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安徽省部分高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绝密★启用前 2019-2020学年安徽省部分高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 高 一 历 史 2019.9 命题:高一历史命题小组 排版:校文印室排版小组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答题时,将答案写在专用答题卡上。选择题答案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非选择题答案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凡是答题不规范一律无效。 3.考生应遵守考试规定,做到“诚信考试,杜绝舞弊”。 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①第一单元 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商代的青铜文化光辉灿烂,经济获得明显进步,国家统治职能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氏族依然是社会的基本结构:“祖先崇拜”与“上帝崇拜”合一。这说明商朝社会 A.呈现出浓厚的血缘色彩 B.笼罩于神权统治之下 C.带有浓厚原始禅让特色 D.体现出强烈专制色彩 2.下面是两张拍摄于清末和21世纪的中国家庭聚餐照,它们反映了中国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的“团圆饭”情结。这种情结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A.宗法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3.西周的国家格局与商代颇为相似,商代方国林立,西周则有许多诸侯国。然而,商代的方国多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西周的诸侯国则多是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 A.商王位卑与方国首领地位平等 B.周王能够完全控制各个诸侯国 C.商周两代行使王权的强弱差异 D.血缘关系开始影响国家的政权 4.中国商周时期便有男子休妻“七出”之说,后又增加“三不去”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这些规定 A.保护了女性基本权益 B.维护了宗法伦理秩序 C.稳定了家庭婚姻关系 D.体现了男女平等观念 5.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相同点在于它们 A.都服务于周王巩固统治的需要 B.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都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D.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6.传国玉玺是王朝宫廷珍宝,国之重器,由秦始皇下令镌造,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自秦以后,玉玺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五代时消失于战乱中,虽历代不懈搜寻,但最终还是下落不明。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在于 A.证明皇位正统合法 B.体现皇权独尊地位 C.保证皇位世代永续 D.震慑分裂势力 7.秦王嬴政遣老将王翦击楚,王翦说:“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句中“不得封侯”的原因是 A.秦国的武将不得封侯 B.秦王的地位不足以封侯 C.秦国不再裂土封侯 D.秦国的军功爵制度已废除 8.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朝能够倾尽国家之力完成这一浩大工程的制度保证是 A.分封制的发展 B.军事实力的强大 C.小农经济的发展 D.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9.柳宗元在《封建论》中称:“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周的制度)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秦朝郡县制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①中央集权取代了地方分权 ②精英政治取代了大众政治 ③直接管理取代了间接管理 ④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清代史学家赵翼认为秦汉间是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的影响是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 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11.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其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其中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3人被免职,2人因罪自杀,3人被下狱处死。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用意是 A.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皇权 B.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C.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 D.显示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12.有学者在研究汉朝制度变革时指出:如果天下是块大奶酪的话,在一定时期内,奶酪的大小不变化,那么参与分这块奶酪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奶酪就越少,也就意味着参加分配的人实力就越小。这里所描述的制度变革是 A.郡国并行制度 B.郡县制 C.推恩令 D.察举制度 13.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救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 A.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 B.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14.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抓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忧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这一变化 A.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B.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D.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 15.假设在下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16.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是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据此可知“ 行中书省”是 A.中央的派出机构 B.皇帝的顾问机构 C.地方的自治机构 D.中央的并列机构 17.明初之后的皇帝或年幼、或厌政,经验能力都不及其祖辈,于是让内阁大学士代阅奏章,草拟处理意见,形成“票拟”权。这说明明代内阁 A.只有参政议政权没有决策权 B.是正式的中央行政机构 C.与宰相具有相同地位和职务 D.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 18.崇祯年间的内阁大学士黄景昉在《馆阁旧事》中写道:“文渊阁为禁中深严之地,门榜圣旨,闲杂莫敢窥者。跟随班从,至阁门止,惟一、二书写仆得从入,各给牌为验。”文渊阁“禁中深严”主要是因为内阁 A.为丞相办公所在 B.是处理政务的场所 C.为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D.阁员参决政事品级极高 19.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对这段材料理解中“军机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B.参与国事决策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20.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C.彻底解决了决策失误的问题 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21.对下表中清朝军机处职能(部分)的表述,正确的是 1.发折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军机大臣 4.述旨 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2.接折 军机章京将奏折送军机大臣阅 5.过朱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3.见面 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6.交发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A.参与议政 B.监察百官 C.参与决策 D.遵旨承办 22.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就算是大将军带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了 A.重文轻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 B.文武并重导致边患危机消除 C.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 D.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 23.《元史·百官志》记载:“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材料表明宣慰司属于 A.行省属下分治军民的机构 B.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C.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 D.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 24.清代嘉庆朝礼亲王昭梿曾说:“自明太祖后,立通政司,凡内外章奏,皆须于其司挂号后,始能达入九重,故权相多以其私人专主其任。宪皇帝(雍正帝)夙知其弊,乃命内外诸臣,凡有紧密事务,改用折奏,专命奏事人员若干,以通喉舌,无不立达御前。”可见当时奏折制度的实施 A.要求皇帝具备勤政意识 B.放宽了权臣干政的权限 C.较好地理清了君相关系 D.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镇压 25.明初,废行省设三司,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不称“行省”。清朝沿袭明制,但布政使司辖区直接通称为“行省” ,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制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军民事务。布政使成为巡抚属官,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沟通督抚与各府县。这反映了明清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政治制度不断成熟 D.地方机构办事高效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李白《古风》 (注:六合:天地四方。天启:天生,天授。收兵铸金人:收尽天下兵器,铸成十二铜人。) 材料二 (在平定六国的当年,围绕着以何种体制统治前所未有的广阔国土这一问题,秦始皇和他的大臣们展开过一场讨论。)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 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颂扬了秦始皇什么业绩?此业绩的重大意义何在?诗中刻画了秦始皇怎样的形象?请你根据诗意用三个以上的成语来形容。 (2)材料二中李斯提出的“安宁之术”主要是指何术?李斯力推此术的理由是什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将此术推行全国。请问此术的推行意义何在? 27.(12分)中国古代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和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容。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增订本) 材料二 汉之刺史、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自辟”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 (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郡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增订本) 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 28.(12分)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体系。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 材料二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 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选自《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时,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1)据材料一分析“寡人”指的是谁?涉及他创建的有哪些重要政治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信息?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推行的这一政治制度的历史作用? (3)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方面,包含着众多的矛盾和问题。试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归纳其中最主要的两大矛盾。由汉到明清,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29.(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 材料三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 材料四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并概括选官标准和选官方式的演变。 (2)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联考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B A C B B A C D B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D B C D C D A A B 题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B D A A A B 二、 非选择题(共50分) 26.(本题共14分)(1)业绩:颂扬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 意义: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形象:虎视眈眈、雄心勃勃、威风凛凛、气贯山河、雄才大略、英明果断、声威赫赫、君临天下、一统天下、舍我其谁…… (2)郡县制。 理由:①分封制传至后世,各诸侯国之间相互攻击,周天子无力禁止,导致天下大乱。②实行郡县制后,对诸子功臣用公家赋税重重赏赐可以很容易控制地方。 意义: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巩固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27.(本题共12分)(1)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形成了二元体制。 (2)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或地方仍有较大权力)。 (3)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4)地方自主性(或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 28.(本题共12分)(1)秦始皇。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2)信息: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 历史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3)矛盾:君相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29.(本题共12分)(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选官标准: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官方式:由推荐到考试。 (2)问题:科举制存在弊端;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品德。 (3)启示:用人制度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衰;选拔人才要注意公平、公正,德才兼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