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解析版)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三次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1.5分,40道,总计60分) 1.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实质的问题是 A.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B.西周的青铜器数量比较少 C.西周的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2.“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关于周人的“维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 建立中央集权制 ② 实行分封制 ③ 确立礼制 ④ 首创王位世袭制 A.①② B.②③ C .①②③ D.②③④ 3.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型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指分封制)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予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D.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4.王夫之在评论某制度时,认为该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该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5、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发掘了一座秦墓。据考证,该墓主人生前曾担任过县的令吏。出土竹简上的文字篆隶混杂,经专家研究整理,归纳为《编年纪》、《南郡守腾文书》、《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法律答问》、《治狱程式》等8种。这次考古发现有利于研究 ①汉字的发展演变 ②秦朝的官僚制度 ③秦朝的治国思想 ④秦朝的公文格式 A.①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 A.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 B.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 C.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 7.1367年,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年)始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设置了六科给事中,下表中内容为六科给事中的具体职权。据表可知,明朝六科给事中的设置 吏科 监督文官的选拔、任命、考核等事项 户科 监督国家钱粮收支、仓储等 礼科 监督各项祭祀、封增等 兵科 监督军事方略的制定、实施以及武官的考选、任命、赏功罚罪 刑科 对审判等进行监督 工科 监督各项建筑、水利工程的建造 A.沿袭了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B.确立了直属六部的监察机关 C.利于维护封建秩序的稳定 D.改变了当时的行政决策方式 8.中国古代视立太子为国本。明朝神宗时期,先是恭妃生皇长子常洛,后来深受神宗宠爱的贵妃生皇三子常洵,神宗企图立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历经15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终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这一结局说明 A.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趋向淡化 B.皇帝专制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 C.传统礼制对统治秩序意义重大 D.朴素的民主思想已经渗入政治 9.有学者指出:明朝完整的科举考试共有三场,不仅包括《四书》《五经》的记诵,还包括诏、诰、表、判和策问等内容,八股文只占第一场中的一小部分。假如只知道有第一场,那么这个所谓科举,只不过是其全部内容的1/4甚至1/5而已。材料旨在说明 A.科举考试存在复杂程序 B.应该全面评判科举制度 C.八股文不利于人才选拔 D.应辩证评价八股文考试 10.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 A.适应了经济格局的变化 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 D.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11.在宋代,客户是指无常产者,绝大多数是佃户。据统计,北宋初年客户约占总人口的40%,此后逐年下降,到宋神宗熙宁年间下降到4%,这一变化反映了 A.自耕农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B.佃户成为耕作的主力 C.地主对农民剥削有所减轻 D.土地所有权更迭频繁 12.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记载:“即使国门之外(指北京近郊)画地而畦,围堑而庄,疑于农业矣,而所植非珍果奇花,则蓝蓼(一种草本植物)卉草。”这反映了当时 A.商品经济已渗入农村 B.农业经济出现了衰落 C.重农意识得到了加强 D.商业资本向农业转移 13.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和转型的时期。欧美同家在该阶段实行竞争性的选举,结果是社会的阶级与群体斗争的加剧,甚至引发社会冲突和动荡。鉴此,新中国在该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是 A.选择并实施协商民主制度 B.先恢复经济,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 C.依法治国,巩同改革的成果 D.确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4.图7是1750年、1850年英国和法国一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口比重示意图。该示意图反映出 A.法国农业经济比英国发达 B.两国工业化程度差距较大 C.英国的人口总量多于法国 D.法国的工业革命刚刚起步 15.19世纪30年代,棉纺织业是唯一一个由工厂或“制造厂”(这一名称来自前工业化时期最普遍的、运用笨重动力机械来进行生产的企业)占主导地位的英国工业,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工厂”绝对是指纺织厂,主要是指棉纺织厂。