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经常记载分封诸侯的指令,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这表明分封制 A. 有利于文化整合 B. 以保存地域文化为目 C. 扩大了统治疆域 D. 有传播华夏文明的功效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周青铜器上铭文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这对于各地文化与周天子所在地的文化应该是一种逐渐的融合,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是以巩固统治为目的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疆域的扩大,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华夏文明的传播,故D项排除。 2.战国授田制是一种由国家掌握地权,并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直接向农户征收赋役的土地分配形式。这一制度的推行有利于 A. 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B.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C. 巩固土地国有制度 D.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可以看出,授田制给农民分配土地有利于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D项正确;中央集权是秦朝确立的,故A项排除;依据材料“授田制是一种由国家掌握地权”可以看出是土地国有制,故B项排除;根据所学可知,授田制的实施客观上促进了土地私有制,故C项错误。 【点睛】“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是关键信息。 3.据考古资料统计,秦汉墓葬、村落遗址、冶铁遗址出土的1350件起土铁农具中,犁铧、铧冠、鐴土约计146件(其中,铧冠约计101件,鐴土4件),锸、锄、铲、镢之属1204件。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 牛耕技术得到全面推广 B. 冶炼业以生产铁农具为主 C. 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D. 秦汉时期官营冶铁业发达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秦汉时期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各种铁制农具很多,说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使用增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铁制农具的使用,没有体现出牛耕技术的推广,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冶铁业的发展状况,故BD项排除。 4.南北朝时期,夷夏之辨尤为激烈,南北方政权都以中国正统自居,讥讽斥责对方为“夷狄”、“僭伪”,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南北方 A. 分裂对立势难消除 B. 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C. 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D. 对社会安定的愿望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可知,南北朝皆体现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故选B;分裂对立势难消除说法错误,排除A;经济发展趋于平衡,对社会安定的愿望与材料无关,排除C,D。 5.大运河修建之后,成为南北经济交流的要道。唐朝中后期又在沿线相继开凿了不少运河漕渠,主要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当时 A. 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B. 交通设施渐趋于完善 C. 经济区域化趋势增强 D. 经济重心已完成转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图片表明淮河以南到余杭的大运河段开凿的运河漕渠较多,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都城的物资逐渐仰仗南方,这表明南方经济影响力的上升,故A项正确;图片信息无法体现交通设施是否完善,排除B;材料反映淮河以南到余杭的大运河段开凿的运河漕渠较多,无法体现经济区域化趋势,排除C;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转移,故D项错误。 6.下表为北宋都城夜市的记载,由此可知北宋 种类 概况 固定型店铺 酒楼、茶肆、金银首饰店、药铺等,其中大部分属个体私营 半固定型摊贩 装饰品、迷信品、日用杂货、各类小吃 流动型摊贩 各类饮食 A. 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B. 商业管理制度较为混乱 C. 专业化市场已出现 D. 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中的图表为北宋都城的夜市,从种类可以看到有固定型店铺、半固定型摊贩、流动型摊贩,详细介绍了销售的种类,从这些可以看出当时的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故D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商业经营方式,没有涉及到社会娱乐生活,排除A;从材料中看不出制度混乱,故B项错误;专业化市场是指专卖某样物品的单一性市场,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 7.宋代平均每匹绢合银1.57两,明代平均每匹合银0.625两。除去白银价格降低的因素,若将绢价按当时米价折算,明代正统至嘉靖,绢价比宋代低约11%。明朝绢价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 货币制度趋于规范 C. 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D. 手工业领域的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与银米价相比较,明朝绢价下降,主要是因为市场需求减少,结合当时棉布成为普通人衣料这一史实,可知其原因主要是棉纺织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闭关政策,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货币政策,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农作物的种植,故C项排除。 【点睛】“明代正统至嘉靖,绢价比宋代低约11%”是关键信息。 8.