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高安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江西省高安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命题人熊万青 做题人卢文英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而同时批评其“无儒”。这说明荀子 A. 违背了儒学的基本信念 B. 关注现实充满事功精神 C. 实现了儒法的完美结合 D. 政治诉求有理想化倾向 【答案】B 【解析】 【详解】荀子论风俗于秦,是关注秦国的社会现实及民情。批评其“无儒”则是为了儒学的发展需要,因此带有一定的事功精神,故B项符合题意;儒学是有关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学问,荀子关注秦国的社会民情,并没有违背儒学的基本信念,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谈及荀子的政治诉求是什么,故D项错误; 2.董仲舒《春秋繁露》载:“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据此可看出董仲舒的主张是 A. 君权神授 B. 天人感应 C. 无为而治 D. 知行合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的“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天人感应的思想,董仲舒将儒家的德治上升到天命的高度,督促统治者要施行德治,故选B;君权神授指君主的权力是神授予的,强调君主权力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观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联系所学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分析解答。 3.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等。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贽形象的历史叙述,这反映出 李贽形象 形象特点 评论者(生卒年代) “异端”、“妖孽”、“罪人”、“小人” 离经叛道、带坏士风、颠倒是非 黄宗羲(1610—1695) 乱天下、导致国家灭亡 方以智(1611—1671) 反封建、反专制的斗士具有人道主义等,又有封建主义的局限性 侯外庐(1903—1987) 反封建、反专制的斗士具有人道主义等,又有封建主义的局限性 思想具有近代原理和近代精神的思想家 发现新的人伦物理,突破儒家的伦理规范,提具有近代意识的“欲”、“利”等概念 岛田虔次(1917—2000) A. 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 历史解释目的在于揭示历史事实 C. 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D. 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史学素养。本题从不同时代的学者对晚明李贽的不同评价来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历史解释是历史叙述的一部分,基于同一历史事实,历史解释由于学者所处时代、所持立场以及学识等各方面的原因呈现多元化,故答案为C.。 4.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赢的这一做法 A. 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B. 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 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D. 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 【答案】C 【解析】 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把理学思想融入《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中,促进儒学的世俗化,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排除A;宋明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并非以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为标志,B错误;《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主要涉及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无法体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D错误。 5.梁启超在《明清之交中国思想界及其代表人物》一文中评论某位思想家:“(他)所注重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能知有宇宙?‘知识的来源在哪里?’‘知识怎么样才算正确?’他以为这些问题不解决,别的话都是空的。”这位思想家是 A. 王守仁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评论的是王夫之,王夫之系统地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强调“理在气中”,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等,故D项正确。王守仁是明朝中期思想家,主张致良知,与材料不符,排除A。黄宗羲反对专制暴君统治,与材料不符,排除B。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与材料不符,排除C。 6.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面对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屈服,即使只需说一句表示屈服的话就可以获得自由,他也毫不退让。这类神话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主题,并成为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可知,古代希腊 A. 公民的思想自由遭到压制 B. 传统文化蕴含着人文精神 C. 民众厌倦平淡的世俗生活 D. 神话观念逐步得到了强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面对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屈服”“这类神话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主题”可知,这类神话强调人的力量和作用,说明传统文化蕴含着人文精神,故B正确;材料反映古希腊神话,无法体现公民的思想自由遭到压制,排除A;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神话观念逐步得到了强化,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面对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屈服”“这类神话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主题”,联系所学古代希腊人文精神的起源的知识分析解答。 7.苏格拉底在被判死刑前夜说:“是城邦给了我生命,使我受到抚养和教育。我首先是城邦的孩子和仆人,比起父母和其他祖先来,城邦更为尊贵,更为可敬,更为神圣,她受到众神和所有理智的人的尊敬。”这表明苏格拉底的思想是 A. 歌颂直接民主 B. 城邦利益至高无上 C. 赞扬社会道德 D. 追求人的自由平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是城邦给了我生命,使我受到抚养和教育。我首先是城邦的孩子和仆人,比起父母和其他祖先来,城邦更为尊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苏格拉底的思想是城邦利益至高无上,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直接民主,故A项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社会道德,故C项排除;人的自由平等,在材料中也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苏格拉底思想 8.