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 学年度会宁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 文综试卷 1.《周礼》记载:“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 者三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 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由此可见,在分封制下 A. 按血缘关系授予贵族土地 B. 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结合 C. 按不同等级授予贵族土地 D. 按封地全部面积征收租税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按照“公侯伯子男”不同的等级身份,贵族获得的封地及征收赋役的 比重不同,说明分封制下按照不同的等级授予贵族土地,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等级差别,并非强调血缘关系;B 选项错误,分封制下土地国有,诸侯只 有使用权;D 选项错误,由题中“其食者半”、“其食者三之一”及“其食者四之一”可知并非按 封地全部面积征收租税。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理解材料中不同等级的贵族能够获得的封地和征收赋役的比重不 同,依据所学分封制相关内容分析选项内容作答。 2.“一人把洗衣人告上法庭,要求他赔偿自己被老鼠咬破的衣服的损失。原告说:‘按照约 定,衣服洗好后你应该妥善保管,事先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你应使用鼠夹和鼠药来 预防鼠害,可是在你的店里甚至连一只猫都没有’。最后法官判定洗衣人要承担责任。”这 一案例直接体现了罗马法的原则是( ) A.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 公平和公正 C. 谨慎履行契约 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按照约定”可知,党原告把衣服交给被告的时候,他们之间就形成了一种 契约关系,被告有责任和义务保管好原告的衣服,而法官最后的判决也是“洗衣人要承担责 任”,这是对契约精神的尊重,故选 C。案例中原告起诉洗衣人并非因为洗衣人侵吞了他的 财产,而是因为他没有保管好,未按约定行事,故无法体现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 排除 A;材料并未提及原告与被告的身份差异,无法体现公平和公正的原则,排除 B;法律 面前公民人人平等,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 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 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 3.古代雅典制度在当时就有人视其为理想政体,也有人称其为暴民统治。中世纪时期,雅典 民主制基本不为人知。文艺复兴后,雅典民主制被西方人重新发现。17—18 世纪,民主仍 是一个贬义词。19 世纪中叶以后,肯定雅典民主制成为西方学界和政界的主流观点。对雅 典民主制评价的历史变化主要反映了 A. 民主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B. 历史评价总带有一定主观性 C. 历史评价受到时代现实需要的影响 D. 人们对历史的探究永无止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同样是雅典民主制,在不同时期对其评价不同,可知是受时代的影 响,故答案为 C 选项。民主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A 选项排 除。材料的关键不在于评价的主观性,而在于历史评价受到时代现实需要的影响,B 选项排 除。人们对历史的探究永无止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历史评价受到时代现实需 要的影响,D 选项排除。 4.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 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 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 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 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 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答案】D 【解析】 光荣革命发生于 1688 年、《权利法案》颁布于 1689 年、内阁制建立于 18 世纪早期,均早 于工业革命爆发的时间“18 世纪 60 年代”,故排除 A、B、C 三项。工业革命期间,工业资产 阶级发展壮大,急需摆脱政治上无权的地位,故于 1832 年进行了议会改革,获得了政治权 利。本题应选 D 项。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历程。 5.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行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设 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问”;明英宗时“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 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这些做法 A. 推进了国家监察制度发展 B. 消除了吏治腐败 C. 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D. 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设有仇隙,并宜回避”“须用防闲、未行 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可知,明朝完善了司法制度,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的实现, 故选 D。材料强调的是明朝司法制度的发展,而非监察制度,排除 A;材料并未反映吏治的 腐败的消除,B 项说法错误,排除;明朝司法制度的完善主要是为了规范司法程序,促进司 法的公平公正,这与社会秩序稳定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C。 【点睛】本题考查明朝的司法制度,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古文功 底。 6.1934 年,有人在描述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变化时指出:苏维埃根据地出现以前,“农民不 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今 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 这表明当时 A. 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主流 B. 中共开始重视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 C. 当时人们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 D. 苏区农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有了较大提升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强调农民的认识变化,即根据地的农民的民主、民族意识大大 提高了。故答案为 D 项。A 项,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主流是辛亥 革命后,排除;B 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在 20 年代就开始重视农民的作用,排除;C 项,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是强调农民的认识变化,人们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不是材料 主旨,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 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 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 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 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 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7.19 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有一句名言:“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 罗伯特达尔也曾说:“民主依赖妥协”。下列历史事件能说明此观点的是 ①光荣革命 ②辛亥革命 ③五四运动 ④美国 1787 年宪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妥协是政治的灵魂”、“民主依赖妥协”,说明民主制度是通过妥协建 立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妥协,辛亥革命是革命派和袁 世凯的妥协,美国 1787 年宪法体现了中央和地方、南方与北方、大州和小州的妥协,由此 可知,①②④正确,故选 B 项;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排除③, 故排除 ACD。 