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高二(上)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 西周社会的运转,所依靠的是两项权力原则:刑和礼。礼的应用范围只限于贵族,刑的应用范围是普通百姓。针对这种现象,春秋战国时期,有学者认为社会没有阶层高下之分,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地位都一样,该学者所属的学派是 A. 儒家 B. 墨家 C. 法家 D. 道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有学者认为社会没有阶层高下之分,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地位都一样”信息说明主张“依法治国”,属于法家思想,故C项正确;墨家主张阶级平等,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儒家主张礼制,与题干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2.社会转型时期矛盾错综复杂,许多思想家反对专制、暴政,主张“民本”。下列人物中持这一思想主张的有 ‎①孟子 ‎②韩非子 ‎③黄宗羲 ‎④李贽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儒家思想中民本思想是一项重要内容,孟子主张“仁政”,反对苛政,是民本思想;黄宗羲主张“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反对君主专制,具有民本思想,所以①③正确,而韩非子是法家重要代表人物,强调加强君主专制和以严刑峻法镇压人民反抗,不符合民本特征。李贽没有涉及反专制和暴政的内容,②④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排除ABD项。‎ ‎【点睛】民本思想是是儒家思想中最具亮点的内容,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除此之外儒家思想中的积极入世的精神和教育思想也都值得积极肯定,他们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依然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近来“国学热”的出现,人们开始更多地深入思考儒学影响的全面性。‎ ‎3.以下言论对应的学派依次是 ‎ ‎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②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 ‎③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④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A. 法家、儒家、道家、墨家 B. 墨家、法家、道家、儒家 C.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D. 道家、法家、墨家、儒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儒家主张“正名”,各守其分,故①为儒家;道家主张柔弱无为,无为而达到无不为的境界,故②为道家;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故③为墨家; 法家主张今必胜古,法令政策应因时而动,故④为法家;综上,故选C。ABD均在排序上有问题,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生需要结合各流派的主要思想特征来和材料中的话语进行对应。‎ ‎4.战国时期,荀子宣扬“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南面而听天下,生民制属莫不振动服从以化顺之”。庄子也主张“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这反映了当时 A. 道家放弃了任性无为 B. 重建社会秩序的诉求 C. 君主专制成社会共识 D. 儒家与道家趋于合一 ‎【答案】B ‎【解析】‎ 庄子认为,遥远的古代君主统治天下,好像什么都没做,一切都遵循着自然的法则,这还是无为的思想,故A错误;战国时期,无论荀子还是庄子,都提出了治国的理念,其目的都是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故B正确;君主专制属于法家思想,更不可能成社会共识,故C错误;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糅合了道家思想,这与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不符,故D错误。‎ ‎5.在对待诸子之学的态度上,秦朝禁绝私学,独尊法家。而西汉前期的统治者,则对诸子之学实行兼容和开放的方针,并在政治实践中适时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思想理论。材料主要说明 A. 皇帝的态度决定了学术的命运 B. 思想文化的地位取决于政治需要 C. 诸子的地位影响了思想的传播 D. 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朝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独尊法家;而汉朝时期的统治者“在政治实践中适时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思想理论”,说明不同时期思想文化的地位取决于统治者巩固统治的政治需要。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绝对,学术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排除;材料反映的思想传播状况受统治者政策的影响,不是由诸子的地位决定的,排除C项;秦汉均为封建社会,材料所述不是封建经济发展带来的思想变化,排除D项。‎ ‎6.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董仲舒改造之后的儒学 A. 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 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C. 提出“为政以德”的观点 D. 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朝的儒家的学者针砭时弊,批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受到打击。汉代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称为新儒学,它糅合了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的学说,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大一统”的要求,因此B项正确;董仲舒的新儒学糅合了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的学说,A错误;“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C项说法错误;宋明理学吸收佛、道两家学说之长,D项错误。‎ ‎7.“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的这一思想主张 A. 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 B.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C. 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D. 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董仲舒新儒学“君权神授”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思想是为了适应加强汉武帝中央集权的需要,故答案为D。A材料没有体现;B是孔子的思想,C是宋明理学思想。‎ 考点:汉代儒学 ‎ 点评: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接受天的统治,诸侯接受君主的统治,遵守三纲五常,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这就是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 ‎8.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 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B. 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 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D. 