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四川省树德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2018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历史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 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 A.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 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C.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D.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2.(原创)有学者认为,从汉代起,先秦儒家高标入世的姿态及对世界冷静理性的思考始有缺失。这种缺 失 A.导致儒家逐步脱离社会实际 B.使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 C.与儒学政治地位的变化有关 D.表明儒家亟须重建信仰理论 3.自古以来儒学对人性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朱熹则提出本善习远的 主张。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A.服务于自身的思想主张 B.为了提高社会道德水准 C.顺应了儒学发展的要求 D.探究人类社会发展本原 4.古代雅典,五百人会议的成员是从年逾三十的男性公民中一年一度地通过抽签产生,公民不得连任官 职。其做法 A.体现了公民大会的权威性 B.确保了公民权利的平等性 C.维护了司法机构的公正性 D.保持了公民团体的稳定性 5.罗马法的“法学的论证”方式,在政治领域表现为“依据人们的权利和统治者有依据的权力来推理”。 在帝国时代,元首或皇帝总揽帝国大权,法学家们认为“皇帝所决定的都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已把他 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这一思想 A.否定了雅典人的人民主权原则 B.蕴含了启蒙思想中的契约精神 C.强调了法律应重视证据的思想 D.确立了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 6.在柏拉图眼里,荷马史诗以及悲剧、喜剧(即希腊文艺遗产)都是不好的,这是因为文艺只属于情欲, 绝不属于理智,它不能给人真理,反而逢迎人的情欲,摧残人的理性,伤风败俗。这反映了古希腊 A.道德教化问题受到了一定关注 B.人文主义者普遍推崇理性 C.文学家和艺术家没有社会地位 D.社会世风日下且人情淡薄 7.“17 世纪的科学革命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场革命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用本国语言即普 通民众的语言写作,而不是用拉丁语写作。”他们的做法 A.引发了西欧各国的反教会斗争 B.利于科学方法及知识的普及 C.削弱了西欧民众对宗教的信仰 D.确保了科学革命的持久成功 8.1714 年,英国安妮王后去世,没有继承人,国会决定将王位传给詹姆士一世的曾孙乔治一世。王位的 这次和平过渡反映出英国 A.封建复辟势力依然存在 B.责任内阁制十分优越 C.国王已丧失了政治权力 D.议会主导了国家治理 9.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出身贵族,他“并不主张实施民主政治,他认为本身所属的贵族阶级能够更好地 制衡君主,从而避免专制统治”。其认识和见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 A.古代雅典的民主体制 B.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 C.英国当时的政治体制 D.美国进行的制度创新 10.1789 年,美国设立国务卿之职。根据美国宪法规定:一、国务卿是政府排名第一的部长,即首席部 长。二、执掌国玺,总统辞职要向国务卿提交辞呈。三、一些联邦事务公告文件由总统和国务卿联署。 这一职务体现的宪法原则是 A.共和制 B.联邦制 C.三权分立 D.权利制衡 11.1871 年 8 月,法国国民议会获得了制定宪法的权力,但保皇派内部分化严重,结果“1875 年宪法” 获得通过。“这部宪法并不是在建立一种理想的美满的政治制度,它只在适应当前需要,规定可行的实际 办法”。这说明法国政体的最终确立 A.是保皇派对资产阶级的妥协 B.遵从了卢梭的民主思想 C.受益于政治现实和妥协精神 D.受巴黎公社的影响巨大 12.17、18 世纪,德国媚法之风盛行,但在音乐领域,却涌现出了多位誉冠欧洲的音乐家。巴赫被誉为 “欧洲音乐之父”,亨德尔被贝多芬称为“我们之中的最伟大者”,格鲁克被称为“领先于时代的最伟大 的歌剧作曲家”……。德国音乐的成就 A.使德国文化摆脱了法国的影响 B.表明德国人更具浪漫主义情怀 C.有助于德意志民族的政治统一 D.导致了法德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13.导致图 1 中 1919 年报刊数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图 1 1895 年至 1919 年中国报刊数量的增长 A.政治制度变革的推动 B.思想文化运动的促进 C.十月革命爆发的影响 D.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 14.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中国保守主义思想的发展,可以说是魏源开其端,李鸿章 为达其盛,张之洞奠其终。该学者意在说明他们 A.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 B.都是近代保守势力的代表 C.仅停留在器物之学的层面 D.对近代化的探索最终失败 15.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称都察院拒收其上书。但现代学者通过研究清朝军机处档案,发现在康 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上书共计 15 件。对 此认识合理的是 A.口述史料的可信度低于文献史料 B.历史事实的重构主要靠逻辑思辨 C.结合不同类型史料即可复原历史 D.史料解读应辨析作者的主观意图 年份 1949 1959 1969 1979 1989 1996 成员国数量 58 83 125 149 156 185 原因。(14 分) A.九十年代是民族独立运动的高峰 B.两极格局导致地区分裂加剧 C.大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发生改变 D.