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新疆伊宁市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2018-2019学年新疆伊宁市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 分钟 卷面分值:100 分 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40题,共60分 1.徐扬杰先生认为:“殷周王室、各诸侯国和各卿大夫邑,既是国家的一级行政机构,又是大大小小的家族;殷王、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各级贵族,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其意在说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 A.实现了国家权力的合理分配 B.体现了极其森严的社会等级 C.具有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D.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2.“封建”一词在中国古代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项羽封建六国贵族,结果自取灭亡;刘邦封建同姓子弟,引发七国之乱;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导致八王之乱;朱元璋封建二十余子,酿成靖难之役。这反映了 A.封建导致政权衰亡 B.宗室拱卫专制王权 C.血缘政治影响深远 D.封建体制日趋完善 3.《史记》记曰:“襄公(?~前637年)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全唐文》则说昔者宋襄公尝为仁义矣……用欲以兴商道,霸诸侯,一战而为敌所执,再战而身死国削,为天下笑。”上述材料能够反映出 A.宋襄公借助儒家思想治国 B.宋襄公破坏了中央集权制 C.宋襄公注重维护宗法秩序 D.宋襄公时周王室地位衰落 4.西周时期,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这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B.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 C.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 D.导致了王室附近地区衰落 5.从某种程度上说,周天子即天下之大宗,诸侯即一国之大宗。 同姓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小宗,异姓诸侯则通过婚姻与天子维持关系,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自天下大宗天子以下,逐次分出小家。这说明在周代 A.诸侯拥有了与周天子同等的权利与义务 B.以分封制作为政治统治的核心 C.以宗法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政治结构 D.中央集权的体制已经初具规模 6.秦始皇宣布:“八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这体现出的制度特征是 A.皇位世袭 B.天命神授 C.皇权至上 D.以法治国 7.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 《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传食律》《牛羊课》等十余种,证实了秦代 泰山石刻所云“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这表明秦朝 A.注重以立法调整经济关系 B.积极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C.农本观念受到了严重冲击 D.农工商各行业得到全面发展 8.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 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 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 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 9.宋代一学者论及中国某制度时指出:“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 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他论及的制度 A.以三司使作为行政首脑 B.多推行于秦朝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C.提高了地方政治自主权 D.反映了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10.下列为秦朝和唐朝的中央机构权力运行图,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秦朝中央机构的决策更科学 B.都通过分权维护了皇帝集权 C.唐朝缺乏监察更易出现权臣 D.都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出现 11.《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秦始皇废除谥法是为了 A.反映皇帝独尊 B.加强思想控制 C.突显皇权至上 D.确立官僚政治 12.有学者认为:“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行省的治所往往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行省制的实施威胁了中央集权 B.行省设置主要偏重于其经济职能 C.行省在地方上拥有极大的权力 D.行省与中书省相互制衡以确保皇权独大 13.唐代初期“门第”等级与魏晋时期有了很大的差别。自唐太宗在修《氏族谱》时规定 “不顺论数世之前,至取今日官爵高下等级”后,“门第”等级逐渐以官品高下取代了士庶之分。这一变化 A.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的淡化 B.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土族势力 C.为度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机会 D.客观上促进了科举制的确立 14.宋代规定,枢密院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构“武府”,其长官“枢密使”不得由武将担任,只授予文职官员。此规定 A.不利于充分发挥军队战斗力 B.提高了官员的军事理论水平 C.