话是哪两位思想家最早提出的?‎ 材料二: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了怎样的地位?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3)儒家思想在宋朝、明朝分别形成了怎样的体系?根据材料三,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 材料四: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4)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结合材料四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答案】(1)主张:仁、礼;“为政以德”‎ 思想家:孟子和荀子 ‎(2)地位:独尊地位 原因:‎ ‎①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 ‎②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③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 ‎(3)体系:理学、心学 差别:‎ ‎①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来明白事理。‎ ‎②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省来明白事理。‎ ‎(4)表现: ‎ ‎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 ‎②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 ‎③学术上:崇尚实学,学以致用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联系所学可知,孔子主张仁、礼和“为政以德”,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联系所学可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观点,“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是荀子的观点。‎ ‎(2)儒家思想在西汉的地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分析得出。其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及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等方面来回答。‎ ‎(3)联系所学可知,儒家思想在宋朝、明朝分别形成理学和心学。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根据材料中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可以看出,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根据“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可知,王守仁主张“致良知”。‎ ‎(4)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在各方面的表现。‎ 点睛:儒家思想产生后,经历了一个发展、丰富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并且在不同时期表现出鲜明的特点。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为适应汉武帝建立大一统政治体制的需要,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自汉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宋明理学在引入佛、道哲思的同时,在万物本原的高度来确立穷理灭欲、重建礼制的道德理想,儒学进入哲学化、思辨化阶段。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端进行批判,从而使儒学获得新生。明清之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