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 1.俄罗斯某学者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该学者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A. 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B. 没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C. 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 D. 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实验 【答案】B 【解析】 材料“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说明赫鲁晓夫改革没有认清斯大林模式的真正弊端,而只是单纯批判斯大林本人,故赫鲁晓夫改革没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认清斯大林模式的真正弊端,并不是强调探索性和开创性,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赫鲁晓夫改革批判个人崇拜,而是未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故C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实验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B。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技术产业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贡献率为27%,而传统的住房建筑业和汽车业的贡献率分别为14%和4%。……90年代末,美国与信息产业直接有关的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达80%。这一现象直接说明美国 A. 普遍的国家干预取得成效 B. 传统工业部门已经衰落 C. 福利政策刺激了经济发展 D. 出现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的“90年代末,美国与信息产业直接有关的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达80%”来看,美国出现了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即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故答案为D项。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放松了对经济的干预,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且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不是福利政策的影响,排除C项。 3.据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记载:艾德礼政府在执政六年中,共实施了八个有关国有化的法律法令。到1951年时,国有化的工矿企业数已占全国工矿企业数的20%,……实施国有化的程序各不相同,但大多数是由政府建立新的公司来经营这些企业。这说明当时英国 A. 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 建立了福利国家 C. 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D. 形成了计划经济 【答案】A 【解析】 从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英国的国有化政策是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组成部分。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福利政策的实施,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4.1973年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如果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如果实行缓和通货膨胀的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对此“两难”选择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选择前者,就会出现高失业率 B. 选择前者,利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C. 选择后者,利于扩大社会需求 D. 选择后者,就会触发新的经济危机 【答案】D 【解析】 缓和通货膨胀的政策的办法是控制物价上涨,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但后果是增加失业人数,注定会导致新的经济危机爆发,故D项正确;经济增长速度过快的措施会导致失业率下降,故A 项错误;前者措施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故B项错误;后者是控制物价上涨,显然不利于社会需求的扩大,故C项错误。 5.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化〜经济发展计划”等名词不断出现,与此同时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等手段直接采购私人企业产品.政府的职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表明当时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盛行 B. 政府采取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 采取混合经济的模式走出滞胀 D. 逐步走上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 【答案】A 【解析】 根据“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化-经济发展计划’等名词不断出现”“政府的职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结合所学,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增强了政府的经济职能,故A正确;B与材料信息相悖,排除;70年代出现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混合经济,C错误;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是发展计划经济,D错误。 6.十三五期间我国要着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对此,以下最具借鉴意义的是 A. 罗斯福新政倡导的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B. 1921年苏俄推行的新经济政策 C. 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的“混合经济” D. 1990年后美国兴起的“新经济” 【答案】D 【解析】 根据“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结合所学,1990年后美国兴起的“新经济”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故D正确;罗斯福新政倡导的国家干预经济模式与“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无关,排除A;1921年信息网络还没有出现,排除B;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的“混合经济”不符合“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排除C。 7.1981年里根上台时,美国经济已陷入衰退。但与此同时,“国家已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彻底地向右转”。为此,里根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B. 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 C. 降低个人和企业税率 D. 增加福利支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里根上台后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选项C正确;自由放任政策在罗斯福新政时期就已经结束,排除选项A;选项B、D都属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里根执政时期经济政策不符,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里根时期经济政策的掌握,这一时期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8. 