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湖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湖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厦门湖滨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开学考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组成单位,在小土地分散式经营中,通过男耕女织生产方式,逐步形成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形成主要在于 A. 精耕细作农业的出现 B. 铁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C. 集体耕作方式的破产 D.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小农经济属于生产关系要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即铁犁牛耕的推广,选项B正确;精耕细作属于小农经济的特征,因此其不构成原因,排除A;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生产方式取代了集体耕作方式,因此选项C是小农经济出现后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小农经济属于封建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有助于小农经济发展,但是其不构成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排除D。‎ ‎【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小农经济属于生产关系要素,其产生根源是生产力进步,及铁犁牛耕的推动。‎ ‎2.这一时期,“工商食官”的规定渐被打破,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商人阶级得以形成,其地位也得到提高。这一局面出现于 A. 商代 B. 西周 C. 春秋战国 D. 秦汉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私商出现 历史时期是春秋战国,选项C正确;商周时期正值“工商食官”制度繁荣时期,选项A、B排除;秦汉时期,尤其是汉代,私商已经很发达,不符合题干“出现于”限定,排除D。‎ ‎【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古代商业发展脉络。‎ ‎3.商鞅在秦国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自秦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都将此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加以推行。这次因为该政策 A. 消除了农商间的矛盾 B. 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C. 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 D. 旨在维护小农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重农抑商政策维护小农利益,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选项B正确;选项A表述绝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小农发展,但鉴于其是一种经济政策,不属于直接的税收政策,因此并不一定能保证国家财政税收,选项C排除;重农抑商政策通过保护小农发展来巩固统治,因此选项D不是这一政策的最终目的,排除。‎ ‎4.有人指出该犁结构完善,轻便灵巧,能够调节深浅和一牛牵引,在我国古代耕犁中是很进步的。该犁最初出现于 A. 西周 B. 战国 C. 西汉 D. 隋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构完善,轻便灵巧,能够调节深浅和一牛牵引”可知,这种犁是唐代的曲辕犁,选项D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出现铁犁,排除A;战国、西汉时期的犁是二牛牵引,排除B、C。‎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关键信息“结构完善,轻便灵巧,能够调节深浅和一牛牵引”的解读。‎ ‎5.古代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地区合作关系,即朝贡贸易制度,它以中国为中心,涵盖周边国家与地区。这一制度的实施 A. 使中国外贸渐趋萎缩 B. 意在获取经济效益 C. 不利于海外各国联系 D. 有助宣扬中国国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朝贡贸易重在政治效应,忽视经济利益,主张厚往薄来,选项D正确,选项B排除;朝贡贸易属于国家层面,类似于近代外交内容,其与外贸萎缩无关,选项A排除;朝贡贸易加强了中国和周边各国的关系,选项C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朝贡贸易重在政治效应,忽视经济利益,主张厚往薄来。‎ ‎6.下表为不同史籍有关明代中后期同一现象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明代中后期 出处 江南沿海丝织业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明神宗实录》‎ 江西景德镇民营制瓷手工业“聚拥至万余人”‎ ‎《明神宗实录》‎ 浙东山区出现菁民“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依寮主为活,而受其值。”‎ 熊人霖《南荣集》‎ A. 民营手工业占主导 B. 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C. 资本主义因素显现 D. 城镇商业呈现繁荣 ‎【答案】C ‎【解析】‎ ‎【详解】表格“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等信息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出现了雇佣关系,这属于资本主义萌芽因素,选项C正确;材料并未对民营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进行对比,选项A排除;材料信息中未见抑商政策内容,排除B;材料中信息并未涉及工商业市镇发展情况,选项D排除。‎ ‎7.顺治年间和康熙初年,清廷一再下令禁止中国商人进行海外贸易,其意在 A. 打击沿海抗清斗争 B. 遏制西方势力进入 C. 限制商人势力发展 D. 维护广大农民利益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顺治、康熙正值清初,东南沿海地区存在抗清势力,因此政府禁止中国商人海外贸易,选项A正确;当时西方势力尚未危及清政府统治,因此清政府并不将西方势力作为首要防备对象,选项B排除;限制商人势力应当是国内外贸易通行限制,材料仅仅限制海外贸易,说明其目的不在于限制上商人势力发展,选项C排除;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8.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清政府不允许私人资本企业创办。甲午战争后,民间开办企业获得了合法的地位。清政府这一改变的出发点是 A. 解决政府财政危机 B. 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C. 对抗列强经济渗透 D. 迎合民族资产阶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民间设厂规定,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选项A正确;选项B、C均不是其出发点,排除;清政府代表封建势力,不可能出现迎合民族资产阶级的情况,选项D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应该立足于清政府的视角,即政策的颁布首先是服务于统治需要,结合所学甲午战争战争赔款数量巨大,清政府为了缓解财政危机放宽了民间设厂规定。‎ ‎9.