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3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玉溪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 历史学科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认真准确地填写在答题卡指定范围内,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地理大发现”,从而引起了“商业革命”。“商业革命”的表现包括 ①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金银持续贬值,物价直线上升 ②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 ③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等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④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金银持续贬值,物价直线上升”属于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的表现,故①不选,“商业革命”是指贸易范围空前扩大,美洲的玉米、可可、马铃薯、烟草传入到欧洲,商业经营方式发生改变,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②③④正确,选B。 【点睛】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结束了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2)引起“商业革命”:贸易范围空前扩大,美洲的玉米、可可、马铃薯、烟草传入到欧洲,商业经营方式发生改变,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两个沿岸次序不能调换)。3) 引发“价格革命”:依靠固定地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活动的资产阶级地位上升。4)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5)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促进自然科学的进步。 6)葡、西等国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 2.16世纪,西班牙探险者绕过美洲南端进入太平洋,来到菲律宾群岛。1580年以后,西班牙的马尼拉殖民当局,为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墨西哥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随后,中国产品通过这些“马尼拉大帆船”源源不断到达美洲地区。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 遭到了西班牙殖民入侵 B. 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C. 商品大量输往美洲地区 D. 改变了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C 【解析】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并不能说明中国遭到了西班牙殖民入侵,故A错误;中国在汉代已经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故B错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使中国商品大量输往美洲地区,故C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中国改变了闭关锁国政策,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580年以后,西班牙的马尼拉殖民当局,为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墨西哥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作用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3.荷兰东印度公司由位于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等6处办事处组成。到166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5万名员工、1万名佣兵的军队,股息高达40%.在兴起认购股份的热潮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共释出650万荷兰盾供人认购,仅阿姆斯特丹就认购了一半的股份。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 A. 商业资本是推动荷兰殖民扩张的主要动力 B. 荷兰的工业发达,基础雄厚 C. 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最早的殖民贸易公司 D. 荷兰垄断了当时的世界贸易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所述的现象为17世纪的荷兰。正是荷兰殖民扩张最猛烈的时期,再根据“战舰”“军队”等词语,可以看出这是一家可以自组佣兵的商业殖民贸易公司,因此锁定正确选项A。此时西方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B;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实际上荷兰东印度公司较英国东印度公司晚两年),D项缺乏材料支撑。所以答案选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荷兰殖民扩张 4.19世纪工业化后,欧洲开始面临周期性经济衰退和危机,第一次大萧条出现于1873﹣1895年之间。欧洲农业利润的下降最为明显,如1890年代小麦价格跌至1860年代的1/3。当时各国对此反应不一,如丹麦积极推行农业现代化,德国、法国以关税制度维持农产品价格,只有英国态度特殊,未采取积极应对策略。英国态度特殊的最主要原因是 A. 不重视农业发展 B. 工党长期执政 C. 忙于对外殖民扩张 D. 从事农业者少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工业化后”可知此时英国已经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减少,从事工业生产及服务行业的人口增加,因此才会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D项正确;英国并不是不重视农业的发展,而是相对于农业,工业才是其经济的主体,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工党执政对国家政策的影响,排除B项;忙于对外殖民扩张主要是工业革命之前,英国建立殖民霸权的内容,故C项错误。 5.如图为“三角贸易”示意图,图中序号①为枪支、火药等,那么序号②、③可能包括 A. 烟草、丝绸 B. 黑奴、茶叶 C. 黄金、枪支 D. 黑奴、黄金 【答案】D 【解析】 殖民者到达非洲后,用枪支、火药等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直航美洲,商船到达美洲后,以得到的黑人换取黄金、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故②是黑奴,③是黄金,故选D。 6.史料记载: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中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的娛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一场理性休闲运动。这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 A. 改变了人们的政治地位 B. 引起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C. 加重了人们的工作强度 D.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的理性休闲运动,是在工业革命影响下出现的,这体现了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中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阶层的分化,故B项错误;C项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故错误。 7.如图为伦敦某画刊刊载的一幅漫画,内容主要是讽刺1902年南美委内瑞拉与两个经济强权发生债务纠纷,两国为讨债而威吓委内瑞拉时,图中右手拿旗帜象征委内瑞拉的士兵,则躲在一道插有“非请莫入,违者必究”告示牌的围墙内,受到这道围墙的保护。这两个经济强权最可能是 A. 美国与法国 B. 美国与日本 C. 英国与俄国 D. 英国与德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所涉及的是委内瑞拉债务危机。是指1902~1903年德、英、意三国使用武力向委内瑞拉索债造成的一次国际危机。1902年12月 7日德、英公使向委内瑞拉政府发出最后通牒。两天后,德、英、意三国舰队封锁委内瑞拉海岸,扣留拉瓜伊拉港的委内瑞拉海军舰艇,击沉一些船只,并炮轰卡贝略港。故D项正确,美国、日本、俄国与材料的主旨信息无关,故排除ABC三项。 8.17世纪英格兰诗人约翰•克利夫兰曾写道:“英格兰是个完美的世界!又拥有了东、西印度!请修改您的地图吧:纽卡斯尔(位于英格兰东北部,当时英格兰的煤炭出口中心)就是秘鲁。”这反映了当时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拓展 B. 工业革命加速英国扩张 C.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D. 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英格兰是个完美的世界!又拥有了东、西印度!请修改您的地图吧:纽卡斯尔(位于英格兰东北部,当时英格兰的煤炭出口中心)就是秘鲁。”表明英国的经济活动范围扩大到亚洲和美洲,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拓展,A正确;1765年工业革命开始,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英格兰是个完美的世界!又拥有了东、西印度!请修改您的地图吧:纽卡斯尔(位于英格兰东北部,当时英格兰的煤炭出口中心)就是秘鲁。”