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I:本大题共40 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行省制 D. 皇帝制 【答案】A 【解析】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故选A;郡县制和皇帝制是秦朝开始实行的制度,C是元朝开始实行的政治制度,所以BCD均与题干要求的时间不符,故排除BCD。 点睛:学生充分把握时间线索,深刻认识空间差异,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尤其是时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需要很重视的关键问题。由于现行历史教科书是按照模块加板块的模式编写的,这就使得历史知识的时序性被打破,导致有些同学因为初中历史没有学好,直接影响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时序性的把握很多时候是我们解决历史问题必须要考虑的,所以提醒同学们注意准确记忆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这一题就需要考生准确记忆重大政治制度实行的时间。 2.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 A. 削弱皇权 B. 缩小地方权限 C. 加强皇权 D. 扩大地方权限 【答案】C 【解析】三省六部制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被分割,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C正确,A错误;B、D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中央行政机构的演变反映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目的在于加强皇权,地方官吏制度的演变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行政机构的演变,目的在于加强皇权。 3. 《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这一法典的产生源自 A. 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B. 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 C. 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 D. 贵族反对教皇的斗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十二铜表法》。罗马共和国早期,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贵族垄断立法和司法权,随意曲解法律;广大平民与贵族展开斗争,极力要求制定成文法以保障自身权益;公元前5世纪中期,由罗马元老院成立的立法委员会制定颁布,故A 正确;古罗马奴隶没有社会地位,不享受法律的权利,故B错误;C是公民法向万民法过度的原因;D中教皇此时不存在,不符合题意。 4.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开启了近代代议制民主的先河。该法案旨在限制 A. 平民的权力 B. 商人的权力 C. 教会的权力 D. 国王的权力 【答案】D 【解析】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主旨是限制国王的权力,提高议会权力,故D正确;A、B和C与法案权力限制对象不符,排除。 5.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马克思共同起草该宣言的是 A. 列宁 B. 恩格斯 C. 欧文 D. 傅里叶 【答案】B 【解析】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选B;ACD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6. 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领导这次革命的是 A. 布尔什维克党 B. 公社委员会 C. 共产主义者同盟 D.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答案】A 【解析】俄国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最终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故选A排除D;B是巴黎公社时期的无产阶级政权组织,C是国际工人组织,故排除BC。 7. 圆明园首度遭到侵略者的野蛮洗劫发生在 A.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 抗日战争期间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焚毁北京郊外的圆明园,因此选B. 考点:近代列强侵华 点评: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继而北上进逼天津。1858年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1859年因换约路线再起冲突,1860年接连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焚毁圆明园,与清政府签《北京条约》,战争结束。 8. 下列文献中,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是 A. 《海国图志》 B. 《天朝田亩制度》 C. 《资政新篇》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近代史上历史文献内容的考查,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张资本主义方案的是1859年的《资政新篇》,所以C项正确,B是1953年提出的,其在维护的是小农经济D是在1912年颁布的,但不是最早的A是魏源的,没有涉及发张资本主义的内容。 9. 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 B. 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 C. 1945年取得基本胜利 D. 领导阶级是民族资产阶级 【答案】A 【解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结束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故BC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反帝反封建为斗争目标的革命,故选A而排除D。 点睛:近代中国革命史中两个相关的概念是学生掌握的一个难点,具体来说,要区别两个概念,可以通过下面的表格。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项目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同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社会主要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 主力军 人民大众 异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结果 资产阶级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国家 前途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所属的世界范畴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革命的深度和广度 不够彻底,民众未广泛动员 彻底,广泛动员民众 10.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A. 1954年宪法的颁布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D.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具体考查新中国建国初期三大改造及其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项正确。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底,ABC三项在时间也不吻合,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及其意义 11. 