这说明了 A.英国的工业革命非常成功 B.棉纺织业技术革新彻底 C.棉布成为当时的主要衣料 D.蒸汽动力普及步履维艰 16.下表为1947年至2000年美国制造业产值及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单位:十亿美元)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 年份 制造业总产值 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1947 60 30 1980 527 24 1993 1118 17.6 2000 1566.6 15.8 A.技术革新步伐减缓 B.国际竞争日益加剧 C.产业结构调整加速 D.知识经济开始崛起 17.1979年,北京东风电视机厂以“散件加工”形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经济效益,被国家广电总局认为是打乱了国家计划,挤压了民族工业。某领导则批示:“看来,这个厂要给洋人做加工厂。”这说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 B.引进国外技术造成竞争加剧 C.对外开放政策尚未真正执行 D.体制和观念的变革任重道远 18.(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国有企业提供的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973.65亿元,下降到1979年的923.62亿元,到1980年下降为889.58亿元。上述现象的产生主要在于 A.国有企业的经营日益困难 B.企业改革影响了收入分配 C.计划经济束缚了企业发展 D.国有企业的数量大幅减少 19.2015年11月9日,当选的美国新一任总统特朗普扬言:不仅要撕毁《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等贸易协定甚至还要退出世界贸易组织(WTO)该言论 A.旨在巩固美国的经济霸权 B.不利于美国经济独立发展 C.意在实现对海外市场扩张 D.具有明显的反全球化色彩 20.1688年之前,英国90%以上的商品出口到了欧洲大陆。大约100年后,英国对欧洲出口虽有所增加,但这一比重却下降到3%左右,而对美洲的出口所占比重则增长到58%左右。这一状况 A.得益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B.反映了英国国际地位的下降 C.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D.说明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21.20世纪90年代初,江西新淦大洋洲商墓出土了480多件青铜工具,其中犁、铲、斧等11种青铜农具共有53件。材料说明商代 A. 中原农业发展迅速 B. 青铜铸造业较为发达 C. 农业发展自成体系 D. 青铜农具的广泛使用 22.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时期 西周 春秋战国 东汉 唐中期至清末 形式 田邑 实物 实物与货币各半 货币 A. 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C. 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D. 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23.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一现象的发生最有可能是由于 A. 市民文化提高妇女识字比率 B. 商品经济颠覆男尊女卑观念 C. 棉纺织业促使女性收入提高 D. 人口外迁导致性别比例失衡 24.1834年英国《济贫法》改革将“低于舒适原则”确立为公共捐助的基本原则。根据该原则:不论家庭大小和生活支出多少,金钱救济绝对不能超过社区独立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水平,否则,工人们就会寻求救济而非努力工作。对该原则影响最直接的是 A. 自由主义的盛行 B. 重商主义的影响 C. 议会改革的推动 D. 社会矛盾尖锐化 25.1872年,马克思提出:“工人总有一天必须夺取政权……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我们也不否认,有些国家,像美国、英国……也许还可以加上荷兰,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这些国家 A. 工人阶级力量比较强 B. 无产阶级政党成熟 C. 代议制政治比较完善 D. 工业革命进展迅猛 26.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磅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因此拒绝支付。这在本质上反映当时英国 A.宪政制度确立 B.英格兰银行独立于政府 C.国王权力较大 D.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 27.20世纪初,广东中部地区在织绣厂工作的女人很多,其中上千名女孩组成了一个专门反对包办婚姻的协会,主张和丈夫过新式的生活,有回娘家看望母亲的合法权利。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 传统的家庭格局逐渐改变 B. 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C. 工业文明推动了观念进步 D. 女性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 28.下图是1949~1957年上海工业发展状况统计图。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A. 上海重工业的增长率低于轻纺工业 B. 突出体现“一五计划”建设的特点 C. 上海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得到了改善 D. 说明上海工业经济的发展明显好转 29.“30年前,中国人睁大了眼睛,惊喜地望着国门外陌生的世界,心中震惊着与世界的巨大落差;如今,中国人睁大眼睛,不再有焦虑和惊诧,而是从容地观察着国内国际的市场,捕捉财富的机会和给生活带来快乐的物质。”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B. 思想观念融入了世界潮流 C. 中国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中 D. 中国成为国际社会的中心 30.对于英国福利制度的奠基性文献——《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社会主义右派认为它“已经走到了通往莫斯科的半路上”,社会主义左派则认为它“将人们的注意力从社会革命的实质问题上引开”。上述评价说明福利制度 A. 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新形式 B. 有利于工人阶级参与政权 C.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冲突 D. 