康熙时期,江南地区乡绅阶层衣服冠履多用棉布,冬天着裘衣者百只二三。到乾隆年间,无锡士绅“以布为耻,绫缎绸纱,争新色新样”。这反映出当时的江南地区 A. 棉纺织业逐渐没落 B. 社会消费行为趋同 C. 社会风气由俭入奢 D. 商业资本日益活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以布为耻,绫缎绸纱,争新色新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士绅服饰消费士绅服饰消费变化,这体现出社会风气由俭入奢的情况,故C项正确;清朝棉纺织业不断发展,故A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仅言及士绅服饰消费变化,并不是社会各阶层的消费情况,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商业资本的情况,故D项排除。 【点睛】“以布为耻,绫缎绸纱,争新色新样”是关键信息。 9.下图是据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整理的“晚清时期生丝出口销售渠道”。这反映当时中国 A. 生丝生产行业出现近代化趋势 B. 生丝销售为列强所垄断 C. 完全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 D. 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示,由缫丝厂的存在来看,说明生丝生产行业出现近代生产,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晚清时期生丝出口销售渠道”,无法体现生丝被列强垄断和完全沦为列强销售市场,故BC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自然经济的信息,排除D。 10.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这些现象反映 A. 有识之士呼吁社会风气开化 B. 晚晴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C. 缠足现象引起国人普遍关注 D. 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郑观应、康有为等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裹足”的危害,这一认识有利于推动近代中国革除陋俗,促进社会风气开化。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体现的是裹足的危害,裹足、放足与当时女性地位的高低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普遍”一词扩大了认识到裹足危害的人员的范围,郑观应、康有为等人不能代表当时普通的国人,排除;D项,材料只是表达中国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裹足的危害,并没有具体提出废止缠足,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1.据不完全统计,1896-1898年,北京、上海、直隶、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先后设立学会、学堂、报馆达300余所。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 B. 传媒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C. 国内政治变革的要求 D. 维新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维新思想的传播。依据材料中“1896-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要求进行政治变革的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出现了许多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学会、学堂和报馆,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学会、学馆是学术性团体,不是大众传媒机构;D选项错误,“社会共识”一词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2.19世纪末清政府举借了三大笔外债(下表),此举导致 借款时间 债主 借款额(白银) 附带条件 1895 俄、法 9896.8万余两 1.同意以海关税款抵押 2.允许俄法参与海关管理 1896 英、德 9762.2万余两 不准改变由英国人控制中国海关管理权的现状 1898 英、德 1.1277亿余两 1.以海关关税担保 2.以内地税收每年五百万两作抵押 3.由外国人控制海关征收 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 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侵华工具 C. 中国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D. 清政府被迫作出经济政策调整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数据表明19世纪末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统计与实际收入虽然有所增长,但总额仍旧较少,且占生产总值比重小,说明清政府财政运行十分困难,被迫作出经济政策调整,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故A项错误;B项是指《辛丑条约》后,排除;材料反映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情况,无法体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故C项排除。 【点睛】“19世纪末”是解题的关键时间信息。 13.1914年1月,袁世凯政府颁布《公司保息条例》,对于棉丝业、制铁业、制糖业等资本在20万元以上的新设企业,自开机制造之日起的三年内,政府按实缴资本给予保息5厘或6厘。这一措施旨在 A. 鼓励私人投资实业 B. 减轻企业税收负担 C. 打压中小工商企业 D. 扩张官僚资本势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对于资本在20万元以上的新设企业,“政府按实缴资本给予保息5厘或6厘”的措施可以减轻投资风险,有利于鼓励私人投资实业。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减税措施,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是鼓励创办中小企业,排除C项;材料中的措施没有限定资本性质,排除D项。 14.1919年,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一文中说:“我们青年应该到农村里去,……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他们的苦痛,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苦痛。”