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开来中学2018-2019高二5月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开来中学2018-2019高二5月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开来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高二历史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40分,每题2分)‎ ‎1.家谱是记载某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中国古代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郡县制 ‎2.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A.家国同构观念 B.孝敬父母 C.中央集权意识 D.安土重迁理念 ‎3.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 B.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C.二者均有弊无利 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 ‎4.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为此他实行了 A.分封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度 D.郡国并行制 ‎5.《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6.钱穆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皇权不断加强 ‎7.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 A.汉代的内外朝官制 B.唐代的三省制 C.明代的内阁制 D.清代的八旗制度 ‎8.关于中国古代内阁制与英国近代责任内阁制的比较,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背景不同,中国是封建专制制度,英国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B.性质不同,中国是侍从、顾问机构,英国是行政机构 C.产生方式不同,中国内阁首辅由皇帝任命,英国内阁首相由贵族任命 D.影响不同,中国加强了皇权,英国促进了政治民主化 ‎9.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说明上发现这样的信息“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些文字实质上反映了 A.丞相权力的削弱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D.古代礼仪制度的完善 ‎10.假如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穿越到2014年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 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可是留下了丞相篡权的后遗症,不如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我的独尊地位。”明成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他们的言论 A.都符合史实 B.只有明成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C.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不符 D.都与史实不符 ‎11.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A.武装夺取政权 B.联合地方实力派 C.建立责任内阁 D.实行新三民主义 ‎12.“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A.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C.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13.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中提出将“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并相应地改变了党的若干政策。从中共中央的政策变动中可以看出  ‎ A. 中共形成全面抗战的思想路线 B.中共“左”倾关门主义更加严重 B.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发展 ‎14.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15.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6.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表明 A. 美国企图促成国共和谈以解决台湾问题 B.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 C.蒋介石的反应体现了国共在当时的台湾问题上的某种默契 D.海峡两岸有强烈的战争意识 ‎17.根据中国国情,我国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 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18.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 A. 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C.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与共产党根本利益一致 ‎19.2012年2月,习近平在访美演讲中说道:“我们会永远缅怀当年以非凡政治眼光和卓越政治智慧打开中美友好合作大门的两国老一辈领导人。”当年中美友好合作大门打开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 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铺平了道路 B.打破了中美之间的外交僵局 C.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及世界的和平稳定 D.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20.2011年2月,在巴西、德国、印度和日本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问题上,各常任理事国态度不一,美国坚决反对德国“入常”,但支持日本;而中国则坚决反对日本“入常”。四国“入常”及各常任理事国的不同态度反映了        ‎ A. 联合国成为谋取利益的工具 B.意识形态决定国家关系 C.政治地位影响经济地位 D.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二、 材料解析题(共60分,21题22分,22题16分,23题22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蒋介石在南京市国民党党员大会的讲话(1933年9月23日)‎ 材料二 “和平未到最绝望期时,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抵抗到底,唯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所以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但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卢沟桥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日本政府的态度;和平希望绝续之关系,全系日本军队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卢沟桥事变)的解决。”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材料三 “(民国)二十七年(1938)三月间,总统(蒋介石)明作战方略,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上持久之胜,利尤以积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为要。” ——张其昀《中华民国史纲》‎ 材料四 “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 ‎ ‎· ——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5月)‎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蒋介石当时的心态?(6分)‎ (2) 根据材料二,蒋介石对卢沟桥事变后的中日局势持什么态度?(6分)‎ (3) 根据材料三、四,说明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抗日战略的异同。你认为是哪些共同因素导致二人采取这种战略?(10分)‎ ‎22.日本是中国重要的邻邦,近代以来中日两国之间磨擦冲突不断,政府间的关系也是时好时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日本政府与大清帝国。‎ ‎(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种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这将便于日本控制朝鲜与北京。海军希望取得台湾,以此作为日后进军南亚的基地,同时也想租用辽东半岛。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亿两。……日本政府将这些观点综合为一个十条和谈方案,而把重点放在赔款、割地、朝鲜的独立,以及商业与航海方面的特权上。‎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日本提交的和平条款”中关于“商业”特权的内容。(4分)‎ ‎(2)材料二 日本政府与中华民国政府 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施行自卫,抵抗暴力。‎ ‎……中国以责任所在,自应尽其能力,以维护其领土主权及维护上述各种条约之尊严。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 ——《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一九三七年八月十四日)‎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抗战之初,国民政府为“抵抗暴力”采取了哪些积极举措?(4分)‎ ‎(3)材料三 日本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一)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 ‎(二)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 材料三反映出中日外交关系的什么情况?结合所学指出该关系建立的背原因。(8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曰:“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明太祖曰:“自秦以下,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其擅专威福。 ——摘自黄佐《南雍志》‎ 材料三 清高宗(乾隆帝)曰:“若以国家治乱专倚宰相,则为之君者,不几如木偶乎?且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谁为乎?使为人君者,身居高处,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大不可也。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 ——摘自《十二朝东华录》‎ (1) 唐太宗对设置宰相有何看法?为此他实行了什么制度?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6分)‎ (2) 明太祖对设置宰相有何看法?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3) 清高宗对设置宰相有何看法?依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8分)‎ ‎(4)上述材料中各朝统治者对设置宰相的态度有无本质的区别?试说明其理由。(4分)‎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B A B C B D C C B C D D D C C C B C A D 二、 材料解析题 ‎21.(22分)‎ ‎(1) 奉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外国干预;攘外必先安内。(6分)  (2) 中国只应战而不求战;希望和平解决中日问题;若和平破灭,中国将坚决抗战。(6分)  (3) 相同:进行持久抗战。 (2分)  不同:蒋介石提出“以空间换时间”,毛泽东提出进行运动战。(4分)  共同因素:中国人多地广,日本人少物少;中国科技和军事大大落后于日本。(4分)  ‎ ‎22.(16分)‎ ‎(1) 内容: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4分)   (2) 举措及意义: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也为中共敌后开辟战场创造了条件。(4分)  (3) 中日建交 。(2分)原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的缓和;日本舆论强烈要求;日本对华友好的政党、社团和人士的推动。(6分)(三点即可)   ‎ ‎23.(22分)‎ ‎(1) 看法:凡事与宰相商量,有利于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积极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封建统治力量。(6分)  (2) 看法:丞相擅权危及君主统治。措施:废丞相,权分六部。(4分)  (3) 看法:以宰相治天下,君主便成为傀儡;宰相以天下为己任,目无君主,尤为不可。所以宰相不可设置。趋势: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日趋加强。(8分)  (4) 没有本质区别。因为他们都是为了巩固君主专制统治(4分)。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