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试卷(解析版)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农业的一些记述。据此可知当时( ) 著作 内容 《国语》 深耕而疾耰(平整土地)之,以待时雨 《庄子》 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繁以滋 《孟子》 深耕易褥(锄草) A.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B.耕作理念比较先进 C.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 2.有学者认为,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 A.西周 B.春秋战国 C.汉代 D.唐代 3.《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得益于某一工程的兴修,这一工程是( ) A.郑国渠 B.灵渠 C.都江堰 D.井渠 4.唐朝白居易在《朱陈村》中写道:“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润中水,男采山上……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 C.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 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5.《汉书·食货志》记载:“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宋代户口登记为主户和客户,客户指自己无田,租种地主土地者。明代地租形态由以分成租为主发展到以定额租为主,地主的干预减少。这说明中国古代( ) A.赋役制度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长工、短工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C.租佃关系不断发展 D.自耕农经济的演变 6.下表是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区域 东汉后期 唐朝前期 时间 黄河流域 765 669 长江流域 342 611 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从侧面反映了( ) A.北方的经济实力迅速下降 B.南方人口总数接近北方 C.南方经济呈日益发展趋势 D.南方市镇经济空前繁荣 7.明代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士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这主要体现了( ) A.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 C.儒学教育普及化程度 D.区域经济失衡的影响 8.清朝唐英《陶冶图说》记载景德镇“商贩毕集,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靡不借瓷资生”。这反映了当时( ) A.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 B.瓷器出口量大幅增长 C.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密 D.私营制瓷业发展迅速 9.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记载:“乃今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行业术语),不相通用。仓猝聆之,竞不知为何等语。”这说明明代( ) A.商业发展受到方言制约 B.手工业技术具有封闭性 C.工商业专业化趋势明显 D.商品长途贩运逐渐发达 10.唐代斗茶之风起源于贡茶之地福建,主要是茶民评比茶叶质量的高低。到了宋代,从制茶者到茶商,从民间到皇宫,从百姓到文人雅士,各个阶层都爱玩斗茶。从此可见,宋代(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社会生活平民化趋势加强 C.小农经济趋向解体 D.文人雅士引领了社会潮流 11.汉文帝诏令:老百姓如果能缴纳六百石粮食并将其输送到边关,可以获得上造(二级爵)的爵位,如果缴纳“四千石为五大夫(九级爵),万二千石为大庶长(十八级爵),各以多少级数有差错”。据此推知,上述政策( ) ①体现了察举制的深入实施 ②加剧土地兼并现象 ③建立了以财产为主的等级制 ④客观上利于提升商人地位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2. 表1 1817~1833年中国对英国贸易数据统计表(单位:银两) 年度 进口额 出口额 1817~1819 7 646 777 8 060 271 1820~1824 6 525 201 9 816 066 1825~1829 7 591 390 10 215 565 1830~1833 7 335 023 9 950 286 上表可以说明( ) A.中国贸易顺差数额逐渐缩小 B.传统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 C.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D.中国较英国经济优势明显 13.汉初,半两虽仍延用,但不断减重,自二十铢而榆荚、而八铢、而五分、而四铢、而三铢,民间还出现剪边半两;吕后曾亲自参与钱币设计,给方孔圆钱增加了围边,定五铢为计重单位,汉五铢从此诞生;至汉武帝时以强制方式行五铢。上述变化主要反映出,西汉( ) A.成为古币重如其文的开端 B.通货膨胀非常严重 C.货币铸造权趋于集中统一 D.确立了圆形方孔的货币样式 14.《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子贡经商致富,“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这样在昔日“贵”的阶级之外,又增加了“富”的阶级。昔日“贵”、“富”合一,现在“贵”、“富”出现了分离。这表明春秋后期( ) A.世卿世禄制被打破 B.商品经济发展 C.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转变 D.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15.下表为乾隆、嘉庆时期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概况。