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 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B. 借鉴苏俄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经验 C. 团结工农大众以组建革命统一战线 D. 倡导知识分子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19年”、 “我们青年应该到农村里去……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他们的苦痛,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苦痛。”可知倡导知识分子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D正确;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得出的结论,A错误;苏俄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经验是中心城市武装起义,B错误;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上团结工农大众组建了革命统一战线,C错误。 15. 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表2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表2 类别 成都(﹪) 北京(﹪) 衣食住宿 68 23 书籍教育 23 32 娱乐享受 9 45 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部不平衡 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历史研究方法题。史学家傅斯年的观点是强调论从史出,史论不能超越史料而人为地拓宽、转变、拔高,表2仅仅是四川学者吴虞在成都和北京两地消费结构的对比变化,即选C项。ABD三项都超越了史料,都违背了傅斯年的观点。 16.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实行合理的税收制度,居民中除极贫者应予以免除税外,均须按照财产等第或多寡实施程度不同的累进税制,使大多数人民均能负担抗日经费。该规定的目的是 A. 贯彻联蒋抗日的方针 B. 减轻广大农民的负担 C. 促进财政收支的平衡 D. 体现社会平等的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居民中除极贫者应予以免除税外,均须按照财产等第或多寡实施程度不同的累进税制”来看,实行合理的税收制度可以保证抗日政府财政收支的平衡,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规定与联蒋抗日无关,排除A项;从材料“除极贫者应予以免除税外”可以看出,大多数农民的负担没有减轻,排除B项;这一规定与社会平等无关,排除D项。 【点睛】“居民中除极贫者应予以免除税外,均须按照财产等第或多寡实施程度不同的累进税制”是关键信息。 17.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干部必须阅读的12本马列主义著作,其中包含《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 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 注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C. 加强对民众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 D. 积极为新政权培养人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不仅对迎接中国革命的胜利,而且对新中国建设具有重大作用,要求干部阅读马列主义著作就是为新中国的成立培养人才的表现,故D项正确;A项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排除;B项是D项具体表现,排除;材料是提到要求干部阅读书籍而非民众,故C项排除。 18.下图为1955年的一幅漫画《圆的和扁的》,画中字为单干户的孩子说:“看,人家都是圆的,咱们什么都是扁的!”该漫画意在 A. 歌颂一五计划的优先战略 B. 展示农业改造的基本完成 C. 肯定社会主义经济优越性 D. 批评农业的急躁冒进现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53-1956年,农村推行合作化运动,在1955年合作化运动取得较大成绩。材料中“单干户的孩子说”“人家都是圆的”中的“人家”指参加农业合作化的,被称赞。而这次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即将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因此材料中描述的现象显现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故答案为C项。A项,“一五”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B项,农业改造的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底,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农业的急躁冒进是指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 【点睛】漫画题中的“看图”,是指对图文结合的理解。大多数高中历史试题中的漫画都是图文结合类的,图是主体,文字起补充和说明作用。但很多时候漫画中的文字(含漫画的标题)对解题起关键作用,所以考生一定要结合漫画中的文字来“看图”,其要领如下: a.分解标题中的文字信息,对应漫画中的图片信息,确定漫画的主题; b.看图中有无明显表现出夸张、讽刺等意味的信息,结合漫画创作的时间点(或其他提示时代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9.从1973年起,中国陆续加入或重返一些国际体育组织,如国际举重联合会、国际赛艇联合会等,中国体育重新在世界体坛崭露头角。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表明 A. 邓小平全面整顿成效显著 B. 国民素质大幅度提升 C. 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结束 D. 外交领域实现新突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从1973年起,中国陆续加入或重返一些国际体育组织,如国际举重联合会、国际赛艇联合会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和中美关系改善,中国在外交领域实现新突破,D选项符合题意。邓小平全面整顿是针对文革对经济破坏现象而进行的整顿,A选项排除。国民素质大幅度提升与20世纪70年代中国陆续加入或重返一些国际体育组织无必然的关系,B选项排除。材料不能得出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结束的结论,C选项排除。 20.