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31.先秦时期,儒家在治国方略上经历了孔子的“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君主的‘德’最重要”等主张。这反映了此时儒家 A.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 B.追求理想的人治政治 C.缺乏治国的明确标准 D.渴望人伦秩序的规范 32.古代某学者对孔子思想做过这样的评价:“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这反映了 A.孔子思想微不足道不可轻信 B.孔子思想是真理但应适时变易 C.不应该以孔子言论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D.孔子思想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33.古代雅典,“一个人可以成为什么祥的人被认为是牵涉到大家的事情,个人生活角色的选择在公共生活中进行并得以定型”。由此可知,在古代雅典 A.公民具有城邦至上的精神 B.实现了公民间的社会平等 C.个人自由受到了严格限制 D.公民权益得到了全面保护 34.绝对平等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无法实现社会普遍正义。“民主制使智慧边际化”,在柏拉图眼里便是雅典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柏拉图眼中的“真实写照”指的是 A.雅典民主政治是最完美的 B.雅典民主政治使公民参与政治机会均等 C.雅典民主政治的决策随意 D.雅典民主政治忽视参政者的品德和能力 35.古人认为:为人君父不懂《春秋》,会蒙受罪魁祸首的恶名;为人臣子不懂《春秋》,会因为篡狱而留下死罪的名声。这反映古代中国 A.以儒家规范作为衡量是非得失的准则 B.把《春秋》作为判断善恶曲直的标准 C.将克己复礼作为评定社会道德的标尺 D.用文献经典作为维护身份等级的手段 36.西周时期,士是最下层贵族,但到了春秋时期,士的地位上升,他们当中的许多成员,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他们的思想主张也得到传播。这一现象 A.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B.反映了分封制度的逐渐瓦解 C.导致了宗法制的瓦解和崩溃 D.加剧了当时社会局势的动荡 37.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A.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B.彰显人的自我意识 C.动摇社会等级观念 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38.16世纪30年代,英王亨利八世宣布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自立为英国国教之首。与之前相比,英国国教内部变动不大,大致保留了天主教的教阶礼仪。英王意在 A.加强专制王权 B.与意大利争夺殖民霸权 C.打击教会神权 D.缓和与罗马教廷的关系 39.启蒙运动提倡“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委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反映启蒙运动 A.维护人权,追求公平 B.宣传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 C.提出了理想社会的蓝图 D.反对专制,强调人民主权 40.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明清小说以现实生活为描写对象,通过叙述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和盛衰兴亡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导致明清小说这一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君主专制强化 B.商品经济发展 C.拜金主义盛行 D.轻商思想淡化 第II卷(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12分) (2)据材料二,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8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从长安开始的这条向西绵延伸展的古代陆路交通线,成为联结东西方的古代交通大动脉。这条大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沿着这条大道,我国大量独步世界的丝织品源源不绝地运往中亚、西亚以及更遥远的西方……西方的物产以及西域的音乐、舞蹈也接踵东来,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汉朝使节到安息时.安息王派大将率领两万人马出迎数千里,并派使臣随汉使到长安,献给汉武帝大鸟卵和“犁靳善眩人(是指埃及、叙利亚一带的魔术师)”。随着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远在地中海地区的人们现在也可以辗转来到中国了。 ——摘编自任继愈《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二 随着萄萄牙东方贸易帝国的创立,往日与印度进行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和威尼斯商人的地位逐步下降。这个帝国由少数岛屿和散布于绕非洲去东方的航道上的沿海商埠组成,它们在战略上都是重要的据点。葡萄牙人依靠它们得以控制伸展在半个地球上的航路,保证了葡萄牙商船畅通无阻地往来于欧亚之间,而且在航路上每隔一定距离都有一个停泊处,以补充食物和修整船只。葡萄牙就这样成为垄断欧亚之间及中国、日本和菲律宾之间贸易的霸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葡萄牙帝国对外贸易之路与汉代丝路的不同点及其成因。(12分) 参考答案 1、【答案】A【解析】从天子、诸侯、大夫等墓葬所用鼎的严格规定是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的体现。BC与西周时期的事实不符,D项与材料无关。 2、【答案】B【解析】“维新”即体现了创新,属于周代的是分封制和礼制;中央集权制是秦朝建立的,王位世袭制在夏朝就已经建立了。 3、【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时间是“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即战国至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从世袭制变为皇帝任免,即贵族政治(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向官僚政治转变,故A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秦国最终完成了统一,故B正确;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秦汉时期铁器的使用日渐推广,故C正确;由禅让制向世袭制的转变体现了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但家天下是在夏朝时期就已经确立了,故D错误。 