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改革的目标是 A. 纠正左倾错误 B. 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 C. 实行改革开放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中共十四大1992年在北京召开,会议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D;A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B是发生在秋收起义之后,C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所以ABC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点睛: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召开的一系列重要会议及其重要内容,是考生需要结合所学时代背景要准确记忆的知识,这一天就涉及到了党的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四大,只有准确记忆才可以准确作答。 12. 二战后昔日的反法西斯盟友逐渐走向对立,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两大阵营的领导者分别为 A. 英国和苏联 B. 法国和中国 C. 美国和苏联 D. 美国和英国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英国实力下降,丧失世界领导者的地位,故A错误;二战后法国实力极大下降,也无法担任领导者的责任,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错误;二战后美国实力极大提升,成为超级大国,成为资本主义阵营的领导者,苏联的世界影响力也增强,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故C正确;二战后英国实力下降,丧失世界领导者的地位,故D错误。 点睛:二战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西欧国家普遍衰落,近代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世界格局被冲垮;美苏形成了实力的均势,分别成为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盟主;美苏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加剧,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苏矛盾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 13. 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冷战终结于20世纪 A. 50年代末 B. 60年代末 C. 70年代末 D. 80年代末90年代初 【答案】D 【解析】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时间军不符合题意。排除。 14. 首位访问新中国的美国领导人是 A. 华盛顿 B. 林肯 C. 罗斯福 D. 尼克松 【答案】D 【解析】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及夫人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了手。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握在一起,结束了20多年的隔绝状态,标志着中美关系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尼克松也就成了首位访问新中国的美国领导人,故选D。ABC均不是生活在新中国时代的美国领导人,故排除。 15. 为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21世纪初中国倡导成立的区域合作组织是 A. 上海合作组织 B. 亚太经合组织 C. 世界贸易组织 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答案】A 【解析】2001年6月15日,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首次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会上,六国元首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宣告上合组织正式成立。这一组织是新中国在21世纪倡导建立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故选A;BCD都不是新中国倡导建立的,故不符合题意。 16. 铁犁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它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 商朝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 C. 秦汉时期 D. 隋唐时期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正确;A项主要是骨器和石器;CD项都晚于B项。所以答案选B。 17. 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其产品 A. 全部销往海外 B. 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 C. 质量普遍不高 D. 主要满足官府需要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知识的再现再认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进入市场,主要满足官府的需要,故D项正确,A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的产品质量比较好,技术水平高,故C项错误; 18. 15—16世纪率先进行航海探险和殖民扩张的西欧国家,除葡萄牙外还有 A. 法国 B. 西班牙 C. 荷兰 D. 英国 【答案】B 【解析】15—16世纪率先进行航海探险和殖民扩张的西欧国家,除葡萄牙外还有西班牙,这是因为这两国都是中央集权的国家,有强大的王室支持作为后盾,而且两国都临近海洋,有发达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故选B;A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9. 近代西欧列强在殖民扩张中进行了臭名昭著的奴隶贸易。被贩卖的奴隶主要来自 A. 亚洲 B. 美洲 C. 欧洲 D. 非洲 【答案】D 【解析】为了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大量非洲黑人被掳掠到美洲为奴,这就是延续近四百年的臭名昭著的黑奴贸易。因此,被贩卖的奴隶主要来自非洲,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C项。 20. 中国近代首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诞生于 A. 沿海地区 B. 东北地区 C. 中部地区 D. 西部地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首批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于东南沿海地区,所以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其余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经济•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1. 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这一政策的理论依据来自 A. 杜鲁门 B. 丘吉尔 C. 凯恩斯 D. 马歇尔 【答案】C 【解析】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随之20世纪40年代产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正是这一经济模式的运用,故C正确;其他人物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2. 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经济之初,大都照搬苏联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之一是 A. 