8.部分抗战歌曲创作时间表 创作时间 抗战歌曲 1931~1935 年 《抗战歌》《义勇军进行曲》 1935~1937 年 《松花江上》《离家》《上前线》(“流亡三部曲”) 1937~1945 年 《大刀进行曲》《长城谣》《游击队歌》《黄河大合唱》《团结就是力量》 等 据上表,这些抗战歌曲的创作旨在 A. 宣扬民族英雄的事迹 B. 激发民族抗战的意志 C. 宣传中共的抗日方针 D. 推动国共合作的实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和所学内容可知,这些抗战歌曲都体现了对人民抗战意志的激发和鼓 舞,故 B 项符合题意;这些抗战歌曲并不是针对某些人所作,不是宣扬民族英雄的事迹, 排除 A 项;歌曲中没有体现对中共抗日方针的宣传,排除 C 项;推动国共合作实现的西安 事变的和平解决,排除 D 项。 9.2019 年是巴黎公社成立 148 周年.为了纪念这一重大事件,某高三历史班同学举办了一个 座谈会。同学们就巴黎公社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心得交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巴黎公社具有自发性、偶然性 ②巴黎公社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成为历史主流的背景下发生的 ③巴黎公社的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政权 ④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没有发展到推翻资本主义的程度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巴黎公社在社会经济没有发展到推翻资本主义的程度的情况下,具 有自发性和偶然性,说法①④是正确的,D 项符合题意;巴黎公社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发 生的,当时无产阶级革命还不是历史主流,而且巴黎公社采取的措施,使其性质是民主主义 政权,并不是社会主义政权,②③说法不符合史实,与②③两个组合的 ABC 三项是错误的。 10.某一同学在进行自主学习时,自制整理了多张学习小卡片,下图是其中一张,它所反映 的主题内容是 A. 工业革命暴露资本主义社会弊端 B. 工人阶级争取议会选举权的斗争 C.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其实践 D. 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立与壮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空想社会主义提出,奠定理论基础”指的是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理 论基础,“《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表明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第 一次无产阶级专政尝试”“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 因此整个材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实践的问题,故 C 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 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实践有关的历史事件,没有涉及共革命暴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问 题,故 A 选项错误;材料中的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主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而不是 指工人阶级争取议会选举权的斗争,故 B 选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政权,而不 是无产阶级政党,故 D 选项错误。 11.当今中国史学界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 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俄国以 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该材料所反映出 的十月革命的意义主要在于 A.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 开创了另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C. 推动了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 D. 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成功实践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 得成功的”可以看出俄国十月革命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发展的模式,故选 B。ACD 三 项都是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但材料强调的是十月革命在现代化发展模式上的创新,因此这 三项都与材料的意思无关,排除。 12.下图为华东人民出版社 1953 年出版的钱大昕的油画《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这一 年,人民的选举 A. 有力地促进了《共同纲领》的制定 B. 开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全新阶段 C. 使宪法草案大讨论迅速达到高潮 D. 为全国人大的召开奠定组织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53 年出版的钱大昕的油画《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可知,涉 及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故答案为 D 项;A 项的时间是 1949 年 9 月,时间不符,排除; B 项的时间是解放战争时期,时间不符,排除;C 项的时间是 1954 年。排除。 13.国家治理体系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 材料一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 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 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 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在全国各地设盐官 38 处,铁官 48 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1)依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国家治理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 材料二 1832 年 6 月,英国议会改革方案得到通过并经国王批准……56 个人口不到 2000 人的选区被取消,31 个有 2000~4000 人口的选区各减少 1 个议员席位。余出的 143 个议席中,各大新兴工业城市得到 65 个……在选民资格方面,城市居民年收入房租或者交 纳房租 10 镑以上者有选举权;农村中年收入 10 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和年收入 50 镑以上的 租地经营者享有选举权。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英国 1832 年议会改革。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 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 宗教之区别。 第十五条本章所载民之权利,有认为增进公 益、维持治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依法律限 制之。 《钦定宪法大纲》(节选) 君上大权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 永尊戴。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权……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附臣权利义务 二、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 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九、臣民有遵守国家法律之义务 (3)依据材料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钦定宪法大纲》的不同,结合所学说明这种 不同的原因。 【答案】(1)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并设刺史监察地方,在中央设立中朝。教育上设立 太学。经济上盐铁官营。 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教育的发展。 (2)评价:积极性:降低了选民的财产限制,取消了一些衰败选区,给予新兴工业城镇代 表名额,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适应了工业革命的需要,确保了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 体的稳定。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消极性:选民仍有一定的财产限制,民主制度有待完善。 (3)不同:政体不同:前者是君主立宪制,后者是民主共和制。 