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朱熹的思想把三纲五常上升到天理角度,实现儒学的世俗化,材料“朱熹……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可以看出,朱熹的贡献是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故A正确;政治化、哲学化和宗教化均不是材料反映主旨,排除。‎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9.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和“欲”皆是为了“生”。“生”并没有善恶之别,只是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但是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阳气即“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由此可知 A. 董仲舒借鉴了道教的阴阳五行说 B. 程朱理学否定了董仲舒的人性观 C. 两者皆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 D. 两者皆认为三纲五常为万物本源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A错误,阴阳五行学说与道家无关。B错误,程朱理学对其并没有全盘否定,应是批判继承。D错误,程朱理学认为天理是万物本源。而C符合材料的主旨,故选C。‎ ‎10. 法国艺术史家丹纳在《艺本哲学》中谈到:“自然界有它的气,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他的变化决定了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下列“气候”与“艺术”相对应正确的是 ‎①百家争鸣 书法艺术兴起 ‎②宋明理学 文人山水画兴盛 ‎③自由民主思想 浪漫主义文学艺术兴起 ‎④文艺复兴 现代派艺术出现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书法艺术兴起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①错误,排除;文艺复兴运动的时间是14﹣17世纪,现代派艺术兴起的时间是20世纪,故④错误,排除.宋明理学注重内心的修养,文人山水画追求意境写意,宋明理学推动文人山水画兴盛,故②正确;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现实与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自由民主相左,推动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兴起,故③正确.‎ 考点: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 ‎11. 清初“经世致用”学说的倡导者唐甄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天下之主在君,君之主在心。”上述主张最能说明( )‎ A. 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B. 对专制制度的批判超越了时代 C.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明君治国 D. 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批判思潮。根据材料信息“凡为帝王者皆贼也”的主张可知唐甄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由“君之主在心”可知其主张明君治国,C项正确;A项“维护”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超越了时代”、D项“推翻”,说法错误,排除B、D。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批判思潮·唐甄的思想主张 ‎12. 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 A. 否定了君主制度 B. 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C. 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D. 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于国是的决策,应该是出于“群心”,即匹夫匹妇之言也应该考虑。统治阶级不能因“匹夫匹妇”地位卑贱而予以否定,也就是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尊重民意。故C正确。材料只是谈尊重民众意愿,并没有否定君主制,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通过法律治理国家,故排除B项。英国最早确立君主立宪制度,明朝灭亡时,君主立宪还未产生,故排除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民本思想 ‎【详解】‎ ‎13.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以上材料反映了( )‎ ‎①竹简和丝帛是重要的书写材料,但使用不便 ‎②“蔡侯纸”材料易得且便宜 ‎③汉代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④造纸术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之一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在材料中,使用竹简和丝帛有一定的弊端,“蔡侯纸”原料易得且便宜,但是汉代主要的书写材料不是纸张,③错误,④虽出现在汉朝但并没有使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错误,所有带③④的选项都不正确,即ACD三项排除。只有①②正确,故选B。‎ ‎1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 缺乏理性精神 B. 求善而不存真 C. 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 落后于西方国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B、C项都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故排除;中国的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D项明显错误。根据关键信息“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突出,但轻视理论构建,缺乏理性精神,故A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5.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 缺乏理性精神 B. 求善而不存真 C. 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 落后于西方国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B、C项都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故排除;中国的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D项明显错误。根据关键信息“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突出,但轻视理论构建,缺乏理性精神,故A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6.明朝小说《金瓶梅》的故事源于《水浒传》,但主人公却由侠士武松变为商人西门庆,《三言》《二拍》中的许多故事采自唐宋传奇,但主人公却往往由仕宦之子、将门之后变成了商人。这反映出 A. 社会动荡导致传统价值观的缺失 B. 世俗文学成为反专制的主要载体 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D. 商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某些变化 ‎【答案】D ‎【解析】‎ 明朝是一个统一的王朝,排除A;B材料并不能反映出来,排除;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C;由材料“……变为商人西门庆……由仕宦之子、将门之后变成了商人……”可知,随着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地位有所变化,所以答案选D。‎ ‎17.周先慎在其《明清小说》里说到“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据此,说明“明清小说”能够“走进了千家万户”的主要原因是 A. 