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西省横峰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江西省横峰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小题,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注:同“盈庭”,充满朝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A. 法家学说 B. 道家学说 C. 儒家学说 D. 墨家学说 【答案】C 【解析】儒家提倡“仁义”,材料说明实行仁义,政治不免混乱,显然是批判儒家思想,故C正确;韩非子是法家思想代表,故A错误;B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 2.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徙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下列哪一主张? A. 以德治民 B. 反对任人唯亲 C. 民贵君轻 D. 小国寡民 【答案】B 【解析】墨家主张尚贤,推举有贤能的人为官,反对任人唯亲,故B项正确;A是儒家思想;C是孟子思想;D是老子思想。 3.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 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 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 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 它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家思想宣扬大一统、君权神授,这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故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故C项正确;“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说法过于绝对,没有史实依据,故A项错误;“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说法没有突出君主专制的需要,故B项错误;“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也没有突出统治者的需要,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设问关键词“从根本上说”,学生应该理解为根本原因,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的答案。 4. 《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上述材料反映作者的思想倾向是 A. 天人合一 B. 敬天法祖 C. 君权神授 D. 天人感应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干中描述的是刘邦出生的神话,本质上反应的是君权神授思想,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不符合题意。 5. 隋文帝强调“儒学之道”为治国根本的同时,也认为:“佛法玄妙,道教虚融,成降大慈,济度群品”“法无内外,万善同归;教有深浅,殊途共致。”这些主张 A. 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导致佛道在隋朝取得统治地位 C. 体现了三教调和之风 D. 体现出儒佛道三教的趋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佛法玄妙,道教虚融,成降大慈,济度群品”“法无内外,万善同归;教有深浅,殊途共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三教调和之风。故选C。D错在趋同,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背景 6.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在此,顾炎武是 A. 提倡“经世致用” B. 主张以德治淳化社会风气 C. 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众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抓住材料的核心观点即可,根据材料“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可知,顾炎武的目的在于通过“朝廷的教化”来淳化会风气,因此本题选B选项。A、C选项不是材料所体现的内容;D选项说法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 7. 下列观点中,最有可能得到李贽赞同的是 A.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B. 儒家经典是“万世之至论” C. “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 D. “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ABC都赞同孔子,所以选D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李贽 8. 苏格拉底坐牢时,听到有一犯人在唱一首新歌,就向他求教。唱歌的犯人很吃惊:“您就要被处决了,为什么还要学唱新歌呢?”苏格拉底回答说:“这样我死的时候就多会一首新歌。”这体现了苏格拉底的什么思想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认识你自己” C. “美德即知识” D.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苏格拉底临死不忘学习知识,实践了其"知识即美德"的主张,本题选C项。A项是当时智者学派的主张;B是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不符合题意;D项是亚里士多德的主张。 9. 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这反映出 A. 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 B. 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C. 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 D. 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答案】D 【解析】根据题中材料“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可知,维多里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人的价值。这是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反映。本题选D选项。B、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A项与材料表达的意思相反。 10. 学术界普遍认为,罗马法是古罗马人在继承古希腊人的哲学的基础上,融合罗马人的务实精神而形成的法律瑰宝。“古希腊人的哲学”思想和罗马人的“务实精神”分别是 A. 轮番而治、规范社会行为 B. 人文主义、规范社会行为 C. 民主政治、调节社会秩序 D. 人文主义、扩大帝国版图 【答案】B 11.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道:“现代的自然研究,和整个近代史一样,是从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算起,这个时代,我们德国人由于当时我们所遭遇的民族不幸而称之为宗教改革,法国人称之为文艺复兴,而意大利人则称之为五百年代,但这些名称没有一个能把这个时代充分地表达出来。”他认为这个时代应该是 A. “发现人”的时代 B. 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C.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D. “科学”时代 【答案】A 【解析】题眼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宣扬了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因此这个时代是“发现人”的时代,故选A项。B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C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D属于科学,不是思想。 