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得分 一、单项选择(共30题,每小题2分)‎ ‎1. 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上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A. 皇位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 B. 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C.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 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答案】C ‎【解析】秦朝修建咸阳,让咸阳宫居中,而咸阳宫象征着王权,即君权,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把加强君主专制和巩固中央集权两者合二为一,故C项正确。‎ ‎2. 元朝人胡三省说:“秦置御史,掌讨奸猾,治大狱,御史大夫统之。”他认为御史大夫的重要职责是 A. 执掌奏章,下达诏令 B. 统领百官,处理政事 C. 监察官员,审理大案 D. 草拟诏书,审议执行 ‎【答案】C ‎【解析】从"掌讨奸猾,治大狱“可以看出,御史大夫对百官是有督察作用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官员,审理大案,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是御史大夫的职责,但是材料没有体现;B选项是宰相的职责;D选项唐代中书省的职责。‎ 点睛:本题以秦朝中央官制度、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秦置御史,掌讨奸猾,治大狱,御史大夫统之”,结合秦朝三公九卿制的职责划分,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3.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 选官需注重才学 C. 官员的失职危害民生 D. 选官应注重品行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解读材料,“不悉其行”的“行”指的的是品行,用了品行不好的官,就算得到应用的惩罚,但老百姓已经受苦了。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与其说是历史题,不如说是一个打着历史幡的语文阅读理解题。从表面上看这个题目与课标教材似乎无关,其实隐性考查学生对科举考试的理解和认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4. 伏尔泰曾这样评价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如此推崇科举制是因为它 ‎①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②有利于选拔优秀政治人才 ‎③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④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人才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故①正确;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故②正确;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故③错误;科举制考试方式死记硬背,不利于科学研究,故④正确,本题选择A项正确。‎ ‎5. 一位古罗马政治家说:“未经考验的人们,完全没有经验的人们,支持了有害的战争,让那些制造麻烦的人负责公共事务,从城邦中驱逐最能为它服务的公民。”由此可知,这位政治家 A. 反对罗马法 B. 赞同君主制 C. 批评了民主制 D. 主张扩大公民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没有表明罗马法的信息,无从判断是否反对罗马法,故A项错误;材料 没有涉及君主制,更没有信息表明赞同君主制,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人们欠缺管理国家的经验,导致了危害国家利益情况的发生,实质上是指出了直接民主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公民权,也没有主张扩大的问题,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制度的缺陷:‎ ‎(1)民主范围非常有限,而且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上是少数男性公民的奴隶主专政,广大的奴隶、外邦移民和妇女根本没有政治权利;‎ ‎(2)小国寡民体制下造成直接民主的泛滥,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如抽签选举有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6. 1906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人出洋考察,他们在《考察情形折》中称:大抵欧洲各国政治,悉根源于罗马旧制,言政法者必先言罗马,犹中国学者必首推周秦……由此可见,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罗马法 A. 揭露了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 B. 维护和巩固了欧洲各国的统治 C. 其法律观念具有普遍性 D. 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 ‎【答案】C ‎【解析】本题的切入点是罗马法的世界影响,对应的选项应该是罗马法法律观念的普遍性,故选C;A、B、D表述错误,排除。‎ ‎7. 易中天在《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中说:“华盛顿有所为,美利坚民族得以独立;华盛顿有所不为,美利坚人民不受其害。”下列符合其“有所不为”的是 A. 严词拒绝由他当国王的提议 B. 领导北美独立战争 C. 反对美国独立之初的邦联制 D. 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有所不为,美利坚人民不受其害”即可选出A项;B、C两项应属于“有所为”,故排除;D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美利坚人民不受其害”不符。‎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华盛顿 ‎8. 《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迫人民承担或缴纳贡物,贷款、捐助赋税和其他类似负担;非根据国家法律和法庭判决,不得逮捕关押任何人或剥夺其财产;政府军不得占据民宅;不得根据军事戒严令任意逮捕公民;……。”这集中体现了 A. 议会至上原则 B. 人民主权原则 C. 分权制衡原则 D. 天赋人权原则 ‎【答案】D ‎【解析】材料只是议会对国王剥削和压迫人民的特权的限制,并无关于议会具体权力的规定,不能体现议会至上原则,故A错误;材料是对国王剥削和压迫人民的特权的限制,并无关于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规定,不能人民主权原则,故B错误;材料是对国王权力的限制,并未体现国王对议会权力限制,并未体现分权制衡原则,C错误;根据“不得强迫人民承担或缴纳贡物”“不得逮捕关押任何人或剥夺其财产”“政府军不得占据民宅”反映了人民的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不得逮捕关押任何人”“不得根据军事戒严令任意逮捕公民”反映了人民的人身自由的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所以材料从总体上集中体现的是天赋人权原则,故D正确。‎ ‎9. 1871年帝国议会议员通过公开的直接普选产生。议员作为整个帝国人民的代表并不服从某一特定团体的特殊指示……帝国议会每年由德皇召集。联邦议会在得到德皇同意的情况下才能解散帝国议会。下列说法符合这些规定的是 A. 帝国议会的行政权力非常广泛 B. 