联系所学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分析解答。 9.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11家铁路公司缔结经营协定,完成了全英铁路的垄断化。1921年根据政府法令合并为4个垄断联合组织,控制了全国铁路运输量的95%.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J.P.摩根公司协助铁路业的发展提供融资,垄断了铁路行业。这些现象说明 A. 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交通运输方式 B.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变化 C. 交通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 D. 自由贸易政策推动了生产的集中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垄断组织的发展。根据题意可知,生产的集中并没有改变铁路运输这个交通运输方式,故排除A项;英国铁路垄断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交通革新和自由贸易政策,故排除C、D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垄断组织开始形成,所以英国铁路行业垄断现象的形成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故选B。 【点睛】随着工业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19世纪中期以来,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日渐成为工商业组织的支配形式,资本家纷纷通过兼并或联合的方式组成垄断组织,控制某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和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10.观察如图,可以推知 A. 初级产品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持续下降 B. 国际组织成立促进世界贸易稳定增长 C. 技术革命使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 D. 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明显加剧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图片和选项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C项正确;A项描述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图片信息没有体现国际组织促进世界贸易稳定增长、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排除BD。所以选C 点睛:图表型选择题是材料选择题中的一种,不过它的材料已不是文字,而是以图片、表格的形式出现。图表可以是教材中的插图,也可能取之于课外;从数量上看,可以是一幅,也可以多幅,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11.18世纪初荷兰医生曼德维尔出版一本长篇讽喻诗《蜜蜂的寓言》。他在书中宣称:“个人的恶行对公众而言就是一种美德;奢侈腐化的社会享受极大的繁荣,而勤俭节约的社会将饱受经济萧条的折磨,纯粹的美德不能为国家带来繁荣”。曼德维尔的观点体现的这种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强调 A. 政府的作用 B. 消费的作用 C. 生产的作用 D. 道德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个人的恶行对公众而言就是一种美德;奢侈腐化的社会享受极大的繁荣,而勤俭节约的社会将饱受经济萧条的折磨,纯粹的美德不能为国家带来繁荣”可得知,材料主旨主要强调消费给社会所带来的繁荣景象,而节约会让社会经济萧条,故材料强调的是消费对社会经济发展所想到的作用,B项正确; 材料并没有强调政府的作用,也未涉及生产的内容,故排除AC项; “纯粹的美德不能为国家带来繁荣”表明作者并不强调道德的作用,排除D项。 12.下表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编》,从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1861-﹣190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年平均增长率(%) A. 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成型 B. 英法两国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状态 C. 垄断组织的作用日趋减弱 D.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1861-﹣1900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年平均增长率都不一样,并且存在交大的差距。比如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增长率下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美国与德国则快速上升,因此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D项正确;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成型不符合19世纪的史实,排除A项; 英法的工业也有所增长,只是较慢,并不能说明其经济停滞,排除B项; 材料无法体现出垄断组织的作用,排除C项。 13.19中叶至20世纪初的世界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如工业化浪潮的扩展,美、德、俄、日的资产阶级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等等,从根本上显示了 A. 资本主义制度的成熟 B. 工业化生产方式的确立 C.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D.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时间“19中叶至20世纪初”,“美、德、俄、日的资产阶级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等信息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基本确立,从根本上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C项正确;A项只是材料主旨的表现之一,而不是本质反映,排除A项;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确立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与材料的时间不符合,也与主旨不符合,排除B项; 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故D项错误。 14.《全球通史》中说:“明朝的这些远航为何是为某些未知的但肯定是非商业方面的原因而进行的……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这种导致中西远航反差的根源是 A. 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 B. 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 C. 君主专制统治的程度 D. 经济结构方面存在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朝时期中国远航不是出于经济目的,而是出于政治目的,主要是中国实行小农经济模式,封闭性较强,西方航海家远航是出于经济目的,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导致,中西方经济结构的差异导致中西航海反差,D正确;自然条件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的根源,A错误;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和君主专制统治的程度不是根本原因,故B和C项错误。 15.“新英格兰的清教徒,1703年在他们的立法会议上决定,每剥一张印第安人的头盖皮和每俘获一个红种人都给赏金40磅;1720年,每张头盖皮的赏金提高到100磅……英国议会曾宣布:杀戮和剥头盖皮是上帝和自然赋予它的手段。”马克思这段记述是要说明 ①西方殖民者在被征服地区进行野蛮屠杀的罪恶 ②资产阶级标榜“自由、平等、博爱”的虚伪性 ③西方殖民者的掠夺,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西方殖民者的杀戮合法化,并得到国家的支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的材料主要反映了殖民主义种族灭绝政策的残暴和罪恶,没有体现出其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②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②的选项,故选B。。 16.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一方面,有贵族宫殿式的庄园生活;另一方面,则是农人破败的茅屋草舍。一方面,是工厂主舒适的生活享受;另一方面,则是失业工人绝望的生存挣扎。这一时期英国著名的保守党首相迪斯雷利曾把英国说成是一个“两个民族”的国家,“当茅屋不舒服时,宫殿是不会安全的。”材料主要说明 A. 工业化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危机 B. 圈地运动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C. 英国的产业结构不够科学合理 D. 自由主义政策不再适应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工厂主舒适的生活享受;另一方面,则是失业工人绝望的生存挣扎”、“当茅屋不舒服时,宫殿是不会安全的”,说明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造成了贫富分化现象严重,可能会出现人民起义的革命事件,所以A项正确。圈地运动此时已经结束,与材料无关,B项排除。CD均未体现。