经济全球化趋势在不断加强 17.1947 年 3 月,上海出版的《世界知识》杂志发表文章说,它“的确是使美国的外交政第开始了攻势 的行动。这影响是全世界意义的”,它“的确是一颗炸弹,在这颗炸弹的威力圈里,遭到波及的是全世界 的人民,连美国人民也不能逃避。”该文章评价的“它”是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 D.柏林危机 18.1945 年 1 月,盟国赔偿委员会代表宣布:只允许日本维持最低限度经济所必需的设备,其余一律拆 除。但到了 1951 年,美国根本放弃了拆除日本工厂的设备,并且提出不要日本赔款。盟国对日政策转变 的背景是 A.大国对峙的加强 B.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C.西欧国家的联合 D.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19.1950 年 5 月,法国外长提出的“舒曼计划”公诸于世,“法国政府建议把法德两国全部的煤钢生产置 于一个共同的高级机构的管理之下,将其纳入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加入的组织之中。”其目的在于 A.顺利实施马歇尔计划 B.促进法国和德国的和解 C.结束德国的分裂局面 D.为欧洲一体化奠定基础 20.1924 年 1 月,孙中山在阐述“国民党之主义”时指出:“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 平均地权,一曰节制资本。”其阐述 A.具有鲜明的扶助农工的思想倾向 B.标志着国民各阶层的普遍觉醒 C.宣告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 D.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兴起 二、材料阅读:21 题 28 分,22 题 12 分,共 40 分。 21.(28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的竞争环境,强化了人们对各自国家的认同。秦统一中国使一统天下的国家观获 得政治上的实现。到了西汉,“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更进一步地被意识形态化。自汉魏之际开始,对国家 忠诚被凸显出来,唐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的很多例证,也证明了这一点。两宋士人基本达成一种道德共 识:凡沾旧国一命之恩者,不应再改仕新朝。面对金兵的南下,华北民间自发组织的“民兵”、“忠义军” 等抗金武装表现突出。清代在修撰《明史》时也专设《贰臣传》以待明朝降臣,这可看作是加强国家认 同的一种举措。 ——摘编自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 材料二 1894 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后来,同盟会 在政纲中又阐述了排满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之间的逻辑。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 的誓词中庄严宣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 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随后,在清帝退位诏书中也承认:“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 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位共和立宪国体”。这表达出满洲人对新国家的认同。 ——据《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清帝退位诏》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国家观相比,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国家观有何发展, 并对其予以简要评价。(14 分) 22.(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 3 ——据吴裕成《中国的井文化》等 “井”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表 3 为古代中国和近现代中国与井文化有 关的历史事物名称表。从表 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名称,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 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A 由材料可知东汉时期儒学兴盛,而魏晋时期儒学遭到质疑,这是因为魏晋时期社会战乱儒学不 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故 A 项正确;魏晋时期儒学虽然受到冲击,但正统地位并未发生变化,故 B 项错误; 魏晋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冲击着儒学的正统地位,但材料并未反映这一变化,故 C 项错误;魏晋时期 儒学地位受冲击是时代选择的结果,并非门阀世族的喜好决定的,故 D 项错误。 2. C 汉代儒家学说成为正统学说并直接影响官员的选拔标准说明儒家思想未脱离实际,故 A 项错误; 汉代始,儒家学说处于统治地位,体现了儒家政治地位的提高,故 B 项错误;汉代儒学为政治服务对先 秦儒学思想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如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实际就是对冷静思考世界的某种 背离,故 C 项正确;汉代儒学是在先秦儒家学说的信仰基础上发展而来,故 D 项错误。 3. A 孟子由性善论提出仁政,荀子由性恶论提出礼治,朱熹由本善习远提出“存天理灭人欲”,都服 务于自身的思想主张,故 A 项正确;由材料无法推断他们的人性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故 B 项错误;由 材料无法推断他们的人性论对儒学发展的影响,故 C 项错误;只有宋明理学才开始探究人类社会发展本 原,故 D 项错误。 4.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五百人成员通过抽签产生不能说明公民 大会具有权威性,故 A 项错误;五百人会议通过抽签产生,只要符合要求,每个人都有公平的机会参与 国家政治,因此这种做法确保了公民权利的平等性,故 B 项正确;五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并 不属于司法机构,因此不能体现维护司法机构的公平性,故 C 项错误;抽签选举对公民团体的稳定性无 影响,故 D 项错误。 