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许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许昌高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 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 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 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 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 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傣”“申时行只得遵旨”中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拥有票拟的权力,但必须服从皇权,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内阁是否参与决策政事,故A项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且“开始”一说也无从证实,故B项错误;批红权主要是皇帝掌握的,故C项错误。 2.清朝打破了传统回避制度按政区划分的做法,改以百里为限,即官员不得在原籍、寄籍五百里以内(包括邻省)的地区任职。其目的在于 A. 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B. 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C. 防止地方势力做大 D. 瓦解地方宗法体系 【答案】C 【解析】 根据“官员不得在原籍、寄籍五百里以内(包括邻省)的地区任职”可知,清朝采取异地为官的制度,通过异地为官可以避免为官者在乡土形成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防止官员偏袒徇情结党弄权在原地“坐大”并导致尾大不掉的后果,故C正确;材料信息与地方监察制度、人才选拔机制无关,排除AB;D不是清朝采取异地为官的制度的主要目的,起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官员不得在原籍、寄籍五百里以内(包括邻省)的地区任职”,结合所学我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知识分析解答。 3. 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A. 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 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 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 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是《马关条约》,材料与清政府如何对待义和团无关,材料所述为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其影响为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侵略权益,所以A、B、D说法错误,所以选C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4. 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预朝廷饷银的汇况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总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 A. 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 B. 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 C. 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 D. 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强调清政府运用民间票号的资金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不能说明其成为国家财政的支柱,洋务派强调学习西方的器物,而不是控制国家金融,1862年处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阶级矛盾,所以应对外国资本冲击的说法不正确,所以应为解决镇压太平天国的费用问题,所以A、C、D不正确,所以选B 考点:1840至1900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5. 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 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 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 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 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数据显示,全国有15个省的最高长官,其中革命党只有5人,旧军阀和立宪派很多,体现革命政权具有很强的妥协性,所以选B。辛亥革命依靠的是新军和资产阶级上层,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排除D。 【考点定位】辛亥革命 6.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A.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 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 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答案】B 【解析】 此题注意把握时间:1928年。此时毛泽东虽然已经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等星星之火,但中共中央仍然坚持城市暴动。由材料中“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革命高潮”相结合,才能变成“全国胜利”的信息可知,农民战争要配合城市暴动,以城市暴动为主体,故B项符合材料的原意。排除其它选项。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具体考查中国革命道路。 7.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 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 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 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 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 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1937年11月,日本帝国主义已全面侵华,国民政府正组织淞沪会战。从材料信息看,顾维钧希望与会各国在“道义上”“物资上”“财政和经济上”扶持中国,否则日本制造的“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将会难以制止。由此可知,顾维钧是在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故选A项。顾维钧发言的主要目的并非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排除B项;C、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名师点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抗日反蒋: 1、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推行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2、造成了红军革命根据地的困难局面,却助长了日本侵略的气焰的内外局势。 逼蒋抗日 1、在中共的号召下,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东北杭日义勇军坚持抗成,激发了民族爱国精神。 3、“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杭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联蒋抗日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8. 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 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 转嫁战争负担 C. 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 强化物资管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叙述了日本在侵略中国同时,使用经济手段对中国进行经济控制和掠夺。