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9平遥二中高二年级十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西方有学者认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材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是指 A. 民贵君轻 B. 三纲五常 C. 天人感应 D. 和谐中庸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指的是三纲五常,故B项正确;民贵君轻是儒家的政治学说,故A项错误;天人感应使儒学具有浓厚的神学性,故C项错误;和谐中庸涉及的是人际关系,故D项错误。‎ ‎2.“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下列对孔子“仁”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仁”的基本含义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仁”包含了民本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 ③“仁”就是孔子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④“仁”完整地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孔子的“仁”的基本含义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了民本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仁”就是孔子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故①②③,选B。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他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仁”完整地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④表述错误,排除AC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其中儒家思想(  )‎ A. 提供了积极进取和改革精神 B. 提供了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C. 提供了无为的哲学思想 D. 提供了兼爱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新的理论武器;墨家提供了兼爱思想。故答案为B项。ACD项,综上分析可知,此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4. 读图,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 A. 《春秋》 B. 《孟子》‎ C. 《荀子》 D. 《离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地区④是指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区,①是指燕国地区,②是指齐国地区,③是指秦国地区,《春秋》为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所著,《孟子》为战国时期鲁国孟子所著,《荀子》为战国时期赵国荀子所著,《离骚》为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著,因此选D。‎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楚辞。‎ ‎5. 西汉时期流行一句谚语:“遗子黄金满毓(竹笼),不如一经。”这句谚语反映了当时( )‎ A. 科举取士深入人心 B. 儒家思想备受重视 C. 商品经济发展迅猛 D. 重农抑商思想严重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留给儿孙满箱黄金,不如留给他一本经书。说明两汉时期重视儒家经学,B选项符合题意;由“两汉时期”排除A,因为A项在隋唐时期创立;CD项主要是从经济方面探讨,不符合材料之意,排除。‎ ‎6.有人说:“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天人感应”是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正是其体现。故答案为B项。A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思想大一统,排除;C项,“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是轻徭薄赋,排除;D项,“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三纲五常,排除。‎ ‎7.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 A. 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 B. 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 C. 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D. 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主张,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家衰败在所难免,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故B排除。材料信息的重点也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 ‎8.董仲舒声称,他的学说完全由他在《春秋》中所发现的原理推导出来。他说的许多道理是因袭传统的:道之具是仁、义、礼和乐。这反映出董仲舒的学说 A. 将《春秋》之说发展至完善 B. 是专业性和杂糅性的结合体 C. 迎合儒学传统和新时代需要 D. 对传统经典的基础性较凸显 ‎【答案】D ‎【解析】‎ ‎“因袭传统”等字眼意在强调董仲舒的学说对传统经典的继承,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董仲舒的学说是在《春秋》中所发现的原理推导出来而不是《春秋》之说发展的完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杂糅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了迎合儒学传统而非新时代需要,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春秋》、仁、义、礼和乐均属于传统经典。‎ ‎9. 复旦大学的校训取自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该思想家应该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中庸》中的一句比较经典的语录,它不是孔子的语录,传说是子思的话。《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它后来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因此对于这句话来说影响很大的人是朱熹,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其它选项都没有关系。‎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 ‎10.下图是某道观中朱熹、文昌帝君、孔子三人的拜祭雕像。把朱熹与孔子置于同等地位一同祭祀主要是由于朱熹(  )‎ A. 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思想基础 B. 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 C.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 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主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图中朱熹与孔子在道观中一同受祭祀,主要是因为朱熹的理学思想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故答案为B项。A项,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思想基础是孔子的成就,排除;C项,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是董仲舒的成就,排除;D项,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主张是王阳明的主张,排除。‎ ‎【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 ‎11.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A. 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B. 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C. 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D. 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观点认为各人都有自己的本性,不用向人问求或从书中获得,只要加强自己内心修养,致良知就可成德业,这反映了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主张,认为是非善恶是人本身固有的本性,D正确;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是理学求学方式,A错误;心学主张内心反映,不是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也不是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B和C项错误。