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北省邢台三中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北省邢台三中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邢台市第三中学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月考试题 高二历史试题 分值:100分    时间:90分钟  命题人:   审核人:‎ 注意事项:请将I卷(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II卷(非选择题)答案用黑色钢笔(作图除外)做在答题卡上,不得出框。‎ I卷(选择题  共60分)‎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总计60分)‎ l.清代康熙皇帝有35个后妃和24个儿子,嫡长子胤礽被立为太子,后被废。最终康照帝根据自己的标准秘密选择皇子做继承人,秘密建储制由此开始。该现象在实质上( )‎ A.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B.体现了一夫多妻制的弊端 C.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削的合法性 D.说明了宗法继承制度并非一成不变 ‎ ‎2.贞观四年,唐太宗问政于张玄素。玄素曰:“臣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於此……如其广任贤良,高居深视,百司奉职,谁敢犯之。”材料表明,张玄素( )‎ A揭示隋王朝亡于暴政 B反对君主独断专行 C主张加强控制地方 D建议扩大选官范围 ‎3.《史记·秦始皇本纪》:“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 )‎ A. 由秦王赢政创立B. 春秋战国已出现 C. 全面取代分封制D. 加强了君主专制 ‎4.枢密使一职在五代被武臣所掌握,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已之手以便宜从事,职掌范围达到极限;但到了宋代,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武将渐转为文官,职权范围逐步缩小。材料反映了宋代君主( )‎ A.防止武将专权 B.重视分宰相之权 C.强调监察地方 D.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5.在明成祖朱棣武力夺取建文帝的帝位后,朱允炆后来被追谥为“惠宗让皇帝”,意即他把帝位让给了明成祖朱棣;朱祁钰在被其兄明英宗赶下台后,其庙号后来被追谥为“代宗”,表示他只是个代理皇帝罢了。明朝皇帝的追谥反映出朝廷( )‎ A.对史实完全不子尊重 B.在质疑嫡长子继承制 C.改变了前代修史传统 D.对内斗的曲笔与回护 ‎6.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这说明 ( )‎ A.儒家思想延绵的合理性 B.文明发展的相对延续性 C.血缘政治开启于夏朝 D.礼是三代思想的核心 ‎7.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下列对材料中领事裁判权评价正确的是( )‎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B.开启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 C.符合了时代需要的相关法律规定 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8. 1‎ ‎914年9月《中华小说界》杂志刊出一幅题为“世界将来之伟人”的图片,图案是中心一小圆,外围一大圆。小圆中一中国男孩,外圈12小圆各有一小孩,分别标为英、俄、意、美、法、德、比、日等12国名。出现这幅图片原因分析合理的是 ( )‎ A. 列强瓜分刺激了国人求强之心 B. 民主共和的确立提升了民族自信心 C.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解放了思想 D.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找到新发展方向 ‎9.刘亚洲上将指出:“甲午一役,是民族之哀,民族之痛,但我认为,它同时还是民族之幸。因 为在这场战争之后,-个奇妙的瞬间诞生了。在这个瞬间里,历史向古老的中国打开了另外一扇门。”作者意在强调甲午中日战争( )‎ A.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促使仁人志士开始进行制度探索 D.促使中国认清其所处的国际地位 ‎10.李侃编写的《中国近代史》称:“《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步伐大大加快,俄、英等国争先恐后地掠夺在华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这实际上反映了( )‎ A.日本是瓜分中国狂潮中的急先锋 B.《马关条约》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C.列强在掠夺中国过程中相互勾结 D.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1875年3月,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时提道,马嘉理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擅自带领武装探路队深入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这说明( )‎ A.列强已经取得了在中国驻军的权利 B.李鸿章运用近代外交理念维护主权 C.清政府仍然坚持闭关锁国 D.李鸿章不承认领事裁判权 ‎12.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就某一重大事件电奏清政府:“(若)辽、台并失,(则)南北皆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现在各军械略齐,兵勇锐气可用,似不可听其恫吓之言,为此迁就之计。”这番言论发表的时间是( )‎ A.鸦片战争爆发后《南京条约》签订前 B.《南京条约》签订后 C.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马关条约》签订前 D.《马关条约》签订后 ‎13.