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蒸汽”的力量·工业革命的影响 17.18世纪40年代,英国沃克兄弟投资500镑创办一家炼铁厂,起初他们每周仅从企业支出10先令的薪水用于生活开销。1757年,企业资产达到7500镑,他们仅从中拿出140镑作为分红。当时,相当一部分企业是这样发展起来的。由此看出18世纪英国 A. 企业主注重企业的扩大和发展 B. 企业主不重视改善工人生活 C. 资本家以剥削国内人民为主 D. 工厂管理制度能紧跟时代潮流 【答案】A 【解析】 由“起初他们每周仅从企业支出10先令的薪水用于生活开销”、“他们仅从中拿出140镑作为分红”、“相当一部分企业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可知,当时许多企业都是更多的把利润用来扩大再生产,故选A;BC与题目主旨不符,故排除;D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 18.“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许多技术成果在被发明之前,其原理已经在理论上被阐明,如电气技术的发展完全依赖于电学的发展。19世纪是自然科学获得长足发展的时代,特别是在热力学、电磁学、化学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的新进展,并带动了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材料突出强调了 A. 科学与技术尚未做到真正结合 B. 电的发现是推动新工业的主要途径 C. 科学理论一直落后于技术 D.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的经济发展。“电气技术的发展完全依赖于电学的发展”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并以此推动生产发展,故D项正确。科学与技术尚未做到真正结合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故A项错误。电的发明只是推动新工业的一个途径,此外还有石油化工、热力学等,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故C项错误。 19.某同学在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一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绘制了如表表格,表中①②③处应填 A. ①21世纪初、②基本形成、③新航路开辟 B. ①19世纪末、②进一步形成、③文艺复兴 C. ①20世纪初、②开始形成、③洋务运动 D.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②基本形成、③新航路开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 20.某历史探究小组的同学收集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殖民扩张与掠夺”、“两次工业革命”、“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等相关资料,你认为他们要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的是 A.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分散到整体 C. 城市化的进程 D. 社会生活的变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殖民扩张与掠夺”、“两次工业革命”、“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说明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有关,故B项正确;题干中资料是经济科技方面的内容,排除政治方面的A项;“殖民扩张与掠夺”与城市化、社会生活的变迁无关,排除C、D两项。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 【名师点睛】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①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②殖民扩张与掠夺,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③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随着新的交通工具(如火车、轮船)的出现,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如汽车、飞机、电话、电报)出现,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⑤20世纪90年代以来,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也推动着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贸易的自由化。 21.西方国家针对工业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不断建立、调整和完善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关于工业文明时代西方国家的运行机制说法正确的是 A. 其经济运行机制由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再到干预主义演变 B. 其政治运行机制充分体现了政权的民主性和人民性 C. 其社会运行机制有利于消除贫富差距,保证社会公平 D. 其各种运行机制的不断发展完善得益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答案】D 【解析】 “重商主义”是工业文明之前的主要经济思想,故A项错误;工业时代的“政治运行机制”服务于资产阶级,故B项错误;工业文明时代的“社会运行机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无法消除贫富差距,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之“社会运行机制”根本取决于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并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变化,故D项正确。 22.欧洲资本主义的发生于发展大致经历了重商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外扩张方式各有侧重。以下对应正确的是 A. 商品输出→资本输出→资本原始积累 B. 资本原始积累→资本输出→商品输出 C. 商品输出→资本原始积累→资本输出 D. 资本原始积累→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欧洲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重商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原始积累属于重商主义时期,商品输出属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属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故D正确。商品输出,不属于重商主义时期,故A排除。资本输出不属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故B排除。资本原始积累不属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故C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23.鹿鸣馆是位于日本东京的一所欧式风格的类似于沙龙的会馆,建成于1883年。由于来客大都是日本近代化的栋梁型人物,很多重要的政策都出自于鹿鸣馆,于是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鹿鸣馆时代”。据此,“鹿鸣馆时代”的内涵应该是 A. 针砭时弊以商开国大计 B. 推翻幕府以建立近代国家 C. 学习西方以助文明开化 D. 尊崇天皇以推行军国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1883年”“都是日本近代化的栋梁型人物”可知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学习西方,走向近代化有关,故C项正确;AB两项的内容是在明治维新之前就已经完成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B项;尊崇天皇以推行军国主义只是明治维新的内容之一,而不是其内涵,排除D项。 24.下表是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该表格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与西欧国家的差距较大 B.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利于中国近代化 C. 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强于农业文明 D. 近代中国传统的农本思想仍然很浓厚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的数据表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较慢,而此时的中国主要是以农业为主。而同时期的英法已经开展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由此可推断出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强于农业文明,故C项正确;A项只是材料数据所反映出的表象,而不是实质,排除A项;列强的侵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B项错误;材料强调中西方的比较,D项并不全面,且也不符合材料要求反映的本质,排除D项。 25.纪录片《公司的力量》中讲道:“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了6家炼油厂。……1898年,它(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近90%的石油运输。”以上材料反映出19世纪后期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该现象的实质是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B. 世界市场的形成 C.