‎ ‎12.宋代的儒学思想家在复兴儒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教义,使儒学理论更加平易近人,也因此真正深入到日常事务和私人生活。材料旨在说明宋代儒学 A. 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 吸收佛教道教思想 C. 趋于世俗化大众化 D. 具有思辨性哲理化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平易近人、深入到日常事务和私人生活”等字眼一再强调宋代儒学已经趋于世俗化大众化,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学世俗化大众化而非正统地位受到冲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儒学世俗化大众化而非思辨性哲理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3. 学者王杰认为,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变动,使得思想家们把关注的目光从“游谈无根”的泥潭中转向社会,转向现实,经世实学思潮兴起。“游谈无根”指的是( )‎ A. 明清之际的政局变动 B. 士人面对变局无所适从 C. 理学家们的空谈性理 D. 儒学的存在价值已丧失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在明清时期“经世实学思潮兴起”可知其反对的是理学的空谈性理,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不符合题意。‎ ‎14.《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儿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出明代出现(  )‎ A. 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B. 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的思想 C. 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D. 追求清静无为,小国寡民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戴在头上的孙悟空“紧箍儿”象征封建礼教对人束缚,“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反映了明代反对封建纲常礼教和追求个性自由思想的出现。故答案为C项。A项,民主自由属于近代资产阶级的追求,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的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清静无为,小国寡民”是道家的境界,不符合题意,排除。‎ ‎15.五四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观点哪一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 )‎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C.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D.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五四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贽提出孔子不是天生之圣人,反对盲从孔子。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A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主张,与题无关,排除;C项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是顾炎武的主张,与题无关,排除;D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朱熹的主张,与题无关,排除。‎ ‎【点睛】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16. 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说: 官员应当“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有西方学者称其为“中国自由主义先驱”。该思想家是 A. 王夫之 B. 顾炎武 C. 朱熹 D. 黄宗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朱熹生活在南宋时期,C项首先可以排除;A王夫之是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具有唯物思想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B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这两项也可排除;黄宗羲猛烈抨击君主专制,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其思想和材料一致,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 ‎17. 明末清初,王夫之主张“有其力者治其地”,黄宗羲提出“授民以田”“田土均之”,顾炎武力主“均田”,这些主张( )‎ A. 具有浓厚的复古色彩 B. 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C. 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D. 表达对个体小农的关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有其力者治其地”、“授民以田”、“均田”等,题干材料的核心,即在强调对农业的关注。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两项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C项属于误选项,但“抑商”,无从体现。D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批判思潮·对个体小农的关注 ‎18.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话主要表明顾炎武认为( )‎ A. 清谈误国,倡导精研心性 B. 鞭挞理学,否认孔孟学说 C. 实行仁政,反对君主专制 D. 反对空谈,主张经世致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等信息可知顾炎武尖锐地批评了理学家们“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弊端,总结了清谈误国的教训,主张经世致用,故D项正确;A项中的“倡导精研心性”,B项中的“否认孔孟学说”,C项中的“实行仁政,反对君主专制”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A B C三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局面·顾炎武的思想启蒙精神 ‎19.“初,秉忠(刘秉忠)以《大明历》自辽、金承用二百余年……议欲修正而卒……守敬首言:‘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今司天浑仪,宋皇祐中汴京所造,不与此处天度相符,比量南北二极,约差四度;表石年深,亦复欹侧(倾斜)。’”因此,当时的科学家( )‎ A. 创制简仪 B. 发明了浑象仪 C. 进行子午线长度测量 D. 颁布《太初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刘秉忠”“测验之器”“不与此处天度相符,比量南北二极,约差四度”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的科学家元朝的刘秉忠创制了天文观测仪器简仪。故答案为A项。BCD项,根据所学可知,东汉张衡发明了浑象仪;唐朝僧一行进行子午线长度测量;汉武帝颁布《太初历》,排除。‎ ‎20. 鲁迅说:“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这句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 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 B. 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 中国迷信思想盛行 D. 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作用的发挥 ‎【答案】D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 鲁迅的意思是中国的科技发明在中国与在西方所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结合所学,可得出这主要反映了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作用的发挥,故D正确。‎ ‎21.17、18世纪中西文明有较大规模交流,西方的宗教、哲学、科学知识和器物文明传播到中国,同时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制度也传到西方。这表明当时(  )‎ A. 中国文明处于优势地位 B. 中国文明跟上时代发展潮流 C. 文明交流具有对等特点 D. 文明交流推动双方社会转型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西方的宗教、哲学、科学知识和器物文明传播到中国,同时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制度也传到西方”表明当时东西方文明相互影响,文明交流具有对等特点。