2011年6月,欧元区的失业率为9.9%,25岁以下人群的失业率为20.3%;近一半的欧洲人,因年幼或年老的缘故而被归为“依赖”型,在工作年龄段人群里真正在工作的只有64%。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福利制度的推行 B. 混合所有制的产生 C. 金融危机的影响 D. 国有化政策的推行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西方国家因其优越的福利待遇,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消极影响,使很多人不用参加工作也可以享受生活,从而产生这种“依赖”型的人,故A项正确。BCD与材料所反映的主旨无直接关系,不是导致出现材料现象的原因,故排除。 9.1982年美国股票总值的69%,掌握在2.3%的家庭手中;1983年美国90%的家庭只占有全部股票的10.7%。而10%的家庭却占有全部股票的89.3%。这说明股票分散化 A. 缓和了社会矛盾 B. 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 C. 扩大了社会消费 D. 没有改变企业的决定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大部分的股权集中在少数家庭中,可见股票分散化并未改变企业的决定权,选项D正确;选项A与题无关,排除;股票分散是对所有权的调整,与企业管理权无关,排除B;股票分散意味着部分人购买了股票,减少了市场上的货币量,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消费,选项C排除。 10.二战后,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各种计划,促进经济的起飞。如鸠山内阁《经济自卫五年计划》,岸信介内阁的《新长期经济计划》,池田内阁的《国民经济倍增计划》。这反映了日本政府 A. 开始实行计划经济 B. 限制私有企业发展 C. 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 扶持高新技术产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鸠山内阁《经济自卫五年计划》,岸信介内阁的《新长期经济计划》,池田内阁的《国民经济倍增计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经济计划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引导干预,故C项符合题意。A项,计划经济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形式,日本为资本主义国家,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政府限制私有企业发展,排除。D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包含在C项内,故排除。 11.克林顿政府创造了经济扩张的奇迹,美国进入了一个“新经济”时代。对美国的“新经济”认识错误的是 A. 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B. 实现了低失业率与低通货膨胀率同时并存 C. 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D. 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 【答案】C 【解析】 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美国的“新经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美国通过推进新经济,使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新经济”属于经济政策的调整,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故C错误,符合题意;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推进了“新经济”发展,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到1947年,欧洲经济依然徘徊在战前水平以下,农业生产是1938年水平的83%,工业生产为88%,出口总额则仅为59%……1948年至1952年是欧洲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工业生产增产了35%,农业生产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战前的水平。以下对于这一现象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 西欧普遍接受马歇尔计划援助 B. 德国等国家实施政府主导型经济 C. 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初现端倪 D. 西欧拥有良好的工业与人才基础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948年至1952年欧洲经济发展最快的原因包括:外因,马歇尔计划给西欧战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技术上的援助。内因:西欧德国等国家实施政府主导型经济拥有良好的工业与人才基础,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初现端倪。故ACD三项排除。德国等国家实施政府市场经济,日本实施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故B项符合题意。 13.二战后初期,美国前总统赫伯特·胡佛在进呈给时任总统杜鲁门的一份报告中认为,如果继续执行限制德国的政策,除非让德国人饿死,否则德国将成为西方盟国纳税人的沉重负担,最终也将使欧洲其他国家“衣衫褴褛”。杜鲁门最终接受了胡佛的建议,其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是 A. 将英法美占区合并成联邦德国 B. 将马歇尔计划施行于联邦德国 C. 将联邦德国吸收为北约成员国 D. 推动德法和解和欧洲统一进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杜鲁门最终接受了不再继续限制德国的建议,其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是将帮助西欧经济重建的马歇尔计划施行于联邦德国,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是政治方面的表现,排除;C选项是军事方面的表现,排除;D选项是国际关系方面的表现,排除。故选B。 14.马歇尔计划涉及的资金通常都先交付给欧洲各国的政府,所有资金由所在国政府和经济合作总署共同管理,每个参与国的首都都会驻有一名经济合作总署的特使,特使职位一般都由一位有一定声望的美国籍商界人士出任。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A. 加强了美国对参与国的控制 B. 直接促成战后欧洲的分裂 C. 促使受援国成为美国的附庸 D. 开启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答案】A 【解析】 马歇尔计划不是直接救济西欧的民众,而是通过政府主持再对社会实行经济援助,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通过该计划对参与国家的直接控制,故A项正确;直接促成战后欧洲的分裂是美苏对德国的分区占领,故B项错误;促使受援国成为美国的附庸并不是材料中论述的主旨,故C项错误;开启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的是1951年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故D项错误。 点睛:马歇尔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西欧和土耳其渡过了经济困难时期,进入了经济恢复发展阶段,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防止了革命的爆发。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使受援国纳入了美国的势力范围,成为美国的商品输出市场,不但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受到美国的控制。 15.朝鲜战争爆发前后,苏联对朝援助主要是训练朝鲜军队、提供武器装备和制定作战计划,但极力防止苏军直接介入战争。对此,斯大林的解释是:“我们不想留下证据被人家指控我们参与了这件事。” 这反映了,当时() A. 多极化趋势加强 B. 冷战对峙局面形成 C. 美苏争霸愈演愈烈 D. 两极格局已经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1950年代苏联支持朝鲜对美作战,但极力防止苏军直接介入朝鲜战争,说明冷战对峙局面已经形成,B项正确;多极化趋势“加强”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世界格局的特点,A项错误;美苏争霸愈演愈烈与朝鲜战争中,苏联“极力防止”直接介入战争,不想被美国“指控”不符,C项错误;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D项错误。 16.《华沙条约》序言称“由于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从而加深新战争的危险,爱好和平的欧洲国家必须采取必要步骤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和维护欧洲和平。”