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 邢台市第八中学2019--2020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一 历史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 一、 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 ‎①周王室:周王室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长子,长孙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2.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在二十四史众多的列传里,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这主要说明中国传统社会(   )‎ A.宗法分封始终主导 B.家国一体观念突出 C.君权至上意识浓厚 D.家庭伦理道德至上 ‎3.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的结合来强化王权 B.通过分封同姓诸侯来加强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D.通过制定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4.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其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其中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3人被免职,2人因罪自杀,3人被下狱处死。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用意是( )‎ A.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皇权 B.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C.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 D.显示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5.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6.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 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 ‎7.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8.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9.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數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该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臣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10.下面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时间 茶叶(万磅)‎ 生丝(包)‎ 鸦片战争前 ‎5000(年平均值)‎ ‎5000(年平均值)‎ ‎1845年 ‎8010‎ ‎13220‎ ‎1851年 ‎9919‎ ‎23040‎ ‎1853年 ‎10122‎ ‎62896‎ A.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               B.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1.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1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人近代的最初一步。”这里的“这场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   185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为万国工业博览会剪彩,充分展示了英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同时也昭示了英国对市场的需求,基于这种需求,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在签订的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   )‎ A.勒索大量赔款                        B.协定关税 C.开放通商口岸                        D.割占香港岛 ‎14.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 年同日本的战争。 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A.使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使清政府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15.19世纪末,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   )‎ A.要求清朝降低外国商品进口关税 B.维护中国关税主权和领土完整 C.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 D.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16.广州诗人张维屏在一首诗中描述:“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催。……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 诗人描述的事件(   )‎ A.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B.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 C.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精神 D.表达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 ‎17.19世纪后半期,中国新疆地区的危机主要来自于(  )‎ A.英国和日本     B.美国和法国     C.俄国和德国     D.俄国和英国 ‎18.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 A.否定其排外主义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D.全面赞扬与肯定 ‎19.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20.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21.“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B.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22.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 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23.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24.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25.八路军总部在一道战役预备命令中指出:“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动,国内困难增加,……我军应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创立显著的战绩,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 根据这一命令所开展的军事行动是(   )‎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徐州会战     D.百团大战 ‎26.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27.马克思说:“推动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C.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28.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29.《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本主义建设方案,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但是这个方案没有得到实施,一篇大文成为一片空谈。这是因为( )‎ A.没有突破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小生产者经济思想的局限 B.太平天国本身不具备实施建设方案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C.《资政新篇》没有得到洪秀全的赞同和支持 D.《天朝田亩制度》阻碍了《资政新篇》的实施 ‎30.1862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 马克思这样评价的根本原因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既没有反对帝国主义也没有对反封建主义 B.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无本质的区别 C.当时中国社会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 D."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 ‎31.“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个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这一材料(   )‎ A.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B.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C.描述了全国各省份独立的概况 D.