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B. 自身较强的适应性 C. 商品经济的开放性 D. 封建君主制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反映了明清小说能够适应市民文化的需求,故B项正确。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过于笼统,故A项排除。商品经济的开放性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但与材料关键信息不符合,故C项排除。封建君主制的需要,与材料无关,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文学·明清小说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世俗化的相关知识。封建社会后期,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宋元明话本是其代表作品。又称为城市文学。它是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明清小说就属于典型。‎ ‎18.下列有关书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秦篆汉隶大多是实用性文字 ‎②魏晋时期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③唐代开始出现法度规范的楷书 ‎④宋代书法出现苏、黄、米、蔡四大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秦篆汉隶大多是实用性文字,魏晋时期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宋代书法出现苏、黄、米、蔡四大家,①②④正确;楷书形成于汉末,故③错误。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9. 内藤湖南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中认为:“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这种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经济高度发达,审美情趣高雅 B. 国家高度统一,民族融合加强 C.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D. 社会道德败坏,文化低级庸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体现了这一时期的艺术形式逐渐被平民所接受,宋朝时期平民阶层发展壮大出现了平民较为容易接受的通俗艺术。如宋词。所以选C。A中”审美情趣高雅”不当,排除;B中“.国家高度统一”不当,排除;D表述不当,排除。故选C。‎ 本题考查 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 考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宋代文学的时代特色 ‎20.有学者在其论文中整理素材(部分)如下表,其可能得出结论是 徽、汉调 京之皮黄(京剧)‎ 发音 两派唱白纯用方言乡语 平仄阴阳、尖团清浊分别甚清,颇有昆曲家法 唱腔 汉调净角用窄音假嗓 皮黄净角用阔口堂音,系本诸昆腔 行为 京剧,举止、气象雍容大雅,较诸徽、汉两派,判若天渊 A. 昆曲与徽汉两调之差异 B. 京剧起源,昆曲贡献更大 C. 徽、汉两调各有其特点 D. 京剧是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戏曲。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是体现了徽、汉调与京剧的比较,不是昆曲与徽汉调的差异,更不是徽、汉两调的比较,故排除A、C项;京剧是我国古代多种剧种融合的产物,而不是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故排除D项;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京剧在发音和唱腔方面,主要借鉴采用了昆曲的特点,所以昆曲对京剧的贡献更大,故选B。‎ ‎21. 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的主张的最大区别是有关 A. 人的法律关系 B. 人的自由与平等 C. 人的个性张扬 D. 人的伦理道德 ‎【答案】D ‎【解析】‎ 略 ‎22.苏格拉底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褒读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A. 主张探讨人类社会 B. 维护雅典的直接民主 C. 追求道德和正义 D. 体现神秘主义色彩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题干中“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可知苏格拉底探讨人类社会并追求道德和正义,故A和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雅典的直接民主,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从题干中“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的信息可知苏格拉底的思想体现神秘主义色彩,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3.恩格斯曾高度评价“文艺复兴”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他写道:“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材料中的“变革”是指 A. 冲破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 使人类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C. 创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艺术作品及文学作品 D. 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可以看出,恩格斯的着眼点是在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方面;故答案为A。文艺复兴未能实现人类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B项属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C项属于文艺复兴的成就,不能体现社会变革;D项是启蒙运动的意义,排除BC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影响 ‎24.文艺复兴首先表现出来的领域是 A. 宗教 B. 哲学 C. 科技 D. 文学艺术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即通过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学和艺术,宣扬人主主义,肯定人的价值,答案为D;宗教、哲学和科技不是文艺复兴首先表现出来的领域,AB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旨在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能力。‎ ‎25.某位思想家认为,使人得到“救赎”的,不是教会所称的诸如祈祷、施舍、圣餐、圣洁生活等“善行”,而是内心的信仰,这是上帝直接授予每个灵魂的一种内在精神皈依。这位思想家是 A. 苏格拉底 B. 但丁 C. 马丁路德 D. 伏尔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有“内心的信仰”、“上帝直接授予”等关键语句,可以判断其反映的思想是“因信称义”、“信仰得救”,这一思想的提出者是马丁·路德。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即美德,但丁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故答案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名师点睛】宗教改革并不是要废除宗教,也并不反对宗教信仰,甚至都不反对基督教,只是强调是教皇和教会对于《圣经》的解释错了,也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宗教仪式,每个人都有权解释《圣经》,只要虔诚信仰即可得救。宗教改革宣扬“信仰得救”、“先定论”等主张,否定了罗马教会的权威,帮助西欧人从教会的压迫下解脱出来,也起到解放“人”的作用。宗教改革也体现了人文精神,属于人文精神的发展,也是考查重点。‎ ‎26. 