形成了军政和行政互相制衡 D.扩大了宰相对军事的监督权 15.表1为部分正史文献中,对汉代四个皇帝称谓出现频率统计(单位:次) 表1 汉高祖(汉高帝) 汉文帝 汉景帝 汉武帝 《晋书》 22 7 1 20 《北史》 7 6 3 《隋书》 21 19 3 17 《宋史》 16 1 14 《金史》 7 5 1 《明史》 11 6 1 8 合计 84 44 5 63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汉高祖对汉朝的历史贡献最大 B.汉景帝在汉代诸皇帝中影响力最小 C.汉武帝给后世留下的印象深刻 D.晋代因崇尚统一而比较欣赏汉武帝 16.在唐朝,“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商议决定,经皇帝同意后颁行。即使皇帝诏敕的 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材料说明“政事堂”的出现 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 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 C.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 D.反映了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 17.当代著名史家杜维运先生说:“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是历史的两大要素。所谓历史叙事,一般来讲,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历史解释大致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 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晋)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 B.叔孙通为刘邦设计礼仪,使君臣尊卑差别犹如天壤之别 C.(汉代)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 D.皇帝兼并天下诸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18.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军队在国家中的地位大增,枢密院演变为辅政机关。北宋时,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管理财政的“三司”成为正式的宰相机构。雍正年间,为削弱诸王权力、保密军机,设立军机处。这表明宰相制度 A.演变有其政治经济军事因素 B.在中国古代史上越来越完善 C.变化事关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D.发展使皇权与相权矛盾消失 19.“今各部之节,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 材料说明当时 A.内阁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B.六部权力已被内阁剥夺 C.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 D.相权日盛严重威胁君权 20.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 A.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 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 C.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D.促进了内延机构外延化 21.明朝(1386—164)曾经历过两次非正常的皇权更替,一次是靖难之役,一次是夺门之变,大批大臣被卷入其中。这反映了明朝 A.皇权更替充斥着血雨腥风 B.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C.官僚政治体制运行机制成熟 D.专制制度日益走向黑暗 22.明朝初年,地方行政沿用元朝的行省制度。但在省级行政上,明朝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即布政司掌理民政、按察司掌理监察地方和刑名司法、都司掌理卫所军政,三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向朝廷负责。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提高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 C.确保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D.解决废除丞相制度所带来的弊端 23.1420年,明成祖在北京东安门内建立由宦官组成的“东缉事厂”,“专事缉访”,设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贴刑二员,“掌刺缉刑狱之事”。该机构的建立表明 A.中央行政体系更加健全 B.中枢机构的运作更趋完善 C.皇权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D.宦官专权的程度登峰造极 24.1913年,赵玉森在《共和国本国史》中写道,“约既公布”,“对于战争原因之鸦片禁令,均未只字争及,于是臣民吸用之习蔓延益甚”,“诸外国人反而丑诋之,且或携我国一二烟 具陈诸博物馆,以为清国人民风俗之代表矣。”这反映出赵玉森意识到 A.孙中山缺乏反对外国勇气 B.烟毒泛滥危害中国国家形象 C.辛亥革命具有历史局限性 D.鸦片战争深刻影响近代外交 25.《南京条约》签订后,清廷谕旨由两广总督兼管理各国通商事务钦差大臣,避免与西方使节直接打交道,将对外关系的范围局限于贸易。这反映了 A.中国外交逐渐趋于近代化 B.清政府拘泥于天朝上国思想 C.外国侵犯中国的外交主权 D.清政府坚决捍卫国家的主权 26.民国初期,史学界对近代史开端的说法,有“明清之际”与“鸦片战争”两种观点。到了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则大多以鸦片战争为起点,鸦片战争开端说成为史学界主流观点。这一变化说明 A.史学研究以近代史为主 B.政府重视发展学术研究 C.民族危机影响史学研究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7.“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它使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 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 C.