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32.  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说:“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大家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看作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C.民主共和观念进一步传播 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33.   1913年袁世凯在一次演说中提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说“其内容规定,束缚政府”,让他“身受苦痛”。 这主要是指《临时约法》(   )‎ A.规定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实行责任内阁制 C.缩小内阁权力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34.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35.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二、材料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   材料一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   材料二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   材料三 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 的典型例证。(2分) 2.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7分) 3.通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三观点的合理性。(6分)‎ ‎3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与抗争,终于使苦难的中国望见曙光。‎ ‎   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封面 ‎   ‎ ‎   材料二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的,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 ‎   材料三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   材料四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请回答:‎ ‎1.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是“农业空想社会主义”,请你为这些历史学家寻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了,试分析其失败的主客观原因,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经验教训?(8分)‎ ‎2.据材料三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4分)‎ 参考答案 ‎ ‎ 一、 单选题 ‎1—10 DBABA DCABC ‎11—20 BABAD ADCCA ‎21—30 DDADD BADBC ‎31—35 DCBCC ‎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宗法制的内容只有嫡长子才有继承权,所以②③一定能成为大宗享有直接继承权,①周王室正妻所生之子中只有嫡长子才可能成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④卿大夫长子,长孙未必是正妻所生的嫡长子并不以具有直接继承权,所以答案选D。‎ ‎2.答案:B 解析:根据“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体现了国家宗族的内容,家国一体观念突出,B项正确;“始终主导”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君权至上和家庭伦理道德至上的信息,排除CD项。‎ ‎3.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材料将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获得符合两种制度的结论。A项是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特点进行概括的结论,符合题意;B项只涉及分封制;C项只涉及宗法制;D项只涉及礼乐制度。‎ ‎4.答案:B 解析: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汉武帝除了实行内外朝制度,削减三公的权力外,还任命布衣为相,以降低丞相的身份和地位,接着又以各种过错为由对丞相严厉处罚,可谓多管齐下。汉武帝时,大多数丞相没有善终,并非他们有多大的罪过,而是因为他们位高权重,故B正确。‎ ‎5.答案:A 解析:唐朝中央机构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B、C两项混淆了中书省、门下省的职能,可以排除。当时,在门下省设置政事堂,作为三省长官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凡军国大事必须经政事堂会议议决,商定后再奏请皇帝裁决。“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属于“违制”,这里的“违制”是决策运作程序的“违制”,而并没有涉及尚书省的执行权力,A项正确,D项表述错误。‎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周朝的分封制,“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是指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制不是地方制度,故A项错误;以血缘为纽带的是分封制,故C项错误;秦朝是第一个封建王朝,分封制实施于奴隶社会的周朝,故D 项错误。分封制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属于贵族政治;中央集权制打破了血缘关系,由皇帝任免官吏,属于官僚政治。‎ ‎7.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化并且宰相数量增加、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强化皇权,这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控制,C对。两省宰相人数增加、更替频繁,会使得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分解,没有涉及职权扩大,A错;低品级官员参与国家大政,没有直接提升官品,这一做法的目的并不是为官员提供晋升机会,B错;宰相权力遭到削弱,参政议政的职能没有变化,D错。‎ ‎8.答案:A 解析:结合题中信息可知,在元代行省制度下,行省拥有处理地方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的权力,行省官吏的选用由中央机关负责,军队的调用须皇帝批准。综合这两项信息可知,地方拥有适度权力,A项正确。结合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知,B项与之矛盾,排除;材料表明行省拥有处理地方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的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C项错误,排除;行省制度加强的是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专制,D项排除。‎ ‎9.答案:B 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宋代宰相祖辈、父辈任官中低级官员和无官职记录者占大多数,这说明两宋时期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比较大,故B项正确。陏唐以后,世家大族的影响力逐渐消除,可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宰相权力大小变化情况,可排除C项。祖辈、父辈无官职记录的宰相正是通过科举制度才成功走向仕途,可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 ‎11.答案:B 解析: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工业国家,为了夺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疯狂对外扩张,并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因此,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的必然产物,费正清的说法没有点明鸦片战争的实质。‎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使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与材料中“走人近代的最初一步”相符.故A项正确;其他选项与材料中的“最初一步”不符。‎ ‎1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果英国不迫使中国降低关税,打开中国市场这样的需求就很难甚至不可能得到满足,故最能体现这一要求的是B项。‎ ‎14.答案:A 解析:清政府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故B项错误;这三次战争使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由沿海向内地扩展,故C项错误;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故D项错误。这三次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故A项正确。‎ ‎15.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16.答案:A 解析:三元里人民抗击的是外国侵略者,故B不选;而D项与题目无关联。三元里抗英发生在鸦片战争后,当时资本主义还没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对一些历史概念一定要搞清楚其内涵与外延。‎ ‎17.答案:D 解析:19世纪后半期,控制印度的英国和与新疆接壤的俄国,都力图在新疆扩张侵略势力,故本题选D。‎ ‎18.