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5月(第四次)统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5月(第四次)统考历史试题 Word版

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四次统考 ‎ 高二历史 ‎ ‎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  )‎ A.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 B.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C.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 D.“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2.“其一为土地属于天子或诸侯,大贵族可以把土地封与小贵族,但不得买卖,百姓黎民更不得私有。其二是居统治阶层的贵族实行世袭制,黎民百姓不能进入统治阶层。”材料描绘的是(  )‎ A.王位世袭制 B.封邦建国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度 ‎3.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这一现象 (  )‎ A.促使西周强盛 B.导致诸侯割据 C.强化宗法体制 D.促成秦朝统一 ‎4.春秋时期,部分大诸侯分封了一些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脱离本国而独立的国家,如晋封曲沃就是典型的例子。此现象反映了 (  )‎ A.礼乐制度得以强化 B.西周分封制遭破坏 C.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D.井田制度开始瓦解 ‎5. “公”是祭祀神灵时做出的保证,“誓”是一种约束性语言。春秋盟誓参与者由周天子而诸侯而大夫,甚至国人也有参与,某些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夷狄结盟。这实质上表明,春秋时期 (  )‎ ‎ A.诚信观念部分丧失 B.周朝分封制趋于衰落 ‎ C.夷夏之防不复存在 D.中央集权制开始出现 ‎6.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因此帮助杞国(夏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修筑城墙。郑国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周王室对各诸侯国不分亲疏 B.宗法制度影响西周封国间的关系 C.当时强调同宗族的国家相互帮助 D.周王和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 ‎7.刘盈是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所生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后,并不得父亲的钟爱,刘邦所中意者是妃子戚姬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此刘邦几次向朝中大臣提出改立‎ 舒中高二统考历史 第2页(共6页)‎ 太子的事宜,却遭到萧何等大臣的反对。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此发表的评论,其中正确的是 (  )‎ A.甲:萧何等大臣的做法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B.乙:萧何等大臣顶撞刘邦违背了“三纲五常”‎ C.丙:刘邦的做法违背了宗法制的原则 D.丁:刘邦的做法不符合分封制的惯例 ‎8.明十三陵是皇家陵墓群,其以长陵(祖陵)为中心,有序地排列形成一个整体。对这种墓葬制度有影响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世卿世禄制 D.宗主督护制 ‎9.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引者注)这说明齐桓公 (  )‎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极力维护宗法制 C.主张废除分封制 D.推崇法家思想 ‎10.西周在延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与创新,以便达到“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和“天下归心”的目的。下列与“天下归心”相对应的是 (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 ‎1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12.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宗法制的强化 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C.社会政局动荡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3.《管子·大匡》载:“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B.赋与税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 C.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改革赋税制度发展农工商业 ‎14.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感恩节作为美国的传统民俗节日是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二者共同反映出(  )‎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世界 B.农耕经济决定社会生活 C.各地的节日起源于民族文化 D.节日文化排斥祖先崇拜 ‎15.《荀子·富国篇》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这反映出古代农民提高农业产量的主要方法是(  )‎ A.种植五谷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 D.男耕女织 ‎16.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关于二者的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两者主张都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B.两者主张都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C.两者主张都抑制土地兼并 D.两者主张都得到统治者认同 ‎17.殷墟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方形器数量较多,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商代 (  )‎ A.