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 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28.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问,英国贸易部强调,英国政府“不但不去压迫中国政府使其放松所制定的规章”,而且“将要对中国政府在抵抗对它的政权和行政的不法侵犯方面给予道义上的支持”。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英国政府试图与清政府建立完全平等的外交关系 B.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迫使英国放弃了领事裁判权 C.自由主义原则的确立改变了英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D.英国的目的是为了保存清政府以维护其在华利益 29.英国人密迪乐向太平天国将领提出进行鸦片贸易的主张,遭到严厉拒绝。后英国特使又就《南京条约》中的“条约权利”向太平天国提出要求,被置之不理。这说明太平天国领导者 A.认清了资本主义侵略的本质 B.具有朴素的独立自主思想 C.反侵略成为运动的主要目标 D.初步形成了近代外交理念 30.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老百姓对太平军破坏庙字、毁灭偶像的行为很不满;士大夫们大多反对洪秀全的宗教革命,指责洪秀全将“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扫地荡尽。 这段材料的主旨是 A.太平天国运动失去农民阶级支持 B.清政府已经陷人空前孤立的境地 C.洪秀全的思想完全排斥传统文化 D.思想文化冲突影响太平天国运动 31.洪仁玕《资政新篇》建议:“兴各省新闻官。其官有职无权,性品诚实不阿者。官职不受众官节制,亦不节制众官,即赏罚亦不准众官褒贬。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以资圣鉴,则奸者股栗存诚,忠者清心可表,于是一念之善,一念之恶,难逃人心公议矣。”这反映了《资政新篇》 A.首倡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确保民众参政议政的自由 C.强调对官员加强舆论监督 D.引进分权制衡的民主思想 32.蒋廷黻说:“洪秀全得到南京以后,我们更能看出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太平天国运动中能支持该论断的是 A.拒绝英国列强的要求 B.平分土地实行圣库制度 C.等级森严的官制规定 D.洪仁轩提出《资政新篇》 33.柳亚子在《题太平天国战史》诗中说:“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漫天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诗中的“煮豆燃萁”是指 A.金田起义 B.天京事变 C.定都天京 D.永安建制 34.太平天国运动中,一方面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天下人”平分“天下田”;但另 一方面在法令中规定:“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这说明太平天国 A.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的范畴 B.经济政策与政治制度脱节 C.比较注重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D.政策法令具有极大随意性 35.1895年2月,两江总督张之洞向清政府进言:以台湾作保,向英国借款以抵御日本侵略台湾;台湾巡抚唐景崧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提出台湾租界化、抵押台湾,并直接与法德方面磋商保台之方。这本质上反映了张之洞、唐景崧 A.对台湾的得失高度重视 B.为保台湾采取了有效措施 C.为国家统一做出了贡献 D.对侵略者的本质认识不清 36.甲午战败后,梁启超感叹:“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 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A.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 B.刺激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 C.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 37.近代某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不久,清帝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该条约 A.宣告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破产 B.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C.签订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了公开勾结 D.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工具 38.《拳事杂记》记载“团匪起时,痛恨洋物,犯者必杀无赦”;联军入京后,则一变为“西 人破帽只靴,垢衣穷裤,必表出之”。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民众复杂且矛盾的心理状态 B.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全体共识 C.清政府沦为列强治华的工具 D.西式服装成为社会主流服饰 39.清帝诏曰:“今兹议约,不侵吾主权,不割吾领土,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诏书中的“议约”是指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0.“夷兵至骑驴上三殿,玉帛图籍焚掠无遗。户部银三百余万,内帑倍之,尽以资敌。大治道途,穿城为铁道,通正阳门。俄、英兵迭居颐和园,及出而薪木皆尽矣。”与材料所示战争相关的是 A.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D.设使馆界各国派兵保护 二、材料阅读:41题14分,42题14分,43题12分,共40分 4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隋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8分) (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考试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并说明 两者的关系。