这表明当时经济领域( ) 地区 特点 江苏松江府 纺织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 太湖地区 环太湖诸山,乡人比户蚕桑为务 四川荣昌 南北一带多种麻,比户皆绩,机杼之声盈耳 广东地区 商人“春以糖本分与种蔗之农,冬而收其糖利” A.地区分工比较明显 B.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 C.商帮经济发展迅速 D.农产品大量投放市场 16.唐代长安的东、西两市,日午时击鼓三百声,开启市门;日落前七刻击钲三百声,关闭市门。宋代汴京(开封),既有日市,也有早市和夜市。由此可见,宋代的商业活动( ) A.严格坊市界限 B.广泛使用白银 C.突破时间限制 D.出现商帮会馆 17.当今出租房屋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但在北宋并非如此。北宋有个姓陶的书生,盖了几座房子出租经营,结果出门就被人称为“小人”,挣的钱被叫着“痴钱”。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重商主义”观念的盛行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18.明代谢杰在《虔台倭纂》中写道:“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禁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入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其意在说明( ) A.海禁政策并非长治久安之策 B.海禁政策一定程度保障国家安全 C.明代对世界形势的了解片面 D.对外贸易并非明朝发展必然需求 19.1992年,非洲、拉丁美洲、伊斯兰国家、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在全球经济总值中的份额约为26.9%,较1980年增加6.8个百分点,较1970年增加10.3个百分点,较1950年增加13.4个百分点。材料说明( ) A.第三世界开始崛起 B.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 C.欧美国家日益衰落 D.新的国际秩序形成 20.戴高乐主义是关于法国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维护战后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建立以法国为核心的欧洲、对抗美国控制的政策和主张,其最具象征性的一幕出现在1966年7月1日,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机构。这说明( ) A.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两极格局开始解体 C.多极化的趋势正式形成 D.北约退出政治舞台 21.二战后,某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同时,一位国家领导人强调:“我们的目的,是要使大国认识到,世界命运不能掌握在它们的手里。和平、中立与发展才是我们的目标。”据此判断,与这些语境相关的是( ) A.1954年亚非万隆会议召开 B.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 C.1967年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D.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22.20世纪60年代初,周恩来曾指出,只要台湾当局能为国家守住台湾,那大陆就不急于改变对台关系。蒋介石也表示,国共争斗属于“内战”,希望美国不要干涉中国的内政和主权,不要阻碍其“反攻大陆”的计划。上述材料表明,在台海问题上( ) A.“一个中国”是两岸高层的共同认知 B.“武力解决”是国共双方的主要手段 C.“和平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呼声 D.“倚重美国”是海峡两岸的主要策略 23.1949年初,中共中央关于外交关系的工作指示,暂行规定: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等机关不予承认,其所属人员予以保护。但对美国武官,则应派兵监视。对苏联使领馆及所属人员,对待他们的态度亦应根本上不同。这反映了( ) A.国家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党处理外交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C.政府保持对外关系的延续性 D.美苏两极格局对峙的国际局势 24.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搞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一改变的突出特点就是不再强调与美国结成共同抗苏的战略关系,但同时也并非重建中苏同盟。影响中国战略改变的主要因素是( ) A.中苏关系恶化 B.中美关系正常化 C.经济建设的需要 D.日本和欧洲崛起 二、非选择题 25.(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康乾时期农业高度发展。政府大力鼓励垦荒,此时全国新地面积上升到10亿亩以上。康熙帝亲自在宫中反复试种早熟的福种“御稻米”,以此带动农业技术发展。人们还创造了复种套种、多熟轮作等新作方法。此外,农作物品种方面最具革命性意义的是番薯、玉米、马铃薯的推广,这成为人口飞速增长的重要条件。防范水旱灾害成为农业发展的重大难题,乾隆皇帝就曾在谕旨中说:“河工关系民生者甚巨,苟有裨益,虽费帑金一二千万,亦非所惜。”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外国机制农产品全蜂拥而至,中国农业、手工业受到冲击。纺织工业需要进口大量的棉花作为原料,造成了大量资金外流。对外贸易方面,中国传统农业日渐失去竞争优势。1877年的《华北捷报》认为:“印度制茶较中国优越的地方在于改良的机器、最好的焙制技术及专家监督的大茶园。”1895年,康有为建议清政府设农商局于京师。袁世凯也上书呼吁,“中国想讲求地利,开辟利源,非效法西方创办农业学堂、培养农业人才不为功”。1897 年,罗振玉主编《农学丛书》时,既有欧美、日本农业生产新技术,又有传统农书和我国农民生产经验的总结。 ——摘自任耀飞《中国传统农业的近代转型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康乾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及原因。