《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但此前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党进行推翻清政府的活动时,却不被中国人支持。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丑条约》签订前,清政府并不腐败 B.《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C.《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D.《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 ‎14.《资政新篇》问世后,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士日记》中说:“《资政新篇》一本,贼族洪仁玕所作以上洪逆者,文理较明白。其中所言,颇有见识”;“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赵烈文如此评价主要因为《资政新篇》( )‎ A.体现了与洋务派一致的改革要求 B.可作清政府全面改革内政的借鉴 C.学习西方的精神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 D.有利于实现农民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 ‎15.1925年,中共四大在《对于农民运动之决议案》中提出“宣传农民组织农民的方法,自当从目前的实际问题入手”‎ ‎,涉及到反抗地主、苛税、匪祸、兴办水利等方面。1926年9月,中共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通过《农民运动决议案》,指出“农民政纲仍是在租额、高利、苛捐等问题上”。这反映当时中共中央( )‎ A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B认为农民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力 C农村工作与革命中心任务相结合 D注重解决农民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16.1911年12月,朱尔典在致格雷的电文中指出:英国方面将采取措施,预防通商口岸脱离清政府而落到革命党人手中,被他们控制关税,用于军用或其他迫切需要。由此可知当时( )‎ A.暴力革命的观念深入人心 B.清政府迅速丧失军心民心 C.革命党面临不利外交形势 D.列强曾大力镇压中国革命 ‎17.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李宗远认为:“14年抗战”的提法,……意味着“九一八”以来可歌可泣的壮烈抗战,被认可被还原;……对美化侵略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是有力回击,……有利于对日本侵略罪行的完整揭露。对于这种看法(“14年抗战”)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强化了对日本侵华罪行的控诉 B.体现了对以东北抗联为代表的抗日力量的尊崇 C.抨击了日本右翼势力的错误历史观 D.批判了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18.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单靠自己的力量还是不够的,还须依靠国际力量和敌国内部变化的援助,否则是不能胜利的,因此加重了中国的国际宣传和外交工作的任务。据此可知毛泽东 A.重视舆论宣传作用 B.向世界宜传社会主义制度 C.把冷战思维用于外交 D.希望世界接受“万隆精神”‎ ‎19.1933年,出生于昆明的普通工人王德厚,因其有丰富的锻造技术经验,改造锻造设备,改进工艺工装,年年保质保量超额完成工作任务,1954年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体现出( )‎ A.全国人大代表通过普选产生 B.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 C.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 D.我国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0. 1969年3月,中苏之间在两国边界乌苏里江珍宝岛爆发了严重的武装冲突,使原本不平静边界形势更趋紧张,欧美各国在国际上多次支持中国。此局势的直接影响是(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政策出台 B.中国调整对西方的外交政策 C.亚非各国加强了团结与合作 D.中日两国开始谈判恢复邦交 ‎21.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使本次修宪给人耳目 一新的感觉。据此可知,这次修宪“新”在( )‎ A. 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 B. 体现对人文主义的一贯追求 C. 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 D. 反映了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 ‎22.1964年中国和法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西方媒体称为“外交核爆炸”。这次“外交核爆炸”( )‎ A. 使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欧洲国家 B. 使美国封锁扼杀新中国的政策破产了 C. 促进日内瓦会议对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解决 D. 使新中国正式步入世界外交大舞台 ‎23.周恩来在谈到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时说:“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来往了,中美来往的收获就在这里。”这说明中美关系的突破( )‎ A. 提高了中国的大国形象 B. 推动了中国重返联合国 C. 促进了中美间友好交往 D. 改善了中国的外交环境 ‎24.雅典克利斯提尼时期制定了陶片放逐法,它规定在公民大会上公民可通过投票来决定是否实行放逐及放逐何人,凡达到六千以上票数的人就会被放逐。由此可知,陶片放逐法( )‎ A.突出了公民的公共权力 B.保证了民主政治的公平 C.