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精做0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1.(2015年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为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抱负: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3)共同点:强调社会责任感。认识: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可知其治学的目的是经世致用(明道救世);第二小问,联系明清时期“崇尚空谈”的学术风气可推知答案。 2.(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宣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至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答案】(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代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解析】第(1)问,“不同之处”的解答,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汉代儒学和孔孟儒学的主张角度进行比较。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孟思想注重仁、礼、德治、仁政、民本、教化等,而汉代儒学则强调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如此“不同之处”也就找到了。“发展”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可从宋代理学的主张中进行思考,如宋代理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等。 第(3)问,此问是开放性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容易入手。本问实际上考查“以正确态度对待孔子及其儒学”。结合两则材料从历史的、辩证的角度看待孔子和儒学,既不能盲目肯定或否定,也要注意区分真实的孔子和神圣化的孔子,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等角度解答即可。其他言之成理者,也可酌情给分。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围绕儒学的发展演变,设置两段材料,综合考查到了考生的多种能力,符合新课标高考的考查理念,又契合了当代热点。第(1)、(2)问考查到了考生发散性思维,第(1)问主要运用所学知识;第(3)问则考查到考生开放性思维。本考点是历史主张知识,题目设置比较平和,考生应该比较容易得分。我们在复习备考时还是要关注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透彻,当然更离不开解题技巧的训练,如对“不同之处”、“发展”、“共通之处”这类设问的理解。 3.(2016—2017学年湖北宜昌七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为儒家思想的言论 序号 言论 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②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③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材料二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根据材料一的儒学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概括指出这种思想形成的原因。 【答案】(1)①孟子:民本或仁政;②朱熹:“存天理、灭人欲”;③王阳明:“致良知”。 (2)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 (3)思想:黄宗羲反对封建专制集权(或君主专制独裁)。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儒家思想蜕变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枷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儒学思想的发展演变。 第(1)问,由材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及所学知识得出此为孟子的民本思想;由材料“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得出是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由材料“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得出是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 第(3)问,依据材料“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概括出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依据对材料信息的理解,结合明清之际社会发展的相关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等角度分析概括上述民主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 4.(2016—2017学年贵州遵义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我国古代不仅注重家庭教育,而且十分重视家教教材的编写。由于家庭教育,要以识字启蒙教育为基础,所以编写蒙学教材就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件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蒙学丛书分类表 类别 书名 以识字为主的综合知识型的教材 《开蒙要训》《百家姓》《三字经》《对相识字》《文字蒙求》和《杂字》 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主的蒙学课本 《孝经》《论语》《太公家教》《小学》《少仪外传》《童蒙训》《性理字训》 以社会和自然常识为主的蒙学课本 《兔园册》,创始于李翰的《蒙求》《十七史蒙求)《广蒙求》《叙古蒙求》《春秋蒙求》《历代蒙求》《名物蒙求》《幼学琼林》 以提高阅读能力为目的的趣味读物 《书言故事》《日记故事》《蒙养故事》《龙文鞭影二集》《童蒙观鉴》《二十四孝图说》 根据材料,提取其中的任意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提取的信息进行论述或说明。(要求信息描述准确规范、史实应用准确清楚,条理清晰) 【答案】信息:中国古代蒙学教材服务于封建统治的需要,肩负着中国文化传承的使命。 论证:①宣传儒家伦理道德,培养封建思想意识。 ②家训、童蒙规范儿童思想行为,促进其人格成长。 ③在儿童蒙学教材中渗透封建伦理道德思想为培养封建统治合格人才奠基。 ④蒙学教育与地方州县教育、太学、私塾、书院、科举等构成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完整系统。 ⑤蒙学教育的发展为封建国家的思想统一和政治统治奠定基础。 ⑥蒙学教材中关于行为规范、礼仪、家训的内容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 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指荀子)。 ——(西汉)刘向《叙录》 “荀卿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礼的本意和功能是对人之放任的约束,是对等差秩序的遵守。这种价值取向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荀子的礼法价值观虽然有以道德裹胁法律的倾向,但他明确指出了道德与法律的互动关系,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另外,荀子还强调为政者的品德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影响,要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 ——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和南宋学术界的不同境遇。