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 财富资源的猎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反映的是垄断组织的兼并现象。垄断组织的产生,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因此选择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罗斯福新政时期,排除A。BD与题意无关。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6.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曾经谈到,“有助于美国维护民主制度的原因有三: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自然环境不如法制,而法制又不如民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美国 A. 法制建设的程序符合民情 B. 政治制度体现了天赋人权 C. 各州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大 D. 民主观念植根于民众心中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自然环境不如法制,而法制又不如民情”可知,其强调的重点在民情,而不是在强调法制与民情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与天赋人权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各州的自然环境差异很大,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民情,而民情则主要是指民主观念植根于民众心中,故D项正确。 27.肖德甫在《大国法则》中认为:“光荣革命在英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不仅将英国1640年以来的革命成果以温和和妥协的方式巩固下来,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开启了现代英国之路。”对材料中“光荣革命”的意义理解错误的是 A. 极大地提高了英国议会的权威 B. “不流血”一定程度上是与落后势力妥协 C. 至此国王已经是虚位国家象征 D. 这次事件总体推动了英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光荣革命”的“划时代”意义在于提高了议会的地位,提高了议会的权力,A项理解正确;由“以温和妥协的方式”可知B项理解正确;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依然掌握着行政权,并非是虚位君主,因此C项错误;由“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开启了现代英国之路”可知D项理解亦正确,故本题选C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光荣革命。 28.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指出:“‘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这里“变革的手段”不包括 A. 保留了君主制 B. 改变了国家性质 C. 逐渐实现民主政治 D. 废除了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光荣革命”之后英国是君主立宪制,但是君主立宪制属于君主制的一种,也就是说英国光荣革命之后英国仍然保留了君主制,所以这里“变革的手段”也就不包括选项A,其他的三个选项均是属于“变革的手段”,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光荣革命变革的手段 29.有观点认为,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国王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这一观点旨在 A. 说明议会获得的权力有限 B. 说明《权利法案》明确了权力界限 C. 《权利法案》缓和了社会矛盾 D. 强调英国立宪传统以法律形式确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确划分了议会和国王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说明《权利法案》为限定国王和议会之间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保证,即强调英国立宪传统以法律形式确立,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议会获得的权力有限,故A项错误;《权利法案》明确了权力界限不是材料的目的和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权利法案》缓和了社会矛盾,故C项错误。 30.钱乘旦指出:经过18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实际的政治问题交给政客们去处理——让政客们去犯错误,并且承担错误的后果。这种现象的出现实际上说明了 A. 国王凭手中的权力转嫁责任 B. 议会开始限制王权 C. 工业资产阶级主导政府 D.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选项A是对材料的表面化、错误的解读,排除;选项B中“开始”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材料体现不出“工业资产阶级主导政府”,排除C;材料说明实际处理行政事务从英国国王转移到内阁,表明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故选D。 31.“英国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选举权,选民人数大大增加,当年英国大约有16%的成年男子得到选举权。”该项改革的意义包括 ①行政权逐步转移至内阁手中 ②让民主主体扩大至普通公民 ③以和平方式削弱贵族保守派势力 ④使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更多政治权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英国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选举权,选民人数大大增加,当年英国大约有16%的成年男子得到选举权”可知,该项改革是1832年的议会改革,这次改革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以和平方式削弱贵族保守派势力,使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更多政治权利,故③④正确;行政权逐步转移至内阁手中是在18世纪中期,故①错误;让民主主体扩大至普通公民是在二战后,故②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BC错误。 32. 美国史学家班克罗夫特叙及“列克星顿的枪声”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殖民地民兵同英军的对峙交火,十分肯定地指出,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英军士兵首先向民兵开了枪。随之,“各殖民地带着同样的冲动,飞快地拿起了武器;他们同仇敌忾,互相发誓要‘准备应对这一极端事件’,整个大陆万众一心,高呼‘不自由,毋宁死’”。对这一颇具文学色彩的描述,下列怀疑合理的是 ( ) ①列克星顿之战确有其事吗? ②各殖民地居民对英国的敌视态度是一致的吗? ③能肯定是英军首先开枪吗? ④“不自由,毋宁死”是“万众一心”的声音吗?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具文学色彩的描述不能等同于历史事实,要作为真实的史料运用必须先经过细致、准确、充分的考证、研究后才能作出判定。 【考点定位】历史研究思想方法•史料•史料的真实性。 33.民主政治是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而民主政治的建立不可避免地要经历诸多磨难,同时也要不断地吸收、借鉴以往民主政治文明的相关智慧,诸如美国通过1787年联邦宪法,最终确立起了资产阶级代议制﹣﹣联邦制总统制民主共和制,实现了把“权力关在笼子里”,是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学说第一次在政府体制中的“实践和创新”。以下对美国这种关于孟德斯鸠学说的“实践和创新”,解读正确的是 ①顺应了构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潮流 ②体现出的是分权与制衡相结合原则 ③通过平衡利益,协调了美国棘手矛盾 ④充分地实现了美国民众的政治权利 A. 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④项明显不符合史实,宪法颁布后,美国民众的政治权利并不够充分,而且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关注的核心并不是美国民众的政治权利,排除④;美国1787年宪法实行了联邦制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通过平衡利益,协调了美国大州和小州及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等之间的矛盾,体现出分权与制衡相结合的原则,顺应了构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潮流,所以①②③三项的表述正确。故ABD三项排除,本题正确答案选C。 34.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建立了邦联制度,华盛顿曾戏称当时美国是“用沙子扭成的绳子”。华盛顿的戏称主要是针对 A. 各邦联之间不团结,经常内讧 B. 独立后的美国形成了南北两种经济类型 C. 中央权力极小,对各州缺乏控制 D. 美国人民享有高度的民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说法错误,邦联制主要是松散,中央无权管理各个邦;B项说的是经济模式不同,材料并未体现经济方面;C项说法正确,准确的说明了邦联制的弊端;D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美国的民主程度的问题。 考点:邦联制 点评:美国建国初期,出于防止独裁的考虑,实行邦联制,造成了中央政府无权。产生了一些弊病。 主要是各州权力很大,中央政府无权。无力镇压地方叛乱,也不能在国际上维护美国的利益。因此,华盛顿的话表明美国建国之初是要解决中央政府无权的问题。此外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美国的宪法、联邦制等相关情况也需要掌握。 