马丁·路德指出:“教皇、主教、神甫、修士被杜撰为神圣阶层,王公、贵族、工匠、农民被称为世俗阶层,这纯粹是谎言和虚假的编造……实际上,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属灵阶层,除职业外,并无区别。”这句话的实质意义是 A. 鼓励个人奋斗 B. 破除宗教迷信 C. 反对教会特权 D. 王权高于教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实际上,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属灵阶层,除职业外,并无区别”可以得出马丁·路德的本意是现实世界人皆平等,故答案选C。其它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思想 ‎27.“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的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这是法国人民对一位伟大思想家的评价。这位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是 A. 天赋人权 B. 三权分立 C. 人民主权 D. 社会契约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目中的信息“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的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可知“他”应为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天赋人权为伏尔泰的观点,答案为A;三权分立是孟德斯鸠的思想观点,B错误;CD两项均为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思想观点,排除。‎ ‎28. 黑人后裔奥巴马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这一现象可以用18世纪末杰斐逊的话来予以诠释:“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这是保证长期并正直地管理国家权力的唯一方法。……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地公平对待。”这一政治现象和政治理念应该基于 ‎①人民主权说  ②三权分立说 ③因信称义论  ④天赋人权说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对一切人都同样严格的公平对待”体现的是启蒙思想家所宣传的人民主权和天赋人权。②虽然符合美国政治制度,但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③属于宗教改革的主张,排除,因此选A。‎ 考点:欧美代议制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29.“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而同时又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A. 批判神权统治 B. 构建民权政府 C. 倡导思想自由 D. 鼓吹人性解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主张通过“寻求一种结合的方式”指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使得大家共同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财富和自由,实际上是以社会契约,赋予结合者以权利和义务,按照“社会契约论”建构政治制度,综合上述两点可以确定答案为B;ACD三项都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共同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启蒙思想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比较,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30.17—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空前的中国文化热。很多启蒙思想家讴歌和赞美中国的体制、文官制度和伦理道德等,他们“借孔子和儒家思想之力,冲破了桎梏他们自己的神权以及王权,因而进人了现代社会”。这种现象表明 A. 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 B. 中国文化在启蒙运动中起过积极作用 C. 儒家学说与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 D. 中国文化蕴含自由平等与理性的特质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启蒙思想家讴歌和赞美中国的体制……借孔子和儒家思想之力,冲破了桎梏他们自己的神权以及王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启蒙运动借助中国古代文化推动思想启蒙,故B项正确;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是封建专制制度,并不比欧洲各国优越,故A项错误;儒家学说与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有本质不同,故C项错误;中国传统并不文化蕴含自由平等与理性的特质,故D项错误。故选B。‎ 二、问答题 ‎31.古代中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到(位次)从必尊……以世(世系)举贤,虽欲无乱,得乎哉?‎ ‎——《荀子·君子》‎ 材料二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适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三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是哪一种选官制度?据材料一,分析荀子反对它的原因。‎ ‎(2)归纳材料二中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不得摘抄原文)。‎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特点。‎ ‎【答案】(1)制度: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原因:选官不以品行为依据,只看出身(血缘);容易造成政治黑暗、混乱。‎ ‎(2)特点:历代沿用;不断完善(逐渐规范);趋于公平(公正)。‎ ‎(3)作用:打击门阀士族(豪强宗法势力);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4)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到依据学识水平选拔。‎ ‎【解析】‎ ‎【分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以世(世系)举贤”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以世(世系)举贤,虽欲无乱,得乎哉”的信息说明回答。‎ ‎(2)特点依据材料二中“历代踵行,时加修正,,取人之道益公”的信息逐条归纳回答。‎ ‎(3)依据材料三中“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的信息归纳回答。‎ ‎(4)依据材料从血缘关系世袭到依据学识水平选拔的角度说明回答。‎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三、材料解析题 ‎32.中华民族具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涌现出很多伟大的教育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吾闻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 ‎——《孔子家语》‎ 材料二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材料三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以为是,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育人目标。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对我国古代教育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教育方面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材料三中黄宗羲认为“学校”的职能有哪些?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主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古代教育思想发展的因素。