《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中指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从不同方面刻画了同一过程。”“同一过程”是指 A. 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B. 摆脱教会对人性的束缚 C. 宣扬俗权之上增进民族意识 D. 全面批判封建意识形念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强调的是人性的回归,人生的现实幸福,宗教改革强调人的信仰自由和发财致富的权力,都强调了人性的解放。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其他与题意不符。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比较 9.18世纪的欧洲,法国人在反对教会和国家、争取言论自由和人道的斗争中获取快乐;英国的文人则对本国的社会政治体制比较满意;德国的启蒙学者则几乎完全回避政治。这表明 A. 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的传播 B. 政治环境影响启蒙思想发展 C. 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文化差异 D. 制度构想与政治实践相背离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近代西欧各国的反封建斗争以及建立的近代民主政体,对本国的文人创作、思想启蒙与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科学革命的领域,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治发展的情况,与经济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制度构想的内容,也无法反映二者的吻合程度,故D项错误。 10.中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汉书·艺文志》罗列了当时著作有14994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四部目录》载书有64582卷,与《汉书·艺文志》相较,书籍卷数增加4.3倍。与这一变化关系最为密切的发明是 A. 造纸术 B. 雕版印刷术 C. 活字印刷术 D. 转轮排字盘 【答案】A 【解析】 【详解】西汉我国就有了植物纤维纸,而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满足了更多的纸张需求,故选A;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北宋毕昇,转轮排字盘发明于元代王祯,时间不符,排除BCD。 11.破译甲骨文是中华史前文明溯源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正如学者朱彦民所说:“如果破解了一个甲骨文,就带活了一大批甲骨文书,也就能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历史。”但要破译这些甲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这充分说明甲骨文 A. 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B. 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 C. 承载了商代及早期国家的信息 D. 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要破译这些甲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说明要破解甲骨文就要了解商代乃至商代之前的历史,故选C。A选项认为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A。甲骨文不仅含有宗教信仰的信息,还包含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表述不完整,不如C项具体,故排除。D项与材料的信息表述不符,材料主要讲述甲骨文与历史的关系,故排除D。 12.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昊道子的宗教画 A. 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 B. 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C. 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 D. 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可以得出吴道子的宗教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世俗化的特点,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宗教画的改造,不是注重外来风格,A不正确;C与材料表述不符;唐代的绘画成就极大,著名的画家和作品较多,吴道子只是其中之一,不能得出其能代表唐代的绘画成就的结论,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唐代绘画,侧重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按材料主旨进行选择。 13.唐长孺先生在《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中认为,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入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桃花源”中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入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据此可知 A. 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说明历史问题 B. 历史研究应该得到文学作品印证 C. 《桃花源记》体现了东晋社会矛盾与生产关系 D. 《桃花源记》是研究东晋社会经济的一手史料 【答案】C 【解析】 东晋时期豪强势力强大,与政府矛盾尖锐;东晋时期的庄园经济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比北方更大。因此《桃花源记》体现了东晋的社会矛盾与生产关系,故答案为C项。A项“直接说明”说法错误,作为文学作品,可以有虚构的成分,排除;B项说法绝对,排除;《桃花源记》是研究东晋社会的二手史料,排除D项。 14.“他为20世纪的科学思想撒下了种子,为现代的科技年代开辟道路。……不但对科学界造成巨大震撼,对人文主义、史化和政治也带来重大影响。从此以后,无人再相信世界上有绝对的东西。”材料中的“为现代的科技年代开辟道路”是指 A. 弥补了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 B. 准确预见到海王星的存在 C. 创立实验科学推动近代科学的发展 D. 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 【答案】A 【解析】 根据“他为20世纪的科学思想撒下了种子”“无人再相信世界上有绝对的东西”,结合所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弥补了牛顿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故A正确;运用牛顿经典力学准确预见到海王星的存在,不符合“为20世纪的科学思想撒下了种子”,排除B;C是伽利略,时间不符合“为20世纪的科学思想撒下了种子”,排除;D不符合“无人再相信世界上有绝对的东西”,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他为20世纪的科学思想撒下了种子”“无人再相信世界上有绝对的东西”,结合所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影响分析解答。 15.