故答案为C项。A项,题干信息提到当时东西方文明相互影响,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兴起,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中国则没有,排除;D项,中国当时封建社会比较稳定,社会没有转型,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22.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秦墓出土了《秦律》,竹简上的文字应该是(  )‎ A. 楷书 B. 隶书 C. 小篆 D. 草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秦代竹简”和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颁行统一的文字为小篆。故答案为C项。ABD项,根据所学可知,隶书是汉代,楷书、草书是由隶书衍生出来的书体,排除。‎ ‎【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23.顾恺之在为裴楷画像时,颊上添加三笔毛,“觉神明殊胜”;为谢鲲画像时,注重环境刻画,云“此子宜置岩壑中”。这体现了顾恺之的绘画特点是(  )‎ A. 以形为重 B. 以形写神 C. 环境烘托 D. 神似形不似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觉神明殊胜”“此子宜置岩壑中”并结合所学可知,顾恺之是魏晋时期士大夫画家,士大夫画讲究“以形写神”,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故答案为B项。ACD项,根据所学可知,顾恺之绘画时注重刻画“形”,但最终是为“神”服务的,即“以形写神”。此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24. 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其流行主要是适应了下列哪一社会阶层的需要( )‎ A. 官僚 B. 市民 C. 皇族 D. 农民 ‎【答案】B ‎【解析】‎ 文化是一定条件下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考查宋元时期话本、杂剧兴起的历史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 ‎25. 境界又称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中的常用概念。下列诗词中体现了盛唐意境的应是 A.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C.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看后庭花”‎ D.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唐诗的认识。依据所学可知,A是李白的《将进酒》,李白是盛唐时期的诗人,故A符合题意,正确;B是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是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诗人,不合题意,排除;C是杜牧的《泊秦淮.,杜牧是晚唐诗人,亦不合题意,排除;D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也是晚唐诗人,也应排除。故应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唐诗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26题22分,27题28分,共50分) ‎ ‎26.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革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联。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 ‎——(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研究后发现,16世纪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除“四大发明”外,还有很多发明,如机械钟、铸铁技术、瓷器、万向架、马镫马具、独轮车,拱桥等都首创于中国。“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这个疑问被学术界命名为“李约瑟难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上的地位。‎ ‎(2)中国古代科技创新成果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杰出贡献,有的成为文明的助推器,影响整个世界的发展。请列举你认为最重要的三项成果,并说明它们如何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明清时出现的“李约瑟难题”的原因。‎ ‎【答案】(1)地位: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处于绝对优势)。‎ ‎(2)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人类文化传播;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使世界各地区的联系日益加强;火药应用于军事,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3)原因: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内在动力;专制集权统治严重束缚科技发展;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同西方缺乏交流;古代中国重人文、轻技术的传统不利于科技发展;重农抑商传统政策阻碍科技发展;中国传统科技结构自身缺陷的制约,过分强调实用性,缺乏理论性。‎ ‎【解析】‎ ‎【详解】第(1)问,“地位”,依据材料一的数据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第(2)文化,“三项成果”,依据所学知识从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使世界各地区的联系日益加强;火药应用于军事,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三个方面回答。‎ 第(3)问,“原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政策、传统科技的特点等角度分析。如,自然经济的地位、专制集权的束缚、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重道轻器的传统、重农抑商传统政策、中国传统科技结构自身的缺陷等。‎ ‎2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 ‎——《春秋繁露》‎ 材料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作的一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 材料三 陆九渊曾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象山先生全集》‎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什么要求?‎ ‎(2)据材料二说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状况。‎ ‎(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和陆九渊的主要分歧。‎ ‎(4)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过程的特点及主流思想演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答案】(1)思想:君权神授(或天人合一)。‎ 要求:百姓要接受君王的统治(百姓服从君命);天子治国要有“道”(顺天意)(天子服从天命)。‎ ‎(2)状况:儒学思想受到怀疑;社会普遍崇信佛教;三教鼎立。‎ ‎(3)分歧:朱熹主张“先观后悟”;陆九渊主张“先悟后观”‎ ‎(4)特点:中国主流思想发展的过程是各流派思想相互学习的过程。本质: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材料的出处和来源可知这是董仲舒的经学思想,尤其是《春秋繁露》这本书在君主专制方面做出了很多的解释。从材料中来看,主要讲述的是君权神授的合理性,主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儒学在南北朝时期开始衰弱,到唐朝儒学依旧没有再次复兴,古文运动之后以后出现了三教合流的局面,到了宋代的理学出现才得到了儒学的复兴。材料的含义也印证了这一现象,佛教的兴起对儒学产生了冲击。‎ ‎(3)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朱熹是理学家的代表,陆九渊是心学的主要代表,两者的思想有着根本上的区别。一个是唯物主义,一个是唯心主义,也就是说一个主张“先观后悟”,另一个主张“先悟后观”,这也是认识世界方法上面的区别。‎ ‎(4)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本题是一道综合题目,需要学生总体感知和梳理。儒学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他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融合其他思想和学说,最终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使之持续了上千年。他的本质就是维护当时的政治体系,对君主专制做出了解释和说明。‎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