古代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分别落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不标明他们的身世。这一做法表明古代雅典 A. 注重强化公民群体意识 B. 具有精英政治显著特点 C. 个人身世隐私得到尊重 D. 贵族阶层掌控政治生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城邦为在牺牲战士墓碑上只刻名字而不注明身世,其潜在含义不管出身如何,战士为城邦而牺牲,体现城邦至上观念,选项A正确;雅典属于公民政治,不属于精英政治,选项B排除;墓碑上不刻牺牲者身世与保护隐私无关,选项C排除;雅典政治生活由公民掌控,选项D排除。 【点睛】古代雅典是城邦政治,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共同管理城邦,遵循城邦至上原则。 21.19世纪中期起,英国议会下院中各大政党都设立党监,其职责是督促本党议员在议会服从党纪律,与本党的立场保持一致,并对违反者予以党内惩罚。这一举措意在 A. 维护议会内部的团结 B. 提高议会决策的效率 C. 增强政党政治竞争力 D. 贯彻内阁集体负责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设立党监有利于保证本党议员在议会活动中立场一致,这是政党竞争的斗争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党制度,无法体现出议会内部状况和决策效率,故A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内阁制度,故D项排除。 22.1917年11月5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宣布戒严,对此俄国《新时代报》写道:“为什么要宣布戒严?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由此可见此时的俄国 A. 临时政府已经彻底失去权力 B. 封建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C. 无产阶级革命具备一定条件 D. 无产阶级和平夺权胜利在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是十月革命的前夜,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无法控制国家局势,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故C项正确;由材料“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说明布尔什维克党拥有明显优势,但临时政府没有彻底失去权力,故A项错误;二月革命已经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十月革命是武装起义,故D项错误。 【点睛】“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是关键信息。 23.在赫鲁晓夫时代,苏联电影在国际上独领风骚。苏联导演查克菜回顾1956年的戛纳电影节:“有些人欢迎我们,有些人害怕我们,但没有人漠视我们。”这反映出 A. 文化交流受到了冷战的影响 B. 苏联通过电影宣传社会主义 C. 苏联电影拍摄技术水平高超 D. 苏联电影迎合了西方价值观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有些人欢迎我们,有些人害怕我们,但没有人漠视我们”说明1956 年时,苏联文艺在国际上受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欢迎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没有人漠视”恰恰说明当时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头号国家被关注,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到苏联电影的内容,故BD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电影的拍摄技术,故C项排除。 24.不结盟运动各成员国充分平等,成员国无须承担义务,会议决议和宣言经过讨论协商以一致同意形式通过,1973年成立的协调局只是协商机构,不具领导和指挥效能。可见,不结盟运动有利于 A. 促进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形成 B. 提升第三世界的国际地位 C. 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D. 推动国际关系走向民主化 【答案】D 【解析】 材料只反映了不结盟运动内部的成员国关系,不能说明不结盟运动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形成,而且世界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不结盟运动国家与其它国家的关系,也不能体现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故C错误;“各成员国充分平等……会议决议和宣言经过讨论协商以一致同意形式通过”反映了不结盟运动的民主化特征,这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走向民主化,故D正确。故选D。 第Ⅱ卷(综合题共52分) 本卷共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计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秦国确立了以“使民无得擅徙”等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西汉时期随着口赋、算赋等的征收,家庭资产也成为户籍登录内容……《唐律·户婚律》规定“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元朝的户籍制度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各户具有不同特权。明代户分军民匠三等……所有人户不得随意迁居或者是外出,出门须持有路引(通行证)。随着清代“摊丁入亩”的实行,人口统计遂与“保甲编户”正式结合起来,以弭盗安民为要任的保甲法也从此为清查户口所倚重。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人口税演进》等 材料二 清政府在参考欧美等国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年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藉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功能:保障赋役征派;进行社会教化;限制人口流动;明确身份等级;维护社会治安。 成因: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专制集权的强力维持;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借鉴西方经验;加强法制建设;彰显公民权利。 解除人身束缚,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有利于民族工业和近代城市的发展;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推动我国户籍制度近代化。