4、【答案】B【解析】从实行了两千年的时间以及有利于社会安定的作用,可知选B。分封制容易导致分裂割据;行省制在元朝才开始,科举制在隋朝开始,时间不符。 5、【答案】D【解析】从“篆隶混杂”可知①正确,从《南郡守腾文书》可知②正确,从各种律令可知秦国的治国思想和公文格式,故选D。 6.【答案】B 【解析】三省逐渐从内侍机构逐渐成为正式机构,体现出皇权增强削弱相权的需要,故选B项;三省在隋朝时成为定制,排除A项;材料展示三省的来历不能体现其工作效率,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中央官制的演进而非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关系,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的“监督”说明六科给事中的具体职权监督六部的工作,利于维护封建秩序的稳定,故选C项;唐朝三省六部是行政权而不是监督权,排除A项;据所学,六科给事中直属皇帝,排除 B项;材料体现的检察权不是行政权,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皇权继承中的嫡长子继承制,不是家国一体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仅仅涉及太子的人选问题,不能说皇帝专制权力受到有效制约,故B项错误;材料中“历经15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终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说明皇帝不得不遵循传统的长子继承制,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民主思想,故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知反映的是科举考试的内容,不是科举考试的程序,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八股考试只占科举考试的“1/4甚至1/5而已”可知,不能因八股文的弊端,而片面的评价科举考试,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八股文的消极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完整的科举考试,不是对八股文利弊的介绍,故D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之前,国家的经济中心在黄河中下游,其政治中心在西北方向,所以其漕运的基本方向是东西方向。到南宋时期,经济中心南移已经完成,其政治中心在北方,所以其漕运的基本方向是南北方向,由此可以推知该变化反映了经济中心的变化影响到了漕运的方向,故选A项;漕运线路的变化经济是经济重心的南移的结果,排除B项;漕运中心的变化不能协调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它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排除C项;漕运路线主要是满足政治需要,而不是对外贸易的需要,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题干中宋代客户(绝大多数是佃户)比例由40%下降到4%,结合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农业得到发展的史实,推知宋代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减少了客户比例,故选A项;佃户是客户的一种,且客户最高比例也只有40%,未超过一半,排除B项;题干看不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排除C项;题干反映不出土地更迭,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材料北京近郊种植经济作物,反映出商品经济已渗入农村,故A项正确;农业中经济作物的种植,反映出农业经济的新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农业的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农业的新发展是商业资本影响的结果,故D项错误。 13.【答案】A 【解析】一五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工业化阶段的开始,该阶段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与重点是选择并实施协商民主制度,缓解社会各阶级和党派的矛盾,故A项正确;B项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建设主要方向和重点,故B项错误;C项是改革开放深入时期的政治建设主要方向和重点,故C项错误;D项也是改革开放深入时期的政治建设主要方向和重点,故D项错误。 14.【答案】B 【解析】材料英国城市人口比重超过法国,城市化进程超过法国,但不能据此推断法国农业经济比英国发达,故A项错误;英国城市化进程超过法国,体现出英国工业化超过法国,故B项正确;材料英国城市人口比重超过法国,不能据此推断英国的人口总量多于法国,故C项错误;由材料不能推断法国工业革命所处阶段,故D项错误。 15.【答案】B 【解析】从材料“棉纺织业是唯一一个由工厂或‘制造厂’占主导地位的英国工业”,可知不能得出英国工业革命非常成功的结论,故A项错误;从材料内容可知,棉纺织业是工业化程度最高的行业,可知反映出棉纺织业由手工生产到大机器生产技术革新最彻底,故B项正确;棉布是当时主要布料不是材料的主要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蒸汽动力普及步履维艰的内容,故D项错误。 16.【答案】C 【解析】材料中制造业总产值迅速增长,说明产业技术革新快,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美国国内制造业的发展情况,与国际竞争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制造业总产值迅速增长,但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却不断减少,说明美国国民经济中制造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故C项正确;知识经济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美国出现的,D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故D项错误。 17.