农业先进,使用青铜农具 B.冶铜发达,青铜器品种多 C.战争频繁,青铜武器多样 D.重视礼仪,青铜礼器精美 ‎18.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主张“为无为,则无不治”,“勿伐”“不为”“不言”“无欲”“无兵”“无味”“我有三宝,持有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无为是指时有时无的一般的人类活动 B.老子的主张主要是对普通人的道德要求 C.体现对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 D.是老子对现实的不满及消极避世的心态 ‎19.《论语》载:“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成书于战国末期的《管子》中写道:“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这些言论共同体现了 (  )‎ A.宗族伦理观念 B.“天人感应”学说 C.中央集权理论 D.“大一统”思想 ‎20.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兼儒墨,合名法”而编撰成《吕氏春秋》,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该书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思想界 (  )‎ A.缺乏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 B.儒家与墨家的思想大行其道 C.寻求新的治世之道成为共识 D.出现了各家学说融合的趋势 ‎21.汉语中,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这与英语中将自己父母的兄、弟统称为“uncle”完全不同。可见,这些汉语称谓语体现出 (  )‎ A.明亲疏的家族追求 B.辨等级的阶级理论 C.重家庭的人伦观念 D.别长幼的宗法意识 ‎22.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是 (  )‎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 ‎23.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上述义利观 ‎ 舒中高二统考历史 第4页(共6页)‎ (  )‎ 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 B.是先秦儒学批判现实的产物 C.体现先秦儒学对利的完全否定 D.直接把天理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 ‎24.湖北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对于研究儒家思想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以下记载中强调教化民众的是 (  )‎ A.“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 B.“凡动民必顺民心,民心有恒,求其永。”‎ C.“富而贫贱,则民欲其富之大也。贵而能让,则民欲其贵之上也。”‎ D.“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25.孔子曾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古罗马普卢塔克的名言:“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由此可见,古代东西方思想家都强调 (  )‎ A.崇德尚群 B.济世爱民 C.诚实守信 D.礼法并施 ‎26.苏格拉底说:“只要我还活着,还有力量,我就永远不会放弃哲学。或停止劝告你们,对你们之中每一个我所碰到的人指出真相,以我惯常的口吻说:最优秀的人啊,最强大、最以智慧和力量著称的雅典公民,你只关心钱财、名声和荣誉,却不注意也不想到智慧、真理及你的灵魂的完善,难道你不觉得羞愧吗?”可见当时的雅典 (  )‎ A.享乐主义和利已主义盛行 B.人文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 ‎ C.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暴露 D.城邦宗教信仰自由的缺失 ‎27. “罗马法逐渐形成这样的观点:习俗未必正确,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的原则,这种高级而普遍的‘自然的’法则,或者叫做‘自然法,是从人的本性和理性产生出来的。因而是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 材料主要反映出 (  )‎ A.罗马习惯法转化为成文法的必然性 ‎ B.罗马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的必然性 C.罗马法衰落、自然法兴起的必然性 ‎ D.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形成的必然性 ‎28.克劳德•维尔奇在《19世纪的新教神学》一文中指出:“理性的全能并非启蒙运动的原则……而是一种对于‘批判主义的全能’的诉求。这种‘批判主义的全能’被理解为有关一切事物都应恰当地接受理性批判的确信……人们相信在这种批判主义之中,理性将会认识到或者标识出它自身的界限,并因此表明它的适当性和确定性。”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宗教信仰受科技进步的影响 B.“理性主义”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C.反映宗教信仰的理性化趋势 D.“批判主义”是对启蒙运动的反思 ‎29. 某学者评价美国宪法: “1787 年制宪会议所制定的崇高根本法仍然是美国的宪法,但它有名无实。宪法的形式是一个经过精心调整的、理想的平衡政体,但现今美国政府的实际结构不过是国会至高无上的一种体制。随着行政首脑的活跃,行政权力又进行了无节制的扩张,而成为替代靠群众会议来治理国家的万能政府。” 作者意在说明美国宪法实施过程中 (  )‎ A.充分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 B.蕴含的共和精神受到一定破坏 C.行政权逐渐超越了立法权 D.个人民主权利得到宪法的保障 ‎30.19世纪70年代,英国正在享受自由贸易、市场扩大带来的经济繁荣,这造成了英国对时代潮 流认知的迟钝,最终丧失了工业领先的地位。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是 (  )‎ A.欧洲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B.政府全面干预经济 ‎ C.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全面来临     D.代议制确立和完善 二、非选择题(第31题26分,第32题14分,共40分)‎ ‎31.