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高考总复习历史试题 (4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人教版高考总复习历史试题 (43)

选考一 第2讲 高考探究课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中山,古国名今河北定县一带)之地,至房子(今河北临城),遂至代(今山西大同),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山名,位于黄河岸边)之上。……与肥义(赵国国相)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注:世上所有的人)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底层百姓),而从政先信于贵(贵族),故愿慕公叔之义(仰仗叔父的声望)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中原地区)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使者以报。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依仗)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用绳索捆绑)吾民,引水围鄗(古县名;在今河北省柏乡);微社稷之神灵,则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三 ‎(注:“胡服骑射”指学习胡人的短打扮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和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概括赵武灵王推进改革的显著特点并说明你对“胡服骑射”改革的认识。‎ 解析 本题考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策略实施及其历史评价,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和比较、概括、阐释历史认识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和时代潮流的基础上,迁移所学的相关改革或变法的学科知识,分析评价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背景、目的、策略、特点,并能从历史的角度进行阐释评价,从而在更宏大而深远的历史发展角度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赵武灵王改革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 答案 (1)历史背景:变法图强成为战国的时代风潮;民族融合和封建化是历史大势。‎ 目的:提高军队战斗力;应对周边诸侯国或少数民族的威胁;洗雪中山攻赵的耻辱。‎ ‎(2)特点:目标坚定、策略灵活;因地制宜、以身示范;注重实用、勇于改革。‎ 认识:胡服骑射有利于北方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服饰改革是推动政治军事改革的重要配套举措;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成为战国时期重大变革事件。(答出两点即可)‎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修则坏。汉兴至今二十余年,宜定制度,兴礼乐,然后诸侯轨道,百姓素朴,狱讼衰息。……立经陈纪,轻重同得,后可以为万世法程,虽有愚幼不肖之嗣,犹得蒙业而安。‎ ‎——班固《汉书·礼乐制·贾谊传》1962‎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的政论家严助,总结汉武帝时代的特点是:“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汉哀帝时的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等人,在议论汉武帝的历史地位时特别强调:“招集天下贤俊,与协心同谋,兴制度,改正朔,易服色,立天地之祠,建封禅,殊官号,存周后,定诸侯之制,永无逆争之心,至今累世赖之。单于守藩,百蛮服从,万世之基也,中兴之功未有高焉者也。”班固在论及这一问题时,则在人才济济之外,特意强调“孝武之世,外攘四夷,内改法度”。‎ ‎——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提议礼仪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对汉武帝变法的各种评价的共通之处。‎ 解析 本题考查汉武帝变法的背景及其历史评价,以汉初治国从无为向有为的转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和比较概括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汉初历史发展脉络和时代潮流的基础上,分析汉武帝变法的背景、目的,并能辨析、鉴别、比较历史上对汉武帝变法的各种评价,从而在更广阔的层面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改革的重大历史作用。‎ 答案 (1) 解决等级失序问题;制度治国可弥补人治的缺陷;稳定社会秩序;改变奢靡骄躁风气。‎ ‎(2)推崇汉武帝的制度变革;肯定其文治武功对后世的突出贡献;表现出自身的理性与远见;其思想认识均源于武帝的变法实践。‎ ‎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 凡此种种,无不显示商业气息的浓厚,表明这一时期的商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据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说,当时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 500万至1 800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60亿至70亿美元。如此庞大的商品流通量,在当时世界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在这种情况下,金属货币已难以适应商品的巨额流通,铜钱、铁钱体积大、分量重,对于长途贩运或巨额批发贸易,十分不便。于是货币发生了突破性变革——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真宗时期,益州(今四川成都)十六户富商联手发行一种钱券,称为“交子”,是由商业信用关系孕育出来的纸质货币。宋仁宗时期,政府从商人那里收回了发行纸币的权利,在益州设立“交子务”(按:“务”是机构名称),负责印刷、发行交子。这种政府发行的纸币,面额固定,盖有官印;用户以现钱换取纸币时,要把商业字号登记在册,兑现时按字号销账,以防伪造,随着这种纸币的流通范围日益扩大,中央政府在首都开封设置交子务,负责面向全国的发行事宜。南宋时,纸币逐渐成为主要货币,有四川的钱引、湖广的会子、两淮的交子、东南的会子。所谓“会子”,原先叫做“便钱会子”,“便钱”即汇兑,“便钱会子”就是汇票、支票之类的票据;大约在12世纪中叶,发展为兼有流通职能的纸币。‎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指出宋朝币制改革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纸币最早在宋朝出现的原因。‎ 答案 (1)特点: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最早由商户联手发行;由商业信用孕育产生;政府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发行;流通范围广,种类较多。(任何四点即可)‎ ‎(2)原因:商品流通量大,金属货币携带不便;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娱乐活动繁荣。‎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崇祯皇帝锐意改革。上台之初,他就除掉了魏忠贤,大快人心。但是他面对的形势又极其复杂。