片面发展重工业 B. 偏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C. 企业自主权过大 D. 地方工业管理权过大 【答案】A 【解析】斯大林模式和新中国初期都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畸形发展,故A正确;B与斯大林模式相反;C和D都不是斯大林模式特点。 23. 斯大林逝世后,首先在苏联改革的领导人是 A. 列宁 B. 赫鲁晓夫 C. 勃列日涅夫 D. 戈尔巴乔夫 【答案】B 【解析】赫鲁晓夫在斯大林逝世之后首倡改革,以农业作为突破口和重点,其改革客观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也冲破教条主义的禁锢,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但是其改革缺乏理性思考,在作法上急于求成,忽视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其改革措施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深入到这一体制模式的根基,最终没能成功。故选B;列宁当时已经先于斯大林逝世了,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均在赫鲁晓夫之后,故排除ACD。 24. 对于1956—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特点,下列概括正确的是 A. 顺利发展 B. 严重倒退 C. 停止不前 D. 曲折前进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国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在1956~1966年十年中是曲折中前进,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错误,十年中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B项错误,十年中也有正确探索,取得一定成就;C项错误,十年中我国经济有发展有倒退。 25. 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是 A.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B. 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C. 开发沿海港口城市 D. 开辟闽东南沿海经济开放区 【答案】A 【解析】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部署,是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战略思想的重要实践,故选A;设置海南经济特区是在1988年,开发沿海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开辟闽东南沿海经济开放区是在1985年,故BCD 均不符合题干所要求的时间,所以排除。 26.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占中心地位的货币是 A. 英镑 B. 欧元 C. 法郎 D. 美元 【答案】D 【解析】1944年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这就等于形成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故选D;ABC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27. 1947年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实际起着国际组织的作用。它后来演变为 A. 世界银行 B. 世界贸易组织 C.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 亚太经合组织 【答案】B 【解析】“关锐与贸易总协定”演变成的是世界贸易组织而非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亚太经合组织等选项,这也是基本识记点,所以综上所述本题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8. 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体现了中西合璧特点的是 A. 中山装 B. 四合院 C. 西装 D. 花轿 【答案】A 【解析】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由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综合了日式学生服装(诘襟服)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所以被世人称为中山装,由此可知它是具有中西合璧的特征的,故选A;BD是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的,C是纯粹西方国家的,故排除BCD。 点睛:中山装具有中西合璧的特征,中国的改良旗袍也具有中西合璧的特征。其实近代以来尤其是近代前期,我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具有典型的中西合璧的特征,这一点需要引起注意。 29.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 庄子 B. 孟子 C. 朱熹 D. 董仲舒 【答案】B 【解析】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B正确;A是道家;C是南宋时期;D是西汉时期儒学家。 30.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下列思想中,孔子提出的是 A. “无为而治” B. “格物致知” C. “有教无类” D. “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C 【解析】孔子作为我国古代知名的教育家,曾经提出了很多在今天还具有积极意义的教育主张,C就是其中的主张,故选C;A是老子的主张,BD均是朱熹的主张,故排除ABD。 点睛:作为古代中国的思想家代表的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李贽、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他们的主张都反映了其时代特征,所以要记忆这些思想家的主张,结合时代背景更好记忆。 31. 宋朝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是 A. 诗 B. 词 C. 赋 D. 小说 【答案】B 【解析】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汉,定型于唐、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汉族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故选B;A是唐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C是汉代最盛行的文学体裁,D是明清时期盛行的文学体裁,故排除ACD。 点睛:古代我国不同时期盛行的文学体裁是不同的,大致是先秦时期的诗歌和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从宋词开始,这些盛行的文学体裁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有关。 32.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名言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其作者是 A. 苏格拉底 B. 卢梭 C. 但丁 D. 普罗泰(塔)戈拉 【答案】D ....................................... 33.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于 A. 法国 B. 意大利 C. 德国 D. 英国 【答案】B 【解析】欧洲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于意大利,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 世纪达到顶峰,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故选B;A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点睛:欧洲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于意大利的原因有:物质基础是中世纪的欧洲,贸易中心集中在地中海沿岸,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资产阶级希望冲破教会神学的束缚。