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衡水中学四川分校·遂中外国语实验校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历史试卷
2018-2019学年河北省衡水中学四川分校·遂中外国语实验校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卷I(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30 小题 ,每小题 2 分 ,共 60 分 ) 1.夏朝立国,开启了“家天下”局面。在政治制度上体现为( ) A. 国家大事由占卜决定 B. 分封制 C. 实行禅让制 D.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殷墟甲骨卜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从10多万片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 B. 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C. 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 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一材料反映出西周时期实行(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4.下列关于秦朝中央官制说法正确的( ) A.中央有三个最高官职,九个主要职能部门 B.丞相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军事事务,御史大夫地位高于丞相 C.三公中丞相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的牵制 D.御史大夫有兵权,太尉不常设 5.2016年2月8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 中央集权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独断性和随意性 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6.《汉书》载:“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这一记载反映出汉初统治者( ) A.推行郡国并行制 B.强化君主专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解决土地兼并 7.我国目前34个省级级行政区划,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我国“省”这一称呼最早源于 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行省制 8.有人评价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时说:“在此社会中,非无贫富.贵贱之差,但升沉不定,流转相通,对立之势不成。”下列对此说法解读正确的是 A.分封制有利于地方自治 B.等级制破坏了国家统一 C.科举制缓和了阶级对立 D.皇权专制有利于社会稳定 9.据《宋史·职官志》 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初期( ) A.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B. 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于中央 C.财权归皇帝直接掌握以防止割据 D.强化财政管理进一步扩大税源 1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中说:“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作者主要强调传统制度( ) A.建设的延续性 B.创新的曲折性 C.存在的合理性 D.产生的必要性 11.《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说明秦汉时期 A.社会演进趋势相同 B.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 C.官方意识形态一致 D.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 12.据记载,宋代御史之责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辨,小事则奏弹”,从宰相到一般小吏,都在御史监察弹劾之列。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对地方官的监察。同时,皇帝还常派遣路一级的官员到各地监察,这就是外任御史。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御史的权力和地位超过了宰相 B.重视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 C.重视制度建设,形成监察体系 D.御史有权廷辩,有效制约君权 13.清朝官员俸禄极低,一品官年俸才180两,官吏贪腐严重。雍正时实行“耗羡归公”,即征收赋税时“每两加耗羡五分”,从中提取“养廉银”,其数目远超官员正俸,督抚大吏每年可得一二万两。这说明清朝 A.借惩治贪腐增加官吏俸禄 B.各级官吏的腐败已到了无可救药地步 C.注重制度建设以澄清吏治 D.增加俸禄是杜绝官吏贪腐的最佳途径 14.从秦朝开始就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从秦至明清,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因此出现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这种现象无法消失的根本原因是 A.监察体制的效能有限 B.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耳目 C.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D.监察官员不作为 15.“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官僚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一百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三倍多。官僚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以下对材料主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北宋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B.北宋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的原因 C.北宋军队数量庞大,战斗力强 D.北宋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 16.下列关于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三者相同点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是重要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维护了国家的长期统一 D.对后世影响深远,为历朝所沿用 17.“雍正七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清人著的《军机处题名记》),材料说明设置军机房的目的 A.为了加强对地方行政管理 B.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传达旨意 C.为了加强西北的边防 D.加强皇权,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 18.清代康熙皇帝有35个后妃和24个儿子,嫡长子胤礽被立为太子,后被废。最终康照帝根据自己的标准秘密选择皇子做继承人,秘密建储制由此开始。该现象在实质上 A.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B.体现了一夫多妻制的弊端 C.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D.说明了宗法继承制度并非一成不变 19.宋仁宗年间,“刘保衡鬻卖房产案”曾给嘉佑政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三司使张方平因贱买了商人刘保衡的房产,遭御史中丞包拯弹劾而罢免外放。继任三司使宋祁因与宰相宋庠为兄弟,又遭包拯弹劾而离职改任。这表明宋代 A.回避制度能够有效杜绝官员的腐败 B.官场争斗十分激烈 C.注重通过监察制度来防范官员贪腐 D.文臣注重道德操守 20.