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4次限时训练试题(高补班)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4次限时训练试题(高补班)

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4次限时训练历史试题(高补班)‎ ‎1.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负责通神事务的是商王和巫师(往往出身贵族)。在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 A.神灵主导着商朝的人事 B.商王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 C.祭神是生产力落后的结果 D.商朝阶级矛盾比较尖锐 ‎2.杜佑《通典》卷一九《职官》载:“周成王既黜殷命,参改殷官,制为周礼,以作天地四时之名,谓之六卿。立天官冢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刑,冬官司空掌邦事。各有徒属,周于百事。”材料主要表明西周(  )‎ A.践行了“阴阳五行”之说 B.确立了森严的社会等级 C.官僚政治日趋完善成熟 D.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 ‎3.周代大封同姓,“割天下之半而归之姬氏之子孙,则渐有合一之势;而后世郡县一王,亦缘此以渐统一于大同,然后风教日趋于画一,而生民之困亦以少衰”。据此可知,周代分封(  )‎ A.推动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认同 B.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C.为秦汉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基础 D.促进了郡县制的产生 ‎4.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种“争”,从根本上讲是各家(  )‎ A.不同阶级争夺国家统治权 B.不同的社会发展规划之争 C.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D.学术思想以及智慧的创新 ‎5.《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见孔子(  )‎ A.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 B.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 C.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 D.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 ‎6.孟子说过:“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统治者如果违背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据此可知,他们(  )‎ A.反对君主绝对专制权力 B.政治主张根本对立 C.实质是在反对君主制度 D.具有民主化的倾向 ‎7.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反映的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是(  )‎ A.分工明确,彼此牵制 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C.垂直管理,互相监督 D.国家政务与宫廷事务混杂 ‎8.尚书始置于秦,“秦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故谓之尚书”,汉武帝废除了原来的禁(帝王所居宫苑)外尚书,在禁中设立由宦官主持的禁中尚书,这表明,秦汉时期(  )‎ A.中央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B.尚书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C.宦官集团严重威胁专制皇权 D.国家决策权力日趋集中 ‎9.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B.改变人才分布南北失衡 C.防止地方选官滥竽充数 D.笼络边远地区百姓人心 ‎10.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11.《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 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这说明(  )‎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 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 ‎12.武则天通过唐高宗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修改原则是:“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后族武氏为一等。”对这一举措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姓氏开始成为科举的隐形门第 B.使武则天完成光宗耀祖的初衷 C.顺应当时封建经济发展的需求 D.有悖于社会公平公正的诉求 ‎13.宋真宗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真宗只得收回成命;包拯两次带头组织台谏官集体谏诤,阻止提拔才能平庸的外戚,仁宗说:包拯的唾沫星子都溅到我的脸上了啦,却不得不取消原来的任命。这说明宋朝(  )‎ A.台谏制度已经相当成熟 B.文官政治制约君主专制 C.皇帝知人善任心胸豁达 D.君权与相权矛盾很尖锐 ‎14.宋朝许多蜚声中外的文学家往往是朝廷命官,如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等。这在他朝,对于整日被冗杂的政事缠身的政府官员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这与宋代实行官、职、差遣分离政策,“吏强官弱”“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等有关。上述现象(  )‎ A.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治国传统 B.反映了宋代官僚制度发生变化 C.结束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 D.说明了理学深刻影响宋代科举 ‎15.唐宋之际,城市商业、手工业者职业分工更加细化,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表明当时的城市(  )‎ A.经济功能明显增强 B.坊市制度已被打破 C.居民贫富分化加剧 D.人口增多规模扩大 ‎16. 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  )‎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 ‎(公元2年)‎ ‎75.5%‎ ‎22.9%‎ ‎1.6%‎ 唐玄宗天宝年间 ‎(公元750年)‎ ‎61.4%‎ ‎35.8%‎ ‎2.8%‎ 北宋神宗元丰元年 ‎(公元1078年)‎ ‎34.8%‎ ‎58.4%‎ ‎6.8%‎ A.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B.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 C.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 D.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 ‎ ‎17.下面是我国宋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表。对此表解读错误的是(  )‎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宋代 ‎15.28‎ ‎70.69‎ ‎0‎ ‎14.03‎ 元代 ‎17.23‎ ‎61.15‎ ‎0.33‎ ‎21.29‎ 明代 ‎57.21‎ ‎29.84‎ ‎0.24‎ ‎12.71‎ 清代 ‎56.67‎ ‎24.11‎ ‎0.56‎ ‎18.66‎ A.