(12分) (2)根掘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晩清农业的新变化。(4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中国南方在公元前已经种植甘蔗和制造蔗糖浆。战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中就有“有柘浆些”之句(柘浆即甘蔗汁)。《新唐书》记载唐太宗派专使到印度学习熬糖法。当时制糖规模有限,产量不高,尚属名贵产品,供少数官僚士大夫享用。宋时掌握了熬制成白色透明的白砂糖和冰糖即所谓糖霜的技术。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分别叙述了甘蔗移栽技术,并画出了榨蔗汁和熬糖的设备。清中期以后,糖品消费逐渐进入日常生活中。清人李调元《粤东笔记》载,此时糖最白者“售于东西二洋,称为洋糖,次者售于天下。” ——摘编自《清代台湾制糖业的发展》等 材料二 台湾大规模种植甘蔗,榨制蔗糖始于十七世纪上半期。1624年荷兰人占据台湾后,在台湾南部实行贷款、贷种等手段推进蔗植业,台湾成为荷属东印度公司产糖的重要基地之一。明末清初,天灾人祸使无数贫民流亡至台,多以从事农业为生,甘蔗的种植面积继续扩大。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利用天时地利发展蔗植业。1683年康熙统一台湾后,闽粤等省先进的制蔗糖技术、工具很快传入台湾,为追求经济利益,台湾农民大面积种植甘蔗。甘蔗的广泛种植带动了台湾制糖业的兴起。清代后期,台糖是台湾外销的主要商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清代台湾制糖业的发展》等 材料三 近代以来,欧洲甜菜糖业迅速崛起,在20世纪初已占据世界糖品生产总量的半壁江山。古巴、爪哇等地的甘蔗糖业也空前发展,直接左右着北美及东亚糖品市场的走势。受其影响,东亚传统甘蔗糖业大国——中国主导的前近代东亚糖业旧格局解体,传统的手工制糖技术也逐渐衰落。 ——摘编自《中国糖业史研究的新开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大陆地区制糖业发展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之际台湾地区制糖业迅速发展的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制糖业衰落的启示。(4分) 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后初期,美国面临的紧迫问题并不是苏联入侵西欧的直接威胁。当时的问题在于:西欧疮痍满目,工厂寂然无烟,铁路网七零八落,农村田园荒芜;1947年4月法国雷诺汽车厂工人首先掀起罢工运动,随后在5、6月间又发展为遍及各行各业的全国性罢工运动。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工人运动也风起云涌。 ——摘编自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第6卷)》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2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1973年,欧共体提出要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据《历史》必修二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后初期西欧出现的主要问题,结合所学,指出美国政府针对这些问题在经济上采取的主要举措及结果。(8分) (2)根据材料二,对照材料一,指出70年代美国与西欧国家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从西欧的角度概括指出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三篇著作都提到“深耕”的耕作措施,体现了精耕细作的耕作理念,故选B项;材料只提及耕作措施,并未提及耕作工具,无法看出铁犁牛耕开始出现,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农业生产中的耕作措施,并不能完整概况人与自然的关系,无法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排除C项;小农经济指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广泛应用,出现牛耕,故选B项;西周时期使用的是青铜农具,排除A项;汉代铁犁牛耕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耦犁,与材料“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不符,排除C项;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古代耕犁制度成熟,排除D项。 3.【答案】C 4.【答案】A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随着时间的发展,地租形态多变,说明中国古代租佃关系不断发展,故选C项;材料主要讲地主和佃农的关系,与赋役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地租形态变化而非雇佣关系,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租佃关系而非农业经营方式的演变,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可知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增多,这主要是由于西晋末年北人南迁,经济中心开始南移,故选C项;材料中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只是下降了一小部分,无法说明北方经济迅速下降,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县城,并不是人口,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长江流域的县城数量,并不是经济的繁荣程度,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自南宋开始南方地区经济完全超过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明朝时期南北方差异更明显,“南北榜”就是受到这种区域经济失衡的影响,反映了科举考试录取的区域差异,故选D项;君主专制的强化体现在中央官制的设置上,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A项;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是通过商业的发展情况体现的,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B项;“南北榜” 体现的是地域差异,无法体现儒学教育的普及程度,二者毫无关系,排除C项。 