国家权力:前者主权在君,后者主权在民。 人民的地位不同:前者是臣民,后者是平等的公民。 原因:前者由于革命形势的发展,清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君主专制。后者是在推翻 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背景下制定,目的为巩固共和政体。 【解析】 【详解】(1)措施:依据材料一“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 名号”,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其措施推恩令;由“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 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可得出这一制度为刺史;从“逐步 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说法,可知有设立中朝的措施;而“设置太学,……在全国各地 设盐官 38 处,铁官 48 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则分别是汉武帝时期设立太 学和官管盐铁等文化、经济方面的措施。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 分析这些措施产生的积极意义,如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政收入和促进了教 育的发展等。 (2)评价:依据材料二“56 个人口不到 2000 人的选区被取消,31 个有 2000~4000 人口的选区各减少 1 个议员席位。余出的 143 个议席中,各大新兴工业城市得到 65 个”, 可概括得出英国 1832 年议会改革取消了一些衰败选区,给予新兴工业城镇代表名额,从而 指出这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适应了工业革命的需要,确保了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 体的稳定,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等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中“在选民资格方面,城市居 民年收入房租或者交纳房租 10 镑以上者有选举权;农村中年收入 10 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和 年收入 50 镑以上的租地经营者享有选举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进步性的同时,用辩 证唯物主义方法,指出其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3)不同:依据材料三中“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君上大权: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 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等,结合所学知识,可指出《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与《钦定宪法大纲》所规定的政体、国家权力和人民地位等方面存在的不 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两个文件制定的客观环境和主观目的等方面分析产生不同的原 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内容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论述: 时 间 内容 192 0 年 由于多次的交谈,一些当时的马列主义者,更加明白了苏俄和苏共的情况, 得到了一致的结论:“走俄国人的路”。 192 8 年 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 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192 8 年 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 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 195 6 年 适当调整和平衡工业与农业两大产业、重工业与轻工业两大部类的比例关 系;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坚持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 督”。 198 2 年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 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搬照抄别国经验,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把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 ——据张宪文等主编《中华民国史》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中国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论题 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中国革命与建设问题。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曾出现了许多理论,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托古改制”和资产阶级 革命派的三民主义都没能完成近代中国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而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无产阶级,联合广大农民阶级,进行艰苦卓绝的二十多年斗争 才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民主革命的反帝反封任务。 在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建设问题上,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虽然开启了工业化也创办 了一些工业企业,但没能完成中国经济工业化的转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搞官僚资本控制 国民经济,不仅未能实现中国经济工业化,反而排挤民族资本使之逐渐陷入绝境。中国共产 党坚持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在 1970 年代末基本建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历史事实有力的证明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使中国走向民主独立、实现现代化建设。 注:该论题亦可拆分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和“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 解决中国建设问题”。 参考示例二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解决中国革命与建设问题。 照搬照抄经典作家的具体论断和别国共产党的革命经验并不能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在中共成 立初期,中共领导了大规模的工人运动,企图凭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单枪匹马完成 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却惨遭军阀屠杀失败。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一度迷信苏联“中 心城市暴动论”的革命道路,一再围绕大城市企图展开暴动却屡遭失败,这些都说明中国革 命无法根据现有的别国经验解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将马克思 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的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农村包围城市之路, 引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在社会主义的改造和建设上,中国共产党人也一贯善于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 结合。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以和平赎买的方式成功改造了资本 主义工商业,总体平稳快速的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阶段, 毛主席针对苏联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发表《论十大关系》,被历史发展证实是符合客观实际 的。特别是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结 合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国情,实事求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引导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才能解决中国革命 与现代化建设的问题。 