从1912年到1914年,新的私人资本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中国涌现,出现了一个开设工厂的热潮。这一热潮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列强经济侵略放松 B. 提倡国货运动开展 C. 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D. 大量实业团体涌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12年至1914年,正处于民国初年,政府奖励发展实业,选项C正确;列前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A;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国人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B;实业团体涌现是实业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选项D排除。‎ ‎10.据载,江苏宜兴“民国以来……新郎之戴顶履靴者仍属有之。然亦有喜学时髦,著大礼服,戴大礼帽,以示特别开通者”。这说明宜兴 A. 民众思想保守 B. 新旧婚俗观念对立 C. 婚俗变革剧烈 D. 社会风气渐趋开放 ‎【答案】D ‎【解析】‎ ‎“新郎之戴顶履靴者”是属于旧时婚俗,“亦有喜学时髦,著大礼服,戴大礼帽,以示特别开通者”说明是新式婚俗,当时两种婚俗的同时并存,说明D符合题意;B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不能说明新式婚俗的存在,C的表达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 ‎11.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阐明了党的工业经济方针:没收官僚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对城乡资本主义成分既要容许其“存在及发展”又不能“任其泛滥”。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至城市 B. 坚持新民主主义发展路线 C. 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 D. 遵循孙中山民生主义主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没收官僚资本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改造措施,说明此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C是建国之后;孙中山民生主义主张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12.有人认为,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是一个完全可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相媲美的历史壮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应是三大改造 A. 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B. 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C. 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D.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 ‎【答案】D ‎【解析】‎ ‎【详解】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开始,1956年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选项D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时间是1952年,与三大改造时间不符,排除A;计划经济体制确立是通过编制经济计划,同时根据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选项B排除;“一五”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选项C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三大改造的内容及其实质。‎ ‎13.在实施“一五”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时,虽然中共领导人此前曾考虑过首先发展轻工业效果是否会更好些,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选择的可能性很快消失了。“当时的情况”是指 A. 不具备首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 B. 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C. 计划经济体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D. 冷战对峙格局下国家安全面临威胁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当时的情况”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而且面临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故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不是不具备首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而是迫切需要发展重工业,维护国家安全,排除。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国情需要,而不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排除B。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于三大改造完成,而“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是同时进行的,排除C。‎ ‎14.下图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相关数据。据表格内容可知,当时中国 项目 工业增值 农业增值 钢(万吨)‎ 粮食(亿吨)‎ 计划值 ‎14.7%‎ ‎4.3%‎ ‎412‎ ‎1.9‎ 完成值 ‎18%‎ ‎4.5%‎ ‎535‎ ‎1.95‎ A.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B.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C. 所定目标较为稳妥可靠 D. 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表格中工业增值和农业增值的比较,可以看出一五计划制定的目标符合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故B项正确;1952年底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故A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出重工业的地位,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工业体系的建立,故D项排除。‎ ‎15.下表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流行口号。‎ 土地改革时期 ‎“劳动光荣”“发家致富”‎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急进抢先”“社会主义有奔头”‎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争上游,敢出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经济困难时期 ‎“吃饱肚子为先”‎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千遍万变不如(包产到户)一变”‎ 这反映出广大农民 A. 