彰显了雅典法律的正义 D.提高了公民的参政热情 ‎25. 罗马法不愧是近代和现代法律的先驱,“它包含的封建关系最少,而包含的资本主义法律关系却是最多。”下列选项中无法体现“资本主义法律关系”的是( )‎ A.“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B.“不法砍伐他人树术的,每棵处以25阿斯的罚金。”‎ C.“夫得向妻索回钥匙,令其随带自身物件,将其逐出。”‎ D.“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26.据记载“伯里克利颁布了出庭陪审者履行义务的津贴。在进入法院大厦之前,授给每一个陪审员一根出庭杖和一枚证章,凭证可以领受规定的津贴两个欧布尔(Obol,以后又增加到三个欧布尔即半个德拉克玛)。” 这一做法( )‎ A.反映雅典公民参与民主是为了获取津贴 B.调动了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 C.保证了每位雅典居民都能参与政权建设 D.是伯里克利笼络民心的一种手段 ‎27.古罗马法律规定,口头契约必须采用统一的一问一答的形式,即债权人问:“你保证……?”债务人须回答:“我允诺……”,不采取此种形式的任何协议都得不到法律的保护。这体现了该时期的法律( )‎ A.注重形式程序繁琐 B.重视公法轻视私法 C.简洁灵活使用有效 D.忽视私有财产保护 ‎28.有学者说,英国自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国家“主治者的意志与国民的意志历来所有的差异一概被消灭”。这反映出英国( )‎ A.国王仍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B.国民可以直接管理国家事务 C.代议制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D.以政治妥协调和阶级利益 ‎29.‎2017年1月27日,美国新上任总统特朗普发布“禁穆令”,限制来自叙利亚、伊拉克、伊朗、苏丹、索马里、也门和利比亚这7个主要穆斯林国家的公民进入美国,要求来自该多个国家的难民在120天内被禁止入境美国。‎2月3日,美国华盛顿州西区联邦地方法院法官詹姆斯·罗巴特作出裁决,在全美范围内暂停实施特朗普颁布的限制难民等群体入境的行政令。材料反映了美国政治制度的( )‎ A.联邦制原则 B.两党制下的对垒角逐 C.分权制衡原则 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30.德意志1871年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各邦成员代表组成,德意志皇帝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土或其海岸已遭受攻击。材料表明近代德国( )‎ A.初具民主政治雏形 B.民主发展较为缓慢 C.帝国议会形同虚设 D.具有军国主义传统 ‎31.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不是内阁成员,总统与内阁是两个机构,并规定:“共和国总统的每项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一人之副署。这些规定表明当时( )‎ A.法国总统权力受内阁制约 B.法英两国的政体相似 C法美两国的政体基本相同 D.法国实行总统制政体 ‎32.1917年4月,普列汉诺夫在《统一报》上评论说,列宁“在革命民主派的队伍中竖起了内战的旗帜”。此评论主要是针对列宁( )‎ A. 要求推翻沙皇专制政府 B. 主张建立工兵苏维埃政权 C. 提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D. 主张实现工农兵联合革命 ‎33.巴黎公社成立后,公社委员会规定:公社行政、司法等各部门的职位都交由普选产生的人担任,同时规定选举者可随时撤换被选举者,并特别强调罢免权任何时候都不可剥夺。这说明巴黎公社( )‎ A. 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B. 注重群众的监督作用 C. 实行了社会主义革命 D. 得到了马克思的指导 ‎34.1872年,马克思提出:“工人总有一天必须夺取政权……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我们也不否认,有些国家,像美国、英国…… 也许还可以加上荷兰,——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这些国家( )‎ A.工人阶级力量强大 B.无产阶级政党成熟 C.代议制政治趋于完备 D.工业革命进展迅猛 ‎35.1946年,美国总统公开宣称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这表明( )‎ A. “冷战”局面已经形成 B. 美苏关系得以缓和 C.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D. 美国意图称霸全球 ‎36. 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的话,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 A. 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 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D.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37. .从‎1962年10月22日到‎12月14日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来往的信件就有25封,在这些信件中,两人虽然相互指责对方的行为,但是都明确表达了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导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信件来往频繁的原因是( )‎ A. 德国分裂B. 朝鲜战争C. 越南战争D. 古巴导弹危机 ‎38. 有学者说,冷战结束后,美国处理国际事务的方法就像是“君主”,这种做法导致美国最终陷入泥潭,日益失去了“管理权”。该学者意在说明冷战后 A.美国已失去超级大国地位 B.美国与欧盟矛盾加剧 C.第三世界国家力量的壮大 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39、下面图表反映了“马尔维纳斯群岛”(英美地图标“福克兰群岛”》的争议情况。