根据材料1、2和所学知识,简析出现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 (3)对材料三中荀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价值,你是如何理解的? (2)不同境遇:西汉推崇;南宋冷落。主要原因:西汉吸取秦亡教训,巩固“大一统”社会的需要,荀子思想适合这一需要。南宋复兴孔孟之道的理学兴起和发展,其哲学出发点是人性本善。 (3)在社会转型时期,荀子约束人的放任行为,建立秩序的思想对整合并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具有借鉴意义。荀子(除强调法治外)强调道德在法律施行和官僚政治中的作用,这一思想有助于当代健全法制建设和改善政府管理。 【解析】本题考查荀子的思想。 第(1)问,根据材料“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即可概括出荀子的主要观点;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即可说明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 第(3)问,根据材料“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要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即可概括出荀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育家。以上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别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以评析。(要求:对董仲舒思想持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结合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一:赞成董仲舒思想。 史实依据: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春秋大一统”思想可以为实现今天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理论支撑;董仲舒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观点二:反对董仲舒思想。 史实依据:“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禁锢了人们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天人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 观点三:对董仲舒思想应该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 史实依据:可以参考上面两个观点。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明)王守仁《王阳明集》 材料三 哲学家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及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和道德理想。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南宋朱熹和明代王守仁思想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三,指出理学蕴涵的“精神价值和道德理想”。 【答案】(1)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朱熹认为是“理”,而王守仁则认为是“心”;在求“理”的方法上,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王守仁则主张“致良知”而不必外求。 (2)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注重气节、品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 第(1)问,应首先概括出朱熹和王守仁的思想主张,然后分析二者的不同点。 第(2)问,依据材料中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气浩然,风骨铮铮”进行概括。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韩非子与其他法家都具有一种极端独裁的秩序观。关于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不存在发表私人看法的空间。法律是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而发布的东西,加以广泛宣传和坚定地推行,它就会使人民去做他们本不愿做的事,如努力工作和战斗。这样,百姓的意见在体制中就没有存身之处了。在法家的思想中,没有哪条法律凌驾于或独立于统治者意愿。 ——摘编自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材料二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举,在当时仅是将“百家”摈弃于官方尊奉的意识形态之外,对其在社会上自由发展则不予干预,未曾一概禁绝。在实际政策的制定上,仍然带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并非教条地照搬儒家原则。法家的一套施政思想、手段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只不过注意用儒术加以包装、“缘饰”。虽然王朝治国并非纯用儒学,但由于形成了一套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选官和教育制度,故而儒家经学大盛于时。另外,汉儒鼓吹的“天人感应说”也使专制皇权受到某种程度的约束。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实学思潮是从宋明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股新的社会进步思潮,实学思潮适应明末清初社会的变迁而兴起,把研究的范围扩大到社会领域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明清实学的精神首先表现在经世思想上,乃是锐意于社会改革的经世济国。与宋明理学家“凭是天崩地陷,他也不管,只管讲学”的避世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摘编自尚斌等《中国儒学发展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法家法治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家思想对战国时期政治形势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儒学对王朝政治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比较明清实学思潮与宋明理学的不同。 【答案】(1)特点: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不考虑人民意愿。影响:促进各国变法和富国强兵,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2)儒家思想不仅是统治思想,也对其他学派思想进行修饰,增强了政治思想的灵活性。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也对君主的行为有一定的制约。 (3)宋明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三纲五常,不关注社会问题。明清实学思想主张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经世致用,推动社会改革。 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思想促进各国纷纷开展变法,实现富国强兵,争夺霸权,各国先后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第(3)问,结合材料中实学思潮“把研究的范围扩大到社会领域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明清实学的精神首先表现在经世思想上,乃是锐意于社会改革的经世济国”可以看出,明清实学注重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经世致用,推动社会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凭是天崩地陷,他也不管,只管讲学”,他们不关注社会问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