(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据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内源性现代化和外源性现代化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启动社会变迁的那些决定性因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当时的中国,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稳固模式,政治上是高度专制集权的官僚帝国,丝毫不见启动社会经济转型的内部动力和物质条件。不同于中国的单一结构式的农业社会,英国已经孕育出内源性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和变革的前提条件,……那种认为西方更多是靠对东方掠夺而发达起来的想法并不准确,当时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才是起决定作用的,而且它们在启动阶段是起主导作用的。‎ ‎ ——白少飞《以大历史观看待中目的现代化》‎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演进进程。(8分)‎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东西方社会转型不同的背景和特点,由此可以得出什么启示?(18分)‎ ‎ 舒中高二统考历史 第6页(共6页)‎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毕竟是落后的小农经济的产物,是为旧的宗法制度和专制政治服务的,因而在当今工业化、法制化、民主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已成为过时无用的“古董”;也有人认为,儒家思想中有许多的精华,即便在当今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以及全球化等条件下,其主张和价值观仍有着“‎ 大用”;又有人提出了其他的一些观点和认识。‎ ‎“孔子”照“镜子”‎ 仔细识读上边漫画,根据漫画提供的信息,并结合上述文字说明,选择一个角度,提出你的观点,并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对你的观点进行阐述。(14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条理清楚;不论从何种角度或选择何种观点,只要言之有据,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参考答案 ‎1——5 ABBBB 6——10 CCABD 11——15 BBCCB ‎16——20 BBCDD 21——25 DABDA 26——30 ABABC ‎ ‎ ‎31. (26分)(1)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演进:(8分)‎ 被动开放:鸦片战争,开启了社会转型之门;‎ 经济起步:洋务运动,工业化的起步;‎ 政体变革:辛亥革命,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批判旧思想。‎ ‎(2)背景比较:(8分)(答其中两点4分)‎ 中国:政治: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外:闭关自守。西方:政治: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对外:殖民扩张。‎ 特点比较:(6分)‎ 中国:外源性,外在压力下被迫转型,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由浅入深,逐次递进。西方:内源性,是内部更新突破旧体制自然发展的结果。‎ 启示:(4分)(言之有理即可,两点4分)‎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国家前行的不竭动力;‎ 开放与交流融入世界潮流 社会变化(转型)总体是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人类正是在不断的社会变化中不断的发展。‎ ‎ ‎ ‎32.示例:观点一:“相斥”论。儒学与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一主多元化(或人本化)的时代要求相互排斥。‎ 儒学是中国古代旧的小农经济的产物,与当代经济工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全球化的潮流不符;儒学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突出人治,与现阶段我国建设民主化国家的目标相悖;儒学坚持封建宗法制度、等级和尊卑观念,压制人性,违背了倡导人文精神的时代潮流。‎ 总结:儒学是为封建经济政治服务的思想体系,我们应予抛弃,另建符合我国现代化要求的思想体系。‎ 观点二:“相容”论。儒学价值观与基督教或现代普世价值观有相容相通之处,可以互补。‎ 儒学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致良知”“经世致用”等思想,重视个体道德修养,倡导向上向善,这与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是相容相通的;儒学倡导的诚信观,有利于扩大人们之间的互信,也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中的公平正义;儒学推崇“和”“合”思想,主张“和而不同”,有利于不同人之间的友好相处,也有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儒学主张“有序”,有利于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 总结: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儒学的主体内容,使之为建立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服务。‎ 观点三:“互斥互补论”(综合观点一、二即可)。‎ 观点四:“发展”论。在“三化”的时代潮流下,传统儒学需要与时俱进,自我革新。‎ 在当代中国,无论是“和谐社会”理念,中国的和平崛起,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等等,都彰显了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而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三股势力”的破坏活动、生态环境的恶化、贫富不均、道德滑坡等问题,都从反面印证了儒学“大一统”“天人合一”“和谐”“大同”“讲信修睦”等思想的巨大价值;同时,儒学确有自身的不足和矛盾之处,如维护专制,提倡人治、等级观、尊卑观等,不利于建设民主法治与和谐社会。‎ 总结:儒学需要自我扬弃,综合创新,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对接。(其他观点符合题意,言之有理有据亦可)‎ 解析 此题属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漫画阐明正确观点,并能以准确史实为依据,史论结合,注意逻辑的严密与思路的条理清晰,规范答题,言之有理即可。‎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