【答案】D 【解析】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不符合材料中时间,故A项错误;B项并不是材料中广电总局与某领导人反对的理由,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东风电视厂能引进外国技术,说明对外开放政策已经执行,故C项错误;材料中广电总局认为引进国外技术会打乱国家计划,说明此时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企业发展;某领导认为东风电视厂引进外国技术后就是为洋人加工,说明当时人们对引进外国技术发展国内经济缺乏正确的认识,保守的思想阻碍企业发展,因而需加强体制和观念的变革,故D项正确。 18.【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带来企业与政府之间在收入分配上的利益冲突,企业上缴的税收减少,与国有企业的经营日益困难无关,故A项错误;企业改革带来国家税收减少,影响了收入分配,故B项正确;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反映出已经在突破计划经济束缚,故C项错误;企业上缴的税收减少,与国有企业的数量无关,故D项错误。 19.【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不能得出美国此举的目的是否为了巩固其经济霸权,故A项错误;美国的退出有利于其经济独立发展,故B项错误;由材料不能得出美国此举的目的是否为了扩张海外市场,故C项错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等贸易协定推动经济全球化,因此美国的退出具有明显的反全球化色彩,故D项正确。 20.【答案】C 【解析】18世纪后期英国对北美输出商品增加,给英国带来丰厚利润,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展提供了资金保证,故选C项;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是在19世纪中期,材料所述时间是在18世纪后期,排除A项;材料说英国对欧输出减少,对北美输出增加,不能看出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排除B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排除D项。 2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商墓出土了480多件青铜工具,其中犁、铲、斧等11种青铜农具共有53件”可知商代青铜铸造业较为发达,B项正确;A项中原农业发展迅速与材料主旨青铜铸造业发达无关,排除;C项农业发展自成体系与材料主旨青铜铸造业发达无关,排除;材料中“青铜农具共有53件”不能说明青铜农具的广泛使用,商周时期,青铜制品广泛存在,但是制作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石骨蚌等,排除D。所以选B 22.【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西周实行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征收实物--粮食作为赋税;东汉时,除了征收实物外,还征收算赋和口赋;自唐至清末以征收货币作为征税的主要方式,由此可知体现了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C项正确。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不能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使用才能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经济制度的变革,而不是政治制度的变革,排除B。俸禄制度的变革不能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排除D。所以选C 2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清之际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其主要原因在于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即明清时期,随着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以女性为主的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收入,C项正确;明清时期理学盛行,对妇女的禁锢进一步加强,妇女接受文化教育的可能性不大,排除A;明清时期男尊女卑观念的传统观念没有受到颠覆,排除B;D项人口外迁导致性别比例失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所以选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紧抓题眼“明清之际‘妇女半边天’”,然后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妇女地位的提高是指经济地位而非政治地位,而经济地位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棉纺织业的发展。 2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低于舒适原则”“金钱救济绝对不能超过社区独立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水平”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低于舒适原则”是指为失业者提供的保险待遇应低于劳动者的最低工资,以抑制其依赖性和鼓励自足。因为失业保险待遇的给付应能激励失业者的再就业欲望,而如果失业保险待遇的给付标准与失业前的工资相同,则会削弱失业者的求职意愿,导致依赖福利。而1834年,英国即将完成工业革命,推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A项符合。重商主义与1834年英国史实不符,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议会改革的推动,排除C;D项错误,排除。所以选A 2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马克思认为像美国、英国……也许还可以加上荷兰,——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通过了1787年宪法确立代议制,英国于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发展完善资产阶级代议制,因此马克思认为这些国家的工人运动基本以和平方式出现,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工人阶级力量比较强,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无产阶级政党成熟,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工业革命进展迅猛,排除D。所以选C 26.【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宪政制度确立。