帝国议会具有专制主义的典型特征 C. 联邦议会对帝国议会拥有支配权 D. 帝国议会有立法权但是皇帝有否决权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德国君主立宪制特点的准确识记与理解。德国帝国议会拥有立法权,但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所以答案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0. 1871《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皇帝”。而法国1875年宪法修正案则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两个规定反映:‎ A. 法德意识形态的对立 B. 两国宪法都彰显出共和主义思想 C. 法德代议制的形式有别 D. 两国民主与专制力量对比的差异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考查德国和法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不同特点,尤其是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选择办法的重大不同,法德都是资本主义国家,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看出德国仍然实行君主制,排除B,题干没有涉及法德代议制形式等相关内容,实际两国之所以有这种不同,是因为德国专制力量较强大,法国民主力量较强大,所以答案为D。‎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法德两国民主政治制度的认识和理解,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解题关键是结合法德两国的具体国情分析。‎ ‎11. 黄海海战是甲午战争中中日海军的一场决战。这场大战 A. 以北洋舰队率先撤离战场告终 B. 是现代和中世纪武器的一次较量 C. 导致清军丧失在朝鲜的主动权 D. 清军的兵力战舰损伤远大于日方 ‎【答案】D ‎【解析】A选项错误,黄海海战邓世昌英勇殉国,并未撤离;B选项错误,两国的舰队都是现代武器;C选项错误,东学党起义之后日军进驻朝鲜清朝已经丧失主动权;D选项说法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12. 它“彻底暴露了清政府所推行的‘同光新政’的实质,打破了国民妄自尊大的心理,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强烈危机感。”这材料中的“它”‎ A. 促发了洋务运动的兴起 B. 开启了中国改革的历程 C. 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D. 导致了清末“新政”推行 ‎【答案】C ‎【解析】“打破了国民妄自尊大的心理,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强烈危机感”描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故A错误;近代中国改革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前就开始了,故B错误;清末“新政”的推行与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关联,故D错误。‎ ‎13. 美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发生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曾说:“中国人民从巴黎决议的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该历史事件是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国民革命 D. 抗日战争 ‎【答案】B ‎【解析】从“巴黎决议”和“民族觉醒”等关键词中我们能欧看出这件事情与巴黎和会有关,是一场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运动是五四运动,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辛亥革命发生在巴黎和会之前,故排除;C、D选项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与巴黎和会无关。‎ ‎14. 毛泽东曾富有历史感地说过,辛亥革命的革命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一“革命事业”是指 A. 结束清政府的统治 B.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C. 打倒日本侵略军 D. 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答案】D ‎【解析】辛亥革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这一任务直到解放战争胜利之后新中国成立才完成,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清政府的统治结束只标志着帝制结束,封建势力依旧存在;B选项错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在大革命结束之后就实现了;C选项不符合辛亥革命的任务。‎ ‎15.‎ ‎ “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经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故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之势力不被推翻,则不但统一政府之建设永无希望。”该宣言发表于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A ‎16. 1934年到1936年,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各种抗日救亡活动,主要包括 ‎①八一宣言 ‎②瓦窑堡会议 ‎③组织东北抗日联军 ‎④号召平津学生南下宣传抗日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给出的时间要求是1934年到1936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一宣言发生在1935年8月1日;瓦窑堡会议发生在1935年12月17日;组织东北抗日联军是在1936年7月;号召平津学生南下宣传抗日是在1935年12月20日,因此都满足题中时间要求,且都为中共的措施,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点睛:解答本题我们很容易的就关注到时间要求上,根据每个选项的时间来依次分析判断即可。不过还需要注意到一点:材料中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所做出的努力,这一点虽然本题没有涉及到,不过还是要引起重视。‎ ‎17. 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当时的国际格局,这主要是指。‎ A. 俄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B. 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 C. 建成了社会主义国家 D. 形成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答案】A ‎【解析】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改变了当时的国际格局,故B正确;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并不能说明这改变了当时的国际格局,故A错误;建成了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突出世界和国际的影响,故C错误;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形成于二战后,故D错误。故选B。‎ ‎18. 