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明 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B.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C.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 D.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21.史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下列选项中与材料所表达的观点一致的是 A.“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建庙宇,统理海内” B.“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皆不鉴秦设相之患” C.“(大事)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 D.“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22.赵翼《簷曝杂记》载“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处,儤直(官吏值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出于是矣。”这说明清朝 A.内阁权力被大大削弱 B.军机处取代了内阁 C.军机处成为决策机构 D.中央机构分权制衡 23.史学界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东周以上无信史”。也就是说东周以前没有可靠的历史记载,这个观点的主要错误在于研究历史 A.局限于权威观点 B.只重视古代神话传说 C.局限于考古研究 D.局限于文字记载 24.康熙晚年曾有“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的感悟,从中可以折射出( ) A.中西方文化分歧巨大 B.中西方差距开始拉大 C.恐惧并戒备西方国家 D.中国的国力急速衰退 25.“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直接原因是因为明代 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26. “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是( ) A.永久居住权 B.海关管理权 C.领事裁判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27.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其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材料中人们认识的变化主要表明( ) A.五口通商危害减弱 B.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影响加大 C.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D.人们的国家主权意识逐渐增强 28.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29.林增平《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写道: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年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依据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全部来源于国内的剩余资本 B.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增长迅速 C.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 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结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30.“ 在二十世纪中国,西方因其帝国主义侵略行径而受到仇视,又因其掌握聚集财富和增强国力的秘密而受到推崇,这样一来,同时攻击西方侵略行径及其近代化秘密的义和团,有时大受称赞,有时则遭到痛斥.”对义和团的不同评价说明 A.义和团的行为自相矛盾 B. 历史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B.史学研究难以获取真相 D. 观察角度影响研究结论 卷II(材料解析题) 二、材料解析题(共 2 小题 , ,共 40 分 ) 31.材料一: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摘自《左传》、《史记》等 材料二: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高层政区 州(东汉) 道 路 ________ 布政使司(省) 省 统县政区 郡 州 州 路、府、州 府、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历史必修图册》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周、秦地方政治制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秦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作用。(10分) (2)请完成材料二表格中括号部分的填空。结合所学,简述元朝“高层政区”设置的历史意义。(4分) (3)综上,指出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4分) 32.选官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范晔《后汉书﹒樊条传》 材料二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者也。 -《晋书•刘毅传》、《晋书•王沉传》 材料三 中国历代开科取士录取文、武状元人数一览表; 朝代 年代 开科次数 登科人数 有名可查一甲人数 武状元人数 备注 进士 诸科 特奏 小计 状元 榜眼 探花 唐朝 618−907年 263 6656 6656 158 29 19 41 宋朝 960−1279年 118 42459 16336 38477 97272 118 95 83 78 材料四 1905年慈禧太后发布上谕停止科举考试。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是何种选官制度?选官的标准各是什么?(8分) (2)相对于材料一、二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具有什么特点?并据此分析科举制的意义。(14分) 历史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B A C D C D C A C A C C C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C A C C B A D C B C D C B D 31.周:分封制;(2分)秦:郡县制.(2分) 历史作用: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2分)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2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促进中央集权制形成.(2分) 省或行省.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2分).元朝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2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4分) 32. (1)制度:材料一是察举制(2分),材料二是九品中正制;(2分) 依据:察举制是品行(2分),九品中正制是门第声望.(2分) (2)特点:选官标准从门第出身转变为通过考试选官;(2分)选官权收归中央;(2分)意义: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2分)(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有利于扩大了统治基础;(2分)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2分)推动了读书风气的形成;(2分)选官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分)有利于了公平公正风气(2分)(意义任答5点得10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