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揭示了生物起源的基本规律,使进化论思想更具系统性,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巨大轰动。之所以引起“轰动”主要是因为进化论 A. 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始说 B. 揭示了社会发展的真相 C. 科学性得到人们的完全承认 D. 引发了科学领域大论战 【答案】A 【解析】 达尔文进化论受到社会抨击,主要是进化论宣传进化思想,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始说,A正确;B是马克思主义思想;C中完全承认说法绝对;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6.徐继畬在1844年《瀛环志略》手稿中,“英吉利”一节写了2429字,使用了21个“夷”字;而1849年最后辑著成的书稿中,“英吉利”一节长达7620字,却没有使用一个“夷”字。这种情况说明当时的中国 A. 鄙视西方的心理转向崇洋 B. 朝贡外交转向了近代外交 C. 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 D. 向西方学习已成时代潮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没有使用一个‘夷’字”,不等同于崇洋,故A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手稿中……使用了21个‘夷’字……辑著成的书稿中……却没有使用一个‘夷’字”,说明在这一时期,传统的夷夏观念开始受到了近代观念的冲击,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1849年最后辑著成的书稿”,结合所学,这时兴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但尚未成为时代的潮流,故D项错误。 17.《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刊行后,不仅招致了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反对,维新人士黄遵宪、严复等也曾通过不同方式表示过他们的反对意见,帝师翁同龢在读过《孔子改制考》后,向光绪皇帝说康有为“居心叵测”,表示已不与康往来了。这表明康有为的变法理论 A. 成为维新派的思想共识 B. 动摇了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C.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 干扰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维新人士黄遵宪、严复等也曾通过不同方式表示过他们的反对意见”,帝师翁同稣也表示不与康往来,说明康有为的理论不被当时包括维新派在内的一些人士接受。康有为用“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变法思想干扰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遭到反对,故D项正确;材料表明维新人士反对康有为的理论,因此并没有形成共识,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康有为思想遭到反对,故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点睛】本题考查康有为的思想主张。思考问题时要注意,康有为的“托古改制”只代表他个人思想的特点,而不是整个维新派。正因如此,他的思想才会遭到一些维新人士的反对。所以往往在判断时,要根据材料的意思去考虑问题,因此读懂材料,抓取材料关键信息非常重要。 18.胡愈之在欧战后认为旧文明旧制度已破产,“威尔逊总统国际联盟之理想”和“俄国劳农政府之极端改革”都是改造之先声,是“新时代纪元之始”。这一认识反映了 A. 以俄为师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 B.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C. 一战丰富了国人对西学的认识 D. 西方文明走向衰落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在一战后,胡愈之认识到美国人提出的“理想”,与俄国的十月革命都可以作为中国的借鉴,体现出一战丰富了国人对西学的认识,故C项正确;以俄为师还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新时代纪元之始”可以看出,西方文明并没有走向衰落,D项错误。 19.1917年,梁漱溟应蔡元培先生之请出任北京大学讲师,授课当天就倡言要为孔子讨个说法:“我觉得我有一个最大的责任,即替中国儒家作一个说明,开出一个与现代学术接头的机 会。”对梁激溟所说的“责任”,合理的解释是 A. 以实际行动响应文学革命 B. 借鉴西学以明辨儒学真伪 C. 固守传统文化反对新文化 D. 勇于挖掘儒学的当代价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文学革命指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而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借鉴西学以明辨儒学真伪,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反对新文化的信息,排除C;由材料“替中国儒家作一个说明,开出一个与现代学术接头的机会”反映要挖掘儒学的当代价值,故选D。 20.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主张 B.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 C. 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要同时进行 D. 经济的平等就可以消除阶级冲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主张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社会,通过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力图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社会,故C项正确。A项是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排除。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民生主义是发展,排除B。材料强调通过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才能消除阶级冲突,排除D。 【点睛】本题以孙中山三民主义为切入点,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即可知道孙中山主张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要同时进行,方能改造中国社会。 21.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主张中国只走新民主主义道路 B.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诞生 C.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 D. 中国革命应该“毕其功于一役”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可知,毛泽东说的“社会主义的任务”是指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民主主义任务”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而题干中的“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说明毛泽东主张二者不可以同时完成,也就是主张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即革命要分两步走,故选C而排除AD;毛泽东思想诞生于井冈山时期,故B与题干时间不符,所以排除。 22.下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的目录(部分),目录第一章的标题应是 第一章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思想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思想 第五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 …… …… A. 