20世纪俄国政权名称几经变迁,其变迁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①沙俄 ‎②苏联 ‎③苏俄 ‎④俄罗斯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③②‎ C. ④①②③‎ D. ①③②④‎ ‎【答案】D ‎【解析】二月革命前是沙皇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1922年发展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1991年苏联解体,联盟解散后的政权主要是俄罗斯。所以先后顺序是①③②④,故本题答案选D项;ABC顺序错误。‎ ‎19. 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 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 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 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答案】A ‎【解析】“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故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是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确立起来的,故B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关系的制度,李长凤老大娘并不代表某个党派,故C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没有出现相关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法律,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结合所学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知识分析解答。‎ ‎20. 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足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了中国 A. 新时期法制不断完善 B. 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C. 以法律作为反腐的工具 D. 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推进以法治国的坚定决心。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法制的健全,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以法律作为反腐的工具,排除C项;材料探讨的是守法而不是立法问题,排除D项。‎ ‎21. 1972年8月,周恩来在谈到台湾问题时说:“过去23年,只是向金门、马祖打炮、广播,号召官兵起义,实际上我们对台湾的工作做得很差。”1973年6月,他指示新华社:《参考资料》每天要登一篇有关台湾的消息和言论,骂街的不要。这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初 A. 海峡两岸的沟通主要在民间 B. 中国外交手段呈多样化特征 C. 中国处理台河问题的方式有所调整 D. 中美关系改善推动了两岸关系缓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向金门、马祖打炮、广播,号召官兵起义,实际上我们对台湾的工作做得很差”和“骂街的不要”,说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的方式发生变化。故答案为C项。20世纪70年代海峡两岸无论官方和民间都没有沟通渠道,排除A项;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不是外交问题,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台湾问题·对台政策的变化 ‎22.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表明了 A. 中国政府已恢复对港、澳行使主权 B. “一国两制”已经正式成为统一方针 C. 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D. “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法律保障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法律保障,故D正确。1982年中国政府没有恢复对港、澳行使主权,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一国两制”已正式成为统一方针,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故C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 ‎23. 20世纪中叶,某国际会议通过决议向世界宣告:“与会国保证尊重印支三国的独立,主权和内政不受干涉;印支三国将分别举行全国的自由选举。”该文献是 A.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书》‎ B. 1954年《日内瓦协议》‎ C. 1955年《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D. 1961年《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答案】B ‎【解析】有关印度支那问题的会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上发表了《日内瓦协议》,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日本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抗日战争的胜利;C选项和D选项时间都过晚,直接排除。‎ ‎24. 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能够为作者观点提供佐证的史实是 A. 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 参加万隆会议 C. 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 改善中日关系 ‎【答案】B ‎【解析】材料“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可知是指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国际关系而非之前的革命道路,故排除A 项;材料“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说明新中国在对外交往注重与发展中国家交往,即参加了万隆会议,而苏联是超级大国,日本是发达国家,故B项正确,CD项错误。‎ 点睛:材料 “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是解题关键。‎ ‎25. 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以遏制苏联共产主义的扩张来维护西方世界的安全。而基辛格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却采取了通过美国与苏联的对话和合作的方式来共同促进既有国际秩序的稳定。美国这一政策的演变 A. 表明美国放弃了世界霸权主义政策 B. 成为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关键 C. 体现了美国国力变化下外交策略的调整 D. 说明美国论落为世界流国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而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改革下处于攻势。由此可知C项正确;美国并未放弃霸权主义政策,所以A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关键是台湾问题,不是美苏的问题,所以B项错误;美国的实力只是相对落后,并不是沦落为二流国家,所以D项错误。