据此分析,华约成立的主要意图是 A. 对抗美国的冷战政策 B. 防止军国主义的复辟 C. 维护世界的长久和平 D. 推动两极格局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华沙条约是苏联真对美国成立的北约而设立的军事组织,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故A项正确;华约属于军事组织,不会防止军国主义复辟,故B项错误;华约和北约均不是从世界和平的角度出发,故C项错误;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D错误。 17.1946年,丘吉尔演说道:“在远离俄国边界、遍布世界各地的许多国家里,共产党第五纵队已经建立。它绝对服从来自共产主义中心的指令,完全协调地工作着。”丘吉尔的这一演说 A. 是朝鲜战争的前奏 B. 目的是终结反法西斯同盟 C. 宣扬了对苏联冷战 D. 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宣扬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成为冷战发动的有力促使言论,C正确;朝鲜战争时美苏热战的体现,A错误;B是二战时期;D是欧共体的成立。 18.1946年2月,斯大林说:“外国报界的一些著名人物曾经不止一次地发表这类的谈论,说一旦遇到什么严重情况,苏维埃联盟的瓦解即不可避免,说苏维埃联盟曾遭到与奥匈帝国同样的命运。现在我们可以说,这次战争推翻了外国报章上这些毫无根据的议论。”此时 A. 苏联实力相对增强 B. 东欧《友好互助条约》签署 C. 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 D. 东欧的反苏意识高涨 【答案】A 【解析】 1946年,苏联实力大增,足以和美国抗衡,美苏冷战开始,“现在我们可以说,这次战争推翻了外国报章上这些毫无根据的议论”说明苏联的势力足够强大,A正确;B不符合材料主旨;C是冷战开始标志;D是冷战后期。 19.有学者表示:“1946年2月,斯大林在莫斯科公开演说,号召人民准备迎接新的战争,被称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书’。此时距二战结束还不到半年,这对铁幕演说和杜鲁门主义的提出产生了直接影响。”这段话意在指出 A. 美国是冷战发生的始作俑者 B. 斯大林倡导第三次世界大战 C. 苏联对冷战的发生负有重要责任 D.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历史必然 【答案】C 【解析】 材料“斯大林在莫斯科公开演说,号召人民准备迎接新的战争……对铁幕演说和杜鲁门主义的提出产生了直接影响”反映了苏联斯大林对抗资本主义的战争思维促成英美冷战政策的形成,说明苏联对冷战的发生负有重要责任,故C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美国是冷战发生的始作俑者,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斯大林倡导第三次世界大战,而是说明苏联的战争思维与英美冷战政策之间的关系,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杜鲁门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苏联的战争思维并不属于历史必然性因素,故D错误。故选C。 20. 美国副总统亨利·阿加德·华莱士(1888-1965)认为马歇尔计划既是对美国商品、资本输出的极大补助,又是加速世界分化的催化剂。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A. 有助于美国战后经济恢复 B. 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C. 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目的 D. 导致欧洲走向了分裂对抗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马歇尔计划既是对美国商品、资本输出的极大补助,又是加速世界分化的催化剂”,可见马歇尔计划一方面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有利于美国的政治利益即遏制社会主义、对抗苏联,加剧了冷战局面和欧洲分裂,故C正确;A.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在二战中本土远离战场,经济未受到破坏,反而大发战争财,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有利于西欧战后经济恢复,故A错误;B.结合所学知识,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建立,故B错误;D.根据“马歇尔计划既是对美国商品、资本输出的极大补助,又是加速世界分化的催化剂”,可见导致欧洲走向了分裂对抗只符合题干的部分意思,题干的主旨是凸显马歇尔计划的双重性,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政策在经济领域的运用. 21.二战后,美国指望西欧国家能显示在经济方面努力与美国协调的意愿,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用合作来代替竞争。为此,美国政府 A. 提出了杜鲁门主义 B. 建立“北约”组织 C. 实施了马歇尔计划 D. 推动欧共体的成立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实现美国与西欧在某种程度上的合作,1949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故B项正确。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发表标志美苏冷战开始,A项与材料不符,故错误。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大规模运用,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欧共体的成立不是美国政府推动的,而是西欧谋求联合自强的体现,D项错误。 22.“共产党各种好斗的表现——捷克斯洛伐克的政变、柏林的封锁和希腊的连续不断的内战——使西方列强相信,有必要建立一些防御联盟体系。”材料中的“防御联盟体系” A. 维护了世界近半个世纪的和平与稳定 B. 抵制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渗透 C. 是反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军事政治集团 D. 有助于美国帮助西欧恢复经济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共产党各种好斗表现”“防御联盟体系”,可以判出“防御联盟体系”是西欧国家针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组织----北约,C项正确;A项是冷战的影响,没有涉及针对共产党,排除;BD属于经济组织,不属于政治军事组织,不符合“防御联盟体系”,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共产党各种好斗的表现”“防御联盟体系”,联系成立北约的目的和性质分析解答。 23.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美苏两国尽管在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竞争,但并未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双方总是在对抗中寻求妥协。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雅尔塔体制的规定所限 B. 双方力量对比相对均衡 C. 双方不了解对方的实力 D. 出于对国际舆论的畏惧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在两极对峙格局下,美苏双方的军事实力相差不大,双方没有能力轻松战胜对手,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故答案为B项。AD项,雅尔塔体制的规定所限、出于对国际舆论的畏惧都不是“未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的最主要的原因,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期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美苏之间的对抗一直存在,双方对对方的实力是比较了解的,所以才会形成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各领域的对峙,排除。 【点睛】因果关系类的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是题目中有“根本”二字的(或根本原因、根本目的等),要注重两点:a.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从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思考。b.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或根本目的)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或具体目的)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 24.