文化基础是意大利保有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人才优势是14-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才济济,汇集一处。地理位置是由于意大利处于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较早接受了东方文化,如造纸术,印刷术等。导火索是黑死病在欧洲流行。 34. 中国知识分子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始于 A. 新文化运动时期 B. 辛亥革命时期 C. 戊戌变法时期 D.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高举社会主义大旗,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指的是1851—1864年。故答案选A。 点睛:“宣传马克思主义”,说明该派别的思想中包含马克思主义思想。辛亥革命、戊戌变法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其指导思想应该是资产阶级思想,不可能出现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太平天国运动则是一场农民运动。 35.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 A. 蒸汽时代 B. 电气时代 C. 航天时代 D. 信息时代 【答案】B 【解析】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故选B;A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CD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结果,故排除ACD。 36. 电子计算机是20世纪引人注目的科技成果,它首先诞生于 A. 美国 B. 德国 C. 日本 D. 苏联 【答案】A 【解析】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BCD三个选项不符合“首先”这个条件。 37. 下列传播媒介诞生最晚的是 A. 报纸 B. 电影 C. 电视 D. 互联网 【答案】D 【解析】互联网诞生于1969年,电视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电影诞生于1895年,报纸诞生于17世纪初,所以综上所述,只有D符合题意,选D。ABC不符合题目要求,故排除。 点睛:大众传媒包括报纸和书籍、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不同的传媒途径带给我们的信息角度可能会有很大差别,即使是从同样的传媒途径获得信息,每个人通过信息形成的态度也会有很大差别,因为人对于传媒是有主动选择性的。而且要注意,虽然随着技术的革新,新的传媒手段应用广泛,但是并不能完全取代旧的。 38. 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百家争鸣”主要针对 A. 政治领域 B. 学术领域 C. 艺术领域 D. 经济领域 【答案】B 【解析】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双百”方针,只要回忆和理解教材中,有关毛泽东对新中国的科学、艺术的政策即可作答。“百花齐放”主要针对艺术领域,“百家争鸣”主要针对科学、文化领域,因此,本题选C。 39.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A. 中共一大 B. 遵义会议 C. 中共七大 D. 中共八大 【答案】C 【解析】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会议是中共七大,故C正确;A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标志;B是长征途中召开会议;D是建国以后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会议。 40. 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是: A. 荷兰 B. 英国 C. 美国 D. 日本 【答案】B 二、单项选择题Ⅱ: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41. “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此令出自 A. 汉武帝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明太祖 【答案】D 【解析】“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是指废除丞相之后,明太祖朱元璋明确表示以后也不许再立丞相,所以选D;ABC 三位皇帝在位时都设有丞相或者宰相这一官职,所以不会出现上述表态的,故排除ABC。 点睛:中国皇帝制度设立开始,就设立了丞相,作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丞相与皇帝之间就有权力之争,而且随着皇帝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两者之间的权力之争就不断发展演变,直至朱元璋废丞相,这一斗争才告结束,此后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 42. 某纪念徽章上有文字“中华民国鄂军政府起义纪念”,图案是五色旗和十八星旗。该徽章纪念的是 A. 武昌起义 B. 五四运动 C. 金田起义 D. 新中国成立 【答案】A 【解析】由“中华民国鄂军政府起义纪念”和“五色旗和十八星旗”等信息可以知道,这里纪念的是武昌起义,因为武昌起义之后建立了湖北军政府,国号为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以五色旗为国旗,故选A;五四运动主要出现在北京和上海,故排除B;金田起义是发生在广西省境内,故排除C;新中国成立是在北京,故排除D。 点睛:这一题需要理解一些重要事件发生的地点,对于空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需要很重视的关键问题。一些重要的地理位置或者古今地名的对照等,都是在解答选择题时值得关注的细微信息;再有就是涉及到一些重要的战争或者什么路线之类的信息,则需要结合地图进行把握。 43. 近代欧洲某国宪法规定: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会议和帝国会议;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联邦议会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这些规定表明该国 A. 实行君主立宪制 B. 首相没有任何权力 C. 皇帝统而不治 D. 联邦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答案】A 【解析】材料叙述的是德国政治体制特点,德意志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故A正确;德国首相负责行政权,故B错误;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故C和D错误。 44. 据下列材料推断,“公社革命”后建立的新政权是 A. 资产阶级政权 B. 工人阶级政权 C. 军国主义政权 D. 政教合一政权 【答案】B 【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1871年建立的巴黎公社,该政权属于工人阶级的政权,故B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巴黎公社政权性质,排除。 45. “一国两制”构思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一国两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首次成功运用于解决澳门问题 B. 是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确定的方针 C. 20世纪50年代得到了系统阐述 D. 20世纪60年代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国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的相关知识,“一国两制”是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确定的方针。 46. 