35.小铁片也有大文化,相较“蓝底白字”的中国车牌照,美国各州的汽车牌照设计(如下图)色彩纷呈,五花八门。 这从侧面反映出美国 A. 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特点 B. 邦联制下的松散无序状态 C. 交通管理没有规范的秩序 D. 联邦政府分权与制衡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车牌照是统一的“蓝底白字”,这体现了中央集权意识;而美国各州的汽车牌照则色彩纷呈、五花八门,这从侧面反映出美国各州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即联邦制国家结构的形式特点,故A项正确;邦联制是美国成立之初的国家结构,后被联邦制取代,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出交通管理没有规范,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反映出权力之间的的制衡,故D项错误。 36.下表为美国总统的立法成功率 表中的统计数字说明 A. 民主党人长期控制国会 B. 权力制衡影响行政效率 C. 党派权力斗争日趋激烈 D. 立法程序更加严谨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美国总统立法成功率比较低,这说明美国权力制衡的体制,导致行政效率比较低,故B项正确;表中反映出总统所属的政党,故A项排除;总统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提出的议案的通过率都比较低,故C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出立法程序的完善,故D项排除。 37.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下列不属于其观点的是 A. 反对人民自行起来革命 B. 主张由君主来完成革命 C. 主张中央集权制 D. 赞成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 托克维尔在政治上倾向于自由主义,不可能赞成君主专制,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等字眼足以证明托克维尔是反对人民自行起来革命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如果当初由君主来完成革命……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等字眼足以证明托克维尔主张由君主来完成革命,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等字眼足以证明托克维尔是主张中央集权制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是否定式选择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判断正确的选项,然后排除即可。 38.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动荡……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关于“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本质认识是 A. 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巩固 B. 说明法国共和派与君主派的斗争逐渐平息 C. 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D. 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用协商手段建立起民主制度是指1875年宪法以一票共和的方式确立了共和政体,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A、B、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所以答案选C。 39.1875年,国民议会在2月至7月之间先后通过了参议院组织法、公共权力组织法、公共权力关系法,三者合起来即第三共和的宪法1875年宪法。以三部法律一起来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的宪政体制,这在法国宪法发展史上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这一现象 A. 体现了法国民主共和之路艰难曲折 B. 是各政治势力相互斗争妥协的产物 C. 说明了法国注重协调各阶层的利益 D. 反映了法国民主政治构建已经完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法国共和制。题意反映了法国共和制确立的结果,但是没有体现艰难曲折的过程,故排除A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是君主派和共和派妥协的结果,没有协调各阶层,故排除C项;法国虽然确立了共和制,但民主政治构建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故排除D项;法国由三部法律一起来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政体制,说明是各政治势力斗争妥协的产物,故选B。 【点睛】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各派政治力量围绕着共和与帝制的政权形式问题展开了反复较量,最终在1875年1月,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国共和体制的确立过程是曲折的,同时也是各派政治力量妥协斗争的结果。 40.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政局不稳;1689年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也是政治的中心,但英国内阁稳定,政局稳定,这是因为法国 A. 君主制更符合法国国情 B. 共和制是妥协的产物 C. 权利的制衡不健全 D. 议会是权利中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法国虽然确立共和制,法国的总统是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相对于英美,法国权力的制衡相对较弱,故C项正确。法国共和制更符合法国历史发展趋势,故A项错误。材料比较的是英美权力制衡效果,不是说明共和制是妥协的产物,故B项错误。两国议会都是国家权力中心,故D项错误。 41.从政治制度演进的角度看,“帝制”取代“共和”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但在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时期,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起飞的局面,并使步履蹒跚的法国工业革命最终大功告成。据此可知,当时的法国 A. 民主制度妨碍了工业革命 B. 政局稳定推进了经济发展 C. 帝制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D. 帝制巩固得益于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时期,是法国政局比较较稳定的时期,在此时期法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由此可知政局稳定会推进了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民主制度是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故A项说法错误;法国工业革命尤其特殊国情,这不能说明帝制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故C项错误;材料在论述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经济发展迅速,故D项和材料的逻辑关系不符,故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法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 42.对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恩格斯认为:“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的成就。”恩格斯的话表明德意志帝国 A. 民主是虚,专制是实 B. 以民主来欺骗工人阶级 C. 受到恩格斯的高度肯定 D. 其民主对工人有有利之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德意志民主。民主是虚,专制是实是德意志民主的特点之一,但在题意中并没有体现这一特点,故排除A项;德意志帝国民主制度的建立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并不是为了欺骗工人阶级,故排除B项;题意并没有体现恩格斯对德意志帝国民主的高度肯定,故排除C项。根据“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的成就”可知德意志帝国民主中有工人可利用的内容以争取合法权利,对工人来说是部分有利的。故选D。 43.在德意志近代史上,统一是无比崇高而神圣的事业,谁掌握了统一的领导权,谁便能控制现代化的领导权。然而,德国的这个特点潜藏着巨大的危险,埋下了自身难以克服的祸根。以下关于“危险”和“祸根”说法正确的是 A. 统一后德国经济发展缓慢落后于英法 B. 统一后德国保留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 统一后德国很快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D. 统一后德国分裂主义倾向依然严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的统一过程中,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从而使德国很快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故C项正确;德意志的统一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德意志统一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故B项错误;德意志统一后,德国没有出现分裂主义倾向,故D项错误。 44.1871年宪法规定,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缔结为一个永久的联邦”,由普鲁士国王担任联邦主席。