12. 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被称为西方思想史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下列对三者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①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②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③反对封建束缚 ④促进人性的解放。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③均是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智者运动和文艺复兴不具备,故D项正确。 点睛:本题关键要知道西方人文主义发展每个阶段的关注对象,古希腊时期侧重于哲学领域,文艺复兴时期侧重于文艺领域,宗教改革时期侧重于宗教领域,启蒙运动时期侧重于政治领域。 13. 13﹣14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手工业生产起飞,行会头目成为资本家,他们直接掌握城市政权;而热那亚海外贸易发达,由封建贵族和富商大贾控制城市政权。前者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而后者与此无缘。这一现象说明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A. 取决于经济实力的强弱 B. 延续并发展了中世纪的文明成就 C. 与城市政治状况相关 D. 符合了城市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主要考查文艺复兴。从题干信息可知文艺复兴没有在热那亚兴起的原因是封建贵族和富商大贾控制城市政权,而不是经济实力弱,故A项错误;文艺复习运动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并非是对中世纪封建文明的延续,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能否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关键是谁掌握了城市的政权,故C项正确;材料时间是13—14世纪,此时工业资产阶级并未产生,故D项错误。所以应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运动 14. 雕塑家罗丹(1840—1917)在参观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有感而发:“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气息,那是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罗丹所谓的“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主要指的是 A. 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 B. 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 C. 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 D. 倾向自由、平等,反对君主政体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只要抓住了题干中的“伏尔泰,卢梭,十八世纪;共同性格”等题眼,就能较容易得出,此题考查的是欧洲启蒙运动及其核心思想理性主义,也就能轻松地排除选项中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对应的C项,与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相对应的B项,随之只要能明确认识到君主专制与君主制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十八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诸人物,虽然都反对君主专制,但是伏尔泰等并不反对君主制,而是主张君主立宪,D项即可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启蒙运动。 15. 中国最早的《神农本草经》只记载药物365种,后来便“代有增附”,梁代的《名医别录》,唐代的《唐本草》,北宋的《开宝本草》,元代的《本草衍义补遗》等,都次第有所增加,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录的药物达到1892种。这表明中医药业 A. 理论体系规范严谨 B. 研究方法科学先进 C. 独步世界医学之林 D. 传承发展前代药学 【答案】D 【解析】“代有增附”“都次第有所增加”说明古代中医药对于以前药学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正确;理论完整不是材料主旨,故A错误;古代药学研究大多是经验总结,方法并不科学,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和世界相比的信息,故C错误。 16. 元代王祯《农书》中记载:“古人云:‘木奴千,无凶年。’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自生自长,不费衣食,不忧水旱,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余又可以易换诸物。若能多广栽种,不惟无凶年之患,抑亦有久远之利焉。”作者在这里强调广种树木的作用在于 A. 能够提高粮食产量,解决衣食问题 B. 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C. 能够防止自然灾害,维护生态平衡 D. 比种粮食成本低,经济效益更好 【答案】B 【解析】作者强调广种树木,可以解决衣食问题,防止自然灾害,还可以用来交换所需其他物品,最终实现“久远之利”,即农业可持续发展,可见A、C项属于广种树木的作用,但作者强调的是B项,故B项最准确;D项观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排除。 17. “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这句话所反映的文学体裁的突出特点是 A. 句式自由灵活 B. 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C. 称为“长短句”,可配乐演唱 D. 使用章回体裁 【答案】B 【解析】题干中语句是汉代司马相如写的汉赋,汉赋的特点就是铺陈排比,词藻华丽,故选B。唐诗是唐代的主要的文学体裁,以五言和七言为主;元曲是元代的文学形式,更加通俗易懂;宋词又称为长短句,可配乐演唱,更加灵活。 18.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这种艺术形式产生的社会根源是 A. 市民阶层壮大 B. 农民娱乐的需求 C. 文人士大夫的雅好 D. 宫廷贵族的消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题眼是“社会根源”。题干中的这种艺术形式是词,它产生的社会根源是市民阶层的壮大,故A项正确;B、C、D三项皆不是根源,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9. 《红楼梦》中贾府的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是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据此判断,该作品的创作风格应属于 A. 爱国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C 【解析】《红楼梦》反映了社会现实的变化,属于现实主义风格的文学,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红楼梦》不涉及爱国主义,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红楼梦》是现实主义而非浪漫主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红楼梦》是现实主义而非现代主义,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0.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提出“以境之奇观论,则画不如山水;以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的观点。他强调画家创作要追求 A. 布局构图的精妙 B. 畅神写意的原则 C. 社会教化的功能 D. 