由此可知 ‎1764年 法国在群岛东部建立居民点 ‎1765年 英国在群岛西部建立居民点 ‎1767年 西班牙购买群岛东法国居民点 ‎1816年 阿根廷独立后接管群岛东部 ‎1833年 英国将阿机延官员从东部驱逐 ‎1982年 英国挫败阿根廷攻该群岛计划 ‎2016年 英国不承认联合国判归阿根延 A. 新航路开辟使世界逐渐融为一体 B. 殖民扩张使大量财富流入西欧 C. 发展中国家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D.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 ‎40.2015年,美国号召军事援助乌克兰,英国对此予以响应,但欧盟内意见不一,德法公开反对给乌克兰援助武器,两国领导人还前往俄罗斯与普京商谈乌克兰停火事宜。这反映出 A.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B.全球化时代各国关系紧密 C.北约用军援取代直接出兵 D.美国将战略重心转向欧洲 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41.近代历史就是中国人民抗争探索,反侵略求民主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从l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近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鸦片战争的共同认识是什么?用材料二中的哪一结论可以说明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4分))‎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7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2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后,苏联对双方战报同时刊载。实际上苏联明显向德国倾斜,对德国的胜利一再表示视贺。“现在,如果就欧洲各个巨大列强说来,德国是处在走向于立刻结束战争并达到和平的国家地位中,而那昨天还高喊反对侵略的英国和法国,却主张继续战争,而反对缔结和约。”法国败降之快,出乎苏联意外,1940年夏秋,认为“苏联必须准备在东西两条战线同时作战”,但在外交或公开场合的表现,却不是一目了然。1940年7月,斯大林说,“看不出存在任何一个国家称霸欧洲的危险,更看不出德国可能鲸吞欧洲的危险”,他“不认为德国的军事胜利会威胁苏联及苏德友好关系”。‎8月1日的莫洛托夫报告,和以前强调苏处境安宁不同,开始呼吁备战,但又强调严格遵守苏德条约。斯大林说:“不要以为。法国溃败后,西方的妥协者会退出舞台...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准备做出新的让步,只要侵略者调转枪口打苏联就行。”结果,付出了沉重代价。‎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对德外交政策的实质,并分析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外交政策产生的影响。(6分)‎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月考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5 ABBAD 6-10 BABCB 11-15 BCBCC 16-20 CDABB 21-25 ABDAC26-30 BADCC 31-35 ACBCD 36-40 DDDDA 二、非选择题 ‎41【答案】(1)历史的转折点或“界碑”(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4分)‎ ‎(2)是因为中国近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思想上: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经济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经济工业化进程。社会生活: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的变迁。(7分)‎ ‎(3)救亡图存(或反侵略求民主,探索救国救民等)(2分)‎ ‎42、答案:‎ 示例一:‎ 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阐述: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裂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示例二:‎ 论题: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之风盛行,豪强左右政局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才能的下层平民得不到重用,社会平等性没有体现,政权持续的腐败。唐朝开始全面推行科举取士,通过考试和才能来选拔人才,一定程度满足了下层民众的政治需求,推动了唐初的社会稳定与发展。‎ ‎ ‎ 解析;‎ 本题考查郡县制和选官制度。‎ 首先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材料论述了郡县制思想,其思想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付诸实践。然后选择史实依据加以论证,言之有理即可。也可从选官方式分析。评分标准:一等:概念解析准确,要素分解全面、科学;解析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能够结合其它相关解析对象解析、较全面;解析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偏离概念解析对象、观点不明确;解析概念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43.(1)实质:实质上是对德国侵略的缓靖政策。(3分)‎ 原因:苏联自身未做好战争的准备,要争取备战的时间;打破英法“祸水东移”的反共政策;对战争形势估计的错误,尚未认识到德国法西斯侵略野心。(6分)‎ ‎(2)影响:虽然争取了备战时间,但也遭到了法西斯德国的突袭,损失惨重;纵容法西斯的侵略行为,扩大了战争的规模:不利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6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