积极追求符合时代特点的美好愿景 B. 由衷拥护社会主义 C. 清醒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 D. 坚决支持改革开放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家致富”“社会主义有奔头”“吃饱肚子为先”中可以看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积极追求符合时代特点的美好愿望,故A项正确;材料“劳动光荣”“发家致富”“吃饱肚子为先”没有体现出拥护社会主义,故B项排除;材料“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说明C项说法错误,排除;改革开放不符合“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状况,故D项排除。‎ ‎16.我国的开放首先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是以经济开放为基础和重点,包括积极发展同其他各国在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这说明我国的开放 A. 格局初步形成 B. 采用渐进方式 C. 奉行平等互利 D. 具有全方位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我国对外开放从经济领域开始,逐步扩展到科教文化方面,说明我国的开放具有全方位性,选项D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对外开放格局,选项A排除;渐进方式指的是开放区域不断扩大,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 ‎1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施的对外开放大致可以划分为“试点探索”“扩大深化”“体制性开放”三个阶段。试点探索是指 A. 经济特区的创办 B. 沿海港口城市开放 C. 沿海开放区设立 D.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点探索”指的是开放初期,根据所学可知,我国的试点探索首先是创办经济特区,及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作为经济特区实行开放,选项A正确;选项B、C、D属于对外开放扩大和深化阶段,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 ‎18.1984年中央1号文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1993年中央ll号文件规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反映出 A. 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发生质变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 C. 农业经济发展障碍得以消除 D.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显著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93年中央ll号文件规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信息可知,土地承包在原有承包期基础上再延长,还赋予农民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些表明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B正确;据材料“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知,没涉及土地承包权质变问题,A错误;据材料只是土地承包期的问题,没有反映采取措施消除农业经济发展障碍问题,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产业结构调整,D错误。‎ ‎19.下图是近代形成的某一贸易路线图。该贸易的进行 A. 为西欧提供资本原始积累洲 B. 使美洲丧失了大量人口 C. 弥补了非洲劳动力的不足 D. 推动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该贸易为三角贸易,三角贸易为欧洲提供了大量的资本,促进了原始积累,故A项正确;三角贸易,从非洲掠夺大量劳动力,并往美洲,故排除BC;在三角贸易出现之前,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故排除D。‎ ‎20.下表为西欧1500年到1600年价格上涨情况统计表,这一现象 国家(城市)‎ 西班牙 法国 英国 荷兰莱顿 意大利 价格上涨 ‎3.4倍 ‎2.2倍 ‎2.6倍 ‎3倍 ‎2倍 A. 推动了新航路开辟 B. 导致了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C. 加剧了各国间的矛盾 D. 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500年至1600年期间,欧洲国家(城市)物价上涨,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后,大量贵金属涌入,导致物价上涨,使得工商业者实力壮大,有利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选项D正确;选项A因果关系颠倒,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价格革命,导致世界贸易中心转移的是商业革命,选项B排除;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 ‎21.17世纪,该国的船只在欧洲世界里是最便宜和实用的。商人依靠这些船只航行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上,充当着各地贸易的中介人和承担商品的转运业务。材料评价的国家是 A. 西班牙 B. 荷兰 C. 英国 D. 法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7世纪,该国的船只在欧洲世界里是最便宜和实用的”、“充当着各地贸易的中介人和承担商品的转运业务”可知,17世纪荷兰海运贸易发达,被称为“海上马车夫”,选项B正确;西班牙在17世纪已经衰落,排除A;英法两个国家在当时主要是抢占殖民地,其主要内容并不是发展海上转运贸易业务,排除C、D。‎ ‎22.1688年政变后,英国依靠强大的政权、优越的海上力量和发达的国内工商业,更加疯狂的进行殖民扩张,英国的行动 A. 旨颠覆西班牙霸主地位 B. 引发了三次英荷战争 C. 为工业革命开展做了奠基 D. 使其成为了世界工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英国通过殖民扩张,积累了大量资本,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奠定了基础,选项C正确;1588年英国通过海上战争已经颠覆了西班牙的霸主地位,选项A排除;《航海条例》引发三次英荷战争,选项B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英国成为世界工厂,选项D排除。‎ ‎23.下表是16至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比例 ‎1520‎ ‎1600‎ ‎1670‎ ‎1700‎ ‎1750‎ ‎1801‎ ‎1851‎ 城市总人口 ‎5.25‎ ‎8.25‎ ‎13.5‎ ‎17.0‎ ‎21.0‎ ‎27.5‎ ‎51.0‎ A. 圈地运动的影响 B. 工业革命的进行 C. 自由贸易的发展 D.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表格可以知道,从1750—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迅速增长,这一时期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的开展,加快了英国城市化进程,故B项正确;A项主要是16-18世纪,排除;C项是工业革命之后,排除;表格内容不能反映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故D项错误。‎ ‎24.