(6分) 4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8年,仅光绪皇帝的婚礼就耗资500万两白银,从1888年开始,慈禧又花费巨款、甚至挪用海军经费大规模整修颐和园。与此同时,慈禧太后还下令进行“三海”工程。颐和园工程和“三海”工程耗资巨大,大大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从而给海军的建设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中国近代海军史》材料二 甲午前夕英国的阿摩士庄厂……(将)世界最快、时速二十三海里的四千吨巡洋舰,奉献给这位中国“宰相”。英人知道李鸿章是内行,非买不可;鸿章也自知非买不可……举朝只有一个行家,余子碌碌,众口铄金,他就买不成了。结果这条船被日本买去,就变成后来日本的“吉野”号。 ——《晚清七十年》材料三 日本天皇为筹集资金购买“吉野”,甚至宣布自己从此到击败大清国,一日只吃一餐,皇太后捐出了自己的首饰,由于天皇的举动激起民众的民族自尊,使得民众踊跃捐献购买“吉野”,日本商人和民间发起了“‘吉野号’募捐会”,后来募集到的银两可以买三艘“吉野号”。半年后,日本政府把吉野开回了自己的港口。 ——360百科·吉野号材料四 除了“镇远”舰的护理管带杨用霖选择了比较军人化的“吞枪自杀”的自杀方之外,包括北洋海军的最高指挥官——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镇远”舰管带林泰曾等一些海军主要将领,最后都是选择了“吞食鸦片”的自杀方式。这样的一种在全世界军人中都应该算做颇为罕见的自杀方式,令这些北洋海军主要将官的死亡,多少染上了一丝异样的色彩。 ——《大历史的小切面——中国近代史的另类观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如果慈禧太后不挪用海军军费,清政府能打赢甲午中日战争吗?(1分)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4分) (2)对比分析材料二、三,归纳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是什么?(4分)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你如何看待北洋海军高级将领的自杀行为?(2分) 又如何认识其自杀的方式?(1分) 43.(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0年6月,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等和各参战国达成《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称“东南互保”。该事件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汉族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满人朝廷。 “东南互保”是中国近代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对这一历史事件,可谓众说纷纭。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较多地认为它是“一幕丑剧”,是“对帝国主义妥协投降”的“卖国罪证”;80年代以后,世人对其积极性和合理性才有了初步认识,也提出了不少颇有见地的观点。如“东南互保”是“张之洞等地方大吏对西太后及其顽固派盲目排外政策的抵制”,“是以保全清室统治而又不得罪帝国主义为前提的”,“是一种妥协苟安的曲线自救之策,是一种均势思想指导下的以夷制夷政策。”它“具有维护国家大局的深层含义”。“东南互保”是在长江流域面临列强侵略之际,为“保守疆土” 所做的一种努力,并通过条约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等等。 ——摘编自李鹏军《东南互保新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南互保”的认识,并说明理由。(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答案 考试时间:90分钟 卷面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40题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C D C C C A A D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C B A C D B A C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A C B B C B D B D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 C B A D B B A D D 二、材料阅读:41题14分,42题14分,43题12分,共40分 41、(1)标准: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汉初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8分) (2)察举制:考试并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6分) 42、(1) (1)问题:清朝政治腐败,统治腐朽。(2分)不能。(1分)北洋海军建设不足,军力下降只是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清朝封建制度腐败落后。(4分) (2)民族意识没有形成,爱国意识没有觉醒。(4分) (3)看待:第一种观点:肯定:自杀殉国,爱国行为;第二种观点:否定,应该英勇战斗,战场报国。(任意一种观点都可)。2分。认识:鸦片是毒品,选择“吞食鸦片”自杀,一定程度上反映北洋海军的日常管理混乱和部分将领的腐化无能。(1分) 43、示例一 认识:“东南互保”是一幕丑剧,应该否定。(3分) 理由:东南互保是在清中央政府对外宣战后,公开反抗朝廷决议,破坏中央集权体制,为之后的地方割据、混乱首开先例,留下隐患。东南互保是在列强对华发动军事侵略的背景下,地方大员不顾整体战局、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与列强互签和约,是向帝国主义侵略投降的卖国行为。(9分) 示例二 认识:“东南互保”有其积极牲和合理性,应该肯定。(3分) 理由: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盲目排外的错误决策,势必引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此情势下,东南互保是对中央错误决策的有力抵制。有利于维护清政府的统治,缓和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了限制战争范围、抵制外来侵略的作用。因此,“东南互保”是一种曲线自救之策,具有维护国家大局的深层含义,具有积极性和合理性。(9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