20世纪50~80年代,欧洲共同体形成,日本崛起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系列事件表明当时 A. 两极格局已经瓦解 B. 欧洲与美国关系决裂 C. 社会主义阵营壮大 D. 两极格局中出现多极化趋势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欧洲共同体形成、日本崛起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不结盟运动,还有中国的强大,金砖四国,这之类的事例本身就是反映了两极格局中出现多极化趋势。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两极格局中出现多极化趋势 47. 1955年万隆会议上,中国的外交目标是 A. 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B. 促进亚非国家团结合作 C. 加强与美国的合作 D. 组建经济区域集团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知识的再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是由亚非国家自行召开的会议中国作为亚非国家的一员参加会议,其外交目标是促进亚非国家团结合作,故B项正确,C项排除;1955年在亚非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是“求同存异”,A项不符合“求同存异”的方针;D项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 48. 古书记载,南宋杭州城“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致朝天门、清河坊、官巷……食物店铺,人烟浩穰。其夜市……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这反映了当时该城 A. 商业活动只在白天进行 B. 商业活动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小 C. 售卖的商品种类单一 D. 售卖的商品主要满足皇室需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早间”“夜市”可知A错;从“珠玉珍异”“花果”“悉集于此”等可知C错;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中“以致朝天门、清河坊、官巷……食物店铺,人烟浩穰。”“夜市”可知当时商业活动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小。故选择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发展 49. “大工业创造了现代化的世界市场,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这段话的作者认为 A. 世界各国的孤立有利于大工业的发展 B. 大工业不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C. 世界市场的形成阻碍了历史的进步 D. 工业革命促进了整体世界的形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大工业创造了现代化的世界市场,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 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话的作者认为工业革命促进了整体世界的形成,故D正确。世界各国的孤立不利于大工业的发展,故A错误。大工业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故B错误。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历史的进步,故C错误。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 50. “国人提倡用国货,热度日高。我公司近来销场过大,供不给求。”“我公司”可能是 A.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 洋务派军事企业 C. 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D. 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时间是“民国时期”且“国人提倡用国货”可知我公司是生产国货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A项正确,CD项错误。B项错误,洋务派军事企业的产品不进入市场。所以答案选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51. 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者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这段话预示罗斯福政府将 A. 发动农业集体化运动 B. 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C. 推行企业国有化政策 D.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中政府要对老者或病人予以照顾,为壮者提供工作,这表明罗斯福政府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故D正确。“发动农业集体化运动”是苏联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推行自由放任政策”属于罗斯福政府要改革的经济政策,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企业国有化,故A、B、C项不正确。 52. 1921年3月俄共(布)通过如下决议:“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这表明苏俄将 A. 征收所有余粮 B. 废除各种农业税 C. 允许商品买卖 D. 取消自由贸易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提到“1921年”和“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因此可知为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排除A;废除各种农业税之说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中允许交换,因此恢复了自由贸易,排除D;根据所学可知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贸易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C符合题意。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新经济政策内容 5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优越性在于 A. 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 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C. 实现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D. 能够继续保留人民公社体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农村土地制度为集体所有,农民一直没有获得土地所有权,排除A;“联产”亦即联系产量计算报酬,这样就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排除D;改革前实行人民公社体制,集体经营、平均分配,改革后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B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4. 有研究显示,2001年全球有6万多家跨国公司,这些公司通过建立独资与合资企业、战略联盟等形式,几乎渗透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所有产业领域和部门。这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 A. 贸易保护主义现象 B. 区域集团化趋势 C. 全球化趋势 D. 多极化现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跨国公司的增多,反映了经济运行中的全球化的趋势。故选C。