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实力遭受重创,但却依靠外界和自身力量迅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80年代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日本战后重新兴起并持续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 美国的袒护和支持 B. 经济立国重视教育 C. 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D. 大力发展泡沫经济 【答案】D 【解析】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日本战后重新兴起并持续发展的外因是美国的袒护和支持,内因是经济立国重视教育和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90年代,日本陷入泡沫经济的泥潭,经济走向困境,故排除ABC,选D。 25.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这表明不结盟运动 A. 开始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B. 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C. 建成了新的国际秩序 D. 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等信息可知是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号召,利于第三世界国家找准独立自主发展方向,冲击美苏两极格局,D项正确。1961年,不结盟运动开始登上国际政治舞台,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不结盟运动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支持,而是强调不结盟运动冲击美苏两极格局,B项错误。C项说法明显错误,国际新秩序仍然在建构中,并未建成,故错误。 26.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 A. 推动亚非国家确立民主政治 B 使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革 C. 迫使美苏关系不断走向缓和 D. 促使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 【答案】D 【解析】 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与材料内容相符,故选D;A项不是国家意识的觉醒,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非洲的“变迁之风”没有改变世界的两极格局,排除B;材料内容中的“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是指二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殖民统治的运动,而非洲的“变迁之风”与美苏关系无关,所以C项也是错误。 27.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后,英、法等国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与美国的经济合作署对口,负责分配和使用美国提供的援助,其成员国保证要在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方面相互合作。由此可知,马歇尔计划 A. 巩固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B. 为欧洲一体化提供经济保障 C. 加强了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 D. 加剧了美苏两国的冷战对峙 【答案】C 【解析】 “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和“其成员国保证要在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方面相互合作”,均表明西欧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美国对西欧的控制,故A项错误;欧洲自身的经济发展才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本保证,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美国霸权问题,同时D项的表述也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马歇尔计划的作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 “其成员国保证要在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方面相互合作”,联系马歇尔计划的影响分析解答。 28.进入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要导致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材料说明 A. 欧洲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B. 西欧、日本摆脱了美国控制 C. 二战后两极对峙格局瓦解 D. 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了冲击 【答案】D 【解析】 材料“ 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西欧、日本经济的发展,西欧、日本增强了抗衡美国的实力,这有利地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故D项正确。A项只体现了西欧的变化,没有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过于绝对,排除。两极对峙格局瓦解是在199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29.《两霸争雄》一书中说:“两极格局解体不是大战的产物,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世界主要力量之间将长期较量、斗争、妥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建立新格局的过程必然是新旧势力反复较量的过程。”这表明 A. 美国已失去超级大国地位 B. 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长期性 C. 欧洲与日本联合对抗美国 D. 俄罗斯在较量中优势尽失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根据“建立新格局的过程必然是新旧势力反复较量的过程”,可得出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长期性,B项符合题意。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0. 二战后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如G20峰会)大大增加,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 和平与动荡并存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 B. 经济区域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 C. 一超多强格局遭受巨大挑战 D. 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各类经济组织举行与经济有关峰会大大增加,说明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军事冲突此起彼伏说明世界局部地区动荡和竞争加剧,整体而言,说明二战世界政治关系格局是和平与动荡、紧张和缓和并存,A项正确;BD项仅是某个现象的理解,并不是全面准确的理解;C项说法错误,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当今世界政治关系格局 31.面对当今世界众多共同的挑战,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正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提出,有利于 ①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 ②提供新的发展道路选择 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④重新调整世界统治秩序 A. ①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提出,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促使国际关系走向民主化,故①③正确;中国方案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新的道路选择,故②正确;④说法错误,错在“统治秩序”。所以答案选B。 32.2011年,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办人克劳斯·施瓦布说:“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材料中“根本性变化”是指,当今世界 A. 