绘画技法的创新 【答案】B 【解析】文人画强调画家的个性,主张神韵意旨,注重境界的描述,材料中描绘的正式文人画的特点,故B正确;文人画不讲究布局,故A错误;社会教化功能没有体现,故C错误;绘画技法并没有实质创新,主要是画法内容,故D错误。 点睛:在绘画内容上,西方重写实、功利,中国重意境、非功利。在绘画技巧上,西方重物象,着意刻画,追求色彩表现力;中国则不重形似,而重淡逸、传神,往往以墨代彩,随心而欲。 21. 元曲原本来自“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清朝编撰《四库全书》把元曲斥于之外。元曲的这种遭遇主要是因为 A. 元曲语言过于通俗自由 B. 杂剧过于揭露黑暗现实 C. 统治者传统的华夷观念 D. 清政府实行的文化高压 【答案】C 【解析】清朝编撰《四库全书》把元曲斥于之外主要是华夷观念使然的结果,故C项正确;据题干材料“元曲原本来自‘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不能说明元曲语言过于通俗自由,故A项错误;杂剧过于揭露黑暗现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清朝统治者排斥元曲是华夷观念使然的结果,而不是文化高压的结果,故D项错误。 22. 启蒙思想家认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够也应该用来考察和解释生活的所有方面”,“科学方法不仅能够发现自然界的规律,而且能够发现人类社会的规律”。以上观点产生的科学基础是 A. 文艺复兴充分肯定了人的现世价值 B. 牛顿力学体系揭示了物体运动规律 C. 地理大发现扩展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D. 达尔文学说阐明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所以选项中符合这一时间的才可以是正确选项,故是考查时间。其中的A发生于14-17世纪,但是它属于社会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题目观点是在说自然科学,所以排除;B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是17世纪的自然科学主要成就,故符合题目所述时间,正确;C发生在15世纪末15世纪初,不符合所述时间,故错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出现于1859年,在启蒙运动之后,故排除D。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的辉煌·近现代物理学·牛顿的经典力学 【名师点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材料来源可以是历史文献、诗词、名言警句、对联和口号等。解答试题 的主要方法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如本题根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唐朝时 期此地名为昌南镇而非景德镇,陶玉为私营手工业者,材料没有涉及该产品畅销海外,因此排除 ABC 项后 可得出答案。 【名师点睛】经典力学的特征: 与传统科学和现代物理学相比,经典力学具有三大特征: 1、注重实验,实验可以进一步揭示客观现象和过程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并由此得出重要的结论。 2、它的数学化,这种数学化的根源是自然内在的数学关系。自然的数学结构是近代科学的先驱们深信不疑的真理。 3、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易于理解的宏观世界,后来的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等三大发现所揭示的却是人们没有直接经验的微观现象。 这些表明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在不断深入 23. 作为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的首发星﹣﹣我国第一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已于2015年12月17日发射升空。暗物质研究被称为21世纪物理学时空两朵乌云之一。巧合的是在100多年前,物理学界也曾经有两朵令人不安的乌云,其中第二朵出现在能量辐射的问题上。当时为了驱散这一“乌云” A. 伽利略提出自由落体定律 B. 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C. 普朗克创立量子理论 D.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2015年”“100多年前”可以得知,这朵“乌云”发生在20世纪初期。伽利略提出自由落体定律是在16世纪 末,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牛顿在1689年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00年的量子论出现的导火索是辐射问题,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在1905年提出,是针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的继承和发展,并非为驱散辐射问题而提出,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物理学——普朗克的量子论 24. 19世纪下半叶,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的发生发展的过程。20世纪以后,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与这一变化最相关的科学理论是 A. 进化论与相对论 B. 进化论与科学社会主义 C. 经典力学与电磁学 D. 电磁学与信息技术 【答案】A 【解析】进化论提出是1859年,相对论提出是1905年,二者分别体现出“关联性”和“相对性”,故A正确;科学社会主义不具有相对性,故B错误;经典力学是18世纪,故C错误;电磁学是19世纪,不具有相对性,故D错误。 25. 博尔顿和瓦特联手制造第一台蒸汽机时,英国国王前来参观他们的工厂。国王问博尔顿正在忙什么,博尔顿说:“陛下,我正忙于制造一种君主们梦寐以求的商品。”国王不解地问这商品到底是什么,博尔顿回答说:“是力量,陛下。”这种“力量”带来的直接作用是 A. 导致工厂制度的普遍建立 B. 引发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 C. 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普及 D. 促进了许多工业城市的形成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蒸汽机的作用。依据所学,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改变了人们对自然条件的依赖,之后,出现了机器发明和应用的高潮。分析选项,A、C、D是间接的,都是机器的使用的结果;B符合题意,所以应选B。 考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机 26. 看电影吃爆米花是一种纯正的美式习俗,但20世纪20年代美国五大影院在观影时是禁吃爆米花的,看电影吃爆米花真正流行于30年代,随后风靡全球。这种改变最能说明 A. 电影技术的进步带来观影习惯的改变 B. 电影艺术呈现出了大众化、商业化趋势 C. 大萧条给影院经营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困难 D. 电影从业人员的地位、心理预期得到提升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五大影院在观影时是禁吃爆米花的,看电影吃爆米花真正流行于30年代,随后风靡全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改变最能说明电影艺术呈现出了大众化、商业化趋势,迎合了大众的需要,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电影技术的进步带来观影习惯的改变,故A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大萧条给影院经营造成了巨大经济困难,故C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电影从业人员的地位、心理预期得到提升,故D排除。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音乐与影视艺术·电影艺术 27. 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A.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B. 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 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 D. 