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B. 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C.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D. 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表格主题是围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变化,首先第一章节应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B正确;时代主题的新判断不符合材料主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对时代主题作出了新判断,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A错误。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C错误。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共十五大,D错误。 23.1956年,中国文化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会后不仅许多传统剧目经整理加工后重新上演,而且这年秋天,北京还自解放后第一次上演了步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柔密政与幽雨叶》(当时的译名)。由此可知,这次工作会议 A. 贯彻了“百花齐放”的方针 B. 旨在恢复传统的戏曲剧目 C. 促进了文艺创作意识形态化 D. 根除了“左”的文艺路线 【答案】A 【解析】 【详解】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艺创作呈现繁荣景象,一些传统剧目重新编排上演,莎士比亚的戏剧也上映,故A项符合。 B只是表明现象,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材料未体现文艺创作意识形态化,排除C。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左”的文艺路线逐渐清算,排除D。 24.2000—2009年间,中国高校招生规模已由26万人上升到639.5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12.6%。从而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是对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回应 B. 多样化办学推动高校的普及 C. 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D.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高校招生规模已由26万人上升到639.5万人”可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故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是对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回应,选A。材料没有体现“多样化办学”的信息,故排除B。C项“满足了”表述不科学,故排除C。“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其内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25题14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共计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中国、古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繁荣,当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了许多著名的观点或名言。 国别 人物 观点或名言 古希腊 普罗塔哥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中国 孔子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盂子 “仁则荣,不仁则辱” 材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几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代访录原君》 材料三 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1)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和中国思想家的核心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黄宗羲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述启蒙思想家在政治领域中提出的建议的核心内容。在其影响下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答案】(1)主张:希腊:强调人的价值(或人文主义,或以人为本)。中国:仁政(民本或重民)。 (2)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反对君主专制。条件: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程朱理学的束缚。 (3)内容: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或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 【详解】(1)普罗塔哥拉、苏格拉底都是古希腊民主政治鼎盛阶段、西方人文精神起源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们思想的共同点都是反对传统、反对权威,提倡人文精神;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家孔子提倡“仁”、孟子提倡“仁政”。 (2)黄宗羲的主要思想通过材料可以概括为“天下为主,君为客”; 黄宗羲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可以通过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的角度归纳。政治:君主专制的加强;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思想:程朱理学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3)“启蒙思想家在政治领域中提出的建议的核心内容” 即启蒙思想的主要政治主张,可以先明确英国的启蒙思想家主要有霍布斯、洛克,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主要有伏尔泰、孟德斯鸿、卢梭、狄德罗,德国的启蒙思想家主要有康德,进一步明确他们的主要思想。这些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在中国近代的体现,即是主张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的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民主共和制度的辛亥革命和主张学习西方民主科学等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椅中圣母》是意大利画家拉斐尔·桑西于1514~1515年间创作的作品,现藏于佛罗伦萨庇蒂美术馆。据称,这一幅画上的“椅中圣母”不是别人,正是拉斐尔的恋人芙纳蕾娜本人。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作品中提取一个特征,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作品特征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 特征:该画把母子情爱的人性之美表达得淋漓尽致。 