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B.宋代民办书院的繁荣与理学的发展有关 C.民办书院比例下降制约古代文化的发展D.封建政府对思想控制呈现出加强的趋势 ‎18.南宋宋慈在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中试图把个别的具体事例进行全体性、系统性综合。12、13世纪,“金元四大家”对医学进行体系化建设,将身体内部各种机能和病理进行统一的、整体的说明。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民族政权并立有利于文化交流 B.儒学哲理化推动科学体系构建 C.印刷术发展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D.宋元时期中国科技处于巅峰期 ‎19.学者李治安的《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载:“首先,腹里以外路府州县的重要政务必须申禀行省;第二,行省有权临时差遣所属路府州县官员办理某些政事;第三,行省有权号令指挥路府州县的各项政务。”材料说明元朝的行省对所属路府州县(  )‎ A.始终负有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B.能够实施有效的行政节制和统属 C.采用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两种模式D.形成了很松散的封建大一统关系 ‎20.朱元璋立国不久即下令重修乡饮酒礼,并颁布到全国乡里等基层组织,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和睦邻里,教育子弟,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的“敕谕”作为乡饮酒礼上宣讲的重要内容。其意在(  )‎ A.提高官员道德水平以整顿吏治B.改变前朝宗族秩序混乱的局面 C.借助乡规民约以强化人伦秩序D.稳定社会秩序以维护政治统治 ‎21.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 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 C.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 ‎22..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这说明 (  )‎ A.经济模式与政治抉择密不可分 B.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 C.海禁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 D.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 ‎23.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对海外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东西“诸番”进行贸易,史称“隆庆开关”。这一变化的出现标志着 (  )‎ A.重农抑商政策面临着重大的转型 B.海上丝绸之路较以前有重大发展 C.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有了合法地位 D.朝贡贸易渐为民间海外贸易取代 ‎24..明代小说《说唐》《杨家将传》中,樊梨花与穆桂英以武艺压倒夫婿,并挂帅出征;清代小说《再生缘》中,女主角易釵为弁,文武双全。这反映出(  )‎ A.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 B.文字狱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 C.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 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男女平等 ‎25.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如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这表明他(  )‎ A.重视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揭示 B.肯定三纲五常是理想的社会秩序 C.具备近代社会的“民权”意识 D.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 材料文学作品往往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读下表: ‎ 提取表中两个时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对城市经济状况与文学发展状况的关系加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参考答案 1. 答案B ‎ 解析 据材料“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商代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特点,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故B项正确;商朝的人事实际上由统治者主导,故A项错误;商代虽然生产力落后,但祭神是商王垄断神权的手段,与生产力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商朝阶级矛盾比较尖锐,故D项错误。故选B。‎ 2. 答案 D ‎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西周的职官制度参考了商朝的职官制度,设六官掌管不同的事务,体现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D项正确。材料强调西周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与践行“阴阳五行”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西周确立了森严的社会等级体制,而是强调了西周官员职责的分工细化,排除B项。C项错误,西周的统治属于贵族政治而不是官僚政治。‎ 3. 答案 A ‎ 解析 材料大意是,周代以大半天下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王,使各地逐渐出现了合一的局势;后世在郡县设一长官,也是源于西周分封制,使天下逐渐统一,风气文教日渐统一。由此可知周代的分封制不仅在周代而且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认同,A项正确;中央集权体制在秦朝确立,B项错误;周代的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造成了诸侯的割据混战,C项错误;分封制和郡县制没有继承和发展关系,D项错误。‎ 4. 答案 B ‎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争”的目的是为了实践自己对社会发展所持有的观点,所以本题选B。A项错误,当时国家的统治阶级主要是地主阶级,没有阶级之间的内部争夺;C项错误,只有部分学派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D项没有触及其根本。‎ 5. 答案 D ‎ ‎ 解析 材料表明孔子主张借助孝悌这种人伦情感来维系家国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 6. 答案 A ‎ 解析 孟子认为君主要实行仁政,否则会被推翻,卢梭认为统治阶级不要违背民意,都反对君主专制,A项正确;主张基本相同,不是对立,B项错误;卢梭是反对君主专制,孟子是为君主服务,C项错误;孟子不具有民主化倾向,D项错误。‎ 7. 答案 D ‎ 解析 据材料“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秦朝中央官制既有国家政府的职能,又有皇帝宫廷事务职能,两者混杂,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彼此牵制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垂直管理,互相监督的特点,故C项错误。故选D。‎ 1. 