发源于陕西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已成燎原之势。关外满洲兴起,连克沈阳等重镇,觊觎中原。内部形势也不妙,明朝的最后几位皇帝大多是无道昏君,官场腐败,宦官专权,社会风气低迷涣散,更加重要的是在人们心目中明朝统治的合理性已经消失殆尽,农民结群为盗。‎ 材料二 崇祯皇帝把改革重点放在了惩治腐败上,他选择依靠特务机关,也就是东厂和锦衣卫,侦查拿获了一些官员贪渎的案件,但崇祯皇帝无法阻止厂卫特务们渎职贪腐。崇祯陷入了一个无解的死循环,改革最终失败,明朝也走向了覆亡。‎ ‎(1)根据材料一,归纳崇祯帝改革的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崇祯帝改革的特点,并指出其失败的根源。‎ 解析 本题考查明朝崇祯皇帝改革及对史料的分析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归纳出改革面临的内忧外患。第(2)问,综合两则材料回答,分析出重拳出击、依靠特务机构等特点,然后分析不触动腐朽封建制度的改革必然失败。‎ 答案 (1)农民起义威胁明朝统治;满洲政权兴起,觊觎中原;朝廷内部腐败,宦官专权;社会风气败坏。(答出三点即可)‎ ‎(2)特点:重拳出击,除掉魏忠贤;重点放在惩治腐败上;依靠特务机关反腐。‎ 根源:改革没有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必然失败。‎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于是,人们生活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前,普通民众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如3月3日,5月5日,7月7日等),都是从中国传入的。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要求民众届时庆祝。如神武天皇即位日(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位天皇),天皇的生日等。但是,由于旧历法及基于旧历法的各种节日活动同农业生产及习俗密切关联,所以在有些地域仍然长时间地延续着。‎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材料二 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月份的物候、天象和农事情况。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唐朝《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的运行规律,系统周密。元朝《授时历》取“敬民授时”之意,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这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无几。‎ ‎——编自新浪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历法改革和中国古代历法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历法改革与中国古代历法发展在原因上有何主要异同。‎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要求民众届时庆祝。如神武天皇即位日(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位天皇),天皇的生日等。但是,由于旧历法及基于旧历法的各种节日活动同农业生产及习俗密切关联”可以得出明治维新的特点;依据材料“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月份的物候、天象和农事情况”“元朝《授时历》……相差无几”可以得出中国历法的特点为以服务农事为中心、历法水平领先世界。第(2)问,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历法改革强调学习西方以改造 日本的传统文化,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国的历法则是以促进封建经济为出发点的。相同点:目的相同,二者都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 答案 (1)特点:日本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努力摆脱传统,不断西化。中国历法以服务农事为中心;历法水平领先世界。‎ ‎(2)异:日本是为了“文明开化”,引进西方文明改造日本传统文化。中国是为了促进封建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 同:都是为了生产的发展调整历法。‎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8年,帝国主义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和扶植国民党反革命政权,决定作出有限的让步。而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从巩固反动统治和扩大财源出发,便利用这一时机,于1927年宣告关税自主,并于1928年12月7日颁布“海关进口税则”。1929年2月1日该税则正式实行,这就是所谓第一个“国定税则”,1930年12月29日,国民党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再经协议,颁布第二个“国定税则”。以后又在1933年、1934年分别颁布第三、第四个“国定税则”,由十二级税率改为十四级税率,税率也改为5%至80%……1929年国民党政府关税收入为2.75亿元,1934年增至3.82亿元,关税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百分比由1928年的41%,增加为1932年的51.75%。国民党政府虽然提高了进口税率,但不是关税自主……如1929年的第一个“国定税则”因与日本帝国主义利益有抵触,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刁难,直到满足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要求,日本帝国主义才同意与中国签约。1933年“国定税则”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反对,仅实施一年就夭折了。‎ ‎——摘编自郭庠林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简明教程》‎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从1928年开始国民党政府推行关税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上述国民党政府所推行的关税改革进行评价。‎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民党政府推行的关税改革。第(1)问,注意从经济、政治、国际、国内等角度分析1928年开始国民党政府推行关税改革的背景。第(2)问,注意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国民党政府所推行的关税改革进行评价。‎ 答案 (1)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下,中国长期丧失关税自主权,而且税率很低,难以维护本国民族经济的利益;中国人民为实现关税独立自主,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帝国主义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被迫作出有限让步;国民党政府需要巩固反动统治和扩大财源;世界性危机恶化了国内经济形势。‎ ‎(‎ ‎2)积极性:国民党政府所推行的关税改革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树立了国民党政府的外交自主形象。‎ 消极性:但因受到不平等条约的约束,国民党政府所推行的关税改革只有得到列强的批准才能实施,结果也因他们的阻挠而失败,很难实现真正的关税自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