注:该论题亦可以拆分为“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和 “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解决中国建设问题” 【解析】 【详解】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如革命道路问题、农民阶级的地位问题、社 会主义建设问题等,其次,根据论题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如从 1920 年至 1928 年中可提取俄式道路、农民运动与井冈山道路,从 1956 年至 1982 年间可提取调整和平衡工 业与农业两大产业、重工业与轻工业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作为借鉴苏联经验,从“把马克 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提取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等,最后,根据提取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即可。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佩里(率美国军舰)在 1853 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 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唯一 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和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 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年代。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 ——帕尔默・科尔顿《近代世界史》 材料二 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巡访了 欧美诸国,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邮政诸会社”,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 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调查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 省,以劝业寮为中心,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场,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植民业的政策。 ——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三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 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 事(后来釆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 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 1875~1876 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 1890 年的 3000 人左右。然 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 20 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 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 拜。 ——艾瑞克・雷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材料一中“许多潜在的盟友”指的是哪些人?“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学习西 方”的直接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怎样学习西方? (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总结明治维新给日本社会带来的影响。 【答案】(1)盟友:倒幕派等主张学习西方的维新人士 目的:富国强兵,振兴日本民族,摆脱外来压迫。 内容:①学习西方军事和技术,引进人才,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②扶植和保护 私人资本主义发展,将大量国营企业低价转让给资本家;③倡导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推 动“文明开化”;④按照欧美国家模式,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2)影响:①推动了日本近代工业的建立,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②改变了落后状态,日 本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③为日本对外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 【解析】 【详解】(1)盟友:依据材料一“1853 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 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可知是明治维新时期倒幕派等主张学习西方的维新人士。 目的:依据材料和所学从明治维新的目的富国强兵,振兴日本民族,摆脱外来压迫回答 内容:依据材料二“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邮政诸会社”“推进殖产兴业政策” 等归纳出学习西方军事和技术,引进人才,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依据材料二“在 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场,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植民业的政策”可知是扶植和保护私人资 本主义发展,将大量国营企业低价转让给资本家;依据材料三“改革的动力是西化”可知倡 导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推动“文明开化”;依据材料三“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 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和所学可知是按照欧美国家模式,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2)影响:依据材料和所学从明治维新的政治、经济以及对外等方面归纳影响。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下图。 《资本论》 材料二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没有你,我永远不能完成这部著作(《资本 论》)……” 材料三恩格斯在一篇著作中,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作过这样的注释:“我不能否 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 40 年,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但是,绝 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永远不会是现在 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你怎样理解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发展过 程中的作用? (2)材料三反映了恩格斯怎样的胸怀? (3)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1)他是马克思从事革命活动的一个出色的合作者:合作创立科学理论,共同参加 革命工作,并在经济上无私地给予马克思以巨大支持,在马克思去世后,全面丰富和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 (2)体现了恩格斯博大无私的胸怀。 (3)他们的友谊建立在共同的伟大的理论追求和基础上;他们的友谊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顺利创立的条件之一;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正确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我们可以认识到恩格斯在科学理论创建中的伟大贡献和 伟大的人格魅力。 (1)根据材料“和马克思共同工作 40 年,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和 所学知识可知,恩格斯是马克思从事革命活动的一个出色的合作者,并在经济上无私地给予 马克思以巨大支持,在马克思去世后,全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材料“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 永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体现了恩格斯博大无私的胸怀。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他们的友谊建立在共同的伟大的理论追求和基础上; 他们的友谊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顺利创立的条件之一;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正确处理好 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