这一时期,电力、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出现,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推动这一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内燃机器的创制和使用 B.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 C. 垄断组织的出现和推广 D. 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和内燃机的发现发明促进了新型工业部门的产生,选项B正确;内燃机创制和使用使得石化工业兴起,但是与电力等无关,排除A;垄断组织出现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并不属于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且垄断组织本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不是原因,排除C;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而非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排除D。‎ ‎25.1932年胡佛在竞选总统的演说中说:“我国今后一百年往哪里走,关键在于恪守美国传统,而不是乱搞什么新花样。联邦政府不能成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参加者。”这里的“传统”指的是 A. 重商主义 B. 自由主义 C. 凯恩斯主义 D. 孤立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经济危机之时胡佛政府仍然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关键在于恪守美国传统,而不是乱搞什么新花样“正是这一思想体现,B正确;A是工业革命时期经济政策;C是罗斯福时期奉行政策;D是一战时期奉行政治理念。‎ ‎26.有学者对罗斯福新政进行反思:正是从这位美国政治史上的耀眼明星开始,美国动摇了稳健财政政策的基础,建立了一个肆意妄为的财政体制,开启了激进主义管理风格,致使国家权力膨胀及依附于权力的权贵资本主义兴盛起来,如今庞大的财政赤字和毫无顾忌的货币刺激政策就发端于此时。最能体现其“激进主义管理风格”的法案是 A. 《紧急银行法》‎ B. 《农业调整法》‎ C. 《工业复兴法》‎ D. 《社会保险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如今庞大的财政赤字和毫无顾忌的货币刺激政策就发端于此时”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颁布《社会保险法》,兴办救济及公共工程,扩大了政府财政支出,故D项正确。ABC均不能体现过度增加政府财政开支,故排除。‎ ‎27.下表为1961—1975年苏联农业投入情况表,此表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年份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国家为发展农业生产投入资金(10亿卢布)‎ ‎6.3‎ ‎11.7‎ ‎19.5‎ 拖拉机(千辆)‎ ‎170‎ ‎235‎ ‎287‎ 收割机(千辆)‎ ‎57‎ ‎59‎ ‎70‎ 载重汽车(千辆)‎ ‎52‎ ‎102‎ ‎187‎ 无机肥料(百万吨)‎ ‎16‎ ‎40‎ ‎65‎ A.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是农业 B. 苏联农业的机械化程度提高 C. 完成工业化的苏联反哺农业 D. 苏联的农业得以迅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这一时期苏联农业资金投入、机械化和肥料使用量在不断上升,这得益于当时工业化的发展,说明工业反哺农业,选项C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改革的方向,选项A排除;选项B只反映了表格中一组数据,属于片面解读材料,排除;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农业发展情况,排除D。‎ ‎28.“二战”后初期,美国财政部长福勒宣称:“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这表明 A.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 B. 美国成为唯一的越级大国 C.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D. 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表明二战后初期确立了美元的特殊地位,即美元与黄金挂钩,成员国货币和美元挂钩,这表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故A项正确。B项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排除。C项在20世纪7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题干反映的是货币体系,不是贸易体系,排除D。‎ ‎【点睛】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世界货币体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这个体系也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9.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下列标志属于区域性经济集团组织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 A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标志,B是欧洲联盟的旗帜,C是世界银行的标志,D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标志。欧洲联盟体现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故B正确。‎ ‎30.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不包括 A. 吸收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 B. 应对恐怖主义的威胁 C. 防范生态环境恶化 D. 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答案】A ‎【解析】‎ 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可以吸收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但这不属于“挑战”,而是机遇,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应对恐怖主义的威胁,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发展中国家还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和粮食短缺问题,故CD项都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蚕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汉武帝时,令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一人有市籍,则身及家内皆不得有田,犯令者,没入田货(货指田中所出)。农商之分,实自此始。‎ ‎——据司马迁《史记》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的主要经济政策及其表现。‎ 材料二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吴自牧《梦良录》‎ ‎(2)据材料说明,与唐朝相比,宋朝商业发展呈现出哪些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新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代商业呈现的特点。‎ ‎【答案】(1)政策:重农抑商。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对商人征收重税;加强对商人的户籍控制。