跨国公司是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A项材料并未体现;B项是指的相关地区结成的区域性的经济集团;D项说的是政治格局中的多个力量中心。 考点:全球化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全球化的表现。经济全球化是现在发展的重要的趋势。在新航路开辟之后雏形,后来经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逐步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加速。应该认识到,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待全球化,我们要趋利避害,因势利导,最主要的是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让全球化不仅为发达国家,也为发展中国家服务。 55. 19世纪60年代,有人写道:“火轮船自入中国以来,天下商民称便,以是知火轮船为中国必不能废之物。”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 已有新式交通工具 B. 组建了近代海军 C. 商民反对轮船运输 D. 禁绝外来事物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天下商民称便”可以判断B、C错误。从火轮船的传入这一史实来看,中国并没有禁绝外来事物,D错,故选A。 56.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 批判君主专制 B. 反对经世致用 C. 提倡重农抑商 D. 主张学习西方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知识的理解比较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出现了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进步思潮,其主要表现有:批判君主专制、主张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故排除BCD、选A。 57. 伏尔泰曾说:“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定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里,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这反映了伏尔泰 A. 认为人类应当勇于打破自然规律 B. 忽视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成就 C. 借助自然科学论证理性主义 D. 批判民主、平等和自由思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伏尔泰是启蒙思想家,理性主义的代表人,材料主旨是探究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为资本主义社会设计蓝图,所以体现了借助自然科学论证理性主义,C项正确;A B D三项与史实不符。故选C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专制下的启蒙·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启蒙 58.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 A. 实行三民主义 B. 实行君主立宪 C. 推动民主进程 D. 建立共和政体 【答案】C 【解析】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AD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B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因此答案为C。 59. 下图是宋代马远《寒江独钓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其绘画特点是: A. 注重浪漫 B. 注重神秘与简约 C. 注重写实 D. 注重意境 【答案】D 【解析】由宋代马远《寒江独钓图》及相应的诗句可以看出,这属于典型的文人画,文人画的特点有集诗书画印于一体,注重意境,表达文人的某种追求或者情怀,故选D;ABC不符合文人画的特征,故排除。 点睛:文人画,兼诗、书、画、印为一体,重表现、尚内美,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其作品,托物言志,抒发情怀;在艺术上他们大都有自己的独特追求,体现着自己的个性风格;文人画的作者们大都是些超脱世外的高人雅士,他们游心翰墨、寄情山水,不贪恋金钱名利,不为权术降格。 60. 新中国实行的高考制度在“文化大革命”中中断。其间,高等学校在1966—1969年未招生,1970—1976年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入学。由此可见,1977年“恢复高考”主要指恢复 A. 高等教育 B. 以群众推荐为主的招生方式 C. 高校招生 D. 以文化考试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 【答案】D 【解析】由于1970—1976年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入学,所以1977年恢复的就不是BC,而高考关键是在“考”,所以恢复的是以文化考试方式来进行高等教育招生,故选D而排除BC:A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三、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全选对得2分,只选一项且正确得1分,其余情况不得分。 61. “八月十五复仇节,八月十五胜利天。伏尸流血五千里,尝胆卧薪一百年。”这首诗歌反映了 A. 鸦片战争后中国主权沦丧 B. 抗日战争的胜利 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 辛亥革命的胜利 【答案】AB 【解析】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经过14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故选AB;CD均与题目主旨不一致,故排除。 点睛:这一题的解题关键是要准确捕捉到题干中诗歌里的时间“八月十五”和“卧薪尝胆一百年”,这两个时间信息跟鸦片转折抗日战争有关,就可以准确作答了。 62. 1787年美国制定了联邦宪法,当时这部宪法 A. 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和选举权 B. 规定实行联邦制 C.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 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 【答案】BD 【解析】1787年宪法就是为了解决邦联制的弊端而制定的,所以最终制定出来之后确定实行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同时为了防止出现专制独裁,规定中央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这就意味着这部宪法还确立了分权制衡的原则,故选BD;AC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63. 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阿尔巴尼亚等23国提出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美国与日本则提出了北京和台北都拥有联合国席位的提案。结果美日提案被否决,23国提案以压倒多数获得通过。这反映了当时 A. 日本与美国矛盾尖锐 B. 美国不能再肆意操纵联合国 C. 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D. 美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答案】BC 【解析】美日提案被否决,说明美国不能操纵联合国,故B正确;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说明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强,故C正确;20世纪70年代美日处于同盟,故A错误;美国实行两个中国的原则,故D错误。 64.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说明当时在这一地区 A. 政府积极推行重商政策 B. 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C. 存在一定的自由劳动力 D. 