我们要认清这件事情的本质,日本侵略者的目的在于在经济上转嫁危机,以达到用中国的经济支撑自己侵略中国。A选项错在“国统区”,扩大了实际范围;流通“联银券”、“军用票”的地区是敌占区,故C项错误;D选项不对,题中是银行和货币,没有物资。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日军的经济侵略 9.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陕甘宁边区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抗日根据地,再根据“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可知,这一文件的颁布有利于团结全民族一切力量抗战,故B项正确。土地革命发生在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都属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而不是民族战争时期,排除A、C;当时的首要任务是打败全民族共同敌人——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排除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10.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中,虽然学生、市民和工人无一兵一卒,但联合起来,竟可以逼迫北洋政府让步,取得社会运动的胜利。由此可见,五四运动 A. 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的本质 B. 促进了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 C. 明确了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D. 彰显了人民群众联合的力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反映北洋军阀的内外政策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揭示无产阶级在五四运动中发挥的主力军作用,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排除C;材料“学生、市民和工人……联合起来,竟可以逼迫北洋政府让步,取得社会运动的胜利”, 彰显了人民群众联合的力量,故选D。 11.下面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据此可得出 项目 中共党员 民主党派 无党派 工人 农民 解放军 归国华侨 少数民族 妇女 人数 668 274 284 100 63 60 30 177 147 比例 54.84% 22.85% 23.16% 8.16% 5.14% 489% 2.45% 14.43% 11.99%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直接民主性质 B. 人民代表主要是经政府推选产生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代表性广泛,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故D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选举代表代替自己行使国家权力,属于间接民主,A错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经全国人民及各级人大代表选举产生,故B错误;图表信息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排除C。 12.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A. 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 “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 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 “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中提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因为批判了‘左’倾错误思想而准备后事”的这一现象,可知当时“左”错误还未完全结束,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当时的社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想舆论,故A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召开,故C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而安排后事”可知这一时期“两个凡是”的思想依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故D项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联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分析解答。 13.严安林在《蔡英文上台后的两岸关系走向》一文中指出:“蔡英文为求当选提出了‘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提出在两岸之间要‘积极沟通’、‘不挑衅’与‘无意外’,但在其否认‘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情况下,即在坚持既有‘台独’立场情况下,如何实现‘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与目标,是大有疑问的。”下列有关两岸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处理两岸关系的基础是“九二共识” ②台湾当局仍具有积极沟通的诚意 ③“一国两制”已被海峡两岸普遍接受 ④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A. ①③ B. ①②④ C. ①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在其否认‘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情况下,即在坚持既有‘台独’立场情况下,如何实现‘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与目标,是大有疑问的”可以看出处理两岸关系的基础是“九二共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①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ABD项,台湾当局仍具有积极沟通的诚意、“一国两制”已被海峡两岸普遍接受的表述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所以②③不符合题意,凡带有②③的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14.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12,10年以后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公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这些变化说明了古罗马 A. 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B. 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平等的原则 C. 不断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 D. 制定万民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公元前357年……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宣布禁止高利贷……通过新的法案”等字眼是在说明古罗马是在不断地调整借贷关系的,是在不断的完善公民法的,所以整个变化历程说明古罗马不断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故C正确;A项“习惯法”错误,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变化,不是原则,故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15.1832年、1867年和1884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19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据此可知三次议会改革 A. 逐步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 B. 适应了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 C. 基本实现了平等代表制度 D. 巩固了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英国全民普选权直至20世纪60年代始得确立,故A错误。