‎ 点睛: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体现为两极格局。美苏争霸是两极格局的主要表现,但是争霸的形式在不同的时代随着美苏两国力量对比而发生变化。试题中正是体现了6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通过大力发展国防工业而在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迫使美国调整争霸策略。‎ ‎26. 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附加税……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还采取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的措施。上述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 B. 西欧、日本的经济崛起,联合抵制美国的经济控制 C. 日本、西欧、美国的市场竞争 D. 日本、西欧、美国三足鼎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多极化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主要反映了西欧、日本经济崛起,抵制美国的经济控制。其它与材料无关。所以选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西欧、日本经济崛起 ‎【名师点睛】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影响:‎ ‎(1)欧共体的出现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它发展为强大的政治经济实体,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政局日趋稳定。 ‎ ‎(2)促进了欧共体内部和对外贸易的增长,促进了欧共体国家经济的发展,到1986年发展为世界最大的区域贸易实体。 ‎ ‎(3)欧共体奉行在维护欧洲联盟的前提下增强西欧独立自主的原则,加上日本的崛起,动摇了美国霸主的地位,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 ‎(4)欧共体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的政治经济关系,给第三世界国家在政治经济领域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抗衡以有力的支持。 ‎ ‎(5)欧共体的形成和发展动摇了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多极化发展,有利于欧洲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 ‎27. 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写道:“(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的传播。”这场“求变之风”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 加快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 B. 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C. 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D. 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答案】C ‎28. 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说:“对全球化的抗议行动反映了现实,即权力和财富分配不均匀,……如果不增加对穷国的援助来缓解贫困,那么,一些穷国将分崩离析,对世界安全和国际经济构成威胁。”安南认为 A. 应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B. 反全球化抗议应该得到鼓励 C. 全球化可解决世界的发展问题 D. 全球化必然出现全球化问题 ‎【答案】A ‎【解析】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才能解决安南材料中所认为的问题,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否鼓励反全球化抗议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才可解决世界的发展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9. 1945年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促使日本法西斯投降的因素有 ‎①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②中国战场的总反攻 ‎③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 ‎④日本天皇的软弱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1945年8月9日苏联参加对日作战,1945年7月中国战场开始总反攻,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向日本投掷两颗原子弹,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1945年8月15 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①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日本法西斯投降与天皇性格无关,排除含有④的B、C、D项。‎ ‎30. 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出现,不仅远没有实现四海之内皆兄弟,反而加深了分歧,这说明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得以爆发的前提是 A.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 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C.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答案】C ‎【解析】“‎ 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出现,不仅远没有实现四海之内皆兄弟,反而加深了分歧”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提条件,C正确;A和B是根本原因;D是必备条件。‎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 材料二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有人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核心的问题,决定的因素,是这个政策对不对。如果不对,就可能变。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 材料三澳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回归后七年中有四年的GDP增长幅度达到双位数,2006年本地生产总值创下历史新高,人均达28436美元。澳门治安状况良好,各族群体和睦相处,人们安居乐业。……香港回归十年间,已先后有世界银行年会、世界会计师大会、《财富》全球论坛、世贸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活动在香港成功举办。1997年外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地区办事处的数量是2514家,而截至去年十二月已有3845家……‎ ‎——腾讯网《陈佐洱向欧洲介绍“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2007年)‎ 材料四“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的成功实践,是全世界公认的,对两岸关系发展具有启示性意义。