‎ ‎【答案】(1)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贡献:主张“有教无类”首创私学。‎ ‎(2)主张:重视学生封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的培养。‎ 影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3)职能:培养人才(养士)监督,议政。主张:反对君主专制。‎ ‎(4)因素:时代需要:统治者要求: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的影响等。‎ ‎【解析】‎ ‎【详解】(1)目标:根据材料“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可得知其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 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知孔子对古代教育的贡献体现在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和首创私学等。‎ ‎(2)主张:根据材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重视学生封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的培养。‎ 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宋明理学政治影响的相关知识来回答。‎ ‎(3)职能:根据材料“学校,所以养士也”“天子亦遂不敢自以为是,而公其是非于学校”,可得出培养人才(养士)监督,议政。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出其主张是反对君主专制。‎ ‎(4)因素:本题可从时代背景,君王要求,杰出人物影响等角度切入分析。‎ ‎33.儒学是不断吸收融合、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不同时代赋予其不同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二 从北宋的周、张、二程,到南宋的朱子,再到明代的王阳明,理学的领军人物,其学问的成就确实多与佛、老脱不了干系。……如此集中、突出地用心性之学来体证、描述儒学义理,无疑是宋以后在佛、老刺激下的结果。理学在工夫论及心性本体论上,均与佛、老颇多相似之处,以至于自始便蒙受“阳儒阴佛”、“阳挤之而阴助之”之类的讥刺,甚至理学内部各派之间也互相以佛、老相诋。‎ ‎——陈多旭《宋明理学与佛教、道教的关系》‎ 材料三 ‎ ‎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社会,一般都具有一些显见的道德教条及行为教条(尤其在公共场合);但是在私人场合,儒家对其治下的个体只要求自我反省,与其他很多宗教相比,这种自我反省并不具有排他性。儒家的这种开放导致了儒家具有一些宗教所不具有的包容性,这是儒家与一般宗教的一个重要区别。‎ ‎——维基百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儒学的内涵,并指出董仲舒这一做法的政治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理学家对佛教和道教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态度的思想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家思想相比其他宗教相比突出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时代论证这一特征及其影响。(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明确)‎ ‎【答案】(1)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神化君权,限制君权。 ‎ ‎(2) 既有吸收融合同时又批判驳斥;丰富儒学内容,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 ‎(3) 特点:儒家思想具有开放性、包容性; ‎ 论证:汉代董仲舒的儒学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学说,从而被统治者采纳,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吸收道教和佛教思想,成为官方哲学。(或者:近代维新派把儒家思想和西方民主思想相结合,推动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 ‎【解析】‎ 试题分析:‎ ‎(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可概括出董仲舒儒学的内涵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根据所学知识,董仲舒这一做法是为了神化君权、限制君权。‎ ‎(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朱子,……王阳明,理学的领军人物,其学问的成就确实多与佛、老脱不了干系。”“甚至理学内部各派之间也互相以佛、老相诋。”可体炼出理学家对佛教和道教的态度既吸收融合又批判驳斥;形成这一态度的思想是由于丰富儒学内容和维护儒学正统地位的需要。‎ ‎(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问题进行评述论证的能力,根据材料“儒家的这种开放导致了儒家具有一些宗教所不具有的的包容性,这是儒家与一般宗教的一个重要区别。”反映出儒家思想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特征;用所学知识从不同时代论证这一特征及其影响,主要抓住三个重要的阶段:汉代董仲舒的儒学吸收阴阳五行学家、道家和法家思想,从而被统治者采纳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吸收道教和佛教,成为官方哲学;清末维新派,把儒家思想和西方民主思想现结合,推动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改造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与佛教、道教的关系 ‎34. 人文思想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说:“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知识即美德就将是对的。”‎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材料二 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 ‎——簿伽丘《十日谈》‎ 材料三 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和孟子观点的异同。‎ ‎(2)材料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将人文思想发展到怎样的新高度?‎ ‎(3)综上所述,你认为人文思想的根本内涵是什么?‎ ‎【答案】(14分)(1)相同点:都强调人的道德修养,不同点:苏格拉底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孟子强调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6分)‎ ‎(2)观点:人生而平等。(2分)积极意义:批判了封建等级观念,促进了人性的解放和思想自由。(2分)新高度:从对人性的尊重发展到对理性的推崇。(2分)‎ ‎(3)内涵: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2分)‎ ‎【解析】‎ ‎(1)本题据材料一“知识即美德……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强调人的道德修养的角度概括苏格拉底和孟子观点的相同;从学习的重要性、人际关系等方面概括苏格拉底和孟子观点的不同。‎ ‎(2)本题据材料二“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人生而平等的角度回答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批判封建等级观念、促进了人性的解放等方面回答这一观点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3)本题据材料三“运用自己的理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对人性的尊重发展到对理性的推崇的角度回答启蒙运动将人文思想发展到怎样的新高度。‎ ‎(4)本题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等方面回答人文思想的根本内涵是什么。‎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