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扩大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议会改革使得他们在政治上获得了更大的权力,推动了英国议会改革的进程,可见三次议会改革适应了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故B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三次议会改革基本实现了平等代表制度,排除C;材料不能反映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排除D。 16.(2017年江苏卷)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A. 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 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 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 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可能 【答案】C 【解析】 “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指的是当时的俄国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指明了革命的斗争方式,故C项正确。A项应发生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之前;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说明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了,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点睛: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1)政权:沙皇专制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苏维埃政府。 (2)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3)革命策略:和平夺权——武装夺权。 (4)国家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17.我国的土地税可追溯到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国家开始征收土地税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A. 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 B. 不利于有效利用土地 C. 开始出现私有土地 D. 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对土地征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故D项正确。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有效利用土地不是主要影响,故AB项排除。结合所学知识,此时已经大量出现私有土地,故C项错误。 18.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峰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等;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这主要表明西汉时期 A. 封建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B. 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 C. 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重大突破 D.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西汉时期的犁铧……有铁口犁铧、尖峰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等……禁止杀牛和盗牛,并……养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犁铧工具的改进,牛和马的保障,都说明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抑商的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重大突破,故C 项错误;材料没有将小农经济与其它经济形态进行比较,不能说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铁口犁铧、尖峰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的含义,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这说明了生产工具的进步,体现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特点,注意与农业生产技术的概念相区别,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9.从周秦至唐代,县以上才可设市,商业中心一般都在城中特定位置,都城商业最繁荣。宋以后,县以下的城郭和乡村允许设市,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迅速。这一变化说明 A. 商业中心依赖政治中心 B. 商业布局呈现扩展之势 C. 商业发展受制封建政权 D. 自然经济出现解体趋势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为唐以前县以上才可以设市,宋以后县以下和乡村均可设市,说明商业范围扩大,商业布局呈扩展之势,B符合题意;A与农村集市的发展不符;材料所述为商业发展的表现,没有突出阻碍因素,C不正确;D与史实不符。 点睛:古代中国基本经济政策为重农抑商政策,历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抑制商业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还是在不断的向前发展,市的范围的扩大即是其发展的表现之一。 20.据记续载,宋代时,“陈、许、颖、亳等州,止因去秋一次水灾,(农户)遂致骨肉相食,积尸满野”。这说明小农经济 A. 具有保守性 B. 缺少防灾意识 C. 具有脆弱性 D. 有自给自足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征,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去秋一次水灾”,从而导致“(农户)遂致骨肉相食,积尸满野”,从中不难得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特征,C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A项“保守性”,材料信息无从体现,排除;B项明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本身属于小农经济的特征,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小农经济及其特征 21.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 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B. 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C. 少数民族接受农耕文明 D. 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可知,畜牧带南移至内地。结合所学知识,畜牧业以草场牧场为主,相比较于农业,它更有利北方生态环境的恢复,故D项正确。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南北经济的互补性,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少数民族并未接受农耕文明,故C项错误。 22.据《中国古代经济史》记载:“明初的科举,南人及第者十倍于北人,以至于不得不采用南北分卷,勉强维持南北人数的均衡。”据此可推知 A. 科举制度逐渐陷入困境 B. 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创造性 C. 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D. 分卷有利于中华文化的繁荣 【答案】C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南北科举制的发展情况,不是说科举制陷入困境,故A项错误;明朝我国开始推行八股取士,与材料中南北分卷无关,故B项错误;南宋以来,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也逐渐南移,所以出现了材料中“南人及第者十倍于北人,以至于不得不采用南北分卷,勉强维持南北人数的均衡”的现象,故C项正确;分卷是为了保证南北人数的均衡,有利于维护政治的稳定,不是为了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故D项错误。 23.(历史解释——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类型及成就)《太平御览》载:杨(贵)妃宠爱特甚。宫中主贵妃刺绣者七百人,杨益及诸戚里每岁进衣服,布之于庭,光夺人目。