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答案】CD 【解析】试题分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苏州出现以丝织为业的雇佣关系,这说明当地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存在一定的自由劳动力。明朝政府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A B错误。C是D的表现之一,因此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名师点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 ⑴产生:时间、地点、部门----明中后期、江南地区、纺织业;标志: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 ⑵明清时期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经济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 ⑶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原因:封建关卡众多,政府实行抑制工商业的政策;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不能拥有国外市场。 65. 从下表看,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下降幅度(与1929年相比)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46.2% 40.6% 28.4% 16.5% 8.4% A. 对经济的破坏特别大 B. 迫使西方国家联手应对 C. 波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D. 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破坏程度相同 【答案】AC 【解析】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下降幅度与1929年相比,都比较大,所以可得出A符合题意,而由于数字不同,所以D不符合题意;由于这是世界性经济危机而且表格就是关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下降幅度的,所以C也符合要求;但是从表格中没法得出B来,故排除B;所以这一题的正确答案为AC而排除BD。 点睛:这一题属于数据表格类材料题,做题时需要注意:第一,审清设问,明确要求。设问是试题的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因此,做题时要带着设问观察图表,增强审题的目的性和有效性。第二,读全图表,把握方向。要认真审读图表,这包括图表的标题、图表的内容尤其是图表中的文字,还有图注。最大可能地从图表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第三,排除干扰,科学判断。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与图表的关系、题干与选项的关系、选项与选项的关系,注意肯定法和排除法相结合、图表信息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尽量排除干扰项和无效信息做出科学判断。 66. 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成功探索。两次会议的共同之处是 A. 提出“拨乱反正” B. 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C. 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不是阶级矛盾 D. 明确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 【答案】CD 【解析】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是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此,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综上所述,可以说两次当的会议都认为我国的阶级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所以都主张国家的工作重心应该是经济建设,故选CD;AB只适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而与中共八大无关,故排除AB。 点睛:比较的学习方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查,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在我们的历史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相似的概念或者事件,通过比较可以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尤其是在复习时,更应该提倡用比较的方法来复习相关基础知识,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一题就是要比较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考生要熟悉两次会议的大致背景和内容,才可以准确作答。 67. 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然而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A. 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B. 重视实用技术 C. 重视系统性的科学实验 D. 理论体系完整 【答案】AB 【解析】由题干中的“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发明造纸术、火药”、“农业技术高度发达”等信息可以得出AB符合题意,故选AB;由“物理成就不多”、“化学并不突出”、“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可以得出D不符合题意,C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D。 68. 1926年胡适在英国作巡回演讲时,以“中国文艺复兴”为题宣讲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共同之处是 A. 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 B. 提倡禁欲主义 C. 带有反封建的色彩 D. 反对宗教神学 【答案】AC 【解析】五四运动和文艺复兴都带有反封建的色彩,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 文艺复兴反对禁欲主义,反对的是封建基督教神学。所以本题答案选AC,BD只符合文艺复兴。 69.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理论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其中构成现代物理学两大基础的是 A. 万有引力定律 B. 进化论 C. 相对论 D. 量子论 【答案】CD 【解析】“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是近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故CD符合题意;A是牛顿的成果,属于近代物理学成就,B是达尔文的生物学研究成果,故AB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 70. 中共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理论认为 A. 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B.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起始于中共十三大 C. 任何社会主义国家都必须经历初级阶段 D. 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的阶段 【答案】AD 【解析】中共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所以AD符合题意,而BC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C而选择AD。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