由于巴伐利亚等邦反对,普鲁士国王仅享有“德意志皇帝”而非“德国皇帝”的尊称。在联邦议会的58个议席中,普鲁士拥有17席,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法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这些规定反映德意志帝国是 A. 具有浓厚专制色彩的国家 B. 各种政治力量妥协的产物 C. 不彻底的民主改革的结果 D. 三权分立原则的典型代表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普鲁士国王仅享有‘德意志皇帝’而非‘德国皇帝’的尊称”“普鲁士拥有17席,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法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等信息来看,德意志帝国是各种政治力量妥协的产物,普鲁士王国尽管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但也受到其他邦国的制约。故答案为B项。A、C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均排除;D项与德意志帝国的政治体制无关,排除。 45.德国宰相俾斯麦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是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德意志帝国宪法》得益于美国主要体现 A. 保留君主权力 B. 实行三权分立制 C. 实行联邦制度 D. 实行君主立宪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德意志帝国宪法。美国没有出现过君主制度,也没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故排除A、D项;德意志保留了君主,实行的不是三权分立制度,故排除B项。德国在政体上仿效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在国家的组成上仿效美国实行了联邦制,故选C。 46.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在波茨坦有一座行宫,视线被一座磨坊挡住了,就派警卫人员把磨坊拆了,后来磨坊主一纸诉讼把皇帝告上了法庭,法院判决结果是威廉一世败诉。判决皇帝必须“恢复原状”,把那磨坊盖起来。威廉贵为一国之君,拿到判决书也只好遵照执行。由此说明 A. 德意志事实上承认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 德意志实行君主立宪制,帝无实权 C. 德意志政体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 德意志是欧洲民主政治最健全的国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皇帝败诉的故事说明皇帝在法律面前也是一律平等,体现出了德意志法律至上的原则,故A项正确;德意志虽然实行君主立宪制,当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德国君主立宪制具有专制主义色彩特点,故C项错误;德意志民主是专制是实,民主是虚,并不是最健全的民主国家,故D项错误。 47.2013年1月21日,美国第57任总统奥巴马在宣誓就职仪式上宣读宪法相关内容;3月17日,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国家主席习近平、总理李克强在履新讲话中都说到要忠实于宪法,忠诚于祖国与人民。这说明 A. 中美交往密切,相互影响 B. 两国行政权力都受宪法制约 C. 民主和法治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 D. 相同政体下治理理念的趋同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主与法制建设。无论美国还是中国都是法治国家,法律之上,依法治国是共同理念,这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所以应选C。 考点: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 48.美国制宪会议就众议院议员席位分配问题曾出现三个建设方案:方案一,(马里兰州)将奴隶也算入州人口数;方案二(密歇根州)只将自由人算入州人口基数;最终方案,奴隶按五分之三的比例加入州人口基数。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说明了 A. 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策略 B. 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C. 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D. 奴隶是民主选举的重要力量 【答案】A 【解析】 “奴隶按五分之三的比例加入州人口基数”说明政治的妥协策略,A正确;B和C属于中央政府运作程序;D说法明显不符合事实。 49.中世纪后期,欧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如1265年的英国等级会议及后来法国的“三级会议”等,后来的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很大程度是为了恢复议会传统。对此比较合理的解释是 A. 中世纪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代议制 B. 传统文化影响了英法的民主政治 C. 近代欧洲议会是等级会议的翻版 D. 资产阶级革命旨在恢复等级会议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很大程度是为了恢复议会传统”中可以分析出,传统文化对近代英法等国的代议制民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代议制民主是近代的产物;C项说法错误,错在“翻版”;资产阶级革命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故D项错误。 【点睛】“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很大程度是为了恢复议会传统”是解题的关键。 50.有学者认为: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民主过程,实际上就是多元的精英采取政党竞争形式竞取权力的过程。民主可以被定义为多重少数人的统治,民主过程的价值就在于建立这种多重少数人的统治。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下列政治制度能够体现这一说法的有 ①政党政治 ②代议制 ③分权原则 ④联邦制度。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多元的精英采取政党竞争形式”“多重少数人的统治”,体现了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以选举的形式实行间接统治,在选举中出现了政党政治,这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表现,故①②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分权原则和联邦制度,故③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BD错误。 51.马克思曾预言社会主义革命应该首先在欧洲比较发达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但十月革命却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革命的预言是错误的 B. 俄国十月革命是“早产儿”,其结果已经证明 C. 马克思主义理论需结合实践不断得到发展 D. 十月革命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答案】C 【解析】 十月革命前俄国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条件,革命的爆发有其必然性,十月革命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理论本身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只是就他所生活的时代作出预言,排除A项;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是由俄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决定的,具备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没有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B、D项说法错误,均排除。 52.《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下列对“纲领过时”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欧美各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已经取得合法的地位 B. 工人阶级政党组织不赞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运行能力增强 D. 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与时俱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可得出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诞生到材料中的1872年的时间段内,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有了较大的进步,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运行能力增强,寻么相应的理论认识也要有所更新,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中合法的地位的表述错误,并不是所有的工人阶级政党都合法,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工人阶级政党组织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与时俱进只是表现而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53.巴黎公社建立前后,梯也尔政府与普鲁士签订了《普法和约》,以大肆卖国换取普鲁士的支持。