答案 D ‎ 解析 汉武帝时期实行“中外朝”制度,内朝负责决策,外朝负责执行,体现出决策权的逐渐集中,D项正确;决策权不一定与行政效率有关,A项错误;此时尚书属于决策机构,B项错误;宦官此时没有进行行政干预,C项错误。‎ 2. 答案 D ‎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汉代孝廉察举名额分配的变化,北方、西北及东北边郡,尽管人口少、经济不发达,但面临周边民族内进的严重压力。官吏的名额适当的调整,有利于笼络边远地区百姓人心,应对北方的民族威胁,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3. 答案 C ‎ 解析 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人因逃避战乱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故C项正确。‎ 4. 答案B ‎ 解析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说明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 5. 答案C ‎ 解析随着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旧的士族贵族已经衰落,此次修改《氏族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可知士族人群增多,地位下降,故C项正确;科举制的实行正是突破了原先九品中正制下以门第作为标准的选官方式,故A项错误;武则天修改《氏族志》目的不仅仅是光宗耀祖,故B项错误;《氏族志》的修改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故D项错误。‎ ‎13.答案 B 解析 ‎ 根据题目,宰相李沆和包拯对宋朝皇帝的制约,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知是文官政治制约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 ‎14.答案 B ‎ 北宋实行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分离的差遣制度。“官”‎ 名只表官位、秩级和俸禄的高低;一些文官带有的学士、直馆等头衔被称为“职”,都是虚职;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称为“差遣”也称“职事官”。这就是材料中所说的官、职、差遣分离政策,而作为宋朝朝廷命官的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能够成为蜚声中外的文学家正是因为他们在多数时间内担任的是虚职,没有实际职务,因此有大量的时间进行文学创作,这在前代的官僚制度中未曾出现过,因此,这种现象反映的是宋代官僚制度的变化。  宋代实行官、职与差遣的分离使得皇帝能更好地驾驭群臣,但也造成官职官名的复杂混乱,降低了行政效率,形成冗官局面,官、职都是虚职,具体事务多由胥吏来做,导致胥吏的作用日趋重要,以至官不能制吏,形成了“吏强官弱”这一普遍现象,故B项正确。 ‎ 15. 答案 A ‎ 解析 从材料中商业、手工业者的职业分工,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等可知,城市的经济作用增强,故A项正确;坊市制度是指限制商业活动区域、时间的制度,材料没有体现出其被打破,故B项错误;“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体现的是城市人口活动区域不受限制,不能得出穷人增多,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了城市职业分工的变化,没有体现人口和规模的变化,故D项错误。‎ 16. 答案 D解析 ‎ 依据题干材料的时间从西汉至北宋,黄河流域人口逐渐减少,而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人口逐渐增加,结合所学,从西汉至北宋,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故D项正确。 ‎ 17. 答案 A ‎ 解析 表格中民办的比例减少,无法说明商品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 18. 答案 B ‎ 解析 宋代理学出现,格物致知有利于科技研究系统化,故B项正确;民族融合有利于文化交流,故A项错误;C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体现的是医学领域的系统化、体系化建设不符;D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的合理解释,故D项错误。‎ ‎19答案 B.‎ 解析 材料“必须申禀行省”“指挥路府州县的各项政务”说明行省对于所属的路府州县进行有效的管理,故B项正确;A项中始终说法绝对,不符合题意;C项属于行省的特点,但材料中没有体现该特点;D项中松散不符合行省的特点。‎ ‎20答案 D ‎ 解析 “朱元璋立国不久即下令重修乡饮酒礼”‎ ‎,并将父子、兄弟、邻里的关系规范颁布到全国乡里等基层组织,原因在于立国未稳,要求通过伦理道德规范而加强统治,故D项正确。“重修乡饮酒礼,并颁布到全国乡里等基层组织”,目的在于提高基层的素质而不是提高官员的素质,故A项错误,排除。元朝是蒙古族政权,明朝是汉族政权,改变“前朝宗族”的秩序混乱错误,故排除B项。“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和睦邻里,教育子弟,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有助于强化人伦秩序,但终极目的在于维护统治,故排除C项。‎ 21. 答案 C ‎ 解析 据材料“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和“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可知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故C项正确。‎ 22. 答案 A 解析 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模式,造就了统治者的固有的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故A项正确。‎ 23. 答案 C 解析 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有了合法地位与材料“明朝政府对海外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东西‘诸番’进行贸易”相符,故C项正确。‎ ‎24答案 C 解析 正统的社会秩序强调男尊女卑,而反映民间思想观念的小说却塑造出文武双全的女性形象,说明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故答案为C项;A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没有实现男女平等。‎ ‎25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如人之有生死”得出重视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揭示,故A项正确。‎ ‎26.参考示例1: ‎ 论题:唐宋文学与城市经济。(2分) ‎ 说明:《卖炭翁》中“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描述反映出唐代对市场交换行为存在严格的时空限制;《望海潮》中“市列珠玑,户盈罗绮”“菱歌泛夜……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描述则反映出宋代市场分散于宅屋之间,经营时空不再有限制。这说明宋代政府放松对城市的市场交换行为的直接管理,宋代城市经济更加繁荣,唐诗宋词的内容反映了这一时代特色,说明一定时期的文学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10分) ‎ 参考示例2: ‎ 论题:市民生活与文学发展。(2分)‎ 说明:唐诗《卖炭翁》在形式上整齐划一,讲究格律,题材偏重政治主题。宋词《望海潮》的句式参差不一,句法灵活多样,以个人的感受描绘了杭州的繁荣。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的增加,词更容易抒发情感,适应了市井的生活需要,这说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10分)‎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