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历史试题

武威六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试卷 ‎ (本试卷共2页,大题2个,小题27个,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项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 ‎1.梭伦的演说词中提到:“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 竟至陷入绝境”,我们可以从中看出 ( )‎ ‎①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 ② 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 ‎ ‎③ 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 ④ 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 ‎2. 促使梭伦决心消除社会动荡,振兴雅典城邦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 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 B.萨拉米斯岛危机 C.“疯诗人事件”唤起了人们的爱国精神 D.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 ‎3. “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  )‎ A.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 ‎ B.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 C.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 D.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 ‎4. 梭伦在公元前594年出任雅典城邦的首席执政官,梭伦改革体现公平、机会均等的措施是( )‎ A.废除债务奴隶制 B.轮流坐庄和抽签选举 ‎ C.设立陪审法庭 D.财产等级制度 ‎5.梭伦改革中打破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局面的关键性措施是( )‎ A.颁布“解负令” B.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 C.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D.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6..“(它)使正在萎缩中的公民集体日益壮大,为雅典民主政体的发展提供了最主要的政治保证。” 这是学者对梭伦改革的哪项措施作的评价 (   )‎ A.解负令 B.发展工商业 C.津贴制 D.抽签选举 ‎7.梭伦改革把解决“六一汉”问题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有益于(  )‎ ‎①维护平民的公民身份 ②削弱小农经济 ‎③为政治改革创造条件 ④限制土地兼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  )‎ A.平民开展暴力斗争 B.代表平民利益的领袖不断改革 C.平民中不再有债务奴隶 D.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 ‎9. 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 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 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 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 D.礼乐制度崩溃 ‎10. 《容斋随笔》说:“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独秦不然……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 B.秦国对人才的待遇高于其他六国 C.战国时人才不能自由流动 D.秦国只任用外来人才 ‎11.《商君书》:“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战国时期“农战思想”产生的客观条件是( ) ‎ A.七雄兼并战争 B.百家争鸣局面 ‎ C.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D.中央集权的形成 []‎ ‎12.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 A.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济实力 C.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产生 D.推动了秦国封建化进程 ‎13.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治世不一道,便 国不法古……”“ 五伯不同法而霸,三代不同礼而王……”。上引言论应该是( )‎ A.对夏商两朝历史经验的总结 B.旧贵族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C.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 D.商鞅用以支持自己变法的依据 ‎14.《战国策· 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商君“正度量、调轻重” 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 ‎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繁荣 ‎ C.秦国富国强兵,实现统一 D.促进商品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15.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 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 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迁都洛阳 ‎16.(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 )‎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17.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主要体现在 ‎①迁居洛阳的鲜卑族改变了其落后的游牧生活,成为定居农民 ‎ ‎②鲜卑贵族逐渐演化为中原的封建地主和商人 ‎ ‎③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 ‎④大批鲜卑贵族深谙汉族文化并逐渐成为汉族政权中的官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8.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点是 A.触动了显贵的利益 B.加重了对农民的负担 C.改变了社会性质 D.以失败而告终 ‎19.北宋诗人苏舜卿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 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哪一社会问题( )‎ A.冗官 B.冗费 C.积贫 D.积弱 ‎20.庆历新政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北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 B.北宋王朝十分腐朽 C.变法内容不尽合理 D.变法没有顺应历史潮流 ‎21.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 C.青苗法、募役法 D.免役法、更戍法 ‎22.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 )‎ 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德 ‎ B.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 C.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 ‎ 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 ‎23.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标是( )‎ 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24.“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敝。”这段话反映出( )‎ A.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25.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 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转自历史风云网 材料三(司马光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四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及目的。(8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8分)[]‎ ‎(3)结合材料三、四分析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及原因。(8分)‎ ‎27.阅读下列材料:(26分)‎ 材料一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为各民族间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条件。为巩固统治,北魏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实行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重用崔浩等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还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但是由于各种制度的建设不够完善和欠缺,使得北魏政权面临许多突出的问题,如宗主督护制的存在加重了“纵富督贫,避强侵弱”。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对于其他被统治民族也是如此。对于拓跋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时人谢灵运曾这样介绍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拓跋贵族的残暴统治,激起各族人民不断爆发起义。 ‎ 材料二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 ‎——《魏书》卷四十。‎ 材料三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 ‎——《魏书》卷二十二 ‎ 材料四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这次改革的背景是什么?(8分)‎ ‎(2)材料二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8分)‎ ‎(3)材料三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4分)‎ ‎(3)依据材料四,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6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