8.【答案】D 9.【答案】C 【解析】从材料“乃今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行业术语),不相通用”,可知明代商业发达,众多行业形成了各自的专业用语,故是工商业专业化趋势明显的表现,故选C项;从材料中的“各有市语(行业术语)”,可知市语是行业用语,不是地方方言,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各行业形成专业用语,不是一个行业的听不懂,没有体现出手工业中同行业技术垄断、技术封闭,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各行业形成专业用语,与商品长途贩运发达无关,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唐代斗茶之风……主要是茶民评比”“到了宋代,从制茶者到茶商,从民间到皇宫,从百姓到文人雅士,各个阶层都爱玩斗茶”可知宋代从皇宫到文人雅士都盛行民间的斗茶,表明宋代的社会生活普通化、大众化也就是平民化的趋势加强,故选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小农经济在鸦片战争后才开始解体,材料中也没有体现小农经济趋向解体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斗茶之风是从民间兴起后文人雅士参与其中,不能反映文人雅士引领了社会潮流,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汉代百姓通过捐赠粮食即可获得相应的爵位,并不是以举孝廉为选官标准的察举制度的深入实施,故①错误;从材料可知百姓捐赠粮食越多,获得的爵位也越高,必然会导致富人为增加粮食数量而加大对土地的占有,加剧土地兼并现象,故②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百姓捐赠粮食获得爵位,并不是按照拥有财产的多少划分等级,故③错误;通过捐粮即可获得爵位,有利于商人通过捐粮,获得爵位,提高政治地位,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12.【答案】B 【解析】据材料“1817~1833年中国对英国贸易数据统计表”,可知这一时期中国进口小于出口,这是由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故选B项;表中显示中国贸易顺差先增大再缩小,排除A项;鸦片战争之前还处于闭关锁国政策之下,排除C项;英国当时正在工业革命,已经是资本主义经济,英国占优势,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汉初,半两虽仍延用,但不断减重,……至汉武帝时以强制方式行五铢” 可知汉武帝时货币官铸,货币铸造权趋于集中统一,故选C项;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成为古币重如其文的开端,排除A项;汉朝初年,通货膨胀非常严重,与材料所述时间“汉武帝时”不符,排除B项;秦朝统一战争的发展,货币样式统一为圆形方孔型,与材料所述时间“汉武帝时”不符,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子贡经商致富,‘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这样在昔日‘贵’的阶级之外,又增加了‘富’的阶级”可知春秋后期工商业的发展,推动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社会结构的转变,故选C项;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按军功授爵,排除A项;“商品经济发展”是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排除B项;根据材料“子贡经商致富,‘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这样在昔日‘贵’的阶级之外,又增加了‘富’的阶级”可知此时私营商人崛起,并非“新兴地主阶级”,排除D项。 15.【答案】A 【解析】材料提及不同地区均有各自的特色产业,比如松江的纺织、太湖的桑蚕、荣昌的麻、广东的糖,说明地区分工比较明显,故选A项;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必然伴随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但材料并未提及相关信息,排除B项;商帮是地域性的商人群体,材料中并未提到,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农产品的买卖,无法体现农产品大量投放市场,排除D项。 16.【答案】C 17.【答案】D 1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市禁则商转为寇……禁愈严而寇愈盛”“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海禁政策是导致寇贼严重的重要原因,因此海禁政策不是长治久安之策,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海禁政策的消极影响没有体现保障国家安全的积极影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海禁的消极影响并没有涉及明朝对世界大势的了解情况,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因为实行海禁政策使很多商人变成寇贼,从侧面反映了不应实行海禁政策而应开展对外贸易,排除D项。 