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功能,据材料一中“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国家税收由人头税转向”得出征赋役,据材料一“使民无得擅徙”得出限制人口流动,“什伍连坐”“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得出社会治安,“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得出固定身份,“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得出维护等级;第二小问成因,据材料一“秦国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得出中央集权的强力维持,结合所学,从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封建土地制度、等级观念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 (2 )第一小问,材料“清政府在参考欧美等国户籍法规的基础上”反映了借鉴西方经验;材料“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体现出加强法制建设和彰显公民权利。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社会流动、民族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民主思想的传播、户籍制度的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略 【解析】 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发现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还考查考生准确而有逻辑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也是近几年考纲特别关注的地方。首先,考生要阅读材料,根据对材料的自我解读,发现和提取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启示,注意启示应该表达成要怎样或者该怎样的形式,例如:现代化发展要适合国情,不可盲目照搬别国经验;现代化要注意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现代化发展要因地制宜;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科技创新;要充分认识到现代化发展会经历曲折;现代化是在曲折性中不断发展的;等等。然后再调动和运用所学过的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用具体的史实(可以是正反两方面的史实)来说明论证所提出的启示。 名师点睛:本题讲述了近代著名的洋务企业汉阳铁厂的建立及投产经过,反映出近代中国人民在近代化道路上所遭遇的艰难困苦与曲折探索,凸显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不断摸索前行的伟大奋斗精神,也激励学生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求索,是一个对学生再教育的过程。考生面对材料,不难提取出有关现代化的启示,但是独立自主的提取出一个来,对考生来说就需要取舍,往往有考生感觉这也该写,那也该写,犹豫不决而浪费时间,所以迅速决断选出一个角度很重要。同时,在提取现代化的启示过程中,如何准确的表达出来是这一题的难点和关键,需要注意的是“启示”是由以往历史上的史实得出的对今后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或者可吸收借鉴的东西。最后的说明就属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要求了,考生一般在这方面有一定的训练,应该能够较好的表达。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模表彰制度彰显的是对英雄奉献精神和劳动者“劳动价值”的肯定。中国英模现象早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艰巨任务,党和政府逐步把英模评选工作制度化和常规化。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评选产生了464名劳动模范和350名战斗英雄。1956年又召开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各地区、各行业都积极进行劳模评选表彰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4703人。重工业、机械制造、建筑、铁路、煤矿等行业劳模所占比例较高,女性劳模数量约占总数的10%。东北林区伐木工人马永顺、全国最先完成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鞍钢工人王崇伦、西北国棉一厂细纱挡车女工赵梦桃都是那个时代劳模群体的杰出代表。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钻研创新的劳模精神激励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 ——摘编自张明师《1949-1978:共和国英模人物群体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英模表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英模表彰的历史意义。 【答案】(1)特点:以表彰先进劳动模范为主;行业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肯定女性劳模的价值;英模表彰制度化和常规化。 (2)意义: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有利于构建崇尚劳动与技术创新的社会氛围;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新政权的认同。 【解析】 【详解】(1)材料“各地区、各行业都积极进行劳模评选表彰活动”反映出:以表彰先进劳动模范为主;材料“重工业、机械制造、建筑、铁路、煤矿等行业劳模所占比例较高”体现出;行业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材料“女性劳模数量约占总数的10% ”反映出肯定女性劳模的价值;材料“逐步把英模评选工作制度化和常规化”反映出英模表彰制度化和常规化。 (2)根据材料“面临着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艰巨任务”“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钻研创新的劳模精神激励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激发人民的热情、工业化的需要、对新政权的认同感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