历史现象:人文主义的兴起(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评述:14~17世纪的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其核心是人文主义,该运动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它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民自我意识的觉醒,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做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准备。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解析】 【详解】本体属于开放题型,首先依据材料中“《椅中圣母》”的信息从“该画把母子情爱的人性之美表达得淋漓尽致”提取观点;第二小问现象提取从所学意大利文艺复兴角度思考回答;第三小问评述从14~17世纪的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背景、核心主张以及影响等角度分析回答即可。 【点睛】开放式论述题确定论题至关重要,拟定论题的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对所选论题非常熟悉,自己头脑中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来支撑自己所选论题。自己掌握的史实越多,论证起来就越容易、越充分,得分率也就越高。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社会形势的变化相适应,明清文化出现了具有市民反叛意识的早期启蒙思潮。这一时期的进步思想家、文学家抨击宋明理学中的僧侣主义和禁欲主义。至于顾、黄、王诸大师在哲学思想、史学思想、自然观中的理性主义,也都与中世纪的蒙味主义相对立。然而,由于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他们虽猛烈批判封建专制帝王,但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材料二 19世纪70—80年代,早期维新派逐渐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他们主张不仅在物质层面,而且要在制度层面上学习西方文化,即从学习“西技”发展到学习“西政”。他们倾慕西方的议会制度并且希望仿效。这种维新思想到甲午战争时已形成广泛的社会思潮。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争后维新思想形成广泛社会思潮的原因。 【答案】(1)特点:社会形势变化的产物;具有市民反叛意识;矛头对准封建专制君主;未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2)原因:封建专制制度弊端日益凸显;民族危机的加深;洋务派自强救国道路的破产;维新派的大力宣传。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特点直接按照材料一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具有市民反叛意识的早期启蒙思潮、猛烈批判封建专制帝王、但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等均是可以直接作为答案的。 (2)甲午战争后维新思想形成广泛社会思潮的原因要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现实原因、洋务派自强救国道路的破产的历史原因以及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的大力宣传维新思想的主要原因等多角度分析即可。 点睛: 材料解析题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但联系课本却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最重要的是要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去组织答案,表达观点,解决问题,因为所有的命题者都不会偏离教材去命题。 28.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国家独立自强的重要前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於小夷也。……据英人地理全志稽之,我中华幅员八倍於俄,十倍於米,百倍於法,二百倍於英,地之大如是。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於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而今顾腼然屈於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861年) 材料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因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梁氏的民族主义既是自由民主的,肯定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是共和主义的,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 (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奇愤”因何事件而起?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1)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 特点:天朝上国观念依旧存在;初步了解西方;认识到中国人自身存在不足。 原因: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民族危机的加深;西学的传播。 (2)进步:民族国家意识觉醒;开始具有民权的认识;将民族意识与国家独立自由联系在一起。 (3)简析:有利于中国向西方学习,促进了思想启蒙;推动了反专制求民主的斗争;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实业救国)。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由材料“1861年”和“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於小夷也”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第二小问,由材料“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於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说明天朝上国观念依旧存在;由材料“中华幅员八倍於俄,十倍於米,百倍於法,二百倍於英”说明初步了解西方;由材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说明认识到中国人自身存在不足。第三小问,天朝上国观念源于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下,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而西学的传播冲击了传统的观念。 (2)由材料“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反映了民族国家意识觉醒。由材料“肯定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是共和主义的,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体现了具有民权的认识;由材料“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体现了将民族意识与国家独立自由联系在一起。 (3)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方面归纳。在思想方面,民族意识有利于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在政治方面,民族意识是反专制求民主的旗帜;在经济方面,民族意识激发民族资本家投身民族资本主义热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