巴黎人民武装起来,决心誓死保卫首都。这些事实表明,巴黎公社 A. 是马克思主义者直接领导的革命 B. 是成熟的无产阶级领导的政治革命 C. 兼具民族革命和阶级革命的性质 D. 以武装革命直接抗击普鲁士的侵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梯也尔政府与普鲁士签订了《普法和约》,以大肆卖国换取普鲁士的支持”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公社即反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也为争取民族利益、民族独立而战,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共同激化的产物,故兼具民族革命和阶级革命的性质,C项正确;巴黎公社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直接领导的,且材料也无法体现这一点,排除A项;巴黎公社革命运动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共同激化的产物,当时巴黎并没有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排除B项;巴黎公社以武装革命直接抗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排除D项。 54.马克思在评价巴黎公社时说,它“不过是在例外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其评价反映出巴黎公社发生时 A. 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未诞生 B. 世界无产阶级尚未联合 C. 马克思没有对公社亲自指导 D.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还不成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例外条件”和“公社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说明巴黎公社革命爆发时,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还不成熟。故D项正确。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于1848年,故A项错误。欧洲工人三大运动说明已经联合,故B项错误。马克思没有对公社亲自指导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 55.“随着世俗社会的兴起及城市的发展,西方人终于从迷梦中觉醒,失踪的古典文化终于战胜了经院哲学与《圣经》,雅典终于战胜了耶路撒冷。”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A. 是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 鼓励人们追求现世的幸福 C. 认为人人有权阅读《圣经》 D. 对未来社会提出完整设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失踪的古典文化终于战胜经院哲学与《圣经》,雅典终于战胜耶路撒冷”“开始反思以往落后的神学世界,同时勇敢地开始探索新世界”等信息可知,这一事件是文艺复兴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而人文主义主张追求现世的幸福。所以答案为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56.15世纪,意大利的一些受过教育的商人子弟开始研读古典希腊罗马文学。……希腊罗马文化奠基在城市生活之上,正好与意大利这些因商业而兴起,又较不受封建制度束缚的城市有相似之处,于是恢复古希腊文化精神成为此时文化运动所追求的目标。这说明 A. 文艺复兴是古典城市发展的产物 B. 市民阶层的精神追求推动思想解放 C. 文艺复兴的根本目的是复兴古典 D. 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已经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希腊罗马文化奠基在城市生活之上”体现出市民文化生活需要,“恢复古希腊文化精神成为此时文化运动所追求的目标”说明市民阶层精神变化推动思想解放运动,B正确。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A错误。文艺复兴根本目的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C错误。此时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并没有形成,D错误。 57.宗教改革是指16世纪至17世纪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马克思谈到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A. 赎罪券和《圣经》 B. 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 C. 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 D. 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枷锁意味着专制,“外在的枷锁”,是指宗教改革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人的灵魂只要依靠个人虔诚的信仰就可得救,蕴含着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因素。“心灵套上了枷锁”,指的是宗教思想对人们精神的束缚。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宗教改革•影响 58. 约翰•洛克在《政府论》说:“当立法者图谋破坏人民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文中的引用“上帝”概念实质意义是 A. 论证中世纪的“君权神授”的重要性 B. 借用罗马教皇的权力否定君主专制 C. 说明“天赋人权”的合理性 D. 说明天主教赋予人权力的合理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可得出,材料强调上天给予了民众自然享有的权利,以反抗压迫,故文中的引用“上帝”概念实质意义是说明“天赋人权”的合理性,C项正确;材料主张的是天赋人权,是理性的表现,反对君主专制,反对君权神授,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有借用罗马教皇的权力,且启蒙运动也反对天主教的神权统治,排除B项;材料只是借“上帝”的概念,并不是体现天主教能赋予人民权力,故D项错误。 59.卢棱认为,社会契约“以道德的和法律的平等来代替自然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身体上的不平等;从而,人们尽可以在力量和才智上不平等,但是由于约定并且根据权利,他们却是人人平等的”,据此可知,社会契约 A. 得到了人们一致推崇认可 B. 消弭了自然的不平等 C. 有助于人们追求自由平等 D. 具有明显反专制色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以道德的和法律的平等来代替自然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身体上的不平等”可得出材料的主旨是强调社会契约有助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不平等现象,有助于人们追求自由平等,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卢梭一个人的看法,而不能体现所有人,排除A项;消弭了自然的不平等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社会契约在追求自由平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而不是强调反对专制,排除D项。 60.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这就是英国诗人拜伦笔下的“拜伦式英雄”,这些“拜伦式英雄”反映了 A. 光荣革命时代的理性之光 B. 启蒙运动时代的浪漫之声 C.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D. 蒸汽时代社会的黑暗现实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拜伦是19世纪初期英国的著名诗人,其著作风格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的浪漫情怀。故选C。A项光荣革命是1688年;B项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D项说法是属于批判现实主义风格。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浪漫主义文学 二、材料题(共3小题,共40分) 61.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转变,是近代政治观念发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朕即国家,……为了百姓本身的利益,国君应当使他们无条件服从。只有当全部权力完全集中在唯一的国君手里时,臣民的幸福和安谧才有保障……臣民没有权利,只有义务。” ——(法)路易十四(1638﹣1715) 材料二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第二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第六条法津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第十七条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法)《人权和公民权宣言》(1789年) 材料三 1908年,清政府在出洋考察各国政治的基础上,融合皇族和立宪派等多方利益要求,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宪法由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组成,其内容涵盖了宪政制度的基本要求。第一条、“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第三条、规定“法律在皇帝批准颁布前应经议院决议。”