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科技成就,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信息“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说明知识与科技的紧密结合,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理论发明,故本题选择D项。A项此时与技术联系不大,故排除;B项不能提供相关的史实,故排除。C项紧密程度不大,故排除。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28. 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情况可以得出下列的认识和结论,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有 ①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和东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关 ②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主要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 ③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历经了器物、制度和思想文化三个阶段 ④向西方学习呈现了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特点。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代列强侵略中国,使中国民族危机加剧,激发了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①正确;近代历史上先后向西方学习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无产阶级,所以②;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和思想三个阶段,所以③ 正确;由③ 可知向西方学习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所以④正确。所以本题选B,A、C、D不全面。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及特点。 29.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甲午战争以后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思想的主流是 A. 中体西用 B. 变法图强 C. 民主共和 D. 民主与科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中体西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的,排除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为了变法图强,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B正确;《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提出了民主共和思想,排除C;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与科学口号,排除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背景 【名师点睛】19世纪末维新思想盛行的原因 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必修1)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必修2) 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西学的进一步传播。(必修3) 文化上:近代教育的发展和派遣留学生出国促进了西学的传播。西学东渐,学习西方逐步深入。 30.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 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主要阐述了洋务运动“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其中“旧轨”指的是封建统治秩序,而“逸出旧轨”就是指封建统治秩序的逐渐崩溃,反映洋务运动主观目的是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创办了一大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但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由此分析可知C的表述符合题意;A不合题意,B、D虽然也涉及封建统治秩序的逐渐崩溃,但并非本质含义。故答案选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31. 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A. 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B. 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C. 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D. 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答案】D .............................. 32.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的意识 B.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主张 D. 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思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和所学知识可知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打败西方侵略者,B正确;明末清初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思想,A项错误;洋务运动仅仅学习西方的器物,没有涉及思想,C项错误;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应该是思想方面,“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说明并不是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D项错误。所以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魏源的主张 33. 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了魂,让人无所适从。”这表明该学者 A. 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 B. 思想较为保守落后 C. 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 D. 主张改造儒家思想 【答案】C 【解析】材料不能体现该学者“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排除A;材料反映了该学者不主张改变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故C正确;材料反应该学者思想较为保守落后,但B选项不能具体表明该学者的观点,B不是最佳选择,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该学者“主张改造儒家思想”,排除D。 34. 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 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 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 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 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答案】A 【解析】从“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可以看出该思想家主张“善变”,对中国能否适应世界环境感到担忧,由此可以看出他主张抛弃旧文化,崇尚新文化,以适应世界的发展,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在“重建儒家信仰”上;C选项没有注意到时间:20世纪初,这个时期康梁变法已经结束;D选项错在材料体现不出这种思想。 