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国已经是君主立宪制,宪政制度已经确立,国王是国家的象征,未盖国王印章因此拒绝支付是符合宪政制度规定的,所以这在本质上反映当时英国宪政制度确立,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英格兰银行是政府的一个机构而非独立于政府,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国王只是国家的象征,国王权力不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7.【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很多妇女走出家门到纺织厂工作后,有了新的主张,说明工业文明推动了观念进步,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家庭格局的改变,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妇女有了新的主张,并不能说明其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排除B项;D项说法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28.【答案】B【解析】由统计图可以看出,从1949年到1957年,重工业比重有较大提高,轻工业有所下降,突出体现了“一五”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从统计图来看,上海重工业增长率超过轻工业,A项说法错误,排除;CD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点睛:“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一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二是进行三大改造。本题作为图表型选择题,解答时对被选项要“三思”:一要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不是符合史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要思考是不是符合题干要求,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排除;三要思考是不是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要将教材内容、图表、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本题不仅要分析图表反映的信息,还要根据时间联系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作答。 29.【答案】C【解析】从30年前对外部世界的“陌生”“震惊”到如今的“从容”对待,是因为中国打开大门,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中。故答案为C项。改革开放,融入全球化浪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A项因果倒置,排除;BD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未反映,排除。 3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已经走到了通往莫斯科的半路上”,说明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公平公正;根据材料“将人们的注意力从社会革命的实质问题上引开”,说明对缓和社会矛盾有一定影响。故答案为C项。福利制度不属于社会主义“革命形式”,排除A项;福利制度与工人阶级能否参与政权无关,排除B项;福利制度并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排除D项。 点睛:本题要综合考虑两种观点,不能只从一种观点出发来作出选择。需要注意的是,第一种观点“已经走到了通往莫斯科的半路上”,并不是指开展以俄国十月革命为代表的暴力革命,而是指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追求社会公平公正。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为了这一目的才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31.【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三位儒家代表人物都主张德治,但没有明确反对法治,故A项错误;他们都将德治作为理想的人治政治,故B项正确;德治就是他们治国的明确标准,故C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儒家的治国方略,与人伦秩序的规范无关,故D项错误。 32.【答案】D 【解析】从材料“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可知该学者认为孔子是圣人,其思想是不可改变的,故A项错误;材料认为孔子思想是不可移易的,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内容相反,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孔子是至圣,其言行不可转移,故D项正确。 33.【答案】C 【解析】材料“个人生活角色的选择在公共生活中进行并得以定型” ,个人自由受到了城邦的严格限制,但不能推断出公民是否具有城邦至上的精神,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个人与城邦的关系,没有体现出公民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个人自由受到了城邦的严格限制,故C项正确;公民的个人权益受到限制,故D项错误。 34.【答案】D 【解析】从材料“绝对平等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无法实现社会普遍正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故A项错误;材料认为雅典民主的绝对民主原则,没有真正实现平等、正义,故B项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雅典民主政治决策实行方式,故C项错误;从材料内容,可知柏拉图认为雅典的绝对民主制度,不分知识、素质,任何公民都可以参与政治,导致参政者素质和能力的参差不齐,故D项正确。 35.【答案】A 【解析】孔子曲笔作《春秋》,意在维护周礼,《春秋》中蕴含着儒家为人处世的标准。材料中阐述不论是“为人君父”还是“为人臣子”都不能“不懂《春秋》”,即在强调《春秋》的作用,旨在用儒家规范作为判断是非的准则,故选A项;《春秋》只是表象,作为判断善恶曲直的标准是《春秋》中蕴含的儒家为人处世的标准,排除B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孔子维护的不仅仅是社会道德而是周礼即社会秩序,排除C项;文献经典不能真正起到维护身份等级的作用,孔子只是借此阐述儒家规范对于社会秩序维护的重要作用,排除D项。 