……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一国两制”方针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一国两制”方针实践上,香港走出第一步,许多困难是过去从未遇到的,这些经验都可以在交流交往中提供给台湾同胞,以便今后做得更好、设计得更好 ‎——《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设想有何相同点,又有何发展?‎ ‎(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港澳在回归后取得的成绩说明了什么?指出“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 ‎(4)综合以上材料,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谈谈你对“一国两制”的认识。‎ ‎【答案】(1)变化:由军事对峙到和平统一。‎ ‎(2)相同: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 发展: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观点(或明确提出在大陆和台湾分别实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政策的稳定性(或长期不变)。‎ ‎(3)说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关系:“一国两制”方针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首先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港澳“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可以为台湾提供借鉴。‎ ‎(4)认识:“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了港澳的回归;“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创新。‎ ‎【解析】试题分析:(1)由材料内容可归纳出变化。‎ ‎(2)考查“一国两制”知识点。‎ ‎(3)“一国两制”设想的提出是为了台湾的回归,但首先成功运用于港澳,说明其正确性;第二小问阐述港澳回归的共同意义。‎ ‎(4)注意问题答题角度: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理论须联系实践,促进发展,然而实践也可不断丰富理论。‎ ‎3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时期 职位 基本职权 明中叶后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内阁首辅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的旨意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其共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分别说明明朝内阁制度和清朝军机处的特点。‎ ‎【答案】(1)措施:汉朝:创立“中朝”制度,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 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宋朝:二府三司制,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 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削弱,皇权加强。‎ ‎(2)主要原因: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危及君主的统治。‎ ‎(3)没有。内阁制度的特点:辅政机构;无决策权;不是中央法定机构;不能统帅六部百司 职权范围不明确;受司礼监太监牵制。‎ 军机处的特点:无决策权;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简)。保密性强(密);行政效率高(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总体来看,从中国古代君主权力变化来看,四位帝王在对待相权问题上措施不以,但实质上都是削弱相权,扩大君权。具体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分析材料过程中要注意关键词“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意思是宰相有权往往会危机国君的统治。因此本题主要围绕君主权力和宰相权力的关系来回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是宰相的原因回答。明朝内阁制度和清朝军机处的特点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来回答,总体上要突出权力的变化。‎ 点睛: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从秦朝到明清宰相的权力逐步被削弱,皇权逐步加强,直至顶峰。本题材料是新背景,但考查的内容仍以君权与相权关系为主,所以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注意联系教材。‎ ‎3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贾谊(前200一前168年),汉族,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这一时期,匈奴强盛,常常侵犯汉朝的边疆。汉朝刚刚建立,法规制度粗疏而不严明。诸侯王超越本身的权力范围,占据的土地超过古代制度的规定,淮南王、济北王都因为谋反而被诛灭。贾谊多次上疏陈迷政事,他的意见大多是想改变和建立新制度,……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 刘向称“贾谊谈论夏商周三代和秦朝治乱的意义,他的论述十分优美,他通晓国家典章制度,即使是古代的伊尹、管仲也不能超过他。假如当时他的主张得以实行,功业教化必定显著。但是他被庸巨陷害,实在让人痛心”。‎ 班固说:“这观考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及欲改定制度,以汉为土德,色上黄,数用五,及欲试属国,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其术固以疏矣。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抑,未为不遇也。”‎ ‎——据《汉书·贾谊传》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贾谊要求变革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比较刘向、班固在认识贾谊上的异同。‎ ‎【答案】(1)背景:汉初制度存在缺陷:匈奴犯边:诸侯王的叛乱。‎ ‎(2)相同点:肯定贾谊的才干和为汉代长治久安打下了基础。‎ 不冋点:刘向认为,按贾谊的才能充全可以任公卿,但由于当朝大臣的阻挠,贾谊怀才不遇,让人痛心;班固则认为,贾谊虽未位至公卿,但其政治抱负已得以实行,并非怀才不遇。‎ ‎【解析】(1)依据材料中“匈奴强盛,常常侵犯汉朝边疆。汉朝刚刚建立,法规制度粗疏而不严明。诸侯王超越本身的权力范围,占据的土地超过古代制度的规定,淮南王、济北王都因为谋反而被诛灭”信息从“内部统治以及边患危机”等归纳回答。‎ ‎(2)中的一小问“相同点”依据材料中“其术固以疏矣”信息从“加强统治”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不同点”依据材料中刘“但他被庸巨陷害,实在让人痛心”归纳刘向观点,依据材料中“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抑,未为不遇也”归纳贾谊回答。‎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