‎ ‎(2)变化:打破市坊界限;打破市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市场扩大;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夜市不再受到禁止,晓市和庙会集市已经出现。原因:农业、手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政策的松弛。‎ ‎(3)明代商人数量增加;市场商品种类繁多;长途贩运发达。‎ ‎【解析】‎ ‎【详解】(1)政策:根据材料“高祖令贾人不得蚕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可知,汉代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表现:根据材料“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可知,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是抑商政策表现之一;“重租税以困辱之”可知,对商人征收重税;根据材料“令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一人有市籍,则身及家内皆不得有田”可知,加强对商人的户籍控制。‎ ‎(2)变化:根据材料“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可知,宋代商业活动打破市坊界限;根据材料“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 夜市”“ 每至四鼓罢”可知,商业活动打破市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市场扩大;根据材料“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可知,唐代商业活动由政府直接监管,而宋代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根据材料“凌晨”“夜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夜市不再受到禁止,晓市和庙会集市已经出现。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活动的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业、手工业的进步;商业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主要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说明宋代“抑商”政策的松弛。‎ ‎(3)特点:根据材料“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可知,明代商人数量增加;根据材料“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可知,市场商品种类繁多;根据材料“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可知,长途贩运发达。‎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因此,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生产效益如何分配,都无需政府干預。政府惟一的作用就是当好“守夜人”,即防止暴动、偷窃、欺骗,确保个人自由和公民机会均等。这种经济理论的信条是“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 材料二:上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总统任命约翰逊将军主持全国复兴总署工作。约翰逊采取的措施有:国家干预企业生产:国家可以全面收购私人企业:国家干预企业劳资关系:国家兴办公共工程等。‎ 材料三: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經济不等于資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材料一反映了一种什么经济政策?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材料三中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僵化模式指什么?在经济上的主要弊端表现在哪里?‎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认识,‎ ‎【答案】(1)经济政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变化:由实行白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转变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原因:为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2)僵化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主要弊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受到压制。‎ ‎(3)认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不断在改革探索中,吸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社会主义改革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详解】第(1)问,“经济政策”,由材料信息“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变化”,由材料二信息“国家干预企业生产:国家可以全面收购私人企业:国家干预企业劳资关系:国家兴办公共工程等”可知:由实行白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转变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角度分析。‎ 第(2)问,“模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主要弊端”,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受到压制等。‎ 第(3)问,“认识”,依据所学知识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不断在改革探索中,吸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社会主义改革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回答。‎ ‎33.请写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 ‎【答案】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也是我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破坏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纷起,各国先后进行了变法,创立了君主集权制、官僚制及郡县制等一系列新制度经济上,春秋战国之际进入铁器时代。农耕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基本形成。‎ 思想文化上,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出现,出现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表现。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也是我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角度进行解答。政治方面,结合西周制度崩坏以及诸侯争霸、兼并,通过变法活动确立了一些列封建制度,如君主集权制、官僚制及郡县制等。经济上,从铁犁牛耕这一因素入手,分析土地制度、经济形态的变化。思想文化方面,侧重百家争鸣现象及其地位,即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