5. B 据材料“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可知主权在民,故 A 项错误;据材料 “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和“依据人们的权利”蕴含了启蒙运动社会契约论中 的人民主权和天赋人权的精神,故 B 项正确;据“依据人们的权利和统治者有依据的权力来推理”没有 体现重视证据,故 C 项错误;材料中“依据人们的权利和统治者有依据的权力来推理”说明并不是君主 意志的体现,故 D 项错误。 6. A 柏拉图认识到真理的重要性,故 A 项正确;人文精神起源阶段如智者运动很注重感性,认为“人 是万物的尺度”,故 B 项错误;柏拉图个人观点不能说明文学家和艺术家的社会地位,故 C 项错误;柏拉 图的观点是对古希腊社会重感性的社会的反思,故 D 项错误。 7.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引发西欧各国的反教会斗争是 16 世纪的宗教改革不是 17 世纪的科学革命, 故 A 项错误;材料中科学家们用本国语言即普通民众语言写作,能够将科学知识传播给普通民众,故 B 项正确;经历过宗教改革后的西欧,宗教上已经普遍采用本国语言,因此采用本国语言而不用拉丁语写 作,并不影响西欧民众的宗教信仰,故 C 项错误;只是写作语言的变化并不能意味着科学革命就能够持 久成功,故 D 项错误。 8. D 根据所学,1714 年英国已确立君主立宪的体制,材料中讲到王位是和平过渡的,说明这中间并 未体现封建复辟势力,故 A 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的是 1714 年英国王位的和平过渡,并未体现首相行使 行政权的责任内阁制度,故 B 项错误;材料知识讲述到了 1714 年国王王位的和平过渡,不能反映国王是 否丧失政治权力,故 C 项错误;材料中讲到是国会(议会)做的决定王位传给乔治一世,因此体现了英国 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之下,议会主导了国家治理,故 D 项正确。 9. C 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全体公民参政的直接民主,与材料所说“贵族阶级能够更好的制衡君主” 不符,故 A 项错误;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就是专制统治,不能体现贵族阶级制衡君主,故 B 项错误;英 国的君主立宪体现了对君主的有效制衡,避免了专制,因此孟德斯鸠的认识和见解是基于英国当时的政 治制度,故 C 项正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的是民主政治,与材料中孟德斯鸠“不主张实施民 主政治”不符,故 D 项错误。 织形式,与题意不符,故 A 项错误;联邦制更多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题意无关,故 B 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三权分立指的是行政、立法、司法的分立,题目中并未体现,故 C 项错误;根据题意, 体现的是总统与国务卿权力的制衡,故 D 项正确。 11. C 从材料“保皇派内部分化严重”,可知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是保皇派内部分化,实力削弱, 故 A 项错误;从材料“这部宪法并不是在建立一种理想的美满的政治制度,它只在适应当前需要,规定 可行的实际办法”,可知遵从卢梭民主思想不是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主要原因,故 B 项错误;从材料可知 法国最终确立共和政体是由于保皇派内部分化和共和制度更符合当时的需要,故 C 项正确;巴黎公社是 无产阶级专政,与材料中法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不符,故 D 项错误。 12. C 据材料“德国媚法之风盛行”可知德国没有摆脱法国影响,故 A 项错误;19 世纪,浪漫主义在 欧洲兴起而材料介绍 18 世纪音乐成就,故 B 项错误;据所学 17、18 世纪德国正在完成政治统一,一方 面需要打败法国,另一方面需要强调德意志的民族性,材料中“17、18 世纪德国媚法之风盛行……却涌 现出了多位誉冠欧洲的音乐家”说明德国音乐的成就有助于德意志民族的政治统一,故 C 项正确;据所 学 17、18 世纪法德主要是德国统一与法国欧洲霸权的矛盾,材料中“位誉冠欧洲的音乐家”说明音乐成 就得到欧洲普遍认可而不是加剧法德矛盾,故 D 项错误。 13. B 1919 年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实行封建军阀专制,政治制度基本稳定,故 A 项错误;1919 年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推动报刊数量急剧增加,故 B 项正确;十月革命爆发于 1917 年,故 C 项错误; 鸦片战争以前近代西方科技就已经传入中国,故 D 项错误。 14. C 材料“中国保守主义思想”指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在器物层面,而非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故 A 项错误;李鸿章、张之洞等代表当时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而非保守势力,故 B 项错误;李鸿章、张 之洞等“师夷长技”仅仅局限在器物层面,故 C 项正确;“保守主义思想”体现在社会变革内容的局限, 而非失败的结局,故 D 项错误。 15. D 无论口述史料还是文献史料都可能包含个人的主观意志,据材料康有为回忆受到怀疑是因为其 个人主观意志的添加,因此无法说明口述史料的可信度低于文献史料,故 A 项错误;据材料“现代学者 通过研究清朝军机处档案”可知,材料中重构历史是使用文献史料印证,故 B 项错误;结合不同类型史 料可以相互印证历史但不一定复原,故 C 项错误;据材料“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称都察院拒收其 上书”但是档案记录却说明回忆不实,因此表明我们解读应辨析作者的主观意图,故 D 项正确。 16. C 从表格数据看,20 世纪 60、70 年代是民族独立运动的高峰,故 A 项错误;1996 年两极格局已 经瓦解,B 项不能解释 1996 年成员国数量的增加,故 B 项错误;材料中随着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进入联合 国,大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发生改变,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成员国经济联系的加强,与经济全 球化趋势无关,故 D 项错误。 