发达国家已日趋衰落 B. 东西方差距逐渐消失 C. 发展中国家主导世界 D. 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答案】D 【解析】 当今世界格局是多极化趋势增强,“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说明世界多级化趋势增强的原因,故D项正确;当前发达国家并没有衰落,故A项错误;东西方差距不是逐渐消失,而是逐渐增大,故B项错误;目前世界并不是发展中国家主导,而是多极化趋势增强,故C项错误。 33.2017年6月16日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宣布,银行理事会批准新一轮3个意向成员国汤加、阿根廷和马达加斯加加入,成员总数增至80个。亚投行的设立体现了 A. 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 B.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C. 亚洲经济的稳定发展 D. 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据材料“2017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汤加、阿根廷和马达加斯加加入……成员总数增至80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增强的背景下,国家间经济合作日益突出,故B正确;国际经济新秩序至今尚未建立,故A排除;阿根廷等国家并不属于亚洲,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亚洲经济的稳定发展,故C排除;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故D排除。 34.有学者评价某国际多边贸易协定:它存在于几乎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美苏争霸和对抗的冷战时期,“与其说是其缔约各方精心设计的独特国际法杰作,不如说是缔约各方为了实现国际贸易关系的最低法治而不得已采取的政治上的权宜之计。”该协定 A. 客观上创造了自由贸易的环境 B. 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统一标准 C. 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D. 建立了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评价某国际多边贸易协定”“它存在于几乎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美苏争霸和对抗的冷战时期”“为了实现国际贸易关系”等信息可以判定这一协定是1947年签订的《关贸总协定》,它在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统标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建立了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故排除D。 35. 知名学者谭智元在《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中认为,表面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美元的灾难,其实相反,美元从此获得了黄金的生命,而不是和黄金共享生命。美国依靠独步全球的经济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作者旨在说明 A. 美元等同于黄金成为了世界货币 B. 美国利用黄金储备实现经济独裁 C. 美元进一步强化了国际货币地位 D. 美国取得当今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美元从此获得了黄金的生命,而不是和黄金共享生命”,“美国依靠独步全球的经济总量……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可得知,作者强调美国通过另一种方式确立了美元以及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强势地位,故C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能等同于黄金,故排除A项。材料表明美国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而不是美国对世界的经济独裁,故B项错误。D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 36.某文件规定: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领土时,在关于产品的国内销售、兜售、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享受的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这一规定 A. 违背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B. 不利于发达国家倾销商品 C. 最早是由世界银行提出的 D. 宗旨在于促进贸易自由化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关于降低关税的规定,可以得知该规定属于《关贸总协定》的内容,有利于促进全球贸易的自由化,推动全球化进程,故A项错误,D项正确。该规定与发达国家倾销商品无关,故排除B项。该规定是《关贸总协定》提出的,不是世界银行,故排除C项。 37.1944年通过的《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1盎司黄金=35美元,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各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其对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上述规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 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B. 加强了美国在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C.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国际金融市场 D. 降低了各会员国的关税且减少了贸易壁垒 【答案】D 【解析】 【分析】 材料中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指的是金融体系,与D项中的贸易没有直接关系,D项是关贸总协定的内容,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A、B、C三项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详解】 38.最近中美贸易战“火药味”十足,美国总统特朗普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技术、机械等产品加收25%的关税,而不久前欧盟开始对中国不锈钢无缝钢管续收五年反倾销税。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极多的国家。这些现象说明 A. 中国不熟知世界贸易规则 B. 世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C.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不断发展 D. 经济全球化遭遇挫折和困难 【答案】D 【解析】 中美贸易战、反倾销税调查是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出经济全球化遭遇挫折和困难,故D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和欧盟实行贸易保护,无法体现“世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排除B;材料信息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无关,排除C。 39.1995年,时任美国财政部长萨默斯认为:“这么多的国家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也许是更震动更大的变化。这是一场把亚洲、东欧、拉美和非洲几十亿人送上通往繁荣的快速电梯的运动。”当时推动这场“运动”的主要因素是 A. 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 亚太经合组织成立 C. 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 D.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这一市场化运动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结合材料时间可知,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有助于确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对发展中国家有利,选项D正确;选项A签署时间是1947年,排除;亚太经合成立时间是1989年,而且这一组织中没有非洲国家,排除B;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时间是在2010年,并未涉及到拉美和非洲,选项C排除。 