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2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单元学习总结 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工业经济体制经历的三次重大转变 ‎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7‎ ‎(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②缺乏经济建设经验。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加快工业化建设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外国经验,决定对内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推进工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土地改革 ‎(1)原因: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 ‎(1)原因: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3)意义: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 ‎(1)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 ‎(2)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实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 ‎(3)影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 ‎(1)原因:中共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 ‎(3)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 ‎2.“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发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发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 ‎4.“全方位”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的两手战略,不仅“引进来”,而且“走出去”。‎ ‎5.“宽领域”是指我国不仅开放经济领域,而且在逐步开放政治、思想文化领域。‎ ‎6.“多层次”是不仅设立经济特区,而且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开放区,并且不断向内地延伸。‎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2.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并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制定了“引进来”和“走出去”两大战略,到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GDP迅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5.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世界三种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西方模式(英)‎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所有 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7‎ 工业化 道路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 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 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 制度 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7‎ 典例分析 (2016·天津文综,10)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  )‎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一明考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二抓关键:“1979年”“80年代”颁布的文件 第二步:逐项分析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项 ‎1979年和80年代中国刚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联系逐渐密切,但不能体现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故A项错误 排除 B项 从材料提及的法规来看都是中外经济合作领域,可知颁布这些文件不是为发展市场经济,故B项错误 排除 C项 以法律法规形式保障中外合作,反映出中国实现对外开放的可信程度已上升至法律层面,故C项正确 正确 D项 材料中法律保障的是中外合资企业,不属于公有制经济,故D项错误 排除 答案 C 题型解读 此题型着重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是什么”,而着眼于“为什么”,而且题干所展现的内容多是中学教材未出现的结论,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而选项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 解题技巧 7‎ ‎1.回答这类选择题时,主要的不是凭借历史知识,而是依靠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较高的史学理论水平。主要搞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要根据题干的结论,分析与史实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辨析,同时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 ‎2.注意问题的转换,根据论点所指事件的时间信息,利用所学知识与之关联,对题目观点进行论证或者否定。‎ ‎[变式训练]‎ ‎1.(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答案 A 解析 图表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的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英、美两国,实际反映了中国原有工业基础薄弱,急需改变落后工业面貌的愿望,也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特点的体现,故A项正确。“冷战”格局下,为对抗苏联,美国大力发展工业,英国努力恢复发展工业,B项错误;当时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优先发展重工业,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是正确的,故C项错误;美、英传统工业只是增速放缓,但规模仍然很大,并没有衰落,D项错误。‎ ‎2.(2015·广东文综,1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答案 D 7‎ 解析 题干时间是“1961年”,当时正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C项“成效显著”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当时土地所有制没有变化,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发生于1953~1956年,B项错误;由“有的地方出现家庭作业”可以分析出这种家庭式作业的生产方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D项正确。‎ 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