下列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宫中刺绣属于官营手工业 ②扬州和益州丝织业发达 ③唐代的丝织业代表古代最高水平 ④唐代贵族生活攀比之风盛行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宫中……刺绣者”可知这属于官营手工业,①正确;由材料“扬益及诸戚里每岁进衣服,布之於庭,光夺人目”,可见扬州和益州的丝织业发达,②正确;材料虽然是以唐朝为例,但不能体现唐代的丝织业水平最高,③的表述以偏盖全,错误有误;④在材料中未体现,有误。综合以上分析,A项正确。 24.历史学者王家范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既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A. 私营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田庄手工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并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故B项正确。私营手工业的产品用于出售,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是自给自足,田庄手工业豪强地主所拥有的,故ACD项排除。 25.明清时期,周村成为全国瞩目的丝绸生产中心,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专业手工作坊几百家。由此可见周村丝织业生产的特点是 A. 丝绸生产技艺高超且物美价廉 B. 官府对手工业的管理日益严格 C. 专业手工业作坊生产分工细致 D. 种植业发展推动纺织业的进步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专业手工作坊”可知出现了专业化分工,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物美价廉、官府对手工业的管理和种植业发展推动纺织业,故ABD项错误。 26.《唐律疏义》曰:“依令,斛斗秤度等,所司每年量校,印署充用。其有私家自作,致有不平,而在市执用者,笞五十。”这说明当时 A. 民间商业欺诈现象严重 B.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D. 政府重视监管商业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可知,政府明确规定了商业量具的使用要求及违反的惩罚措施,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政府对商业的监管,并没有体现商业欺诈和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 27.在在小说《水浒传》中有这样的描述:入得城(东京)来,但见:“千门万户,纷纷朱翠交辉;三市六街,济济衣冠聚集。风阁列九重金玉,龙楼显一派玻璃。……豪门富户呼卢会,公子王孙买笑来。”该材料主要反映的是 A. 宋代夜市繁华 B. 宋代市坊已分离 C. 都会城市富庶繁华 D. 古代贫富差距悬殊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千门万户,纷纷朱翠交辉;三市六街,济济衣冠聚集。风阁列九重金玉,龙楼显一派玻璃。……豪门富户呼卢会,公子王孙买笑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北宋东京城富庶繁华,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夜市繁华,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市坊已分离,故B排除。材料反映的重点也不是古代贫富差距悬殊,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 28.法国的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称赞清朝前期出现“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它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诸民族的首位”。下列对上述现象的评价,正确的是 A. 我国实现了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B. 我国经济领先于世界发展趋势 C. 我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强国 D. 城市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诸民族的首位”可知,我国经济实力居世界首位,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市场经济和城市经济,故AD项错误。我国经济居世界首位,而不是趋势,故B项错误。 29.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现象,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如松江已形成稻田、棉田各半的格局。这反映了当时 A. 手工业发展严重阻碍农业生产 B. 江南地区形成新的生产方式 C. 经济重心开始转移到江南地区 D.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粮食种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经济作物的增长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所以明清之际商业的发展已经影响到粮食种植.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商业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故A项排除。新的生产方式应该的资本主义萌芽,但材料不能体现,故B项排除。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故C项排除。 30.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谕曰:“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今虽禁海,其私自贸易何尝断绝?今议海上贸易不行者,皆由总督、巡抚自图便利故也”:道光十年(1830年),英国下议院对在广州从事贸易的商人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几乎所有出席的证人都承认,广州做生意比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方便和容易”。这说明当时 A. 英国在中国贸易畅通无阻 B. 清廷放弃实行海禁政策 C. 广东是当时世界贸易中心 D. 海禁政策并未严格执行 【答案】D 【解析】 材料只是说广州做生意比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方便和容易,并没有体现贸易畅通无阻,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处通商,不可以说畅通无阻,故A项错误;今虽禁海,其私自贸易何尝断绝”体现了清廷实行海禁政策,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时期,世界贸易中心是伦敦,而不是广东,故C项错误; “今虽禁海,其私自贸易何尝断绝?今议海上贸易不行者,皆由总督、巡抚自图便利故也”说明了当时存在走私现象,海禁政策并未严格执行,故D项正确。 点睛:闭关锁国政策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世界各民族中,英国算得上是一个典型,它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英国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即使对世界事务不甚了解的人也会有一种模糊的印象,即英国走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但正是这个不爱走极端的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至少是西方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 ——钱乘三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英国与欧共体(欧盟)关系简表 时间 关系 1951年4月 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及卢森堡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 1960年1月 英国与奥地利、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士、瑞典六国正式签署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条约》。 1961年9月 英国首次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遭到拒绝。 1967年5月 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再次遭到拒绝。 1973年1月 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 1973年10月 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欧洲大陆经济遭受重创,英国也受到严重拖累。 