40.2017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越南岘港举行。各成员国在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推进包括数字经济、多边贸易体制、亚太自贸区等诸多方面进行合作达成共识。这反映出该组织的主要作用是 A. 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 B. 推动成员国均衡发展 C. 消除成员国间的分歧 D. 实现政治经济一体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推进包括数字经济、多边贸易体制、亚太自贸区等诸多方面进行合作达成共识”可知,亚太经合主要作用是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选项A正确;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差异较大,因此不可能推动均衡发展,排除选项B;选项C表述绝对,排除;亚太经合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不包含政治领域,排除选项D。 二、材料阅读 41.全球化使人类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东西方国家的命运也迥然不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人将全球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492年持续到1800年前后,即全球化1.0版本,这期间世界的规模从大号“缩水”为中号。第二个阶段为全球化2.0版本,从1800年左右持续到1950年左右,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这期间世界从中号“缩水”为小号。……1950年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全球化3.0版本。3.0版本将这个世界从小号进一步缩小到微型。 ——摘自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材料二 “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就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割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随着全球化及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摘自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材料三 在当前世界政治经济错综复杂,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抬头,经济金融风险高发,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的背景下,全球面临着“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普遍困惑,……习近平主席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之光,照亮了人类发展前程,在全球范围形成了强大的感召力。 ——摘自胡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大国的思想贡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将1492年作为全球化开端的依据。 (2)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世界从中号“缩水”为小号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试举其中两项发明说明“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 (3)据材料二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指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4)据材料三指出习近平主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有何意义? 【答案】(1)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2)飞机、汽车、电话、无线电报等 (3)问题: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加剧;贫富差距的加深 实质: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4)照亮人类发展前程;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强大的感召力 【解析】 【详解】(1)依据:由材料一世界的规模从大号“缩水”为中号是从1492年开始的,结合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等相关史实,得出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全球化的影响。 (2)发明:结合所学,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中,找到“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相关的史实,列举“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电讯事业发展”等任意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3)问题:从材料三中所述的“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抬头,经济金融风险高发,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全球化引发的问题一方面是发达国家依仗优势进行的掠夺,一方面是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复杂。实质:结合所学分析可知其实质就是“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4)意义:从材料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之光,“照亮了人类发展前程,在全球范围形成了强大的感召力”等信息回答即可。 【点睛】新航路开辟,开启了真正的世界历史,世界日益走向了一个整体。 42.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冷战中美苏双方往往通过意识形态的棱镜来看待对方,把对方视为敌人……美苏的意识形态斗争同它们争夺战略优势与利益结合起来,从而具有更强的攻击性和欺骗性……共同的战斗未化解美苏之间长期存有的互相猜疑。美国谴责苏联的帝国野心和俄罗斯扩张主义情结,苏联指责美国在世界扮演宪兵、形成霸权。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二 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力量,自己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冷战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二中“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和“一股股新的力量”指什么。 【答案】(1)原因:美苏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美苏两国互相猜疑;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美苏实力均势;二战深重灾难的教训;美苏核恐怖平衡 (2)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新的力量:欧共体形成(或欧洲国家联合);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或第三世界兴起);中国的振兴;日本崛起等。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中美苏双方往往通过意识形态的棱镜来看待对方”,“共同的战斗未化解美苏之间长期存有的互相猜疑”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意识形态对立、两国互相猜疑、国家利益矛盾、雅尔塔体制框架、美苏均势、二战教训以及核恐怖等方面,概括美苏冷战的原因。 (2)格局:根据材料二中“二战后仅25年……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新的力量:根据材料二中“世界两极开始消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的力量”包括欧共体形成、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日本崛起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