……(附录)第一条、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第二条、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第三条、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第六条、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 ——摘编自岳麓版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 (1)材料1、2中“民”的内涵有何不同? (2)《钦定宪法大纲》是两种“民”的意识影响的结果,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产生的原因,并简述其影响。 【答案】⑴差异:体现臣民意识VS体现近代公民意识 君权至上(民绝对服从君主统治)VS主权在民 民处于被动、从属地位(缺乏主体意识和权利)VS平等意识(自由平等) ⑵成因: 臣民意识成因:长期封建专制,受德日政体影响;自然经济主导;封建思想依然浓厚 公民意识成因:立宪派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方启蒙传入。 影响:从形式上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有利于近代公民意识的觉醒;本质是维护清王朝统治(封建色彩浓厚);客观上推动辛亥革命爆发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走出各自的内容,找出角度进行比较即可。根据材料一“国君应当使他们无条件服从”“朕即国家……全部权力完全集中在唯一的国君手里”“臣民没有权利,只有义务”和材料二“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等信息可从“民”的意识、掌握权力的对象、“民”的地位等方面比较内涵不同即可。 (2)第一小问,关于臣民意识成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受德日政体影响、自然经济主导、封建思想依然浓厚等方面思考作答;关于公民意识成因的成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立宪派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方启蒙传入等方面思考作答。关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民主化、公民意识的觉醒、本质是维护清王朝统治、客观上推动辛亥革命爆发等方面思考作答。 6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日本作家末广铁肠创作的小说《哑旅行》著于1889﹣1891年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晚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日本绅士隐太郎因慕“西文西学最合时趋”,又听得游历西洋的人都有名望,乃乘汽船从日本横滨出发,先后游历了美、英、法等国。期间虽偶有懂外语者或者友人帮助,但因时有失散,或者翻译水平低,导致语言不通,在饮食、居住、交通、游玩等方面闹出许多笑话。在纽约参观蜡人馆时,误以真人为假人;在伦敦,因寻人不遇,险被马车撞倒,还因“Bath”读音不正,误至“Bus”站;去往法国时,又误买了至比利时的船票,复从比利时乘船至法国的加伦,再从加伦转乘火车前往巴黎。虽然多有曲折,但是隐太郎也见识了伦敦的“地底铁路”以及立在当路上的“电信电话杆子”,还有巴黎“男人收税﹣法郎,女人无税”的舞场。在巴黎游玩后,隐太郎乘船取道东南亚,来到当时世界“四大埠头”的末站上海,住进日本人在美租界铁马路开设的东亚洋行,遍游上海滩的风花雪月后,始返回日本。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晚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一、 (1)情节:隐太郎乘坐现代交通工具周游欧美主要国家,并在城市中接触到了现代文明产物。 (2)现象: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3)概述:①第一次工业革命以18世纪中后期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尤其是蒸汽机的改良为标志,使工业生产进入机器大工业阶段,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出现,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以19世纪70年代电的发明和应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以及化学工业的发展为标志,推动了新兴工业的兴起以及传统工业的改造,重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部分。 (4)评价: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能源、动力、生产工具、交通工具等发生重大变革,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取得重大进步,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加强。但是,工业革命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贫富分化加剧等一系列问题。 示例二、 (1)情节:现代交通通讯工具保障了隐太郎的行程。 (2)现象:新的交通通迅工具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3)概述:隐太郎周游各国行程中,受困于语言障碍,但得益于现代交通通迅工具(火车、轮船等)的保障,顺利完成了行程。 (4)评价:一方面,交通工具的革新方便了各国国内各地的联系,也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交流;另一方面,这也成为近代西方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工具。 示例三、 (1)情节:隐太郎从巴黎返回,途经中国并在上海游玩。 (2)现象:通商口岸和租界已经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基地。 (3)概述: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追开放上海等五口通通,第二次片战争后,更多的中国口岸开放。列强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兴建一系列商业和娱乐设施,作为其进一步侵略中国的据点。 (4)评价:通商口岸的开放和租界的建立,一方面是列强对华侵略的产物,严重侵害了中国的主权;另一方面,它促进了西方文明的传播,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示例四、 (1)情节:隐太郎羡慕欧美文化,克服语言等障碍,周游欧美主要国家。 (2)现象:明治维新后,日本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3)概述:日本在明治推新后,“脱亚入欧”,成为近代民族独立国家,在19世纪晚期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在思想、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全面学习西方。 (4)评价:“文明开化”政策推动了日本思想、文化、教育以及世会生活的近代化,促进了日本“脱亚入欧”,成为一个近代资本主义国家。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本题解题思维过程是,首先阅读材料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如“因慕‘西文西学最合时趋’,又听得游历西洋的人都有名望,乃乘汽船从日本横滨出发,先后游历了美、英、法等国。”反映了明治维新后,日本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材料“还因“Bath”读音不正,误至“Bus”站;去往法国时,又误买了至比利时的船票,复从比利时乘船至法国的加伦,再从加伦转乘火车前往巴黎。”“虽然多有曲折,但是隐太郎也见识了伦敦的‘地底铁路’以及立在当路上的‘电信电话杆子’”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或者新的交通通迅工具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材料“来到当时世界“四大埠头”的末站上海,住东亚进日本人在美租界铁马路开设的洋行,遍游上海滩的风花雪月后,始返回日本。”反映了通商口岸和租界已经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基地。其次,结合世界近代史对该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即可。 【点睛】本题整体难度不太大,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反映的历史现象。 6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 材料二: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 ——根据王钧林《中国儒学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孔子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孔子思想提出的目的。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答案】(1)仁、礼、德治、中庸 (2)目的: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秩序。 背景:礼崩乐坏;分封制走向瓦解(或“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思想活跃;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 【解析】 【详解】(1)根据“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以德”“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结合所学孔子的思想分析总结。 (2)目的:根据“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概括得出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秩序。 背景:根据“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得出礼崩乐坏,分封制走向瓦解;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思想活跃,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