答案:C 解析: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排斥一切外洋文明;但“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粉碎了列强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企图。故C项符合题意。‎ ‎19.答案:C 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的进程主要是由中日两国来决定的,欧美舆论仅是起到外部影响的作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甲午战争时期”可知,日本的舆论宣传策略主要是为了贏得欧美舆论支持,最终贏得战争,而不是要改变中国的君主政体,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清政府却无所作为”对比可知,日本运用近代外交手段从舆论上为自己争取西方的支持,而清政府却不谙熟近代外交手段,成为西方媒体攻击的对象.由此可见,当时清政府昏庸不堪、与时代发展不相符,故C项正确;题干强调甲午战争时期日本舆论宣传策略导致一些西方媒体倒向日本、批判清政府,而清政府却无所作为,并不是反映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故D项错误。‎ ‎20.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得出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反映了不同的作者受到各立场和角度的影响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描述出现不同的甚至对立的观点,故A项正确;材料中有当事人的日志《济远航海日志》,故B项错误;C、D两项均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2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全国军民齐奋起”、“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两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项本身正确,但不能够体现题干材料核心意思。进一步可知,D项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 ‎22.答案:D 解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不是正式建立。故选D项。‎ ‎23.答案:A 解析:“1937年11月”“中国”是此题的主要限制词。“主要目的”是此题的关键词,即试题的测试方向,是求答内容。由限制词和关键词可知,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全面侵华,中国正在实行全民族抗战。顾维钧的讲话实际上是希望与会各国对中国的抗战进行援助,故选A项。B项错误;C、D两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 ‎24.答案:D 解析: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D项正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A项错误;在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主要战场,B项错误;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C项错误。‎ ‎25.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根据这一命令所开展的军事行动是百团大战。‎ ‎26.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国民政府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当时1931年至1935年后日本逐步扩大侵华的时代背景可知,这实质上反映了 国民政府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当时的红军力量主要在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反蒋势力主要是广东、广西等的地方军阀,与题干中涉及的有关地区无 关,故A、C、D三项不正确。‎ ‎2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鸦片战争后列强的经济侵略加剧了农民的贫困,巨额赔款被转嫁到农民身上,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28.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长歌涌入金陵”"天京陷落”等信息可以看出,题干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材料描述了太平天国运动从兴起、发展到最后失败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D项正确;B、C两项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具体表现;战略失误是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但不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A项错误。‎ ‎29.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本主义建设方案”可知A项错误。《资政新篇》 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仅代表少数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对社会发展的规划.因此未提及农民迫切要求的土地问题.加上军事斗争紧张等,未能得到有效的实施,所以 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洪秀全对改革方案表示赞同,所以C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改革方案.都没有得到实际贯彻执行.所以D项错误。‎ ‎30.答案:C 解析:‎ ‎31.答案:D 解析:材料中并未涉及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问题,排除A项;材料肯定了武昌起义的首义作用,排除B项;十三省独立而非所有省份独立,排除C项;故D为正确选项。 考点:武昌起义 点评: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32.答案:C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题干反映的是复辟帝制不得民心的历史现象,从时间上看,主要原因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C项正确;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是短暂的春天的快速发展,A项排除;B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中的“实现”一说错误,故D项排除。‎ ‎33.答案:B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缩小总统权力,扩大内阁权力.以限制袁世凯的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共和 ‎34.答案:C 解析:此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从题干的内容看,孙中山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检讨革命尚未成功的原因是“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而以俄为师,按题干中孙中山的原意是要学习俄国党的“组织之方法”。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与“组织之方法”相关,故C项正确。二是从时间信息人手,孙中山说这段话的时间是1923年底,是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的前夕,国民党一大的主要内容是改组国民党,这也与“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一致,可以帮助选择。孙中山主张三民主义,并没有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和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故A、B、D 项错误。‎ ‎35.答案:C 解析:注意革命党、中华民国与老农之间的联系即可。在辛亥革命之后,老农对革命情况一无所知,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虽说已日渐深入人心,但对农村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二、材料题 ‎36.答案:1.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潘家峪血案。 2.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不全面。忽视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作用。 3.甲午战争战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抗日战争胜利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析:‎ ‎37.答案:1.理由:这个制度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原则;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了资本主义发展时代潮流,是一种空想。 ‎ 原因:客观:中外反对势力联合绞杀;主观: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 ‎ 经验教训:农民阶级无法领导民主革命取得成功。 2.变化:革命前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或迷信、尊崇、偶像);革命后认为皇帝“比寻常人还要可怜”(或破除迷信)。 3.原因: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命精神激励着人们探求救国的新道路,为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辛亥革命使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迎来短暂春天,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五四运动奠定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解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