36.【答案】B 【解析】“他们当中的许多成员,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他们的思想主张也得到传播”反映的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不同阶级发表不同的政治主张,反映了分封制度的逐渐瓦解,故选B项;“他们当中的许多成员,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他们的思想主张也得到传播”反映的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不同阶级发表不同的政治主张,他们的思想主张不是代表周文化,排除A项;“他们的思想主张也得到传播”反映的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不同阶级发表不同的政治主张,反映了分封制度的逐渐瓦解,宗法制是血缘宗族关系,宗法观念在整个封建社会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排除C项;“他们当中的许多成员,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他们的思想主张也得到传播”反映的是社会局势动荡时期,不同阶级发表不同的政治主张,没有加剧社会局势的动荡,排除D项。 37.【答案】B 【解析】王阳明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提出人人皆可为圣人,这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故选B项;王阳明的“心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更新,是继承发展,仍是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A项;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社会等级观念,而不是动摇了,排除C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如王夫之、黄宗羲等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而不是王阳明,排除D项。 38.【答案】A 【解析】据材料“英王亨利八世宣布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自立为英国国教之首,但内部大致保留了天主教的教阶礼仪”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王此举有利于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专制王权,故选A项;材料主要说明英王与罗马教皇的关系不是意大利,排除B项;材料“英国国教依然保留了天主教的教阶礼仪”说明没有打击天主教会,排除C项;材料“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自立为英国国教之首”说明激化了与罗马教廷的关系,排除 D项。 39.【答案】D 【解析】据材料“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说明反对专制,强调人民主权,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家主权的归属不是个人权利,排除A项;材料“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说明行政权的受托人对人民的服从不是自由平等,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明权力的归属并未说明建立新制度的构想,排除C项。 40.【答案】B【解析】文学是社会的镜子,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更加关注世俗的现实生活,这种社会的变迁带来了文学观念、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使世俗小说更加繁荣,故B项正确。 点睛:准确分析历史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 二、材料题 41.(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2分)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10分) (2)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8分) 【解析】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42.【答案】(1)作用:连接了东西方交通线;有利于东西方物产、技术、文艺等得到交流;互派使节,加强了官方之间的来往;商贸和人员往来频繁,促进东西方经济的发展。(一点2分,全答到8分) (2)不同点:汉代丝路推动和平交流,葡萄牙对外贸易之路是对外殖民侵略。(4分)成因:汉代国力强盛、文明世界领先,对外交流有弘扬国威之目的;中华文化中的“仁”“和”观念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前夕,东西方商路被阻断;葡萄牙最先进行海上探险,以掠夺海外财富为目的,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8分) 【解析】(1)由材料一“联结东西方的古代交通大动脉”,可知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纽带;由材料一“丝织品源源不绝地运往中亚”、“西方的物产以及西域的音乐、舞蹈也接踵东来”可知有助于东西方文化、商品种类之间的交流;由材料一“汉朝使节到安息”、“派使臣随汉使到长安”,可知有助于政府间交往;由材料一“远在地中海地区的人们现在也可以辗转来到中国了”可知有助于东西方人员往来,促进沿途经济发展。 (2)第一小问不同点,由材料二“萄萄牙东方贸易帝国”可知,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在亚洲建立殖民地,其本质是控制海上贸易和掠夺殖民地,而中国丝绸之路的目的是加强东西方文化交流,二者有本质的区别。第二小问成因,汉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制度上具有优越性,丝绸之路开通具有宣扬国威的作用;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依赖程度低;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新航路开辟前夕,东西方交流的线路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据,为寻求新的路线和对黄金的渴求使得葡萄牙、西班牙成为早期的殖民者;欧洲范围内对金钱的渴望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都推动了殖民者对殖民地的掠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