1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92年,非洲、拉丁美洲、伊斯兰国家、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在全球经济总值中的份额约为26.9%,较1980年增加6.8个百分点,较1970年增加10.3个百分点,较1950年增加13.4个百分点” 可知此时第三世界国家在全球经济总值中的份额增加,经济实力增强,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的反映,故选B项;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开始崛起,与材料所述时间“1992年”不符,排除A项;根据材料“1992年,非洲、拉丁美洲、伊斯兰国家、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在全球经济总值中的份额约为26.9%,……较1950年增加13.4个百分点”可知此时第三世界国家在全球经济总值中的份额增加,经济实力增强,冲击欧美国家,并非“日益衰落”,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新的国际秩序新的国际秩序尚未形成,排除D项。 20.【答案】A 【解析】北约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军事政治集团,法国退出北约表明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选A项;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排除B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而不是形成,排除C项;北约至今仍存在,排除D项。 21.【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非集团和不结盟、和平、中立与发展,这主要和不结盟运动有关,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故选B项;万隆会议的主题是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排除A项;欧共体属于区域一体化的组织,排除C项;亚太经合组织属于政府间具有论坛性质的机构,排除D项。 22.【答案】A 【解析】周恩来要求台湾当局能为国家守住台湾,蒋介石认为国共争斗属于内战,表明双方都认为海峡两岸是一个国家,故选A项;蒋介石提出了反攻大陆的计划,而周恩来没有明确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而是说不急于改变对台关系,说明“武力解决”不是双方的手段,排除B项;国共双方都没有明确“和平统一”的意图,蒋介石提出了反攻大陆的计划,排除C项;蒋介石提出了反攻大陆的计划,周恩说不急于改变对台关系,表明国共双方想自己解决过国共问题,而不是依靠美国,排除D项。 23.【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49年初,中共中央关于外交关系的工作指示,暂行规定: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等机关不予承认,其所属人员予以保护。但对美国武官,则应派兵监视。对苏联使领馆及所属人员,对待他们的态度亦应根本上不同”,可知中国共产党对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政策,故选B项;“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并没有提到国民党,因此看不出延续性,排除C项;材料中提到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国家外交人员予以保护;对美国武官监视,对苏联外交人员则不同,这是由于国内形势的变化而不是国际形势,排除D项。 24.【答案】C 【解析】材料明确事件为“20世纪80年代”即改革开放初期,改变外交战略不与苏联继续交恶,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的需要,故选C项;材料“不再强调与美国结成共同抗苏的战略关系”可见中苏关系好转,排除A项;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B项;材料中提及的战略改变主要是针对苏联有所变化,和日本、欧洲的崛起没有关系,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5.【答案】(1)表现:人口激增,耕地面积的增长;农耕文明高度发达,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中西文明交流,高产作物引种。(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原因:政治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的重农政策(或政府鼓励垦荒);赋税制度的变革;国家重视河工水利;人口的增长;传统农业科技的进步。(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变化:传统农业受外资入侵冲击逐渐解体(西方工业化农产品冲击);农业生产技术、管理方式逐渐转型;大众传媒、社会精英呼吁建立近代农业;建立农业管理机构和人才培训体系;出现农业专业丛书;出现兼采中西农学经验的主张。(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26.【答案】(1)制糖业历史悠久;制糖原料以甘蔗为主,分布于东南地区;注重与国外技术交流,制糖技术不断创新;农书中注重对劳动人民经验的总结;糖品由奢侈品逐步变为日用品,消费逐渐平民化。(10分) (2)优越的自然条件,甘蔗广泛种植;大陆移民提供了劳动力;当时统治者政策的推动(荷兰和郑成功时期);两岸统一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台湾制糖技术进步;台糖外销,经济利益的驱动。(10分) (3)稳定统一的政治环境是经济发展的保障;技术革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4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得分) 27.【答案】(1) 主要问题:战后初期,西欧经济衰退;工人阶级不断掀起罢工运动;(2分)主要举措:1947年美国出台欧洲经济援助计划(马歇尔计划)。(2分)结果: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成为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4分) (2)变化:西欧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美国承认西欧伙伴地位。(2分)主要原因:西欧经济的发展和一体化,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