35. 从“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类别 1860﹣1899年 1902年﹣1904年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哲学、社会科学 123种 22% 327种 61% 自然科学 162种 29% 112种 21% 应用科学 225种 41% 56种 11% A.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B. 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C. 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D. 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自然科学、应用科学”都是属于科技方面的,比重在明显的减少,“哲学、社会科学”都是人文科学,而“哲学、社会科学”的比重是在明显的增加,所以,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就是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2题,共30分) 3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二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三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 (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思想?有何进步意义? (3)据材料三,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答案】(1)思想:权力“制约与平衡”的思想. 影响:为资本主义确立了一套政治构想. (2)思想: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 意义:对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起了促进作用. (3)国家学说:建立契约国家,政府官员是人民公仆,受人民严格监督. 人民主权说:人民主权高于一切,人民主权就是公共意志,自由并不是不受限制的自由. 法治学说:以法律保障人民主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解析】试题分析:(1)从材料不难看出,孟德斯鸠反对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为防止独裁,主张实行分权制衡的思想。这一思想为资本主义确立一套政治构想,对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起了积极作用,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也可从另外的角度,即在否定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律的理论基础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来回答。 (2)从材料二的“……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等信息看,体现了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这种思想认为人生来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法国封建社会时期等级制度森严,主张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在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3)从材料中的“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等内容可以分析得出,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各提出了建立契约国家、人民主权高于一切,人民主权就是公共意志、以法律保障人民主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思想。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思想主张及影响 【名师点睛】启蒙思想是17、18世纪西欧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启蒙运动的背景、具体内容和影响等都需要掌握。本题考查了启蒙思想的具体内容,即不同的思想家各自的主张;本题还考查了启蒙运动的影响,如传播自由平等思想,冲击封建专制制度,对即将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等。 3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周)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一同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西方在思想领域出现的现象,并分析两种文明“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和发展”的表现是什么?与当时欧洲思想发展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现象:百家争鸣和西方人文精神的萌发. 原因中国:宗法制、分封制瓦解;铁器、牛耕使用,土地私有制确立. 西方: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2)表现: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性质的民主思想. 相同之处: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都批判了君主专制. (3)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解析】(1)由材料“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可知,东周相当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而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古希腊出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考查两种文明发展不同方向的原因,也就是考查百家争鸣和古希腊当时的社会背景,即是中国:宗法分封制瓦解;铁器牛耕使用,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西方: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2)考查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与发展”的表现实际上考查的是在明清时期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即是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性质的民主思想。考查明清时期与当时欧洲思想发展的相同之处实际上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性质的民主思想的原因,即是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都批判了君主专制。 (3)本题属于认识类型试题,从思想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反映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横向比较型非选择题旨在考查比较和辨析事物的能力,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异同,要求考生能够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和鉴别,并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本题重在分析中西思想发展相同之处,注意时间和相同的内容以及经济背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