1975年6月 英国举行留欧公投,最终67.2%的民众选择留欧。 2013年1月 英国首相卡梅伦发表讲话,表达了对遭到欧债危机拖累的不满,以及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可能损害英国利益的担忧。 2016年6月24日 英国脱欧公投结果显示,51.89%的英国公民选择脱离欧盟。 ——摘偏自《人民日报,2016年6月25日,《英国与欧盟的那些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说明近代英国“独待的发展方式”,并指出英国是如何为现代世界其定墓石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对欧共体(欧盟)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3)报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英国与欧共体(欧盟)关系的主要原因。 【答案】(1)方式:通过光荣革命和《权利法案》,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8世纪,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正式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了政治权利。 基石:率先实现工业化,推进工业时代到来;较早实行政治变革,为他国提供了范例;近代科学文化发展(或经典力学体系、早期启盟思想),给人类留下宝贵财富。 (2)变化:由直接对抗到申清加入再到主动脱离。 原因:申请加入:二战后英国经济实力下降,欧共体迅速发展。主动脱离:欧债危机.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或均势外交、孤立主义)。 (3)原因:国家利益;国家综合实力;历史文化传统;国际形势。 【解析】 (1)本题考查所学知识的再现能力,主要根据所学列举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并说明其政治制度确立对世界民主政治制度的影响。 (2)考查对图表的分析能力.可以归纳首先不参加持观望态度到申请加入再到主动脱离,其态度变化原因要结合当时的英国自身状况、国际背景或英国的历史传统等方面分析。 (3)本题考查影响英国对欧洲共同体(欧盟)的态度变化的因素,可从国家利益、国际环境、历史传统等方面分析归纳。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领土制的周代,官营手工业就已存在。其时,主要生产封建贵族奢侈品和军用品。而到了西汉,官营手工业出现了重要变化,生产活动不再限于非营利性的自用品及军需品,逐渐扩展到了营利性的重要产品,如制盐、冶铁等。……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对盐、铁等重要商品实行专卖以期获得稳定财政收入。 ——刘康《西汉“重农抑商”政策:受田制和官营手工业》 材料二 在唐朝……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供皇室朝廷使用……凡属皇室宫廷所需要的手工业产品及其生产、经营,都有专门的官吏掌管,“少府监”和“将作监”是管理各工官的长官。……唐代官府手工业作坊的工人都必须是具有匠籍的番匠。……皇帝和大贵族需要的工艺品和为满足海外出口贸易需要的产品,都由两监组织供给。两监是手工业的精华所在,足以代表当时手工业技巧的最高水平。 ——《拜读〈神州代有名窑出各领风骚独自妍〉兼答罗平章先生》 材料三 私营手工业……大小不一,但产品专门,产量较稳定,因原料供应和工艺的传授等关系,行业比较集中。……它们的产品除供应本地外,大量行销各地,有的几乎遍及全国,因此它们与商业有密切的关系。手工业的中心一般也是商业中心。……私营手工业的产品占了流通货物的大部分,供求双方都不可或缺。在手工业发达以后更是如此。……生产这类商品的手工业越发达,社会的经济联系越紧密,地区间的相互依赖越大。 ——葛剑雄《天命与人事》 (1)根据材料一,西汉时期官营手工业与周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时期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私营手工业有哪些主要的特点?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是什么? 【答案】(1)由非营利性产品扩大到营利性产品;以法律保障对盐、铁等重要产品的专卖;由满足消费发展到扩大财政收入。 (2)产品主要供宫廷使用和对外贸易;设置专门机构、官员进行管理;实行匠籍制度;技术水平高超。 (3)特点:规模参差不齐,产品产量相对稳定;行业相对比较集中;产品主要用于销售,与商业联系密切。 影响: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密切了经济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的联系。 【解析】 【详解】(1)变法:材料“生产活动不再限于非营利性的自用品及军需品,逐渐扩展到了营利性的重要产品”体现了由非营利性产品到营利性产品;“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对盐、铁等重要商品实行专卖”体现了法律保障盐铁专卖制度;“获得稳定财政收入”体现了由满足自用到稳定财政收入。 (2)特点:概括材料“产品供皇室朝廷使用”“ 满足海外出口贸易”可知产品主要供宫廷使用和对外贸易;“专门的官吏掌管”可知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官员;“工人都必须是具有匠籍的番匠”可知匠籍管理制度;“代表当时手工业技巧的最高水平”可知生产技术高。 (3)特点:概括材料“大小不一,但产品专门,产量较稳定”可知规模参差不齐,产品单一,产量稳定;“行业比较集中” 可知行业集中;“产品除供应本地外,大量行销各地,有的几乎遍及全国,因此它们与商业有密切的关系”可知产品以销售为主,与商业关系密切;影响:材料“手工业的中心一般也是商业中心”可知推动了商业的发展;“社会的经济联系越紧密,地区间的相互依赖越大”可知密切经济部分之间联系和地区之间的联系。 3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地区挺进,揭开了开创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序幕。在此前后,蛟洋、赣西南、闽西等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了蛟洋农民银行、江西工农银行、闽西工农银行等金融组织。这些金融组织各自发行了货币,货币的流通使用有特定的范围,货币发行有充足的准备金,纸币可随时兑换银元,币值比较稳定。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正式营业,7月发行纸币和银元,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内统一流通。纸币上多设计有马克思、列宁头像,或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等口号。临时中央政府加强货币管理,保障币值基本稳定。1933年9月后,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和王明的“左”倾错误,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极度困难,国家银行大量发行纸币,导致币值贬值。临时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币值,但终因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无法扭转通货膨胀的局面。1934年10月后,国家银行发行的货币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 ——摘编自罗华素《中央革命根据地货币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革命根据地货币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的积极影响。 【答案】(1)特点:货币发行从分散到统一;维护币值基本稳定;货币流通使用有特定的范围;货币发行时间短;货币设计体现苏维埃政权的特色;受革命形势的影响。 (2)影响:推动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打破敌人经济封锁,改善人民生活;宣传了革命思想;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货币积累经验。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这些金融组织各自发行了货币,货币的流通使用有特定的范围,货币发行有充足的准备金,纸币可随时兑换银元,币值比较稳定……因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无法扭转通货膨胀的局面……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货币发行、币值稳定、特定的范围、发行时间、苏维埃政权的特色、革命形势的影响等方面概括中央革命根据地货币政策的特点。 (2)本题根据材料“开创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极度困难,国家银行大量发行纸币,导致币值贬值” 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推动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巩固苏维埃政权、为今后发行货币积累经验等方面说明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的意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