17. A 根据材料中时间 1947 年 3 月,结合材料中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攻势,具有全世界意义,可得出 文章评价为杜鲁门主义的“遏止共产主义”,故 A 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发生在 1947 年 4 月,据所学可 知马歇尔计划只针对欧洲,与材料中“全世界意义”不符, 故 B 项错误;北约组织成立于 1949 年,与材 料中 1947 年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柏林危机发生于 1948 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18. A 根据材料中“但到了 1951 年,美国根本放弃了拆除日本工厂的设备,并且提出不要日本赔款” 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美苏对峙的加强,美国积极扶植日本,作为在远东地区的反共桥头堡,故 A 项正确;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于 1955 年,故 B 项错误;西欧国家联合是 1958 年,故 C 项错误;亚非拉民族解 放高涨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故 D 项错误。 19. B 材料中舒曼计划的内容可知,法国政府是想设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目的是摆脱美国的控制,因 此与马歇尔计划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法国政府建议把法德两国的全部煤钢生产一个共同的高级 机构管理之下”体现了当时法国外长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促成法德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从而促进法德政治 上的和解,故 B 项正确;材料时间是 1950 年 5 月,而德国统一时间是 1990 年,故 C 项错误;为欧洲一 体化奠定基础应当是舒曼计划的影响并非直接目的,故 D 项错误。 20. A 根据史实可知 1924 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应该为“新三民主义”,材料中“节制资本”的主张也 体现了孙中山认识到需要限制资本主义发展以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因此具有鲜明的扶助农工的思想 倾向,故 A 项正确;材料讲述的是孙中山的观点和他对于局势的认识并不能反映国内各阶层普遍觉醒了, 故 B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是北伐战争,北伐是 1926 年而材料时间是 1924 年, 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新三民主义与工农武装割据无关,故 D 项错误。 21. (1)趋势:从对地方政权的认同发展为对大一统国家的认同;从政治上的认同到意识形态的认同; 从上层统治者的认同逐渐向社会下层百姓的认同扩展;对本朝的认同逐步强化。(任答三 9 分) 原因: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2 分,相应表述可相应给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或“理学的产 生与发展”);(2 分)统治者强化集权统治的影响;客观社会环境因素(如民族对立、政权并存等)的推动 等。(任答一点 1 分) (2)发展:突出主权在民;认同共和国,反对封建专制;强调对不同族群利益的尊重;平等对待各民族。 (6 分,每点 2 分,任答 3 点即可。) 评价:立足于救亡的现实需要;代表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或“推 动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强化了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有利于保证我国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或 “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8 分,每点 2 分。) 22. 总体要求:所提炼论题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2 分);论据准确,材料中的三个史实引用合理; 逻辑严密,表述清楚(9 分);结论明确(1 分)。 示例 1: 中国古代井文化与农耕文明。(2 分) 阐述:井灌技术提取地下水灌溉农田;坎儿井技术从内地推广到新疆等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发展; 井田制形成了“方里而井”的基层社会组织;乡井情怀反映了农耕定居、安土重迁的生活状况;天井等 建筑艺术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农耕生活特色。(9 分) 中国古代的井文化反映了农耕文明的特征。(1 分) 示例 2: 与井有关的革命文化。(2 分) 阐述: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何保障农民的利益,“红军井”就 是人民群众对拥护革命、支持革命事业的历史见证。抗日井与王震井则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革命英雄的尊 敬。“红井”所刻碑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毛泽东思想的认同与传承。 与井有关的革命文化反映了党的事业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1 分) 示例 3: 井文化的时代变迁 (2 分) 阐述: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机器设备进行工业生产,推动着新式矿井的出现。如,“唐山矿一号矿井”的建 设。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推动了各类与工业文明相关的进的出现。如,石油工业的快速 发展推动“油井”的建没;海洋资源开发推动海上钻井平台展的出现。(9 分) 井文化的变迁反映出近现代中国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历程。(1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